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14

第14章 古代篇章(12)

袁枚在文中说,乡村许多孩童,就连放牛佬的一句话,一个笑,都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只要仔细观察,精心取舍,皆可以成为好诗句。有一年的十月,袁枚在随园中,看见一个挑粪的人在梅树下,望着枝叶繁茂梅树,眉开眼笑地说:“有一身的花了。”袁枚听罢不禁诗上心头,随口吟道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来年的二月,袁枚要出门旅游,诗人的一个和尚朋友给他送行说园里的梅花已盛开怒放,可惜你带不走这些花儿!”袁枚虽有遗憾,却从和尚的话中得到了启发,诗兴不由涌上心头,于是他又吟道,“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那些年,袁枚的名气大了,时常有人来请教写诗的技巧。有一次,一个没有志气的诗人刘志鹏I字霞裳)初次拜师会袁枚时,把自己所写的十余首诗递上请教。袁枚读后,觉得没什么好诗作,但又不忍挫伤刘志鹏写诗的热情,就把其诗全贴在自己家里的墙壁上,刘志鹏见了非常高兴。袁枚于是邀请刘志鹏一块去旅游天台山,在旅途中,袁枚有意引导刘志鹏作好诗,他俩我一句,你一句,一路唱和。刘志鹏的诗也一路大有长进,与先前呈送给袁枚的诗迥然不同。结束二月之久的旅途回到金陵后,刘志鹏赶忙跑到随园袁枚家中,撕下墙壁上的诗作,扔进火里烧尽,如此收获让刘志鹏面对大诗人袁枚开怀大笑。

这样的佳话在《随园诗话》卷八中还能见到。有一天,新安知府王廷言来金陵’偶然路过袁枚的随园住地’他见园丁在忙于砍竹修补损失的篱笆’不由得唱诗得句“惜花须记把篱编”’但他一时卡壳,想不出合适的下句后来几天王廷言一直苦思冥想’也无法得出下句这天,王廷言独自饮酒,突然来了灵感,得到下句“嗜酒不妨和影醉”。他赶紧写下,丢下酒杯去请袁枚看袁枚看后情不自禁地击节称赞。

引借古诗,调解婚约

人们认识袁枚多半是因他的诗文,他创立了性灵派诗,突破了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格律,不仅在当时文坛,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写诗作文富有灵气,在为官一方的日子里,工作政绩同样优秀卓著。有些生活工作经历,在他的诗文中有所描绘。

《随园诗话》是袁枚的代表作,书中不少篇章都曾有着亲身的经历。翻开《随园诗话》卷四之五十二条,文中记叙了他在江宁任知县时,帮助解决一粧民事婚姻纠纷的经过。

乙丑年(1745)5月10日,江宁城中狂风大作,沙石四起,明亮亮的天空顿时昏暗起来,如同黑夜。这风之大,疑似龙卷风。有一位18岁的韩姓姑娘,其实已许配给了家住城东的李秀才的儿子。当时被风吹至离主城区90里开外的铜井村。有村民见韩姑娘一脸的茫然无助,便上前问其原委,在得知实情后便送韩姑娘回家。但李秀才见到归来的韩姑娘时,竟无端怀疑韩姑娘被风吹到90里外的铜井村,是编造出来的谎话,肯定是与那里的男人有通奸约会。韩姑娘觉得很委屈,任凭她怎么辩解也无效果。那李秀才一气之下便到官府向袁知县控告韩姑娘,并提出解除婚约。

袁知县经过对当事人询问和对证人的求证,以及当天的天气情况之后,对李秀才说古有风吹女子至六千里者,汝知之乎?”李秀才不相信。于是袁知县拿出元代郝文忠公的《陵川集》给李秀才看。李秀才读着诗句:“八月十五双星会,花月摇光照金翠。黑风当筵天红烛,一朵仙桃落天外。梁家有子是新郎,芊氏负从钟建背。争看灯下来鬼物,云鬓欹斜倒冠佩。须臾举目视旁人,衣服不同言语异。自说吴门六千里,恍惚不知来此地。甘心肯作梁家妇,诏起高门榜天赐。几年夫婿作相公,满眼儿孙尽朝贵。须知伉偭有因缘,富者莫求贫莫弃。”读罢,李秀才有所疑虑(袁知县继续解释说,“郝公是一代忠臣,岂肯作诓语者?当年风吹吴门女,竟嫁宰相,恐汝子没福耳!”李秀才听罢,心中顿时茅塞顿开,他高兴地接受了袁知县的调解,撤回了自己的诉状,其子与韩姑娘重归于好。

袁枚巧妙地引用古人诗作,解决一粧民事婚姻纠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颇有独创性,亦看到他为官的亲和力。

英勇救火当先锋

袁枚到江宁当知县是乾隆十年(1745)三月。刚上任不久,金陵城内就发生了一场火灾。那天深夜时分,袁枚已经睡了。忽然有人急促促地扣敲大门,并大声高喊:“知县大人,不好啦,前边失火了,快喊人救火呀!”袁知县从梦中惊醒,跑出门外一看,天地间已经被大火映照出黄金般的色彩。作为刚刚上任的年轻知县,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火急火燎地集合起府内的文武官员,冲锋在前奔赴火场。到了现场,只见火灾在大风的助威下,有蔓延之势。袁知县端着水盆冲进火海,指挥众人快把水集中喷向深处,此时只见有百股水柱射向火海,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在袁知县的带领下,在众多官员及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大火终于被扑灭了。此时的袁知县和众人已是满身污水,满脸黑灰,满身疲惫。他的这次救火行动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对于这次的救火经历,袁枚曾写过一首《火灾行》的诗,诗中写道。

七月融风吹不止!鸟声嘻嘻呼满市。

县官此身如沙禽!中夜时时欲惊起。

出门四顾心惨裂,天地烂如黄金色。

文武一色皆戎装,奔前灭火如灭贼。

金陵太守气尤雄,独领一队当先锋。

出没黑烟人不见,但闻促水声朦胧。

水龙百道横空射,倒棬黄河向天泻。

读罢此诗,似乎给人一种袁枚自我炫耀的感觉。其实不然,袁枚喜欢写诗文,他创导的“性灵学”的真情,正在诗中表现出来。

诗中所写“县官”应为袁枚自称,“金陵太守”也应是他自称。

败草铺床与佛宿

袁枚为官虽只有9年,但颇有政色,据史书记载,他在从政期间“严束家奴吏役”,凡有黎明百姓告状,小案立即判遗,从不稽留过夜,大案则审时度情,宽于待民,严于责官。

有一年春天,城外的铜井村发生了一粧庸医诊死人的命案,作为父母官的袁枚立即备装前行。当时他两脚上患有湿疮疼痛奇痒,走路颇为不便,于是准备了马车前去。一路上袁枚无心欣赏乡间小路的红花绿草,一心想着怎么去判这粧命案。好在这粧命案事实清楚,办案也顺当。办完案已近黄昏,袁太守赶着马车想快点回到城里。但行程还未过半,天已黑得无法再行走了。于是袁太守只能随便找一处住宿之地了。可这茫茫荒野前不见农舍,后没有房屋。焦虑之中,他发现有一座叫作海会寺的破庙,于是也顾不上什么了,赶快找了一些败烂的乱草,铺在随车带来的草绳编结床上,然后和衣躺在了上面,在清冷的春寒之夜中,伴着香烛的亮光与庙中的三尊佛像同眠了一夜。

后来,袁枚写了一首《宿海会寺题壁》诗,尽述他这次远行的辛苦。这在当时官场是难能可贵的。其诗曰)

江城逢春日,县官爱下乡。

处处花草生,时时春风香。

铜井诊死人,促我车马忙。

我时受卑湿,两足颇患疮。

笑为民父母,痛痒真亲尝。

出城九十里,一宿无所将。

晚投海会寺,败草铺绳床。

青苔古殿冷,梅灰脱疎梁。

我与三尊佛,彼此同灯光。

26.袁枚辞官隐“随园”

雏孀崽子拦满道,牵裾各各陈衷肠。

但恨长赏归来晚,未知长赏未餐饭”

忍饥息气排衙坐,欲决不决头屡顾”

既恐羁迟转累民,又恐仓皇事多误……

星落更沉风转紧,簿书束束如春笋”

岸狱稍宽逸数囚,仓谷逢霉烂一寸……

已从漏尽解衣裳,重整精神任敲朴”

倦极酣眠门又响,失火民呼公速往”

这是袁枚在《俗吏篇》一诗中描述的自己的为官生涯。袁枚本是京官’因一次满文考试没有考好’被派到下边做知县,但他没有牢骚和气馁’照样尽职尽责,他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当时,满清入主中原,励精图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吏治极其严厉的时代,当时,袁枚每天的为官生涯极其辛苦)他忙公务未归,上访的孤儿寡母早已挤满街等候他了,民苦民瘼推不开,那时封建社会的官府还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的,不能不作为,不能“绕道走”,官员如果推卸责任,不见上访的群众,或“警车”开道,或后门开溜,有遭到“弹劾”的风险,因此袁枚忙完公务回来晚了,忍饥也得先解决老百姓的疾苦,即使事多得像乱麻一样也要精心处理,完了还要审阅秀才呈上来的文章(袁枚这个官做得真够好的,不但有觉悟,有责任感,还有良心,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官、“循吏”。

乾隆十一年(1》46)即袁枚任江宁知县的第二年,江宁发生虫皇灾。他骑马去捕蝗前线,中途马被野猪所惊,狂奔起来,袁枚虽然强勒马缰,马还是狂奔不止。说时迟,那时快,马已窜到一个破庙门前,庙门口有根横木架在门框上,马可入,马上的人却有折颈而死的危险。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袁枚惊恐万分,吓呆了。突然,马停住不动了。袁枚在惊恐之中翻身下马,拍拍马头,马真通灵性啊!四十年后,袁枚回忆当时的险景,还心有余悸,写下了《为马所惊,补作,有序》五古一首,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惊马忽然止,宛如潮水平。眼前无性命,天上有神明。隐隐是谁救?萧萧向我鸣。”袁枚把马突然停住不动归为“天上有神明”,可见其危险、惊恐的程度。

在袁枚看来,“笑为民父母,痛痒真亲尝”。要做官就要做到这个份上,不能脚踩两只船,既想做官,又不想做好官,要么干好,要么不干,也许由于这个原因(当然不仅限于这个原因),乾隆十三年(1746)袁枚33岁时,他借父亡故、须养母为由,辞去了官职,归隐江宁(南京,小仓山乌龙潭畔。

小仓山乌龙潭时为一胜境。袁枚在其《小仓山房文集》中称“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乾河沿。”乾河沿是通往乌龙潭的水道,今已大部淤塞,只有东段还存在。小仓山是清凉山的东脉,分南北两支北支跨现在的宁海路、上海路到青岛路,这是小仓山的主脉;南支过乌龙潭东首,越随家仓,到现在的五台山体育馆。相传这里曾是与袁枚同时代的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家的私家花园。这里风光绮丽,建有各种寺、庙、庵、祠和达官显贵的园林别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不仅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升州剌史时在此开辟建造“江宁放生池”,清著名桐城派诗人方苞也在此居住过。

袁枚生性疏淡,虽身居官场却心系山林,又认为做官是为民增福祉,并非只为上司大吏听差遣,随意、随便便是其本性。“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因此,袁枚辞官后的第三年,即以“三百金”购置隋园,易名“随园”,筑室在此定居。袁枚的思想比较自由放任,主张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因此又称为性灵诗派。尽管对袁枚将“隋园”易名“随园”的说法很多,但“随意”恐怕是其主要因素。“因山筑基,因流为沼,莳花种竹”,是袁枚建造此园的原则。“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瑞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菱。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袁枚在其《答人问随园》诗和《杂兴诗中还说。“北门桥转水田西,路少行人鸟渐啼;遥望竹云遮半岭,此中楼阁有高低。”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一切随景致而定。“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他还在门联上撰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足有任人往来、自由出入之雅兴。袁枚在“随园”写就的主要著作《随园诗话》,也是随编随刻、随刻随补的,因其自由写来,妙趣横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在其《谈艺录》中称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自来诗话,无可伦比”。毛泽东也对《随园诗话》爱不释手。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每次出巡,《随园诗话》是他必带之书。可见爱之深切、爱之深沉了。

随园布局随山谷高下分为东西三条平行体系,主要建筑在北条山脊,南山有亭阁,中间有溪流荷池,即今广州路口。南北高,中间低,形成两山夹一水的格局。随园原有二十四景,风光绮,内中有“香雪梅、群玉山头、仓天云舍、小栖霞、獅子窟”等景观。其中“小仓山房”的“玻璃世界”,镶有西洋五色玻璃,光怪陆离;“小栖霞”有两江总督尹继善题的匾额,并有楹联一副:“云山、金石、图书,此地可称三绝;循吏、儒林、隐逸,先生自有千秋。”以此概括随园的特色和袁枚的一生。可惜太平天国后期为增产军粮,下官丞相下令砍伐、开垦小仓山,随园被削成梯田而不复存在。今天人们看到的,仅是上海路与青岛路之间一条名叫随园的街道。

袁枚有一首诗,将随园的来历、特色和在江南的名声,写得淋漓尽致:“买得青山号小仓,一丘一壑自平章。梅花绕屋香成海,修竹排云绿过墙。嵌壁玻璃添世界,张灯星斗落池塘。上公误听园林好,来画庐鸿旧草堂。”“上公”指的是乾隆,因他听说随园的布局和景色极佳,曾派人来绘过随园图观赏。

著名学者梁章钜对随园小仓山房题有一副对联:“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读诗书又恋花。”对袁枚辞官归稳作了点睛之笔。袁枚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文人为官辞官者,在中国历史上凤毛麟角,但他留给后人思考的一定很多很多。

27.吴敬梓常游清凉山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剌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鲁迅先生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犹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部“乃始有足称讽剌之书”的讽剌小说,是吴敬梓在南京写就的,并与南京清凉山密切相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文木,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年,卒于乾隆十九年。吴敬梓出生于诗礼大家,“尊府是三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门生故吏,天下都散满了”,虽然不无夸张,但他的家庭确是“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吴敬梓《移家赋》)。然而,才华横溢的吴敬梓并不是一个科考能手,尽管他“才堪倚马,学富五车”,但他自18岁考取秀才外,多次考试不售,一直科场蹭蹬,功名坎坷。父亲去世后,因不善经理家产,加之族人虎视眈眈,吴敬梓很快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程晋芳《文木先生传》称:“袭父袓业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以招致宗族嘲笑,乡里讥议,竟有以为吴氏败家子,写其名于书桌上,以儆戒子弟勿学之者。在他移家南京之后,他自己所填写的《减字木兰花词》中也这样写道:“昔年游治,淮水钟山朝复暮。金尽床头,壮士逢人面带羞。”“田庐卖尽,乡里传为子弟戒。年少何人,肥马轻裘笑我贫。”可见其经济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