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谈笑风生
27455900000004

第4章 热血颂(4)

然而,“硬”的东西往往容易脆。所谓“太刚则折”也。古往今来有多少“硬汉”“长恨竞折腰”?商鞅“硬”着变法,于是“五马分尸”;晁错“硬”着“削蕃”,结果血溅斧钺;王安石“硬”着改革,无奈几丢乌纱帽;林则徐“硬”着“禁烟”,于是充军边疆。不过,这种“硬”却总是在闪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曲折不改志!这“硬”,是人类刚强意志,信念和力量之结晶,是懿德茂行之凝聚,是刚正不阿之映射,正是有了这种“硬”,人生才更壮丽,感人。

因此,我永远赞美和纵情讴歌人的这种“硬”,人类不正呼唤这种难能可贵的“硬”么!

(原载于1990年8月17日《岳阳晚报》)

芝兰之芳

人活于世,总要帮助他人,同样,也总需要他人的帮助。然而人帮了他人后怎样“表现”,却人各有所不同。有些人帮了他人之后沾沾自喜逢人便自夸:“嘿,是我帮了他……”这等人虽不那么可恨,但也总让人敬不起来,而真正值得可敬的是那些帮了他人后而又默默无“现”,不“吹”的人。

例子当然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载,晋大夫叔向被国君平公问罪,大夫祁奚向范宣子(晋掌实权的大夫)及平公求情,免了叔向之罪。事后祁“不见而归”,一时传为美谈。北宋宰相王旦与名臣寇准共事,寇常在皇帝面前言王的不是,而王旦却反其道而行之,常在帝及众人面前说寇的好处,寇得知后折服不已;唐代宰相娄师德与狄仁杰共辅武则天,狄常在大庭广众排挤娄,而娄却多次在武则天面前包涵,推举狄。一次,武则天命人取来一个竹箱子给狄,里面装有十件娄推荐狄的“通荐表”,狄看罢大惊:“吾不期为娄公所涵矣!”而娄未尝有矜色。祁奚、王旦、娄师德这种品德发扬到今天就更为动人了。在爬雪山,过草地,打日本,“打老蒋”的队伍中,伤病员的挎包里常常多了个窝窝头;熟睡了的战士的身上常常多了一件军大衣,军棉衣。谁干的?从不留姓名。雷锋一生做了多少件好事?难统计,因为他做好事从不留姓名。公元1987年,长春机床厂有一位爱人疯,孩子残,生活担子沉甸甸的老工人,接二连三收到以“党义”的名字寄来的20元或30元一张的汇款单。人们愕然:“党义,是谁?”“党义,你在哪里?……”在雷锋、“党义”的身上,闪烁着多少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不喜炫耀,不图回报的高尚美德的火花。

歌德有句名言:“只要是玫瑰,它总是要开花的。”然而,“花”开了并非都能为世人所见所欣赏。《孔子家语·在厄》中的一句话:“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这“生于深林”的芝兰未必都为人所欣赏,然而我以为芝兰尤为可贵。它,生长在荒无人烟的深林,然它并不以为无人欣赏而不愿意开花,而是默默地向大自然和人类奉献出自己的美丽和芬芳。这种“品德”多么值得人们学习。如果套用《孔子家语》中的那旬名言且将“芝兰”改为“君子”,那就是“君子助人为乐,不以无人知晓而不为。”祁奚、王旦、娄师德、雷锋、“党义”这种助人为乐,成人之美而不“表现”不炫耀不图回报的美德,不也正是默默地生于“无人的深林”的“芝兰之芳”吗?

人类,在呼唤着“芝兰之芳”。多一份这样的“芳”,人类就多一分美好、甘甜、情爱和温馨……

(原载于1991年9月6日《南昌晚报》)

“留后路”说

“留后路”这个词,近来似有点热耳。有一部并非惊险的电视剧,个中的“留后路”令人蹙眉捻须。剧中的主人公是个检察长,决心立案查清一桩牵涉到市里某位“大人物”的贪污案。正当紧锣密鼓、“顺藤摸瓜”之际,却引出有一串儿不大不小的局长、部长或别的“长”类来说之劝之:“算了吧,做事当适可而止,别闹得大伙都翻脸瞪眼。”“还是考虑为自己留条后路吧。”吓,秉公执法,清除蛀虫,还要“留”什么“后路”?

“留后路”者,办事留有回旋之余地也。当年梁山泊好汉攻州府打官军,打赢便开仓济贫,替天行道;打输了呢,便退回山寨水泊死守,这便是“留后路”。“留后路”并非系英雄之专利,凡人们也往往深得此道。有部电视连续剧叫《乌龙山剿匪记》,剧中那个匪首田大榜,口头嚷嚷要与解放军打到底,可暗中准备了一条地道,一旦事败,便钻地道逃之夭夭,这也是“留后路”。当年冯谖劝孟尝君要“狡兔三窟”,以防宦海风云之不测;《红楼梦》中那个应天府老爷贾雨村“乱判葫芦案”,都是“留后路”哲学的绝妙运用。

“留后路”者自有“留后路”的道理。打仗,办事情,不多留点“后路”,那可是要一塌糊涂的;为官理政断狱“留后路”,则更系社会使然。盖中国茫茫几千载王道社会,世风浊污豺狼当道,弱肉强食,凡为官者须得小心翼翼多几条“后路”为佳。譬如孟尝君,冯道、胡广这些为官者,几十年宦海生涯,长盛不衰,便是因深得此妙谛。相反,那些不晓得“后路”为何物者,其结局往往不妙。海瑞骂嘉靖,自然要被摘掉乌纱帽;东汉的范滂,一次便弹动刺史、权豪20余人,于是溅血于斧钺之下;中国历史上最不懂得“留后路”者要算战国时的商鞅君了,捅了权贵们的“老虎屁股”,打破了王公们的“金饭碗”还不算,竟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割鼻刺脸办罪!结果呢,还不是“五马分尸”惨兮绝世。因是,“留后路”不能不成为古来“识时务”的为吏者保官、保家乃至保命的精明之道。

但今天毕竟不是商鞅,范滂、海瑞那个年代了,干“四化”大可不必担优“溅血斧钺”、“掉乌纱帽”什么的了。就说执法吧,有的是党纪国法,更有政府撑腰百姓支持,何“危”之有?只是那串儿不大不小的“长”辈们的劝说便叫人纳闷。据说他们这是为检察长好:“护官符”还在呢,莫把事情敞绝,“一只眼睁一只眼闭”,咱们一了百了;假如你不知趣动真格的,当心“后路”!倘留了“后路”呢,“祸端”算是避免了,然却让邪恶继续作虐,丧失人民公仆之风节……

然而,电视剧看到最后,其结局却又是令人兴奋、欢慰的。那检察长到底认清了“前路”,断绝了“后路”,咬紧牙关,排除干扰,顺藤摸瓜,终将那大案迷案弄个水落石出,那位“大人物”到底露了馅现了相,坐了班房,而那检察长不但不做“海端”、“范滂”掉乌纱帽,还博得群众彼起此伏的掌声、欢呼声。哟,到底是一条好汉:你把“后路”堵死了,前面就是一条康庄大道!

(原载于1989年9月19日《广州日报》)

难能的灶君

中国人素来敬畏炉灶,一闻灶“君”顿作诚恐诚惶状。记得儿时,奶奶告诉我,灶君乃天帝派下凡的神,能“恩赐黍稷”,“司命定福”,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此每年腊月廿三日那天,家家户户要恭恭敬敬的打扫灶口,“牺牲玉帛”,款待灶君(据说这天灶君要上天“言事”)祈求灶君为人们“言好事”。平时呢,同样是对灶君敬若神明,绝不敢往灶口丢泼脏物泼脏水,更不敢动灶口一根毫毛。

时过境迁,今天想起不禁要发笑。这不是一种“哄人”的迷信乎?当然要在“破除”之列。然而单就这则传说本身来说,总又有几分“人情”味和滑稽味:灶君这样的神仙,竟也是一个“吃人的口软”的家伙!?其实,人们对灶君之敬畏实属心理作怪,灶君有啥值得“畏”?从另一则传说看来,灶君倒是有几分可敬。相传世上本来没有牛,人们种田拉车,辛苦万分。灶君忧于民瘼,便上天找到牛神,请之下凡为民造福,可人间怎比天堂,牛神决不干这号傻事,于是灶君便把人间说得样样都好,甚至赛过天堂,他怕牛神不信,拍拍胸脯说:“倘若有半点假,你往我嘴里拉屎!”牛神信以为真下了人间,为百姓耕田拓荒拉车,百姓于是得福,而灶君呢,因为人间实在比不上天堂而按诺言默默地受罚——嘴巴被塞进大把大把的马粪干(草原地区常用马粪干作燃料)。

这毕竟是传说。传说都是假的。然而我却宁信其有,盖缘故事本身实在感人。灶君为天下百姓着想,自己并未得到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之类的好处,相反地为天下百姓得益而默默地受苦受罚,颇有一点儿今天边防战士“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那样的精神境界(当然灶君不是共产主义战士,也有缺点,如不光明磊落,人间苦就是苦,他却夸口说谎将牛大哥诓)。尽管如此,他那“心忱天下,甘茹屈辱,为庶民造福”的精神还是值得大为称道的。与灶君相比,我们有些“不问苍生问俸禄”,安于守官享福甚至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的人士,难道不黯然失色,“自愧弗如”么。

于是,我默默地赞美这难能的灶君。

(原载于1987年6月23日《战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