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星云大师开释人生
27431700000023

第23章 处世禅(5)

后来专家们调查后说,喜鹊本是这种毛毛虫的天敌,如果当初不是因为喜鹊在上一个冬天被冻死,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虫害了。

从那以后,果农们每年秋天摘柿子的时候,都会留下一些给喜鹊。

今年秋天多给喜鹊留下几个柿子,明年秋天的收成就多了几分保障。推物及人,预留一些余地给别人,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和希望;将他人的出路全部封堵,也许你会不幸地成为对方的陪葬者。

星云大师曾借用建筑学上的专业名词“伸缩缝”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筑物不能彼此完全连在一起,而必须有一个可供伸缩的空间,人与人也是一样,必须存在一个可进可退、“若即若离的空间”,才能使双方不至于在发生矛盾时彼此伤害。

常下厨的人都知道,在烹煮食物时要在食材上切划几刀,这样油盐酱醋等作料的味道就更容易渗入;而海绵之所以能够吸收大量的水,也在于其多孔多缝隙的构造。星云大师用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需要彼此给对方留有余地,人我之间也需要一条伸缩缝,“所谓人情之间,能进能退,能得能舍,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够懂得留一些适当的空间给别人,就是给自己方便,也是给别人方便”。

清初小说《宋稗类钞》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宋朝年间,有一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不仅手掌大权,家中还非常有钱。但是,苏掖为人却吝啬而刻薄,每每置办田产或房产时,都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甚至会为了一分钱而与对方吵得不可开交。

苏掖还喜欢乘人之危。每当有人因危急之事不得不出卖田产或房子时,他就会趁机杀价,拼命压低别人的价钱,为自己牟利。

一次,有一户人家因生意不顺不得不变卖家产。苏掖得知之后就主动上门要买,并竭力压低价钱,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候,苏掖的儿子在旁边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苏掖说:“爹,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房子,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

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是羞愧又是惊讶,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留三分余地给别人,也会留三分余地给自己。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就像苏掖的儿子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走到要变卖家产、山穷水尽的一天,所以,善待那些境遇窘迫的人,就是在不断地培植自己的福根,而咄咄逼人、不肯退让,就是在自毁人生苦海的救命渡船。

自毁渡船的人不在少数。当年,福特公司的董事长福特对艾柯卡在公司中树立起来的绝对威信深感不安,于是他毫不留情地解雇了这个为自己服务了32年的员工。艾柯卡转投克莱斯勒,让这个亏损的公司在短时间内扭亏为盈,抢占了福特的市场份额,甚至一跃到了福特公司的前面,这时候,福特再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懂得多留余地的人中也不乏可供效仿的榜样。“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之所以能够在波涛汹涌的股市进退自如,和他懂得给别人空间有很大关系,当上证股指上涨到四千一百点时,他理性的悄然退出,并留下一句“我就是要留下两百点的利润空间让别人去赚!”结果,他也给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空间。

弦绷得太紧就容易断裂,人与人之间若无可供进退的伸缩缝,就容易因为彼此膨胀而相互伤害。给别人留下余地,才能给自己留下回转的空间。

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

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

——星云大师

“愿做一棵树,给行路人乘凉;愿是一道桥梁,让众生渡过河流到他们的目的地;愿做一盏灯,给众生光明及正确的方向。”这是星云大师对慈悲的理解,也是他淳朴的愿心。

广州白云山能仁寺中有一副对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将天下苍生的喜忧福祸放在心中,这是禅法的心意。

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天下苍生。修禅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大慈大悲正体现了佛心的深情,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人。

佛的慈悲心就像是环绕周身的清新空气,从来不曾远离世间所有生灵。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断,诚心诚意,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地修行菩萨道,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测试他的诚心,即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的危难情况,挺身而出,把鸽子放进怀里保护着。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的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视众生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了表示公平起见,鸽子身上肉有多重,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天帝使用法力使放在天平秤上的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还是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直到割光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的舍身,老鹰、鸽子全部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相等,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人溺己溺的精神,为了救度众生的疾苦,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以及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原来的健康。

鸽子的生命很重要,老鹰的饥饱也很重要,只有自己不重要,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心使释迦牟尼佛能够坦然地舍弃自我,舍生取义救护众生。

佛陀能以这样的慈悲心待人,正是因为他心中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观念。星云大师也一直以此为自己生活修行的准则,他常常说,正因为内心对佛陀慈悲精神的无限敬仰与憧憬,并以此为言行准则,不知结了多少人缘,免除多少纷争,给人多少希望,予人多少欢喜。所以,他一向提倡“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若人人都能如此,世间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每个人生活中都不能完全避免与他人、社会的接触,在这个过程中,若能时刻揣着一颗给予、付出、包容的心,必然会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整个社会也会因此更加和谐。

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与别人时,自己也能闻到鲜花的芳香;当我们把泥巴甩向他人时,自己的手就会被污泥染脏。与其在自我中心导致的疏远冷漠中承受孤单,不如多关心他人,多为别人分忧,在融洽的互相交往中感受快乐——彼此的快乐。

最好的语言,就是不说

说话最大的罪恶,就是说无意义的话,说不知强为知的话,尤其造谣诬人更是罪大恶极。冷饭冷菜好吃,冷言冷语令人听了难受。所以,闲话之外应该多说实话、真话、有用的话,能说有建设性的话才有价值。

——星云大师

“辞达则止,不贵多言。”星云大师一向推崇朱熹的这句话,他将说话称为一门艺术,掌握了其中的技巧才能说出受人欢迎的话。

说话艺术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准时机,星云大师认为在这几种情况是最该说话的时候: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为疑惑的人说一句点醒的话,为无助的人说一句支持的话。

恰当的语言不贵多,而贵在是否合适,说善良的话、慈悲的话、赞美人的话、成就人的话才有意义。而对于闲话、废话、空话、谎话、恶毒的话,星云大师则认为要谨言慎说,才不会让人觉得轻薄。

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证严法师也曾说:“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弘一法师也常劝导信徒要忌恶语,他说:“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言语上的恶劣是佛教的教义中所不容许的,《华严经》里就将口出恶言当做佛教中的第六大恶行。

所以,该说话时要做恰当的表达,不该发言时尽量不要滔滔不绝,以避免给人不够稳重之感。说些无意义的、不关痛痒的,甚至冷漠、恶意的话是“说话最大的罪恶”,在星云大师看来,某些时候最好的语言恰恰就是沉默。

一般来说,聋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争斗的,因为他听不到也说不出,而别人一般也不会与之挑衅。如果一个正常人一再对聋哑之人无礼,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由此可见,在应对无意义的话题,或者身处不宜发言的场合,或者面对无聊人的无礼挑衅时,沉默都是最好的武器。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

四个人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该修炼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

“不说话的修炼”开始后,四个和尚就盘腿打坐,围绕着那盏灯,进行修炼。几个小时过去了,四个人都默不作声。

油灯中的油越燃越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大为着急。此时,突然吹来一阵风,灯火被风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就要灭了。

管灯的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说:“糟糕!火快熄灭了。”

其他三个和尚,原来都闭目打坐,始终没说话,听到管灯和尚的喊叫声,道行在他上面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炼’,不能开口说话。”

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太不像样了。”

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傲视其他三个和尚说:“只有我没说话。”

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炼”的和尚,为了一盏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好笑的是,有三个得道的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之时,都不知道自己也犯下“说话”的错误了。不该说话时就闭紧自己的嘴巴,才是智慧之举。

面对毁谤时,沉默也往往比据理力争更有力量。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万分!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了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在意,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了歉,请求他原谅,并将孩子带了回来。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诗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扬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在人与人的交锋中,最后的胜者不一定是表面上占尽先机、出尽风头的善谈者,有时候以沉默应对的“讷者”,反而会成为人生谈判桌前的赢家。

钳住别人就会堵住自己的出路

人际间有了矛盾时,就要学习跳探戈,你进两步时,我就退两步;我进一步时,你也退一步。

——星云大师

当人们纷纷感叹“处世之难,难于上青天”时,星云大师却微笑着将人生比做一场华丽的舞会,聪明人往往选择跳探戈,自始至终保持着优雅奔放、进退自如的姿态。

星云大师说:“探戈是一种讲求韵律节拍,双方脚步必须高度协调的舞蹈。探戈好看,但要跳好探戈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很多高手均需苦练数年才能练就炉火纯青的舞技。跳探戈与处世,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亲子、朋友、同事、上下级之间,如果能用跳探戈的方式彼此相处,彼此协调,知进知退,通权达变,不但要小心不踩到对方的脚,而且要留意不让对方踩到自己的脚。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恰到好处。”

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在外地做官。忽然有一天,他收到在老家务农的弟弟郑墨的一封来信。弟兄俩经常通信,然而这一次却非同寻常。原来弟弟想让哥哥出面,到当地县令那里说说情。这一下子弄得郑板桥很不自在。这郑墨粗识文墨,原也不是个好惹是生非之徒,只是这次明显受人欺侮,心里的怨恨实在咽不下去。

原来,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郑家想翻修老屋,邻居出来干预,说那堵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掉。其实,这契约上写得明明白白,那堵墙是郑家的,邻居借光盖了房子。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双方都难免求人说情。郑墨自然想到了做官的哥哥,想来有契约在,再加上哥哥出面说情,这官司就必赢无疑了。

郑板桥考虑再三,给弟弟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同时寄去四大大字——吃亏是福。同时又给弟弟另附了一首打油诗:

千里告状只为墙,

让他一墙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