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类神秘现象
27411200000046

第46章 人体的生物钟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上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什么是人体生物钟呢?有人把人体内的生物节律形象地比喻为“隐性时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日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经期等,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奏等。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上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出了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据专家介绍,人类已经发现了12个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生物钟不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治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克隆乳腺癌基因,对17号染色体基因进行大规模的筛选。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个基因与果蝇的生物钟基因“周期”呈现一定的序列类似性,因此假设该基因是果蝇“周期”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同等功能的类似基因。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周期”基因有24小时表达节律,同时该基因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这一发现成为了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对夜间活动的仓鼠的试验表明,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如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条件下,仍然有相似的节律。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因此,人的生命节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但生物钟表的活动也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例如,情绪处于高潮期的人,一旦受到意外的打击,如亲人突然死去等,也会使情绪一落千丈;一个情绪处于低潮期的人,如果遇上了正在偷窃的小偷,大脑就会通过内分泌腺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使人变得格外兴奋,奋力前去捉拿小偷。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皮层对脑干等部位,确实有调节作用。更何况决定人的行为的因素很多,生物节奏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身体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等,都会对人的行为有所影响。

生物节奏是那么有节律地支配着每个人。但是,这个理论并不能预测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更不能用来求卜,掐算命运,而只是提示人们,在某段日子里可能出现的体力、情绪及智力的倾向而已。一旦人们能及时而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周期变化,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它来更有效地工作、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