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明天醒来,还有青春
2747000000004

第4章 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2)

旅行或者远游真正的意义,在于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打理你那个“世界”。一段好的旅行,行走时抛开日常烦琐的一切,心境很空,像是直升飞机那样高瞻远瞩。给自己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回想走过的路。

先不要想着去多少地方、这次飞行要多远,就带着一颗看风景游玩的心和一个简单的目标:在路上重新认识自己,和心内的世界说说话。

世界很小,人心很大。所以一次好的旅行,可以带你看到这个广博的世界,也同时看到自己在地球上坐标的渺小。

没出去之前,我们读着各式各样的旅行书,可以骑自行车,可018以搭公车,可以做沙发客,可以不要很多钱就把世界周游了。阅读“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着书里的故事,看着那些照片,内心激昂地说:

啊!”“人就必须在路上!”

事实上,“生活”“在路上”这些字眼到底有没有人真正去思考?

下班后不乘直达地铁,特地换三部公交车才回家,一路上听着音乐,啃着葱油饼,看着窗外下班高峰的车水马龙,那同样是“在路上”的小冒险;和喜欢的人手拉手逛夜市,就算一根头绳两块钱,也和摊主讨价还价,十分钟后骄傲地拿着战利品,出现在大排档里,大口喝着啤酒、凉茶,嚼着羊肉串,你在印度能做的事情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到,这就是“生活”朴实的乐趣。

说白了,活着不就是吃喝拉撒的事儿吗?

6.

绕来绕去,又回到这个问题:非得要出国,才能自由吗?

所谓的自由,是在于心的自由,能够敞开接受这个世界,但同时保持自己的观点。是你被关在小屋子里,照样能在一张小纸上,画出广阔的蓝天;是你即便不能走出去看世界,却在心里怀有对一草一木的珍惜和喜爱。

我们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遍“人一辈子要去的100个地方”,我也不觉得那些“一个月背包周游欧洲”的人,会真的把欧洲全部了解到。

你坐在高考教室里,从一扇窗望出去,照样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还有脑海里投射的最高的山脉、最深的海沟、最细柔的沙漠……如此,你照样是自由的。

而且,如果一个哑巴爱上了唱歌,一个聋子爱上了交响乐,想一想,比起他们,你是多自由!我常常推荐别人去关注社会新闻,不是去看别人活得比我们惨,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广大的世界——从一个不相干的人的角度去看一看你现在的世界。往往,我们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放进了玻璃罐头里,你需要换一个角度看,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阅读那些旅行书本,我们常常被吸引,觉得非要去一趟,可是现实不允许每个人都走出去。难道,就因此而不能活在自己的人生里面了吗?再者,阅读这些书,再回顾自己曾走过的路,我发现每个角落的人,都在过着相似的人生。

人心无国界,友谊,仇恨,梦想,懒惰,执着,厌倦,感动……都是相通的。

7.

荷兰房东夫妇,两个人很老了,还是热爱在周末骑着自行车四处踏青。平日里,男人每天早晨按时起床,在楼下忙碌,夜晚做饭,女人买菜上班,偶尔孩子们会来看望他们。

巴塞罗那的普通家庭,周末有了点儿时间,就去加泰罗尼亚的周边小镇逛一逛,晒晒太阳。平时男人六点起床上班,下午两点下班,回家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喝咖啡。女人九点起床,做做家务去上班,晚上七点到家,忙着做饭,男人去睡觉的时候,她继续在客厅看书。

上海的爸妈,春夏秋冬,两人每天六点半在广播闹钟里醒来,八点各自上班,晚上五点下班,吃完晚饭看电视,十点睡觉。过春节、国庆的时候也懒得挤人潮登个黄山,去海南岛吃海鲜机票又贵,倒是去楼下小区散散步,路上遇到老张、老王吹吹牛,去趟超市就买袋盐,日子过得挺欢快的。

其实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不过是我们的心里,在外面和里面的世界之间建造了围墙。带着原来婴儿般的好奇,去观察、去体悟,你会发现,全世界真的太小了,出乎意料的其实有迹可循,你无法接受的却其实非常合理。

活在眼前,活在当下。人生本就简单得可以一眼望到底。全世界都要去工作,全世界也都会结婚生孩子,全世界都在过着简单的生活。我们吼着“不愿意活在限制内”,可人活着,就是一个限定,你能活到三百岁吗?你能飞到太空吗?你能把一张一毛钱变成十张一百块吗?只要内心广大,就是无限。能够结婚,能够生孩子,能够工作,能够退休,活到老死,不也是一种幸福吗?父母,祖父母,他们连个护照都没有,也有权利活得很快乐。

你想要过的生活,你正在体验着,不过是未曾发掘它的有趣之处。

你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

(后记)这篇文章写于2012年2月,那时在巴塞罗那每天穿得很“嬉皮”,晃荡在马路上。美其名曰“流浪写作”,实质是带着前路茫茫的无望流窜街头。

未曾料想,此文写完后的一个月,我便飞回国内,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姿态,带着一沓书稿跑到心仪的出版社,结果小人物无背景、无写作天分遭受挫败。哭了一整夜,早上红着眼,闲来无事投递简历,下一刻竟阴错阳差穿起西装人模人样地出入写字楼。

不久后收到航空公司的短信,才记起第二天要回巴塞罗那这件事。

咬咬牙,就工作吧,不在巴塞罗那的大街小巷晃荡了,也不重拾恐慌却自由的晃荡生活。删了短信,调整坐姿,背脊挺直,继续在格子间噼里啪啦地敲打键盘。

就留在国内,规规矩矩朝九晚五,倒要看看自己能死成什么样!

偏偏地球那头的人也不阻拦,一样的头脑简单:去做喜欢的事,你开心就好。

父母倒被一贯任性的女儿如此“懂事”的举动吓了一跳:你不是很享受当西班牙乡下姑娘,不在乎工作,誓死绝不做个“淹没在人群中的人”吗?

算来,已然在国内当了六个月的小职员,糊口之余发现,还没死!

活得还算不错,似乎不用改变,按照“本心”说话、吃饭、做事,周遭人既不讨厌也不排斥这样的自己,居然还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久而久之,习惯了西装笔挺地活在人群里,厌倦了便随时在自己的小世界裸泳。我明白了一个真理——人活得再憋屈,也不能失了“本心”,这样便能做到哪怕活在人群里,也不会被“淹没”。

重读当时写的这篇文章,评头论足一番便是:读的书不多,没读过文学系经历专业培训,写出的段落和说话一样,野路子。不过想来却又觉得,如果时间回到2月那时候,我依然会写这样的文字,能力仅限于此,死也写不出更好的。现在想来,还挺怀念那股厚颜无耻的勇气:经历不多,遇到点儿芝麻绿豆的小挫折便当成波澜壮阔的生死故事。读来虽鄙视当时的自己,却还觉得蛮可爱的。

画一个未来的自己,然后成为那个人。

不信的话,我们未来见。

也终于想通后来发生的事,活该被一群人在论坛恶言谩骂甚至无中生有地攻击!只不过是想一些小心事,把自己经历过的芝麻绿豆如数家珍地记录下来,洋洋洒洒写成一篇篇文章,得出的结论简单粗暴,顶多是日记罢了,靠这个就可以简简单单实现当作家的梦想?还给人回信当“知心姐姐”?连几斤几两重都不自知。

前辈一语指明道路:不把基础练扎实,凭着热情想写就写,走不久;即便走久,那时文字风格已“发育”完毕,崎岖到无可救药,完全断送了写字的路。

危言耸听。

多读点儿书,好好上班,坚持写作训练,日子还长着呢,写它个十年应该可以稍微理直气壮些。想起钢琴零起点的邻居,十年前连doremi都颤颤巍巍,还被举报夜晚制造噪音,现在已经一首首世界名曲地造福整个社区。

《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文中诸多论据现在想到了更好的可以替换,决定修改一番,动笔删删减减,却又停了下来。回国后的这段时间,我学会了自嘲的乐趣、谦虚的智慧,不过,任性这个“致命伤”

估计永远甩不走:“烂”源自没天分,承认便是,但“画浓妆甚至削骨整容求别人喜欢”这种没腔调的事,一辈子不做。

当时写的,就按照原来的样子留给现在和将来的自己吧!

2012年10月20日,回到国内工作,过着穿西装、四肢无法伸展的第六个月,朝九晚五,是个靠谱的小职员。没死成无聊的大人,还能写出文章来,也还有在人群里却随时回到自己的小世界裸泳的能力。

有时觉得,根本没有外面的那个桃花源,但除了狗血的现实,倒是有个“里面的小世界”——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