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明天醒来,还有青春
2747000000011

第11章 社会很残酷,你长大就会懂的?

1.

那一年,亲手将高考考卷上交的一刹那,感觉过去一整年的高三时光都已永远回不去了。

有种淡淡的解脱感,同时,也为接下来等待公布分数的日子而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并非在意到底要去哪里,或者能去哪里,而是从小常听到的一句恐吓在作怪——“社会很残酷,你长大就会懂的。”

“社会很残酷,你如果不好好读书,想要丢钱给一个乞丐,就听到:

以后也要这样子了!”

“社会很残酷,你高考要是没考好,以后就去上个厕所,就听到:

和那个扫厕所的阿姨住在一起了!”

“社会很残酷,你抓紧把这几个证考出来,不没有考好,就听到:

然以后连洗厕所的工作都找不到!”

“社会很残酷,你不好好工作,没房没车,将谈个恋爱,就听到:

来哪里有小姑娘会嫁给你!”

2.

“残在恐吓声里长大的中国小孩,都会不自觉地记住这个形容词:

酷”——“残酷”的青春,“残酷”的社会,“残酷”的人性。

熏陶久了,便觉得确实如此,即使现在并无体会,也会认为或许“你觉得长真如大人所说,“长大就会懂”。而如果问一个欧洲小孩:

大后要进入怎么样的社会呢?”答案往往是“有趣的,各式各样的,好玩的社会”。对于“残酷”二字,他们根本没有概念。

在荷兰留学的第一年,我给一个英国家庭当Nanny(保姆),照顾两个孩子,一个五岁男孩,一个一岁的女婴儿。他们住在市郊一栋温馨的小房子里,大多时候,我只需要在周末去,每次去要转两次电车,但那是我最享受的工作。

小婴儿我只要给她换尿片,哄她睡觉,喂那些婴儿罐头类食品。

而小男孩,他是一个标准的《星球大战》迷,每次去,他都会让我坐下来,陪他把电影从头看到尾;或者他披上《星球大战》里面的斗篷,手里面拿一支光剑,和我玩起了角色扮演;他也喜欢和我一起打电子游戏,当然,还是《星球大战》的。

“你有什么梦想?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就问他”

“长大以后,他似乎早有准备,早就想清楚这个问题一般,立刻说:

我要和你一样,当一个保姆,陪小朋友一起看《星球大战》!”

听完后,我哈哈大笑。

当他母亲回来,我对她讲了这件事情后,她竟然对小男孩笑着说:

“好啊!加油!那至少你要把自己弄干净了,才能去照顾别人。”

我从未在外国好友,或者认识的任何一个欧洲家庭那里,耳闻或目睹过任何与“恐吓”类似的故事。倒是听说过在荷兰,会有Sinterklaas,平时不好好吃饭睡觉的“坏小孩”,收到的“恐吓”就是被装进袋子里送去西班牙(听着总觉得是个免费旅游的好差事);或者在西班牙,如果不听话,儿童节(三王节)的时候,三王们就不来家里喝牛奶啃胡萝卜,更不会留下礼物了。

3.

在恐吓教学中,我们看到的世界投射了一个不一样的形状:在这个现实社会,你好好读书,就要什么有什么了。

这个体制下的小孩,念书成为人生的全部,其余全被父母包办,与人交往一片空白,对于自己、人生,在最困惑的年纪来不及思索,就被汹涌而来的考卷淹没。蒋勋在《生活十讲》里,第一章节便说到“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了这个问题:

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十二岁开始,我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常常觉得陌生,许多事情在脑子里转来转去,有太多问题想不通。高三那年,面对“事业”“人生”“选择”这些沉重的词语,想不通透很痛苦。坐在课堂里,老师一个个来了又走,满黑板的公式只让我更迷茫。语文试题里,虽有看不完的阅读,但后面紧接着的分析却总有和我不一样的“标准答案”,老师并不在乎我的想法,所有不一样的,通通被打上叉,由不得辩解。

我做出了也许是青春时最疯狂的决定:高三这一年,大部分时间在跷课,坐在家里看书。闲书是看不得的,压力太大,静不下来,拿起课本,一本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当作小说书在读。

“你书没看!第×页明明有这个公现在想来,老师常会骂学生:

式的,看懂了做这一类的题目就都会了!”其实悖论是,我们也没时间看书啊!上课四十分钟老师把知识塞给我们,立刻就布置成山的家庭作业,谁有这个闲情逸致认真看书,待到看完读懂,作业根本没时间做完。

成为作业与考试机器后,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自己也满是疑惑。有天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却满是恐慌。

“既然这个社会那么残酷,我们为什有个中国小孩写信给我,问:

么要长大呢?姐姐,我一想到这个就好悲观。我不想长大,不想进入社会,也不想在这样的世界活下去。”

我本来想回信给他,列举出一系列社会新闻里的好人好事,还有温暖人心的平凡人小故事。但刚一落笔,自己就愣住了。

这社会残不残酷,为什么还需要证明?不过是我们没时间静下来去体悟身边发生的一举一动。

4.

其实哪怕学习得再烂,父母依然会爱你;将来的另一半,也不需要你多优秀多天才,爱上了就是爱上了。

“想想因为是你,所以不在乎了。”

这句话也许是残酷世界的温暖佐证。

有时候,这句话是从口里直接说出来的,对着撒娇让你多花时间陪伴的女朋友,对着爱偷懒、乱丢袜子的男朋友,对着交情好到可以穿一条裤子的好兄弟、好姐妹……有时候,这句话是从心底里默默念出来的,分明是件吃亏事,那些苦却还是吞回了肚子里。可以是为了穿进一条漂亮的裙子,不惜饿肚子三天减肥;可以是为了请一个心仪已久的女孩出去吃一顿饭,却不得不在宿舍里吃一个月的泡面……有时候,这句话是从未想过的,只是一直去做,去做,再去做,从来不问为何,从来不去计较。那就是工薪阶层的父母拼命赚钱,以供家中唯一的孩子出国留学;那就是一个平凡人,为了家国的大梦在一片嘲笑和不好看中奋勇向前……发出这个感慨,是有一次和一个朋友搭巴士回家时想到的。

十月的巴塞罗那,是一年四季里下雨最多的月份。这座城市的阳光能有多灿烂,那么到了雨季,那雨就能有多滂沱。整座城市就像是被雨刷洗一遍似的,坐在巴士里面的我和那个女孩看着窗外的倾盆大雨,庆幸能够以一种局外人身份看美景,而路上的行人却步履匆匆,有些索性躲到沿街的小酒吧里,喝着小酒等雨停。

巴士到了一个站台,车门打开了,大雨的尾巴就好似被“甩”进来似的,这时候人们才注意到,巴士内部的地板也早已潮湿到打滑。

一个女人,看起来很年轻,一头棕色的长发,典型的西班牙瘦小身材,浓眉大眼。吸引我们的,是在她身边的一个看起来四五岁左右的胖男孩,身高大概到了女人的腰部。

女人一把就把男孩抱了起来,一只手托住男孩,另一只手把早已撑开的伞举起。她和司机说了一声“再见”,就低着头看路,小心翼翼地下车了。

“这个妈妈看起来真年轻、真时在我一旁的十四岁女孩感慨道:

尚啊!”

而我却惊叹着,那么胖的小男孩,即便是一个男人来抱,抱久了都会吃力;而且那么小的一把伞,女人把大半的面积都给了男孩,她的头发在大雨中早已经湿透。

其实,这个女人看起来应该不比我大多少,也就二十岁出头。这里的早婚现象和爱尔兰差不多,也比较普遍。但是,果真是为母则强,在这个还能够和自己父母撒娇的年纪,这个女孩却如此“强悍”。

不由得,我又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小时候,母亲陪我去学英语、学画画,上海的梅雨季像是自来水忘记了关龙头,倾盆的大雨导致路面积水,甚至没过了我的膝盖,母亲一直抱着我走过一条条的马路;长大了一点儿,我倔强地不喜欢穿毛衣,和母亲争吵甚至闹翻,第二天她还是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在寒冷冬天的一清早起床,给我做热腾腾的早饭;青少年时期,母亲用辛勤工作赚来的钱陪我去买衣服,自己却把那一两件衣服一穿就穿了十多年……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当有一天,我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能同样拥有那么强有力的臂膀吗?为母则强,那么一向倔强任性的我,面对自己的孩子,可以像母亲那么宽容大度吗?

这样的宽容大度,不仅限于亲人之间,恋人之间也同样令人动容。

你从来不关灯,用完牙膏后不拧回盖子,睡觉总是踢被子。而那个握着你的手的人,会跟在你身后关灯,拧回牙膏盖子,在半夜温柔地替你盖好被子。因为那个人是你,所以就不计较了。

你要去追逐梦想,提着两箱行李离开了那个人,而那个人却也不留你,愿意为你默默等候,愿意尝尽远距离恋爱的苦。因为那个人是你,所以就不计较了。

又或许,是你分手的那个恋人,在经历了几年的恋爱之后,还能够道一声“谢谢你”。满满的回忆,最终是一场遗憾的未完成,有谁能够忍受这样撕心裂肺的痛?我不介意在你身上用尽的青春年华,我不介意那些年错过的其他人。不是真的不介意,只是因为那个人是你,所以就不计较了。

“你看着最近很红火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女孩说:

很幼稚!”“我就是因为幼稚,才追你追了那么多年。男孩回答”其实“即使你说我幼稚,我也甘愿,我更甘愿让你成为我青他的心底话是:

春的见证人,甘愿你成为我最美丽岁月里的主角,甘愿为了你疯疯傻傻。换成别人,我才没那么幼稚。因为是你,就不计较了。”

5.

人类啊,再聪明都愿意做出赔本的生意来,机关算尽,面对那个在乎的人,有时候是得失心全无的。

父母对子女付出的时候,得到的可能是一句冷冰冰的“烦死了”,却还是义无反顾地付出下去;恋人对另一半的付出,得到的可能是一句叫人失望的“你根本不关心我,看看别人多好”,却还是坚持做到自己的最好;朋友对朋友的付出,得到的可能是一句不耐烦的“别瞎掺和了”,却还是在一旁默默地关注对方。

“父母供你出国留学的那些钱,足够他们两最近有句话令人深思:

个人过上好的生活,周游整个世界了。”

真有道理,用在其他事情上面,也令人感慨:父母供你现在买名牌包的钱,足够他们三个月不用挤公交、地铁,天天打车上班;女友照顾你生活起居的精力,足够她再多学一门语言,或者打扮得漂漂亮亮和闺蜜出游;男友带你去高档餐厅约会一次的花销,足够他一个月的生活费;朋友陪你疯、陪你大哭大笑的时间,足够他解决自己手头的困难……每到一年的尾声,总会感慨:大自然的灾难,还是不断在发生;人为的灾祸,不得解释的无奈,又似乎早已不算无奈,被大家习以为常地接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热血或冷漠,随着新闻播报的角度,牵引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公正、金钱、权力,这一系列词语背后,是一千声一万声的叹息。

我们为了那些城管小贩的猫鼠游戏哀叹,为了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哀叹,为了被抓走的艺术家哀叹,为了上访无门的老妇哀叹,为了大火烧死的无辜居民哀叹,为了挤在一辆小巴上的几十双明亮的大眼睛哀叹,为了微博上那些流浪的小猫、小狗哀叹……哀叹过后,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无论这一年的自己,是如何失望过,痛苦过,甚至绝望过,在这样的季节,去想一想,那些会对自己说“想想因为是你,所以也就不计较了”的平凡人们,他们也和自己一样,在这个令人哀叹的世界,度过了又一个这样的一年,过着他们温暖的小日子。

只是我们心里的那张“不计较”的单子,却为那些哀叹渐渐变得长了。甘愿付出,有时候并不因为什么“人间美好”或是“人类心底里的善”,只不过是发自心底最温暖的两个字而已——愿意。不计较后果,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不过是单纯的一颗心去做好一件事。

社会真的残酷吗?

答案是:心里有爱的人,温暖得很。

6.

我常常想,其实有时候最硬的后台,恰恰不是拥有官商的背景,而是心底里这些不计较后果、甘愿牺牲的小情感。正是这些小情感,最终成为了一股敢于挑战世界的力量,让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走进那无边无际的大世界,用行动去让国家的哀叹转变成为一个巨大的微笑。

况且,我就是社会,他就是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即便并非社会的现在,但也决定了其在将来的模样。

“自由万岁!高考结束了,要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朝天空大吼”

考完了就考完了,分数该怎样就怎样,去哪里已经未必那么重要了。好好地去谈场未必有结果但令自己成长的恋爱,和三五好友背包去旅游,有大把时间就看看书、听听音乐,参加些有意思的社团,不宅在家里,关心粮食问题和经济走向,读些社会新闻,做到不义愤填膺地冲动,也不麻木漠然地无视,能够辩证地看问题。

长大后四处行走、四处生活,才发现读书好未必那么有用。懂得认真去做事情,真诚关心别人,内心善良,无论将来如何生活,到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会过得非常好。这个“好”,指的并不仅仅是成功,而是活得真心快乐。

祝你,在接下去的人生里拥有知足的快乐,也更拥有不计后果付出的那股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