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的古代建筑与古代中国、古代日本建筑有着密切关系,过去曾有日本学者认为这个地域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传播到日本的重要节点。但这一地域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关系如何,在中国尚未见有研究专著。本书作者首次以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视角和立场,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于朝鲜半岛的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作者通过对朝鲜半岛的古代建筑实地考察和中韩相关建筑文献的追索,对研究对象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其并未停留在建筑本身的形式和技术层面,而是将其置于东亚文化圈这一广扩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来观察其特征的演变状况。朝鲜半岛与中国一衣带水,通过近两千余年的相互接触、交流,最终形成一个较有共性的统一文化体,但同时朝鲜半岛古代建筑也存在着自身的个性。对其在东亚文化圈中如何受到强势的中国文化之影响,又如何保存个性,是书中论述的中心议题。
该书超越已有的日、韩学者从形式或技术的单一视角,来讨论这一地域的建筑发展史,凸显了其在东亚文化圈中所处的地位,论述了强势的中国文化传播本体与受体的关系,及其所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左右的特点;历史上几次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繁荣时期,在朝鲜半岛均出现了与之呼应的文化追求和技术仿效,这成为建筑样式变化的根源。书中据此提出朝鲜半岛建筑发展分期的新观点,即大致分为“原生时期、中国影响时期、中国影响弱化时期”三大段落。这种分期揭示出建筑发展的动因取决于内在因素,并非依附于本区域朝代的更替,从而指出了依靠朝代作为建筑发展分期依据的缺憾。
与此同时,该书还对于朝鲜半岛的各类传统建筑具有与“自然的谐调”、“人性尺度”等特征的表现,结合其所处的背景加以仔细剖析,诠释其形成的原因,并与中国、日本的古代建筑进行了比较,从而追寻到三个国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对建筑个性的影响,进行了具有理论意义的探索。
该书通过对于朝鲜半岛与中国木构建筑技术特征的比较,对其建筑分类、斗拱系统分类重新定义,书中新的分类方法较过去一些学者仅从表面形式的分类,更为符合木构建筑的自身的科学特征。
该书涉及的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时间跨度大,可谓上下两千年。建筑类型涵盖范围广,都城、宫殿、寺刹、住居、园林、陵墓一一论及,是一本具有开拓型的著作,填补了朝鲜半岛建筑史研究的空白,同时为今后东亚建筑史的整体性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