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星云大师开释人生
27431700000007

第7章 修心禅(4)

哥哥从山上捡了一块黄金,装在口袋里,下山去了。弟弟捡了一块又一块,就是不肯罢手。不一会儿整个袋子都装满了,弟弟还是不肯住手。此时,太阳快出来了,可是弟弟仍在不住地捡。

一会儿,太阳真的出来了,山上的温度也在渐渐升高。这时,弟弟才慌了神,急忙背着黄金往回跑,无奈金子太重,压得他根本跑不快。太阳越升越高,弟弟终于倒了下去,被烧死在太阳山上。

哥哥回家后,用捡到的那块金子当本钱,做起了生意,并且时常资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后来哥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和慈善家,可弟弟永远留在了太阳山。

这个故事中,弟弟一心“拥有”,而哥哥聪明“用有”,前者因贪得无厌而命丧黄泉,后者却因“不贪”享受到了财富带来的福报。

金钱是人们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重要手段,常人对金钱的渴望就如同对物质享受的贪恋。人人都想“拥有”,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多数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填饱了肚子,又求珍馐;娶了娇妻,又想美妾;有了房舍,又求华厦;谋得一职,又求升官;得到千钱,又求万金……宝贵的一生就在这无止境的追求“拥有”中,苦恼地度过了。

星云大师从小生活比较贫苦,所以养成了不乱花钱的习惯;在多年的修行中,佛教中“布施”、“慈悲”的观念以及东初老人的教导又让他养成不积聚的习惯。所谓的把钱“花出去”并非提倡奢侈消费,法师认为,将手中的财富用在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上,比积攒在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现实也屡屡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女孩想随星云大师学习佛法。虽然法师很想帮助她,但当时他自己都还没有安顿下来,所以只能婉言拒绝。

看到小女孩要走,法师心中又非常不忍,于是他掏出身上仅有的50元钱给她,让她另寻一处佛学院。女孩收下了赠金,对星云大师感激万分。

三十多年之后,佛光山收到了一笔500万元的捐赠,捐赠者正是当年那个小女孩。

本着一种欢喜结缘的心态把钱花出去,“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也是社会大家所共有的。”这是何等博爱的心境!

河水要流动,才能涓涓不绝;空气要流动,才能生意盎然。拥有,还需“用有”才有意义,星云大师曾说,如能以“用有”的胸怀,来应真理;以“用有”的财富,顺应人间,让因缘有、共同有,来取代私有的狭隘;让惜福有,感恩有,来消除占有的偏执,即所谓“拥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富而加智,岂不善矣。

耐烦做事好商量

现在的青年已经缺乏古人安止于一处的定力,身心浮动,好比滚动的石头,是无法长出苔藓,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

——星云大师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持之以恒的奋斗:天赋不能替代,父辈的遗产不能替代,有力者的垂青也不能替代,所谓的命运更不能替代。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奋斗的意识,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但是,鲜有能坚持到最后的人,那些半途而废的人往往都败在了内心的浮躁。

星云大师常常将身心易浮动的人比做滚动的石头,滚动的石头无法长出苔藓,从而也很难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现在很多年轻人做事缺乏耐心,长时间做同一件事不耐烦,做同一份工作会感觉无聊,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会厌倦,甚至连读一本书的耐性都没有,又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能够把持之以恒的奋斗作为人生的主调呢?

“不耐烦”的毛病病因在于“无恒”,而恒心却极为重要。星云大师开释:“因为耐烦有恒,读书才会通晓;因为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因为耐烦有恒,修行才有成就;所以说‘耐烦做事好商量’。”

在星云大师的故乡,曾经有一位年轻貌美的信女,她的母亲得了一场重病,当所有人都觉得老人在劫难逃时,她的母亲却奇迹般地康复了。信女相信这是由于观音菩萨的加被,因此发愿要用头发来绣一尊二丈高的观音圣像。

六十年过去后,当这位年轻貌美的小姐已经变成老态龙钟的老太婆时,这幅神态庄严、面相慈祥的观音圣像也终于绣好了,此时,她那一双秋水般的眼睛也早已瞎了。每逢有人为她大叹“不值”,这位信女脸上仍然挂着淡定虔诚的微笑。

时至今日,在大师的故乡依然有很多人被她持之以恒的虔心感动着,就连星云大师都不由得赞叹:“她的耐烦有恒,非常人所能及!”

“有恒为成功之本。”无论做任何事情,恒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持之以恒的人常在人生的后程发力,这股力量经过了长时间的积蓄,必定会喷薄而出,并能绵延到最后;如果不耐烦而没有恒心,即使掘井九仞,若不再继续,仍然没有水喝,所有的努力到最后都会功亏一篑。

弟子们问禅师:“老师,如何才能成功呢?”

禅师对弟子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禅师示范了一遍,说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吗?”

弟子们疑惑地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禅师说:“做完了这件事,一年之后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

弟子们想:“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一个月之后,禅师问弟子们:“我让你们做的事,有谁坚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骄傲地说道:“我做了!”禅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

又过了一个月,禅师又问:“现在有多少人坚持着?”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说:“我做了!” 一年过后,禅师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几个人坚持着?”这时,只有一人骄傲地说:“老师,我做了!”

禅师把弟子们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曾经说过,做完这件事,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现在我想要告诉你们,世间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难做的事,最难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终究只是极少数人。”

后来一直坚持做的那个弟子成为禅师的衣钵传人,在所有的弟子中只有他坚持到了最后。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在人生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并不在于一时的快慢。那些“耐得住烦”,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静下心来,遇到困难不气馁、不灰心,矢志不移地前进的人,往往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从古至今,所有追求成功的人都必然付出长久的努力,汉朝的董仲舒,青年时代立志向学,三年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名儒学者;晋朝王羲之,临池磨砚,写完一缸水,终于成为旷古书法大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持之以恒,便没有爬不上的高峰,也没有跃不过的沟坎。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许多赛跑者的失败,都是败在最后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人生的较量是智慧与意志的较量,中途言弃的人自然领略不到终点的风光。

多求则穷,喜舍致富

一个人因为不知足,使心耽着外境,因此,财富当前,生命就在财富手里;美色当前,生命就在美色手里;多求的人,自己是什么也保不住的。

——星云大师

阎罗殿上,判官问两个即将投胎的小鬼:“人间现有两处人家可以投生,你们可以选择。一个一生都会不断地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另一个恰恰相反,一辈子都会忙着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人,你们要怎么选择?”

甲抢先说道:“我要做那个一生都从别人那里拿东西的人。”

乙说:“请您让我投生为那个一生都在给予的人吧!”

最后两个小鬼都遂了心愿:甲成了乞丐,一生潦倒街头受人恩惠;乙投生富贵人家,一生享尽富贵并时刻都在接济他人。

小鬼甲可能怎么也想不通为何会是这样的结局。星云大师曾说:“一个人因为不知足,使心耽着外境,因此,财富当前,生命就在财富手里;美色当前,生命就在美色手里;多求的人,自己是什么也保不住的。”按照佛教的因果观念,贫穷通常与悭吝互相牵绊,宽裕一般与慈悲不离左右。所以,不知满足、意在索取的小鬼只能做乞丐,而懂得知足,愿意为他人付出的小鬼乙却一生过得洒脱。

人心得不到满足,总想着追求更多更好的东西,只能沉溺于欲望的漩涡。懂得知足,不作非法的多求的人,却能“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祸莫大于不知足。”这是《道德经》中的名言。孟子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两者所说的是相同的道理。所谓“布衣桑饭,可乐终身”,高僧弘一法师自身的经历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1911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单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弘一法师有一颗知足的心,他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享受到了快乐,这是心灵的富足。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穿衣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保暖,但多少人为了追求表面的虚伪华丽和所谓“名牌”一掷千金,却看不到那些衣不蔽体、瑟瑟发抖的穷人;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填饱肚子,但多少人瞧不上家常的一日三餐,非要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不可,甚至妄杀其他动物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不知满足的人必将一点点消耗掉之前累积的福报,背负上越来越沉重的人生的债务。

比如一个人因偶然机缘在路上捡到一张百元纸钞,如果他把这当做上天的恩赐,可能会用来做一些善事;但如果他拿到这笔意外之财后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并开始每天都低着头走路,那么久而久之,他可能会捡到成千颗纽扣、上万根钢针,但却也因此错过了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以至于把青春都荒废在这段路上了。

“多求的结果是穷,喜舍的结果才是富。”东西多了,心为形役,生活反而没了安定;东西虽少,但自觉知足,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和谐与喜乐。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以我多年来授徒的经验,凡是能够接受教诲、勇于认错的人,大多进步得快;凡是觉得自己全部有理、死不认错的人,大多在原地踏步。

——星云大师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先哲们在《论语》中留给后人的教诲: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有了过错,人人都能看见其瑕斑,而一旦改正,必然能令他人景仰以对。

人非圣贤,若能随时以虔诚的改过之心对待自己的错误,那么过错就如日食、月食一样,去则去矣,无损于道德的光辉。

反思并改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修心观念,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都是对信徒的告诫:要有随时反思的意识,要有承认过失的勇气,要有改正错误的觉悟。

有个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找了一份销售员的工作。某天他一时疏忽,将一台价值两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以一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顾客。待他发现后非常着急,不知如何是好。

一位同事帮他出谋划策:要么去向那位顾客解释清楚,追回一万元;要么自己悄悄地补齐那一万元,神不知鬼不觉地了结这件事。

但是他想来想去都觉得不妥,最后还是决定补足欠款,并向主管承认错误。同事劝他:“你疯了?你这样做一定会被公司辞退的。”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

下班后,他来到经理办公室:“对不起,经理,我今天犯了一个错误,让公司遭受了一万元的的损失。我为我的错误感到内疚,我会在两天之内补齐欠款,弥补公司的损失。如果您要因此而开除我,我也不会有任何怨言。”

经理听他解释清楚事情的经过之后问道:“既然你留下了客户的联系方式,为什么不去找他要回不足的钱?”

“这是我的过错,因为是我把电脑的型号和价钱弄错了。去找顾客,无疑会损害商场的声誉,所以,责任理应由我一人承担。”

最后,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像他的同事预料的那样被开除,反而在补足亏空之后得到经理的重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个年轻人之所以能够得到经理的谅解和重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诚实、坦然以及责任心。一个人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敢于承担,千万不要惧怕伴随错误而来的负面影响,不要一味地隐藏错误或为自己的过失寻找开脱的借口。

人人都可能犯错,每个人所犯的错误都是不容掩饰的事实,是事实就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逃避责任并掩饰过失,无异于与真相作对。

星云大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家人是邻居,一家行李,另一家姓张。每天,当张家因为一些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时,李家的人却相处和睦,其乐融融。

一天,张先生问李先生:“我想向您取取经,为什么你们家人过得那么快乐,而我家中的人却彼此像是仇人一样为了小事吵嚷不休?”

李先生笑了笑,回答说:“这是因为我的家人都是‘坏人’呀!”

张先生不解:“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好吗?”

“在你家里,如果孩子失手打碎了水杯,碎片和茶水溅了一地,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