5.饮食上要给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利通便,忌吃刺激性食物及冷饮,减少诱发因素。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水分的丢失。若通过以上护理无效时应去医院诊治。
6.对有支气管哮喘的孩子,平时护理也很重要,可以减少发作。平时应多带患儿进行户外活动,晨起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做广播操或去参加游泳以保持体力。一年四季坚持用冷水洗脸、洗手,可增加冬季的耐寒能力,防止感冒。年长儿可训练其做胸、腹式呼吸操,吸气用鼻,呼气用口,在胸腹部加压,使呼气时间延长,尽量排出肺部剩余气体,增强换气功能。上述护理目的是为增强患儿的体质。
7.帮助患儿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为10~12小时),白天最好午睡l~2小时,不偏食,按时刷牙、漱口,正确执行生活日程表。在患儿能耐受的前提下,尽可能让患儿与普通儿童同样地进行生活,以减少依赖性。
8.去除病因:外源性哮喘若原因明确,应设法去除过敏原或行减敏治疗。例如患儿对烟雾过敏而引起哮喘,那么当出现烟雾时,可给予其喜爱的玩具或食物,使之产生与哮喘相反的作用,可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倘若原因不明确,应对患儿新接触的物品和初次食用的食物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分析,以便及时发现致敏原。内源性哮喘者应防止受凉感冒。对扁桃体炎、副鼻窦炎等感染病灶、应彻底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气管炎菌苗以防止发作。 反复发作已发展成哮喘持续状态者,易并发心力衰竭,必须及时就医,防止发生意外。
预 防
1.虾、粉尘螨、花粉、油漆、油烟等都是引起哮喘发作的诱因,患者的过敏原有所不同,应仔细寻找,加以防范。感冒也是致哮喘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时应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受冷,以减少感冒。
2.常服人参、黄芪、胎盘、蛤蚧等中药可增强体质预防哮喘发作。
3.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研粉,用鲜姜汁调后,于三伏天外敷肺俞、膏盲、百劳穴,每次2小时,共3次,连续3年,有预防哮喘的作用。
4.寻找、消除可能存在的过敏原。
5.进行身体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强抗病能力。
6.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寒温调节,不要过热,过凉,防止感冒。
7.预防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呼吸道病灶。
8.衣服、被子等勤洗勤晒,经常保持干燥清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 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或“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鼻咽部炎症。尤以病毒感染而致病的占90%以上,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某些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鼻病毒等引起的为常见。由于婴幼儿时期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健全故易患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缺乏体格锻炼的小儿易患本病,且病愈后无持久的免疫力,可多次发病。
诊 断
1.临床表现
轻重程度可相差很大。一般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时期则重症较多。
(1)轻症极轻者只有鼻部症状,如流清鼻涕,鼻塞,喷嚏等,也可有流泪、微咳或咽部不适,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如果涉及鼻咽部或咽部,常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和增生,有时淋巴结可稍肿大。发热可持续2~3日至一周左右,高低不等。在婴幼儿容易引起呕吐及腹泻。
(2)重症起病时,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伴有冷感、头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等。不久即可见鼻咽分泌物,引起较频繁的咳嗽。有时咽部微红,发生疱疹和溃疡,称“疱疹性咽炎”。有时红肿明显,波及扁桃体,出现滤泡性脓性分泌物,咽痛和全身症状均加重,鼻咽分泌物从稀薄变成粘稠,并可出现鼻窦炎、中耳炎、颈部淋巴结炎等并发症。此时称为“急性扁桃体炎”。更有严重病例,患儿可出现高热惊厥和急性腹痛,有时腹痛很剧烈,多在脐周。
2.现代检测
(1)认真观察全咽部,包括扁桃体、软腭及咽后壁。注意充血、溃疡、化脓等情况。心肺听诊一般正常。
(2)病毒感染一般白细胞偏低或正常,但在早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较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
(3)上感病儿一般胸部x线检查见不到异常。
(4)较轻病例发热时间自1~2日至5~6日不等,较重高热可达1~2周,偶可长期低热,数周至数月。
治 疗
1.中医治疗
(1)风寒感冒多见于较大儿童感冒初期,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头身疼痛,咳嗽有疾,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及体征。治以辛温解表法,方可用荆防败毒散等剂。
(2)风热感冒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较重,或虽经汗出而热不解,鼻塞,流黄涕,面赤,咽红,或咳嗽有痰,舌尖稍红,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滑数。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方可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3)风热乳蛾相当于急性扁桃体炎。治当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方可用银翘散加减。
(4)中成药
①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服儿童清肺丸、儿童清肺口服液、解肌宁嗽丸等。
②治宜祛风散寒,清热解表,消食化滞。可服小儿至宝锭、小儿四症丸。
③治宜解表祛风,清热解毒。可服小儿清咽冲剂、透表回春丸、小儿金丹片、小儿久嗽丸、妙灵丹。
④治宜清热散风,消食化滞,化痰止咳。可用小儿百寿丹(丸)。
⑤治宜清热解表,化痰开窍,息风定惊。服用至圣保元丹,小儿回春丸,小儿清热散,牛黄镇惊丸。
⑥上述两型在服丸药同时,最好都配服板蓝根冲剂。
2.西医治疗
抗病毒药物:1%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滴鼻对病毒性上感有效。2岁以内小儿每侧鼻孔2滴,2岁以上小儿每侧鼻孔3滴,高热期开始15minl次,共4次,以后每2h1次,夜间停用。热退后改为1日4次。
抗生素:细菌感染可能性大,或并有中耳炎、淋巴结炎、副鼻窦炎以及下呼吸道炎症时,可肌注青霉素,剂量每日3~5万u/kg,口服复方新诺明或其他抗生素。
对症治疗
(1)高热: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阿司匹林10mg/kg,4~6h1次。
(2)高热惊厥:可用苯巴比妥钠每次5~7mg/kg肌注,或安定每次0.2~0.3mg/kg缓慢静注,或10%水合氯醛0.5ml/kg口服。
(3)鼻塞:可口服扑尔敏与维生素c。或用新可麻合剂(新霉素10mg,氢化考的松5mg,麻黄素lOmg,加生理盐水到lOml)滴鼻,每次每鼻孔2滴,每日4—6次。
3.其他疗法
食疗
(1)风寒感冒。
①大白菜根煮水:大白菜根7个,煮沸,3分钟关火,加盖焖30分钟,根去掉,代水温服。
②生姜大蒜炖红糖:大蒜10克去皮,红糖10克,生姜2片,加清水半碗,隔水炖熟,去渣,每日内分2~3次服完。
③生姜炒米粥:生姜30~50克切成薄片,炒米约50克,将两者一起煮粥,加食盐、花生油少许调味食用(姜片可吃可不吃)。
④姜葱苏叶橄榄汤:新鲜橄榄(连核)60克,葱头15克,生姜、紫苏叶各10克,清水两碗半煎至一碗,加少许食盐调味,去渣饮汤。
⑤芫荽黄豆汤:鲜芫荽(香菜)30克,黄豆50克,加水两碗半煎至一碗半,加食盐少许调味食用。
⑥淡豆豉葱白烧豆腐:豆腐100克,淡豆豉、葱白各12克,先将豆腐略煎,然后将淡豆豉放进,加水一碗半煎取大半碗,再加入葱白,煎滚后取出,乘热食之(淡豆豉可不吃),接着盖被微取汗即可。注意盖被取汗时不要弄得大汗淋漓,否则影响疗效。
⑦橄榄煮萝卜:橄榄250克,萝卜500~1000克,煎汤代茶,分多次服。
⑧葱自香菇人乳汤:葱白、香菇各1枚,母乳30~50毫升,放容器里隔水炖熟,去渣后放奶瓶中喂婴儿服食,每日1剂,连服2~3剂,治疗新生儿风寒感冒。
(2)风热感冒。
①豆腐石膏汤:生石膏约50克,豆腐约200克,加清水适量烧汤,煮2小时以上(文火),然后加食盐少许调味,饮汤(豆腐可吃可不吃)。
②橄榄冰糖水:鲜橄榄10枚(连核)略捣烂,加冰糖适量,清水两碗煮至一碗,去渣,慢慢咽饮。
③咸橄榄芦根茶:芦根30克(鲜品用60~120克),咸橄榄4枚,清水二碗半煎至一碗,去渣饮用。
④萝卜汁煮麦芽糖:新鲜萝卜洗净捣烂,榨汁一碗,加人麦芽糖30~50克,隔水炖熟,热饮。
⑤杭菊糖茶:菊花15~30克,放茶壶内用开水泡浸片刻,加精适量调味饮用。
护 理
1.生活调理:小儿自理能力差,对身体不适不会或不能正确表述,因此家庭护理在治疗中十分重要。
(1)发病期间要限制活动量,多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待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自由活动。
(2)室内要及时通风换气,室温不宜过高或过低,不到有人吸烟的居室去。
(3)年长幼儿患咽喉炎或扁桃炎时,可用淡盐水漱口,为了减轻咽痛及颈淋巴结痛,家长可进行局部冷敷或热敷。
(4)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如鼻咽分泌物过多,家长可叫小儿采取俯卧位。
2.饮食调理:小儿消化功能较弱,上感患儿常伴有吐泻、恶心等胃肠道症状,有时饮食不调也常成为上感的诱因,因此家庭中对小儿饮食不可忽视,而且应该得法。
(1)发热期宜给流食或软食,吃奶婴儿要暂减乳量,多喝水。
(2)油腻重的、高热量的食品要停止食用,如巧克力、冰淇淋等,多吃水果(婴幼儿可吃苹果泥、鲜橙子榨汁等),各种水果可根据小几年龄选择。多吃清淡的食物。
(3)烧退后,不宜过早过多给小儿吃油腥食物和刺激性大的食物如葱、蒜等,多吃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食滞使病复发。
预 防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2.注意寒温调节,防止受凉,尤其是秋冬季节,特别注意胸部保暖
婴幼儿肠套叠
病 因
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婴儿发病率最高。所谓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另一部分内,形成肠梗阻。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回肠末端肠管顺行套人结肠(即大肠)内,构成所谓的回结型肠套叠。肠套叠有急性和慢性两类,婴儿肠套叠属急性发作,其危险在于套叠肠管如果压迫时间过长(超过24小时),会使套入的肠管血液循环受阻,可能进一步发生肠坏死,再加上肠套叠后肠梗阻所带来的变化,将威胁小儿的生命安全。
肠套叠分原发性肠套叠及继发性肠套叠两类。小儿肠套叠几乎全为原发性,约占95%以上。婴幼儿是需要加辅食的年龄,肠蠕动规律处于较大的变化时期,易发生肠道蠕动紊乱所致。引起肠蠕动不协调的因素很多,如肠炎、腹泻,饮食制度的改变及高热等。这可从患儿发病前往往都有腹泻或改变饮食的事实中得到证实。部分学者还认为小儿肠套叠与病毒感染有关,由于病毒所致的炎症反应引起肠蠕动紊乱,导致肠套叠。也有人认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固定未完善,回育部游动度过大是引起肠套叠的原因。约2%~5%的患儿为继发性肠套叠,是由于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腹部紫癜或回肠远端憩室翻入等牵引肠壁为起点引起肠套叠。
诊 断
婴儿肠套叠发病时,绝大多数病儿突然出现大声哭闹、四肢乱挣扎,有时伴有面色苍白、额出冷汗,过10~20分钟后病儿恢复安静,有些病儿甚至可以安静人睡,但隔不久(约30~60分钟)复又哭闹不安,有的小孩在一小时内哭闹几次,形成阵发性哭闹,表示小儿有阵发性剧烈腹痛。与此同时,病儿常出现呕吐、拒绝吃奶等现象。哭闹过8~12小时后病儿多排出果酱样血便或深红样血水便。有些家长试图用揉肚子的办法减轻病儿痛苦,有时会无意中在右上腹或右中腹摸到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而且有触痛。
以上所述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是肠套叠的四大症状。某些病儿可能没有呕吐或便血等症状,但绝大多数病儿都有阵发性哭闹,所以阵发性哭闹对肠套叠的诊断是个有利信号,应当引起家长的注意和重视。
还有一些病儿也会引起阵发性哭闹,例如肠痉挛、便秘、消化不良、中耳炎、粘连性肠梗阻等;还有些病儿哭闹原因暂时不明,但以上情况均不及肠套叠的危险性大。因此为了不耽误治疗,家长对阵发生哭闹超过3小时以上的婴儿(对少数不哭的病儿只出现面色阵阵苍白或烦躁不安者也要注意),尤其是该儿近日有拉稀、感冒或饮食更换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急性肠套叠在小儿任何年龄中都可能发病,但都不如婴儿期那么多见。然而,只要病儿有上述类似症状者,也要及时诊治。
治 疗
婴儿肠套叠来势凶猛,但如果早期诊断,95%以上的病儿可经气体灌肠法(即通过塞人直肠内的导管,注入一定量压力的气体,使套入的肠管逆行复位)治愈,且方法简单,效果显著,病儿又没有什么痛苦。如果到了晚期(超过2天以上),病儿出现发烧、眼窝下陷、面色不佳、口干等症状,甚至有脉搏细弱、手脚发麻等危重症状时,非但不能使用简便的气体灌肠法治疗,就是作了急诊手术,危险性依然较大,所以这个病的早期诊断很重要。
应急处理
肠套叠属危急重症,患儿应速送医院救治。加压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成功率达99%以上。对于发病超过24小时或虽在24小时以内而病儿一般情况差,不宜作加压空气或钡剂灌肠者、使用加压灌肠失败者、经灌肠复位而复发多次者以及经灌肠复位疑有穿孔者,均应施以手术治疗。
营养性贫血
病 因
小儿营养性贫血是由于缺乏造血必需的原料,如蛋白质、维生素、铁质等所引起。现在营养性贫血已显著减少,但因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养成孩子偏食的习惯,或因缺乏喂养知识,轻度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仍较高。
新鲜绿叶菜、蛋、肝、肾、豆类、肉类、血类食物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质、叶酸和维生素等造血物质,而乳类除蛋白质外,其他含量均较少,米糊、粥、饭类食物中上述物质含量更少。
小儿出生时体内贮备自母体得来的一定量铁质,但仅够应用3~4个月,因婴儿生长发育快,血量增加也快,需要较多的造血原料。如果小儿长期吃奶或以羊奶为主食(羊奶中含叶酸量甚低),出生2~3个月后又不添加其他食品,或生后主要以米糊喂养,易缺少铁质等营养物质而引起贫血。
早产儿胎内期缩短,双胎小儿二人分得来自母体的营养素,出生时体内贮藏铁质均较足月新生儿少,而生长发育比足月儿快,所需造血原料要多,因此贫血就更易发生,且此类小儿抵抗力低,容易得病,多次或长期感染可因发热,食欲减退或腹泻而妨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也是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消化功能逐渐增强,食物种类增多,抵抗力增强,疾病减少,贫血产生的机会也逐渐减少。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贫血,主要发生在6个月~3岁的小儿。根据我国1981年十几个省市的调查,营养性贫血发生率为37.88%,其中绝大多数为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因食物中铁摄入不足,体内铁储存缺乏,以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
导致体内铁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