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最擅于表达情感,它对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恐、惊,均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当人们听到一首节奏铿锵的进行曲时,往往会不由自主的调整脚步,顿时情绪高昂起来,此时不论哪个国籍或民族的人,也不论文化及知识水准的高低,都会受到感染而产生情绪变化。又如有人听到斯特劳斯那富有弹性的节奏,以及旋律优美的圆舞曲时,他的脚便会自然的随着节奏跳了起来;而有人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楼台相会”那如泣如诉的音乐时,不禁潸然泪下。总之,音乐就是用它的声波特性所抒发的情感来感染听众,让听众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及心境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以达到调节或控制情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孕妇在整个妊娠过程中经常需要维持心平气和及轻松愉快的心情,音乐便显得非常重要了。
(十一)胎儿对音乐的需求
胎儿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需要音乐这种良性的信号刺激,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增长:
(1)从胚胎学可以了解到,胎儿听觉器官的发育到6个月至6个半月左右,其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结构,基本上已发育成和出生时相同,除了中耳鼓室和乳突部分要到出生时才能与呼吸同时完成气化过程;这说明了此时的胎儿,听觉系统中耳朵的部分已具备了传导声波的功能,使声波的机械振动能传递到听觉神经末梢;与出生后相比,其相异之处仅在于传声媒介之不同,即出生以前以固体传导为主,而出生后改以气体传导为主。另外,由于中耳鼓室在胚胎期末未能完全气化.再加上外耳道又有羊水,所以不能像出生后那样具备3000赫兹的共振频率。
(2)从临床经验上来看,许多孕妇皆反映,外界突发的声响会引起胎儿突然动起来;近年来以超声波扫描发现,外界的声波尤其是突发的声响,会引起胎儿心率加快及胎动增强,证实了外面突发的声音会造成胎儿惊吓的反射。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工作人员不让孕妇听到声音而只让胎儿听到(以人工喉置于孕妇腹壁上震动发声),结果仍然引起胎儿的惊吓反射。国外则将这种方式设计成一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状况的检查方法,以便及早发现有生理缺陷的胎儿。
从孕妇妊娠期间的经历体验,发现外界突发的声响会引起胎儿惊吓的反射动作,那么,他到底有没有听到这个声音呢?由于胎儿是无法用言语来回答我们的,因此,必须要以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来确定他是否听见了这个声音。后来经由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的几位医学博士作有系统的研究后,证实胎儿对声音刺激确有听觉反应。
(3)基于噪音刺激会对胎儿造成损伤的事实,人们意识到应防止有害的声波,并积极致力于利用有益的声波,以控制声波向对胎儿造成好的影响方向去努力。近10年来,有关噪音对胎儿造成负面影响的研究报告逐渐增多。在10多年以前,人们观察的角度,都是从噪音对孕妇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孕妇机体状态的改变再影响到胎儿的健康。由这个方面做研究和总结;例如,有人依据日本大阪机场附近出生的婴儿体重过轻,推测是因为母亲受到噪音的影响而精神紧张的缘故。又如1981年,安藤在大贩国际机场所做的噪音调查显示,在妊娠前5个月内接受噪音的胎儿,出生后比妊娠后5个月受到噪音影响的新生儿,显现对噪音的感觉较迟钝;初步说明了因噪音的刺激,母体激素或自律神经的变化,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经过相关的实验证明,噪音属于有害声波,的确可以损伤胎儿的机体和器官,而对人体和胎儿来说,轻柔舒缓的音乐可看做是一种有益声波,它能使人的情绪及精神得到放松和调剂,对人体有一种良性的刺激作用,这些也在超声波的扫描监视下被做了多次实验。近几年来,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坎培拉大学等,都有关于胎教的报导,其中介绍了用音乐对胎儿施教,可使胎儿的大脑发育更好,孩子出生和长大以后,无论从音乐兴趣或体质、智力等几方面,都比未受胎教的孩子发育更好。
(4)从胚胎学及幼儿神经学的基础理论,我们知道音乐声波可能引起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增长,从而为出生后的大脑神经活动如信息传递、信息储存等,提供一个较好的先天物质基础。
从神经系统的胚胎发育上,我们可以知道胎儿脑部成熟期,开始于胎龄6~7个月,脑的成熟是脑细胞数量增加和结构分化的结果。根据大脑发育的研究显示,大约在胚胎发育的第10~18周,是脑细胞数量增加的第一个高峰;到第23周时,脑皮质的分子层、外颗粒层、小锥体细胞层、呐颗粒层、大锥体细胞层等结构已定型。而大部分脑细胞都是在出生前分裂而成的,出生后的第3个月,则是婴儿脑细胞生长的第二高峰。
脑细胞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它的内部结构也随着胚胎发育而进一步分化,即内部出现了与细胞代谢作用有密切关系的酶,如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碳酸酥酶、碱酯酶等;这些酶的生物学意义很重要,如碱酯酶的出现代表神经系统成熟的开始,它在细胞内的含量是否足够,对器官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从胎龄第6个月开始,胎儿脑细胞内会出现尼氏体,它是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蛋白体所构成,这时的脑细胞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所合成的蛋白质作为营养物或酶,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物的形成,以及执行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都很重要。
在胎儿脑细胞形态变化的同时,脑也逐渐建立起生理功能,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脑细胞在胚胎发育约50天左右便可测出脑电波,但此时还相当弱,到胎龄7个月时,脑电波就很明显了,这也反映出胎儿脑部成熟的开始。从此时起随着胎儿脑部发育的进一步均衡化,到出生时他的脑电波将变得较为协调,左右两个半球的脑电波会出现对称的趋势。
脑细胞数量是不是足够,结构分化是否完善,对婴儿将来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胎儿细胞数量的增殖,又直接与所供给的蛋白质、核酸及一些辅助营养素是否充分有关。在胎儿脑细胞增殖的同时,其结构分化的好与坏,又与各种信号刺激的有无及信号本身的性质有关;如前所述,胎儿经常受到噪音的刺激会使听觉变得迟钝,就是胎儿脑细胞结构分化受到噪音这种刺激信号的影响,进而破坏了听觉功能的正常发展。因此,从胎儿、婴儿脑部发育的要求上来看,正确使用声波的有利因素(如语言、音乐)和防止声波的不利因素(如噪音)作考虑,不但要对胎儿及婴儿做到防止噪音刺激的保护,同时更要积极的适时给予一些有益的声音刺激。
根据神经细胞形态学的研究,由神经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便可了解大脑形成学习过程的基础,知道“学习”的本质,就是脑部信息的储存过程,而“‘记忆”则像从脑部银行中提取存储一样。“学习”和“注意”分为“运动性学习与记忆”(包括语言、唱歌、舞蹈、写字等表现性运动)及“认识性学习与记忆”(即回忆某些理解性经验,如记忆面容、名字、韵律、图书、音乐曲调等能力,或语言、故事及科学技术等更高水准的学习)。
由以上有关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生理研究,可以设想音乐(一些特殊的音乐)具有引起刺激信号的作用,传人大脑后,可诱发和学习记忆有关的“突触电位”升高,这种作用可导致大脑特殊的合成,继而进行大脑内蛋白质的合成,最后将引起涉及突触生长和密码专一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十二)音乐对胎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音乐是声波,但不同于噪音声波;音乐是倾注了作曲家某种情感的声波,依照其特殊情感而有旋律、速度、节奏及力度等许多特色。在各种乐曲中,一般都有主旋律和副旋律之分,在合声及合弦上又有和谐与不合谐之分;由这些组合变化产生或为慷慨激昂的磅礴气势,或为垂柳款摆、潺潺流水的节奏与速度,由于这些不同的特色,会予人在精神上或为振奋、激动,或为平静与柔情的感受。
正由于音乐是连续发出的声波,且波形规律并呈周期性的变化(在音乐学上称做旋律发展中的重复与变化),使得内耳螺旋器上的毛细胞接收声波的“机械震动功能”时,得以周期性的休息而不至疲劳.大脑并因为音乐所抒发的情感而使人听后感到愉快。
而与音乐声波相反的便是噪音,其声波波形杂乱,且没有周期性的变化,那么多的频率成分却不停地固定的作用于某些毛细胞上,使得接收这些频率的毛细胞疲劳,也将造成大脑听觉中枢某些频率感觉区产生疲劳;如工厂机器连续开动时的噪音,以及公共场所造成的噪音等。噪声超过一定强度时,不仅会影响人的听觉功能,引起耳鸣、重听等症状,并且会妨碍睡眠,造成血压升高或胃肠功能的紊乱等。
音乐对人体有益,尤其是孕妇和胎儿,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她们的音乐,让孕妇的精神状态甚至胎儿大脑的发育,都能得到良好的影响;然而并非所有的音乐均有益,其判断的依据有如下几点:
(1)情感特征:音乐大都是抒发作曲家内心的感情,如果他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或美好的回忆,这种乐曲一般都具有节奏轻快、意境优美的特色,让人听了心情自然舒畅,精神得以放松,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类似这种音乐自然适合孕妇欣赏;反之,若为悲惨凄凉或多愁善感特色的乐曲便不适宜了。
(2)频响范围:对胎儿来说,由于神经系统仍处发育阶段,神经纤维外层起冲动绝缘作用的类脂鞘膜发育尚未完善,有些长了一部分,有的却一点也没有长,使得神经细胞的轴丝完全裸露;如此一来,声波冲动在某些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容易使邻近原本没有冲动传递的纤维,也引起冲动的传递,使得传到大脑的冲动远超过原刺激所就应产生的冲动数,这种情况在神经生理上称作神经兴奋传导的“泛化”,可以使得大脑皮层的感觉范围增大,容易引起大脑疲劳,再加上声波传到内耳经螺旋器毛细胞转换成电能传到大脑,听觉中枢对不同频率声波有不同的反应,因此频响范围较宽的交响乐就不适于胎儿了,否则会因负担过重而产生疲劳,严重时甚至会损伤胎儿的大脑听觉中枢。
另外,因为胎儿的听觉器官才刚建立,它的“功能发展”需要保护;我们以人的内耳螺旋器上的高频感受器易受噪音损伤来考虑,估计胎儿的耳蜗基底膜靠近蜗底处的听丝(对高频声波产生反应)容易受高音刺激,所以一些高频部分声压较大的音乐(如第一小提琴等较尖锐发声的乐器)不适于胎儿。
到底给胎儿所听的音乐,其声压的频率以多少赫兹为最好,目前为止,无论国内外尚无定论;通常正常人的听觉对1000~2000赫兹的声音最为敏感,在此频响范围内能忍受较大强度。又根据我们的实验,认为给胎儿听的音乐也应以此为宜,甚至再下降500赫兹也可。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胎教音乐,经超声波监视下放音试验,胎儿并无明显的胎动或胎心率改变,因此便将这个频响范围暂订为胎教音乐在作曲、配器时的指导数据。这些都是作曲家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因此,胎教音乐的创作,除了以旋律来抒发他的感情之外,同时还须考虑音阶和配器等,在一定的频响构成上符合胎儿的需要。
(3)节奏与力度:从孕妇本身的经验及超声波观察中得知,突发声响会诱发胎儿惊吓的反射;为了对胎儿作宫内神经发育状况的检查,以突发声响的刺激作短时间的检查,影响尚不大,但胎教音乐是要让胎儿经常听的,则绝不允许乐曲中有许多突发声响,特别是中低频这种极易透入宫内的频率成分,例如迪斯科音乐中的爵士鼓演奏。
节奏和速度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且永远同时并存;它们以音的长短、强弱及相互关系的固定性和准确性来组织音乐。由于胎儿的神经功能尚处发展阶段,因此,给胎儿的声波刺激,在声音长短的关系上(即节奏)不宜变化太频繁,也就是在整个乐曲中,不宜有太多的节奏变换。总之,胎教音乐的节奏应尽量协调、平衡及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