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17

第17章 章近代篇章(1)

1.“小卷阿”与魏源巨著

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诗人魏源的故居,尚存于乌龙潭附近的龙蟠里。

魏源(1794—1857,字默深,又字墨生、良图,晚取法号承贯,原名远达,其先袓居于江西太和,出生于湖南邵阳今隆回县,清道光二年(1822)中举人,二十五年进士,曾任东台、兴化知县和高邮知州。他的诗文与龚自珍齐名,当时并称“龚魏”。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古微堂集》、《元史新编》,后人将上述著作编辑成《魏源集》。

1833年,是魏源到南京后的第二年。为了能安心著书立说,他左寻右觅,几乎找遍了南京城能够容他写书的地方,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乌龙潭畔。大凡文人都喜欢宁静。魏源之所以看中这块环境优美、清新幽静的宝地,因离乌龙潭仅几步之遥的清凉山上,有明末清初大画家、书法家龚贤的扫叶楼;其后坡亦有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当年骑马察山的驻马坡;附近五台山的随园,是大诗人袁枚的住地;更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乌龙潭建有的放生池……能与这些历史文化大师“相伴”,魏源感到十分荣幸,他希望能溶进这个文化圈,借助这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宝地’给他带来写作上的灵感。

他居此买了几间草房子,取名为“湖干草堂”,自己亲自题写门额,然后安心地写他的书。写书虽比较清苦,但他觉得很惬意,亦常常诗兴大发。他在《卜居金陵买湖干草堂》诗中写道:

巢由原不灵山居,敢笑知章乞鉴湖。

底事草堂钱十倍,只因门外水云租。

有一回,魏源实在写得很累了,恰逢中秋时节,他邀两江总督陶澍在乌龙潭泛舟赏月。望着一轮明月辉映下的湖光水影,陶公不禁赞道:“乌龙美景,秀色可餐。”魏源也沉醉在这美景之中,叹道有此妙处,何必西湖?”可见乌龙潭之景可与西湖媲美。后来他在《乌龙潭小泛》诗两首中吟道:

偶载一船山,来游半湖月;但闻水气香,不见荷花发。

风响一池荷,穿香面面过;直穷荷尽处,空水受光多。

可见魏源在此地买房置业,缘于乌龙潭畔的秀丽景色和迷人风光。

两位老兄划着小船沿着弯弯曲曲的潭水向前飘去,他俩真的被这美丽的夜景陶醉了。船在尽头掉头时,陶澍深有感触地对魏源说:你那“湖干草堂”在这潭水之畔,如“卷阿”,美也。“卷者,曲也;阿者,大陵也。”“卷阿”是《诗经·大雅》里的篇名。魏源听后大声叫好,自己的茅舍正是躺在弯弯曲曲的乌龙潭之畔,可他不敢称之为大。几天后,魏源把他的“湖干草堂”门楣换成了“小卷阿”。“小卷阿”因魏源名传至今。

1841年,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根据在战争期间所搜集来的资料信息,开始著书立说。他曾跑到宁波,亲自审问英国一名炮兵战俘,获取了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其武力!武器和侵华意图等情况,写成了《英吉利小记》和《圣武记》。书中,“师夷长技”、“以夷制夷”的主张已初见端倪。

这一年的8月,林则徐因战争失败而受到投降派的责难,被朝廷革职发配新疆。魏源冒着酷暑赶到京口(今镇江市去为老友送行。两位老友相见百感交集,竟一时说不出话来。魏源写了《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二首,对此做了生动的描绘: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

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两翻苹”

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囷”

会晤林则徐时沉痛的心情,尽在诗中。

那晚雷雨大作,两位爱国志士彻夜难眠,促膝长谈。林则徐在谈到国家沉沦之时自己不仅无法报效袓国,反被诬陷革职,发配新疆,不禁老泪纵横。魏源也黯然泪下,他说,英国已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而我们还是长矛大刀。林则徐将他在鸦片战争前研究国外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概况而形成的《世界地理大全》一书中文译稿《四洲志》,亲手交给魏源,希望老友能编撰成册,使国人能了解世界。

魏源回到“小卷阿”,立即进入写作状态。他常常挑灯夜战,困了,他和衣而睡;累了,他走出“小卷阿”,在乌龙潭水边散散步。他用十七个月的时间就写成了《海国图志》初稿,共有50卷,后经过多次增修,扩充到100卷。

《海国图志》是魏源众多著作中最光辉夺目的巨著。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到天文历法,从蒸汽机到枪炮!战舰等武器的设计制造原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

魏源在书里称该书系“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我国发明了火药,却让人家拿着装满火药的长枪大炮来侵略我们,真是奇耻大辱。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倡导学习西方的战舰制造!火器!练兵三方面的先进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政策!政治制度!要严禁鸦片,广开贸易,大办工厂。

魏源倡导的新思想!新观念,对当时清政府统治者的骄横自大,不乏是一个振聋发膜的响雷,冲击了人们传统封闭的思想价值观。

《海国图志》的问世,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统治者的决策思想。在后来的“洋务派”主要人物李鸿章的主持下,建立了广方言馆(主事翻译)、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在南京建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虽然制造枪炮本意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但后来用于“剿内寇”。这大概是魏源写此书时所不愿看到的吧。

2.普渡庵里的太平故事

“小卷阿”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魏源的故居。他生前在“小卷阿”里著书立说,所写的)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后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都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小卷阿”亦因此而扬名。

1857年,魏源去世。此后的几十年间,其子魏耆一直居住于“小卷阿”,并整理着家父留下的文集和图书。

那些年,反清斗争频频发生,星星之火已渐呈燎原之势,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太平军纵横18省,镇压和消灭了一大批官僚地主、豪绅恶霸,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城,改南京为天京。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获得了广大小农的支持和赞同。于是清王朝集中湘军于1862年5月扎营天京城外的雨花台,合围太平天国的统治中心。

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病逝。此时的天京城已经大乱,内乱和悲观的情绪笼罩着城市,7月19日,清兵终于攻进城内,忠王洪秀成带兵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抵挡不住,天京失陷。清兵入城后,无论男女老幼,也不问是兵还是民,格杀勿论,天京城血流满街。在屠杀抢劫尽兴后,清军接着又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全城一片狼藉。无数太平军将士用鲜血换来的14年天国之梦在这场浩天大火中烟消云散!

某日,一位身着浅色布衣的青年女子急匆匆地敲打着魏家大门。急促的敲门声惊动了魏耆夫妇,他们打开大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位面目清秀,肤色白嫩,而穿戴与其面容极不对称的年轻女子。女子央求到:“家已被毁,能否进贵府躲避几时?”魏耆立即断定此女非一般百姓’魏耆夫人汪氏也推断此女一定与太平军有关。于是夫妇俩急忙领进青年女子,并安排她住下来。

在此后相处的日子里,汪夫人悉心照顾着这位患难女子,平时常与她谈佛家经典和诗书琴画,闲暇之余还让她照看魏家佛堂。日子一天天过去,和谐的相处,亲切的关怀,终于使这位青年女子备受感动,吐露出隐藏在心中三年的秘密。她告诉魏耆夫妇,自己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元妃熊氏,当时掌握天王玉玺,并领统后宫和天王家事。三年前,天京大乱,她与她的太平军家破人亡,逃难之中,想到了魏源,投奔到“小卷阿”,才躲过追捕。魏耆夫妇虽猜出她绝非一般女子,但却没料到她竟是天王洪秀全的元妃。天王元妃的不幸遭遇得到了魏耆夫妇的深深同情,他俩告诫家人,不准把此事传播到外界去。当魏耆夫妇问及熊氏今后将如何生活时,熊氏忽地双膝跪地,哭泣着感谢魏家的救命之恩,并要求出家为尼。魏耆夫妇经过认真考虑之后,觉得这是让熊氏生存下去的最好方法。于是魏耆从父亲留下的“小卷阿”中,让出一半房屋,设立了普渡庵堂,用作熊氏供佛之地,元妃从此出家为尼,取法号“贵义”。熊氏曾利用其庵堂救助过许多革命流亡人士及宫眷。

3.薛时雨无出右者亦心甘

“汉西门龙蟠里,在乌龙潭侧,有薛庐,为桑根老人筑也。老人全椒薛氏,讳时雨,字慰农,掌尊经书院山长。”这是近人学者!刻书家、藏书家卢前在《治城话旧》中有关清人“薛庐”的条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薛时雨乡试中举,咸丰三年(1853,与其兄薛春黎同时进士及第,后相继任浙江嘉兴、嘉善知县,官至杭州知府兼理粮储道。后辞官定居南京乌龙潭畔。

清道光十八年(1838)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在龙蟠里择地筑舍以安顿家人,取名“盏山园”,并在院内创建了“惜阴书院”。薛时雨有幸来书院任山长,后来他又执掌尊经书院,由此开始了在江宁今南京)的教书生涯。

那时的薛时雨为了发展教育,充分利用简陋的院舍、教书设施,尽可能多收些弟子,让他们享受正规的教育。他的这些举动在当时南京为数不多的书院中显得十分突出,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和那些受教育人的感激。薛时雨的育人之举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他们讽剌挖苦说他只顾收人入学,滥收弟子,结果没出一个做大官的人。

薛时雨起先倒没有当一回事,继续办他的书院,教他的书,后来传话的人多了,薛时雨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他反驳那些流言飞语:“培育人才不等于使用人才,用才宜严,育才宜宽。”他的话正反映出他的教书育人理念。他所教的学生虽无当上大官的,但还是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如南京的秦际唐!顾云!甘建侯!陈作霖等,杭州的袁昶、谭献!陈豪,南通的张謇,金坛的冯煦等。那些年,经薛时雨辛勤培养的学生已达数百人,取科及第者不下数十人,可谓桃李满东南。

出于感恩,薛时雨在杭州的弟子们,在西湖之畔的孤山北麓凤林寺建造了一幢别墅,名曰“薛庐”。光绪六年,时在南京的弟子们为感谢恩师,仿效杭州门下士的故事,在乌龙潭畔的龙蟠里,为薛时雨也建造了一幢与杭州相仿的别墅,让这位誉满学界的长者能在此静心写诗著书,安度晚年。

薛庐盖好后,其时南京著名学者汪士铎刻意撰写了两篇《金陵薛庐记》,用简洁意丰的文字,高度赞扬了薛时雨教书育人的伟绩。其文之一1”8字,其文之二199字,由南京书法名家邓嘉缜用工整的颜楷书体刻石,一块镶于薛庐外墙的墙壁上,另一块则镶于薛庐内室的墙壁上,广为世人所传。汪氏在文中称道:“薛慰农先生以名进士官两浙,引疾归。主讲吾郡尊经、惜阴两书院,郡人爱而敬之不能舍。先生乃自购数椽于乌龙潭侧,以徜徉其间,岚影波馨,淡人尘虑,不减石楼八节滩也。吾谓先生甄才爱士,不啻口出使处机轴,必有不待族而泽被天下者,顾仅如白公之自放于香山林壑也,此足为天下惜者矣!”从文中可知薛时雨在南京地区口碑极佳。

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也曾执教于“惜阴书院”,与薛时雨交情甚好,喜闻“薛庐”落成后,带了一些花树种子前来祝贺。他在文章《美树轩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感受。他写道:“张鲁生星使自日本归,寄我美利加国蔬树各种子,有树种名明石屋树者,才盈咫耳,余以贻慰农山长……余于薛庐之植美树”窃有感焉。慰农果勤灌溉”广求其种类,令更蕃滋长大”异时用其材为广厦……”文中对薛时雨培养人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薛时雨的许多弟子和友人为“薛庐”写下了许多赞美诗。如韩弼元的)金陵薛庐歌》、范志熙的)薛庐十咏》、吴宝恕的)金陵薛庐歌,用东坡石鼓韵》、秦际唐的)薛庐十咏》和冯煦的)薛庐十咏》。

对于同仁的赞誉,薛时雨既感动,又不安,他在自己的庐门前题了一副对联。联云:

白下富莺花,旁人错比谢安石;

青山狎猿鸟,此地曾栖雷仲伦。

联中提到的谢安石是指东晋名相谢安字仲伦),雷仲伦指的则是南朝宋人雷次宗(字仲伦),南昌籍,曾在南京鸡笼山开馆讲学。薛时雨提到谢、雷两位历史名人,表达了自己对两位高士的推崇之情。

薛时雨后来就在薛庐里倾心写诗著书,除著有《藤香馆诗删存》和《藤香馆词删存》以外,他似乎对联语情有独钟。薛时雨住进薛庐之后,为庐内的冬荣春妍室、双登瀛堂、夕好轩、寤园等美景所陶醉。那时的南京文人雅士常去他那里吟诗作文,达官贵人也常常来这里凑热闹。人来得多了,薛时雨觉得有些闹了,为了不影响读书作文,便又增建了一间藤香馆,专门用来写作。藤香馆落成后,薛时雨显得十分高兴。他常常望着藤香馆思绪万千,想到唐代诗人杜少陵曾写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中“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的奢望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感叹。今天,薛时雨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二间,他为杜少陵而忧伤。于是他提笔为属于自己的藤香馆写了一副楹联:

杜陵广厦构胸中,白首无成,空自许身稷契;

庾信小园营乱后,青山依旧,聊堪匿迹巢壶。

薛时雨在藤香馆里写了二百多副楹联小品,编辑成《藤香馆小品》,书中的许多楹联实汇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使人百读不厌,叹为观止。这在当时的文坛上颇受赞誉。薛时雨却谦虚地说道:“楹联小道也,酬应之作,无当学问。”其实,他的楹联熔经铸史,雅檀风骚”遣词造句”清新俊逸”确是高手。在二百余副楹联中”以南京名胜古迹及人事的约占半数。特别是《清凉寺》一联云:

四百八十寺过眼成墟,幸岚影江光,犹有天然好图画;

三万六千场回头是梦,问善男信女,可知此地最清凉。

写清凉寺的诗文已经不少了’只因南唐中主和后主在此处的经历仍为后人津津乐道,只是视角不同”感受也不同。诗人感叹时光流逝,物非所是,唯有清凉山那不败的独特风景,使人流连忘返。

4.缪荃孙创办江南图书馆

清末,中国正处于历史剧变的前夜。洋务派的首领们都在以各种方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也不例外。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曾随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欧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情况,考察期间耳闻目睹西方文明的进步,感慨中国的落后,中国要励精图治不仅要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商贸,也要发展教育,而图书馆是教育之首要。其时,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少之又少,端方由此萌发在南京办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