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幸福了吗
27410900000017

第17章 挖出痛苦之根——错位伤生(15)

心理平衡、心态好的作用可以超过一切保健作用的总和。

那么,为什么心理就难以保持平衡呢?

因为种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失衡的而造成不平衡!

负情绪最容导致的病是癌症。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对任何一种事物的反应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有时使人愉快、有时使人忧愁、有时使人愤怒、有时使人恐惧,但无论是哪种情绪反应,都要保持在一个限度内,不足或者超过都会造成伤害,特别是那些悲观失望的负面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更大。

许多研究表明:有过度忧郁、失望、悲观情绪的人,最容易得的病是癌症。一位英国医生对250例癌症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在病前受精神打击,情绪悲观消极的人竟然占了三分之二还多。

情绪变化致使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机体内细胞免疫力和体液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的降低就意味着疾病将要发生,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机体的防御系统发生故障,会导致病菌或者致病因素乘虚而人。

心理因素,对癌症病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有位专家说:

目前,尽管癌症的奥秘还有待进一步揭示,但有一点却可以明确,即它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心理因素既可以致癌,也可以抑癌;既可加速癌症的恶化,也能使癌症病人奇迹般好转。已经肯定的是,内向、忧郁、压抑,将悲伤、怨恨强咽在心中,属于经常性负性情绪的人,最易患癌症。而性格坚强、豁达开朗的人即使患了癌症,也比性格内向、忧郁、压抑的人康复得快。

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91岁高龄时,被确诊为直肠癌。从文献上看,凡年过80岁的老人就不宜做手术,可马寅初不向癌症屈服,坚持要求做手术。医院做不了主,只好上报中央,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先后进行两次手术,均获得成功,这打破了医学文献上耄耋之年不能动手术的记录,古今中外实属罕见。马寅初手术后康复得很好,一直活到1982年5月逝世,终年100岁。马寅初不仅是学术上的明星,而且也是抗癌明星。他坚持真理,乐观豪爽,不向癌症屈服,这是他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

生活中有许多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后,不像马寅初老人那样坦然对待,他们往往会出现下面几种心理变化:

恐惧,表现为对病症发生强烈的恐惧感;日夜担心治疗无效。这主要是因为癌症确是令人恐惧的疾病,人们往往把癌症与死亡等同起来。由于不少癌症治愈率低,化疗、放疗存在一些副作用,因此这些都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愤怒,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亲属、病友、医护人员发生冲突。病人不能忍受癌症带来的压力和痛苦,整日担心患病对家庭、工作、前途和经济收入带来的影响,因此常感到周围的一切都不顺心,变得固执;偏见和不理解身边的人和事。焦虑焦虐是癌症患者对疾病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受疾病本身、家庭、社会和经济条件影响;这类病人往往对困难估计过高,对自己和环境变化过于敏感,情绪起伏特别强烈,这增加了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孤独症病人因患病不能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改变了正常情况下所处地位的适应性,使生活质量下降。病人表现为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情绪低落或焦虑紧张,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人交谈,表情淡漠,对诸事都不关心等。

抑郁情绪特别低落,对工作、学习、生活及前途丧失信心,常伴有自责、自卑意念,重者有自杀企图。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负性心理因素对癌症病人情绪影响很大,对病人康复很不利。在癌症的治疗上,专家们发现心理因素完全能够发挥积极影响。医生使用礼貌性、解释性、安慰性的语言,可使病人消除忧愁、紧张、焦虑情绪。

这不但能加强药物的镇痛效果,还能调动病人的抗病能力,延长其生存期。受众多患者称赞的一些气功疗法之所以有抗癌效应,也是通过对病人进行心身调节,使之放松情绪,增强信心,提高免疫力,从而充分发挥肌体抗癌潜能。

而患者的情绪、意志、信念在与癌魔斗争的过程中完全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情绪良好,则疼痛明显减轻,耐受力提高。只要意志坚强,坚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癌症病人往往能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来。目前世界上已有数以万计的癌症自然消退病人,经对他们进行的研究发现,除了与医疗、营养、运动等因素有关外,最重要的就是精神状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作用于神经免疫调节系统,就可成倍增强肌体对癌细胞杀伤作用。

一位著名的肿瘤专家说,对于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而言,“最可怕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癌症的恐惧和沮丧,是完全失掉的生活勇气。一旦这样,癌魔夺走生命的时刻就指日可待了”。这话足以令人深思。

七情最能导致的疾病。

人非草木,谁能无情?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人为万物之灵,情志反应最为灵敏。然而,反应太强,时间过长,又是反常之情。异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内重要的致病因素。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来看,祖国医学中的所谓七情致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激情致病,即爆发性的强烈情绪引起的疾病,如绝望、恐怖、盛怒、狂喜等;另一类是心境引起的疾病,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不良情绪状态引起的疾病。所谓“七情”,就是指喜、怒、思、忧、悲、恐、惊,这些不同情绪的波动或偏激,将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喜:喜悦本来是心情开朗、精神愉悦的一种表现形式,能使气血调和,食欲增加。但暴喜,即突如其来的惊喜、大喜,则易伤心,使人精神失常,思维紊乱,也会诱发心脏病的发作。范进中举后喜“疯”,牛皋活擒金兀术后喜“亡”等事例,都说明了暴喜的危害性。

怒:怒伤肝。若大怒不止,则肝气横逆。暴怒可导致吐血、腹泻、昏厥、突然失明等情况的发生。经常发怒的人,俗称“肝火重”,《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周瑜在暴怒之下金创破裂,口吐鲜血而死。这虽是历史故事,却有科学道理。

忧:忧愁是情绪消沉郁结的状态。忧愁过度,气机就不能舒畅,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 红楼梦》中林黛玉、秦可卿心地狭窄,争强好胜,郁郁寡欢,最后伤及元气而早夭废命,实为可鉴。

悲:悲哀由哀思、烦恼、痛苦等产生。若悲哀太过,则肺气抑郁,甚至耗气伤阴,引起胸闷气短、饮食不下、肌肉麻木、下肢软乏等疾病。长期处于悲哀状态中的人,机体容易衰老,很少有长寿者。

思:思虑是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表现,若过度,则会伤神致病,引起胸腹痞满、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头脑胀痛等证。长期思虑过度,可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轻者经常失眠,形体消瘦,重者则会神经错乱。

恐和惊:人受到突然惊吓,或出现恐惧,则心气耗损,肾气受伤,心神惊惕,致使大小便失禁、瘫痪、肌肉消瘦、手足乏力、月经不调、阳事不举,甚至僵卧不省人事、痴呆、心悸而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突然的恐惧会引起呼吸暂时停止,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脸色苍白,出冷汗,心律失常,甚至发生猝死。

身心平衡,是唯一的治病之道。

另一位著名生理、心理学教授石大璞先生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剧烈竞争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社会心理应激增强,疾病谱和死亡顺位发生了改变,导致身心疾病异军突起,几乎占人类疾病总数的50~80%,为力求解决临床医学的窘境,现代身心医学才受到重视。

身心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疾病。它不同于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例如肺炎、骨折、烧伤等,也不同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

身心医学是针对过去难以诊断的疾病而进一步明确诊断,使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能得以综合治疗,从而使临床医学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旧窘境,因而延长了人的自然寿命。

属于身心疾病范畴的病约200余种,常见的如心血管系统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其发病及预后与愤怒、严重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及过分好动、好斗、易激动等性格特点有关。冠心病、心肌梗塞其发病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中社会心理应激、紧张、受挫都具有临床意义。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与精神紧张有关已早为人知,生理试验也得到证实。又如内分泌系统的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的阳痿、早泄,神经系统的偏头痛,皮肤科的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均属身心疾病,皆不可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可见当疾病发生时,除了积极接受躯体治疗外,人们还应调整、平衡其心理社会功能和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以增强个体适应能力,方能防患于未然。

身心疾病的患者,除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应配合医生的疏导、解释和接受心理治疗。调整生活习惯,解除焦虑或紧张或愤怒的情绪,以心理干预进行心理治疗。

只有处于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完好状态,人们才能预防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它形象地说明了心理与健康的关系。相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间愁白了头发。虽然这种传说未免有些夸张,但从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来看,情绪的紊乱,的确可以使头发发白。医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样可以起到这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