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你一生的说话经典全集
27410300000013

第13章 与同事说话要有分寸(2)

说话要留有余地

在这个社会上,有些人总喜欢夸示自己,往往认为自己的学识、兴趣高人一筹。每遇同事,就迫不及待地大肆吹嘘自己的心得、经验,却不知这样常令一旁的同事不知所措。

每逢说话,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要注意别让他人产生自己被比下去的感觉。有一次,一位先生约了几个同事来家里吃饭,这些同事彼此都是熟识的。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低潮的同事心情好一些。

这位同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关闭了公司,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困,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同事都知道这位同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同事因为目前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在场的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同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提早离开了。

一出门,他愤愤地说:“老吴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说得那么神气。”

人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低谷,人人都会遇上不如意的时候,这时,在失意的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无异于把针一支支地插在别人心上。既伤害了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

因此提醒你,与同事相处,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

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谈论不太容易,哪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不是如此?所以这种做法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慕眼光,更可以对路边的陌生人谈,让人把你当成神经病,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较少攻击性,郁郁寡欢是最普遍的心态,但别以为他们总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钻进到心底深处的对你的不满,你说得口沫横飞,却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颗炸弹,多划不来。

失意者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刻显现出来,因为他无力显现,但他会透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主要目的是——看你得意到几时,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听到你的得意事,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同事。

一个人在困难落魄时受到的侮辱和恩恩怨怨,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尤其是后来成就很大的人,他们会比常人有更深的感受。俗话说:“人在同情的扶持下,可以再度站起来。”

的确,在人与人相处中,同情与恻隐是沟通相互关系的一座重要桥梁。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受父亲宠妾的奸计所害,出亡他国,在流浪诸国的时候,一次来到曹国,曹公因听说重耳的肋骨异于常人,非常好奇。为了证实传言,他便借机会偷看重耳洗澡,刚好负羁与叔瞻都在场,叔瞻心思较重,进言道:

“晋公子重耳并非平庸之辈,一旦他回到本土,记起我们今日对他的无礼,势必兴兵前来报复,不如我们现在就除掉这个祸根。”但曹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并未将叔瞻的话放在心上,回到家中后的负羁,因心事重重,脸色一直不太对劲。“朝中出了什么事,脸色这么难看?”他的妻子担心地问道。“唉,有句话:‘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天公子来访,因君对他极不礼貌,不巧我也在场,以后可能难逃劫数。”“唔!那就糟了!依我看,晋公子不出几年就能回到国内,在他登基的那天,跟随他的人必有重赏,而曾侮辱他的人必定要遭殃,曹国当然是首当其冲了,我认为你应先向公子表达友善的心意,或许将来能免此灾难。”他的妻子想出了这么个办法。他依计行事,便将黄金、宝物与食物一齐塞在壶中,派人将此壶送到重耳的住处。公子重耳非常感动,除收了食物外,黄金等宝物都退了回去。

对于一个处在困难之中的人,一句安慰的话,一个小小的同情举动,常常像火车铁轨上的转折点——道岔,倾覆与顺利仅差之毫厘。

不久,重耳由曹入楚,再由楚而漂泊到秦,在秦一呆三年。基于晋献公与秦穆公的良好关系,秦国君臣经过商量之后,全体同意助重耳返回国土。秦穆公以战车五百,骑兵二千,步兵五万的浩大军势攻入晋国,并且拥推重耳登上帝位。

重耳即位后,果真派兵攻打曹国,并派使节到曹公处,命令他交出叔瞻,让大家明白大不敬的下场。另外又派一位使节通报负羁说:“我方即要攻入贵国,但当年你对我的心意,我至今未忘,为使你不受连累,希望你在你村子的入口处做一记号,我方军队绝不踏入半步。”曹国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携眷避难到负羁村中。

这则故事是奉劝各位不要随便侮辱别人,特别是在别人落难时,不要“势利眼”,不能落井下石。“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三十年的河东会变成三十年的河西,人家今天落难,明天可能就要发迹,祸与福、荣与辱、衰与兴的转换是谁也吃不准的。你要是毫无恻隐之心,势利待人,祸患迟早会降落到你的头上。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同事,不但不应对其冷言冷语,以轻蔑的眼光视之,更该有恻隐之心,好言相劝,热情勉励,给以精神上的抚慰乃至慷慨解囊都应在所不惜。托尔斯泰说过:“上帝有三个住处:其一是在天堂;其二是在慈善;其三是在富有恻隐之心者的心里。”恻隐之心是善良的道德观所启发的一种情感之反映,一个人遭受挫折时的心理痛苦比生理上的疾病更难忍受,我们千万不能忽略日常生活中的恻隐之心和慰藉与同情的真正价值。

在待人处世的原则里,关心他人的感觉是极为有益的一项,许多有才干的人,经常惯用这点,而获得莫大的功效。

被同事悦纳的三种说话方式

据调查显示,一个人最令同事们反感的表现通常有以下几项:

1.欠缺耐心

你诚恳地向他征求意见或诉说苦闷,他却显出一副事不关已,不感兴趣的样子。

2.得理不饶人

同事已经为自己的一个小疏忽,或一时失口的冲撞再三道歉,他却仍然四处抱怨,骂骂咧咧。

3.唯我独尊

总是自以为是,容不下任何批评建议,有时还纵容自己的怒气,毫不收敛地向不相关的同事发脾气。

能被同事所悦纳的谈话方式有如下几种:

(1)耐心倾听。

大多数人为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总爱侃侃而谈。同事之间相处更是如此。应该给别人把话说完的机会,因为他对自己的事情和自己的问题比您知道得更清楚,所以最好是向他提些问题,让他告诉您他认为什么是正确的。

如果您因不赞同他的意见而打断他的话,那是有害的。请不要这么办。在他言之未尽的时候,他会对您置之不理,因此请静心听他把话说完并尽量加以理解。要真心实意地听,要鼓励他把话说完。

在公务交往中这种策略是否适用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个曾采用过这种办法的人是怎样说的。

几年前,美国最大的一家汽车公司的代表要签订一项购买蒙面材料的合同。有三个公司为其准备好了材料样品。汽车公司把所有样品看过后发出了要这三个公司代表参加最后谈判的邀请。其中一个公司的代表P先生是在患有严重喉炎的情况下去谈判的。P先生说:“轮到我进谈判厅的时候,我的嗓子哑得一点话都说不出来。我几乎是在耳语,进去后我发现以该公司董事长为首的谈判小组成员全在。我停下来想说话,但一句也说不出。

因为他们都坐在桌子后面,所以我就拿起一张纸,写道:

先生们,我的嗓子哑了,不能讲话。

‘我替您讲’,董事长说,他展示了我的样品开始夸奖起来。在尔后进行的讨论中,他完全站在我的立场替我说话。我参加谈判的方式仅限于微笑、点头和做一些手势。

这次使我一下子订出了50万码蒙面材料合同,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我认为,假如我的嗓子不哑,这份合同就签不成。因为我未必能恰如其分地处理此事。我完全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给他人创造说话的机会不无好处。”

法国哲学家拉罗什弗科尔说:

“如果您想树敌,就设法超过自己的朋友;如果您要朋友,就请为您的朋友提供超过您的机会。”

德国有一个谚语,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人们在其所嫉妒的人遭受挫折则所产生的喜悦,才是真正的喜悦。

有些朋友,他在您受到挫折时比在您获得成功后更高兴,这是完全可能的。最好把自己的成绩看低一些。只要我们能谦虚一些,我们很快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应该谦虚,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都会死亡并在百年之后就被彻底忘却。如果总是想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微不足道的成绩,生活就太没意思了。最好是让别人讲话。请仔细想一想,说老实话,您有什么值得自我吹嘘的呢?

所以,您如果想要人们依照您的观点办事,请遵照这条准则去做:“给他人多说话的机会,自己尽量少说。”

(2)在争论中不抢占上风。

十有九次的争吵结果是,每人都更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实际上在争吵中是没有胜利者的。即使您在争吵中占了上风,说到底您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即使您是胜利者,那又怎么样呢?您将洋洋得意。但您的对手会怎样?您使他觉得低您一头,您伤了他的自尊心,他当然恼火。而被迫放弃自己观点的人从来就不改初衷的。

佩恩?马尔特霍人寿保险公司为其代理人定下的规矩是:

不许争吵。

说服某人并不意味着同他争论。说服人同与人争吵毫无相同之处。争吵不能改变别人的看法。

请好好思考思考,您更想看到什么呢,是想得到表面的胜利还是人的同情?二者兼得的事是很罕见的。

在争论中您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您的努力大概会是徒劳的。

威尔逊内阁财政部长威廉?马卡杜声称,在多年的政治活动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任何一个论据也不会说服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仅仅是不学无术的人不能被说服吗?这样说未免太简单了些。根据经验我们确信,任何一个人,无论其修养程度如何,都不可能通过争论说服他。

拿破仑的侍卫长康斯坦经常和约瑟芬打台球。他在《拿破仑生平回忆》一书中写道:“尽管我台球打得很好,但总是设法让她赢,以此博得她的欢心。”

我们应牢记这一点。在非原则争论中要给予同事们取胜的机会。佛祖说,不能以仇解忧,而应以爱消恨。误会是不能靠争吵消除常言道,它只能靠接触、和解的愿望和理解对方的真诚心愿。

有一次,林肯斥骂一个年轻军官,原因是他同自己的一个同事进行了激烈的争吵。林肯说:“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都不应在和人争吵上浪费时间,这不是说他不应该允许自己发火和失去控制,而是说在重大问题上如果您感到您和对方都正确,那您就应该让步;在枝节问题上即使您明明知道对方不对,您也应让步。给狗让路总比让它咬您一口要好,因为即使把狗打死,也不能马上治好您的伤。”

第二条准则是:“在争论中取胜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在争论中占上风。”

(3)主动承认错误。

主动承认自己的缺点,比让别人批评要心情舒畅。

如果您觉察到他认为您有不妥之处,或是想指出您的不妥之处时,您就要首先自己讲出来,使他无法同您争辩。您相信,他会宽宏大度,不计较您的过错,能原谅您。

画家弗迪南德?沃伦采用了这方法使买他画的人由愤怒、埋怨变得宽容大度。

“画广告画和为出版社画画要准确、认真,这一点很重要,”费迪南德在我们课堂上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这样说,“有些编辑要你按他的意图马上创作一幅画,这难免会使您的作品出错。与我共事的一位编辑喜欢吹毛求疵,每当他这样做时,我就离开他的办公室跑出去,这倒不是因为对他提出的批评不满,而是对他这种态度和方法感到气愤。前不久,他要我在短时间内给他创作一幅画,我抓紧时间画好。他打电话把我请去。我一进他办公室发现他对我怀有敌意,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他让我谈谈为什么这样画,而不那样画。于是我就用学到的方法作了自我批评。我说:‘先生,如果这幅画确实像您所说,我画错了,我没有理由为自己辩护,我承认错误。我长期应约为您作画,发生错误是不应该的,我很内疚。’”

“他立即改口为我开脱:‘您说得对,但这不是什么严重错误,只是……’”

“我打断了他的话:‘任何错误都要付出代价的,犯错误自然会引人生气。’他又想说什么,但我没让他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批评自己,但我却对此满意。”

“‘我再仔细些就好了’,我说,‘您长期约我作画,有权要求我把画画好。我再重新画一幅。’”

“‘不不,’他说,‘我没有那个意思。’他把我的作品夸赞了一番,表示只是想让我对其做些修改,我的失慎对出版社的声誉不会有什么影响,劝我不必为此担心。我的自我批评使他无法再同我争吵。最后他请我一起用早餐,临分手前他给了我一张支票,并约我再为他作一幅画。”

蠢人才会试图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实际上大部分蠢人也正是这样做的。承认自己的错误,会使您比不承认错误的人高明得多。

当人家这样对待您,您还能说什么呢?当您觉得自己正确并要别人承认您的观点时,一定要谨慎、策略;如果错了(这是在所难免的)就干脆认错。这种方法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信不信由您,承认错误比为自己辩护心里更为舒畅。

所以,当您要同事接受您的观点时,请遵循第三条准则:

“只要错了,就坚决承认。”

调到新单位时的说话

当你从一个环境转调到一个新环境中,面对的上司和同事都是陌生的,从事的工作可能也和你以往做过的不大相同,无形中给你的内心造成一种负担,仿佛人海茫茫,你却在一个孤岛上,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投入人群之中并被大家接纳。

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对外来的以及新来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排斥心理。如果你聪明的话,首先就要抛开自己对他人的陌生感、畏惧心、戒备心。一方面,你要多多拜访你的新同事、新上司,多了解新单位的情况;另一方面,你必须专注地投入到你的新工作中。这样的话,你的新同事很快就会接受你,适应你。因为你的拜访说明你对他们有兴趣,愿意和他们相识、结交。同时你专心投入工作,也使他们认为你是个认真的人,并且很喜欢你的新工作,也表明你在各方面都力求和他们保持一致。他们会很快消除对你的排斥心理,你很快会同他们打成一片的。

一次,某单位同时调进了两个人,小杨和小白。小杨是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小白则老是一脸严肃,沉默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