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浅草青青
27499200000034

第34章 高三作文(7)

有了它,即使山崩地裂,你也会像坚固的磐石一样千年不变。连滚动着的岩石都会为你跳舞!因为任何困难都不过是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所以,让我们排除心理的忧患,尝试每天超越自己,争取真正完美的人生!

过程与结果的情感纠葛

2004级高三(1)班梁小燕

谈到过程,我们立刻会想到结果。无论是充满欢笑的过程,还是挥洒泪水的过程,不管我们是否期盼结果,结果总会如期而至。我们期待,我们努力,我们哭泣,我们失望,我们欣喜……一段心路历程总是伴随着一眼辛酸的泪泉。

周国平曾说:“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一朝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的激动与欣喜,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一个珍惜过程看淡结果的大作家,却在痛失幼女后怨天尤人,痛恨结果的残酷。作家与女儿的短暂生活固然美好,然而结局的悲惨凄凉一度让周围平颓废伤感!

我们不免要问:“人真的能看淡结果吗?过程真的重于结果吗?”余秋雨曾一针见血道:“中国文人一辈子在仕途与归隐中忍耐!”米芾是归隐了,那是无奈啊!他在对仕途的期待中变得更加颓唐,他的仕途在这一期待中让结果永远成为了期待。范进因“中举”而发疯,韩愈因仕途不顺心而背井离乡,多少科举考试的应试者会因“落地”二字而一辈子漂泊他乡……看来一切皆为一个结果。如果说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最充实的,那么中国古代文人,试问有那几个没有艰苦努力的求学过程,又有几个满足于过程而无视结果呢?多少人正是在对结果的期待中透支着生命,透支着结果……

我现在也是一个应试者,回首过去,艰难的求学之路上有我瘦小的背影。我努力过,我哭泣过,我也欢笑过。然而我却不能因为一个完美的过程,而无视结果。如果真的“名落孙山”,那我一定会痛苦,一定会后悔,一定会自责。我必须承认高考的结果的重要性,正象上述所举的若干例子,我也是无法抛开结果的凡人。

所以说,我们都无法做到只看重过程。因为结果对人们的影响往往大于过程,正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金榜提名、衣锦还乡……这不都是结果吗?这一切不都在在说明着结果的重要性吗?

体育竞技的规则是只看结果,你成功了,你就是英雄;你失败了,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无用!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社会正如一个竞技场,我们每一个人都充当着竞技者的角色,在其中中挣扎徘徊。

如果说人是一个矛盾体,那么过程和结果正是造成人矛盾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注定要在过程和结果的情感纠葛中度过我们的一生!

老师的寄语:

“读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燕是一个执着于语文学习,执着于写作能力提高的女孩,在平常的作文练习中,她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经常看到她手捧同学的习作,津津有味地品读,也经常看到她大声地将自己的文章念给身边的同学们听,大家的评价,不管是批评指责还是赞赏钦佩,她都会报以淡淡的一笑,她似乎会永远乐此不疲的和同伴们讲着故事,谈着古今,说着道理。在小燕的阅读笔记中,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摘抄、感想,更多的是思考、理解和顿悟。在这样的努力和奋斗中,她触摸着生活乃至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也正是在平静和谦和中,她享受着青春的甘甜和苦涩。

语文课堂上,精彩的发言中,我渐渐读懂了她是那样神往鲲和鹏的高度,是那样欣赏头悬梁、锥刺骨的毅力,是那样痴迷于庄周梦蝶、锦瑟年华、落霞孤骛、鱼舟唱晚……蓦然间我发现,将热情和血汗融入青春,我们会更洒脱、更无悔!

梁小燕小档案

姓名:梁小燕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7年6月8日

最热爱的运动:爬山

最崇敬的人:居里夫人

最热衷的学科:语文

最大的理想:长大后也能教书育人

最难忘的一件事:2006年夏天的那次军训

关于作文我想说:采撷鲜花,为了它的芳香;遥望远方,为了我的理想;写作,为了让我的心灵更澄澈、更纯洁、更美好。

余双双小档案

姓名:余双双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9年7月8日

最热爱的运动:长跑

最崇敬的人:霍金

最热衷的学科:物理

最大的理想:考上大学报答父母

最难忘的一件事:我们班的黑板报全年级第一

关于作文我想说:作文很有个性,你不喜欢它,它就不喜欢你。

精神的食粮

2004级高三(4)班余双双

一个人,身体上可以有缺陷、可以不完美,但是如果心灵上有如同残疾肢体般的缺陷,那他甚至算不得是残疾人,简直是行尸走肉,残骸虚窍。所以,要想真正获得生命,就要让自己的精神健康地活着,活得鲜明,活的生气,活得有意义。

张海迪,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我的心里,她高位截瘫,坐在轮椅上的身影会在不经意间显现在我的脑海中。但是给我留下更清晰印象的不是她的残疾,而是她的笑——一种健康明朗,积极向上的笑容。这让我想到她的坚强不屈和勤奋上进。大半个身子动不了,她却硬是看完了一摞一摞的书。书籍给她注入了力量亦赋予她智慧的光芒,使她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新生。在阅读和欣赏、琢磨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后,她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作家,同时她还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好几种语言,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翻译家。身患顽疾却从不放弃,知识将她的精神生活填充得比拥有健全体魄的人都要充实。

人的躯体需物质上的支持,但人性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充实,书籍往往是能让我们汲取到丰富营养的最好来源。

一本好书,可以让读者的思想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甚至能激发出更加美好的人生。好书,是作者将自己春华和秋实、梦想和希望编织成的美妙的乐曲,能让读者从他人的跌打滚爬中总结经验,并因之鼓舞自己、激励自己;好书能让人们在书里字字珠玑的句子中体验人生,展开对人生的哲思与感知。例如,也许“红高粱”的时代早已退去,但那热情似火,顽强不屈的红高粱精神却能够永远打动人们的心灵,重温红高粱中的血色丰收,灵魂每每会受到重重的震撼,仿佛敲响的警钟,总是余音不绝,于是我的生活因之多了一片亮丽的、奋进的颜色。

好书会让灵魂与灵魂撞击,产生道义的、美好的火花,生活中多一点感激、感动的火花,人生就多一点朝气、鲜丽的色彩。所以多读好书,让我的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生命更意蕴深长。

心灵的牢笼

2004级高三(4)班余双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在人到暮年即将隐退之际,设计了一种突破常规建筑风格的大楼。本是一项得意之作,不料却毫无市场。究其原因发现,虽然在这个设计中,建筑师人为地取消了隔开各家各户的墙,但人与人心灵上的墙却还存在,所以达到融洽相处的目的根本是不现实的。

设计师本想通过打破物质上的隔阂来促进人们的交流,让邻里之间更为和谐地相处,但是他却忽略了人们心灵上的束缚,而这才是沟通交流无法更进一步的根本原因。人们常用不信任,不了解,不关心等原因作借口为自己的心灵筑上一道厚厚的“防御工事”。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情感在他人面前一展无余。或者更贴切地说,是他们害怕这样做。害怕极了被别人看穿,没有隐私可言;害怕极了被别人嘲笑,没有自尊可言;害怕极了被别人掌握,没有后路可言。因此,现代化的大楼里,门和墙的地位变得如此重要,邻里关系却变得如此淡薄,张家不知李家有幼子,李家不知张家有老母亲。每个人的心灵都被封锁在密不透风的牢笼之中。

但是,渴望阳光抚慰的鸟儿,不飞出安乐窝,怎么能感受到那分久违的温暖,渴望生活更美好得人们,不打开心灵的窗,又怎能让那美景美情展现在眼前?也许在广阔的大地上,仍然散漫者黑暗、不法的事情,仍然存在者危险、阴冷的骗局,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正必胜邪,美好必多于丑陋。退一步讲,如果不曾经历波折的生活,怎能品味出幸福的感觉?

打开那囚禁着心灵的牢笼,释放你的心吧。作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去感受那份快乐,那分归释大海后能触到海水的温柔,同伴的温情的快乐吧!愿不久之后,新型的和谐社会在人们的共同欢呼声中诞生。那时,阻隔交流的心灵隔膜将不复存在。人们在晨光中会彼此温暖地问候,在夕阳中会快乐地结伴而舞,大家就象蜜蜂,紧密团结,紧密联系,在友爱的蜂巢里甜蜜共舞,如同一家。

而现在,要做的是,打开你家的门,敲响邻家的门,友好地,问一声好;或者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现出十足的坦诚和真率,用爱和宽容去面对身边的一切。

不完美中的完美

2004级高三(4)班余双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在易水边洒下这样一句慷慨激昂的歌句后,就毅然踏上了不归之路,“终已不顾”。最终刺秦的使命没有完成,但荆轲却身首异处,魂断冥灵。这未免给历史留下一个历史的遗憾、一段不完美的篇章。

也许许多完美主义者都这样遗憾着,感叹着。如果荆轲不辱使命,成功地刺杀了秦王,那么结局将壮烈得一发不可收拾。他将成为一个令天下不再苦于秦政的恩人,一个改变历史车轮的巨人,一个创造奇迹的伟人。荆轲,将会被记录在历史书卷上崭新而辉煌的一页。完美主义者赞美道:“荆轲的使命完成了,秦的暴政也结束了,太完美了。”可是,真的如此完美吗?恐怕真到了那个时候,对荆轲的评价就不再那样单纯和唯一了。倒是现在,荆轲刺秦带给人们的依旧是一份干净的震撼。他的激情壮志就好比那怒涛汹汹的易水经久不息,直到现在依旧有“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的激昂与豪情在,依旧有使秦王目眩良久”的胆识与魄力在,依旧有轲“被八创”被斩于秦殿上的悲壮与凄凉在。不完美之中又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发掘完美的余地。

表面上不完美的事物却展现出真正完美的实质。或许可以说,是一种不完美造就了另一种完美。

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件闻名遐迩的艺术作品—《巴尔扎克》。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有一段小小的插曲。当罗丹在工作室埋头苦干数星期后,一气呵成的作品终于诞生了。人们对他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致赞同,最满意的地方是巴尔扎克雕塑的手。人们的注意力都被它吸引,“啊,真是巧夺天工,匠心独具!”每个人都这样赞美那双手。当罗丹听到这些话,他毅然砍去了雕塑的双手。结果是,本来完美的东西在有了缺陷之后,反而更加富于艺术价值,变得比它本身更加完美了。也许是上天在给我们一点暗示,真正的完美并不在于客观上的完整性,无缺陷性,而是在于它所能带给人们的可挖掘完美的空间,和观赏价值、艺术价值。所以,不完美中也存在着完美。

正如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所诠释的完美与不完美的微妙关系:“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书香袅袅我心飞扬

2004级高三(4)班余双双

鸟儿可以在广阔的天空中飞得很高很远,仅仅因为鸟儿有翅膀么?不,更重要的是它们向往自由。

我们的心灵也一样需要放飞、需要自由。然而,一个人涵养的深浅,仅仅凭着眼界的开阔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的思索,在袅袅书香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当我听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壮诗句时,我会不由得被这种凌云壮志,被这种为国捐躯的豪情所折服。我似乎看到了文天祥面对大宋朝如风中柳絮的国势时的痛心与已和仰天长叹,他无奈地对着苍穹吐露出铿镪字句。想到这样豪壮场面,我常常是血脉沸腾,燃起一腔爱国热情,迸发出要为国效力的激情来。直至今日,这种悲壮仍旧荡气回肠,经久不息,震撼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读词要讲心境,要讲意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不比文天祥的诗那样豪放,她是婉约清丽,秀雅细腻的,读来总觉得如清泉般流淌在血脉中,清清冷冷、丝丝缕缕地缭绕着我的心扉,就好像春雨般有节奏地敲击着地面,温柔但绵软有力,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她心中是何等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想象着她“守着窗儿”,“三杯两盏淡酒”的悲伤和漂泊无依、只身逃难的凄惨遭遇。窗外“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更让她感时伤怀,触景生情,正如她所咏叹的“怎一个愁字了得”!每逢佳节重阳,我都会想起她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人比黄花瘦”的伤感诗句。于是词人那种凄苦,愁闷和悲凉心绪刹时萦绕在我心间,让我也觉得天灰灰,地茫茫,好凄凉啊!

每当思绪飞起,总能体味到一处感情,或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壮志难酬,或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气宇轩昂,亦或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柔情似水,每一种感情都是那么的深刻感人,每一次都令我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愿心儿能一直这样的飞翔,像那自由的鸟儿,永远不受苍天的束缚,尽享属于我自己的独有的快乐。

团结的力量

2004级高三(4)班余双双

一根羽毛也许微不足道,但组合起来,却是孔雀艳丽的彩屏;一滴水或许太渺小,但汇聚起来,却是广博的大海;一粒也许太微小,但堆集起来,养活了千千万万的人们!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最强大。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我们幼年就熟诵的童谣,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这个真理也伴随了我许久。饱含了无数劳苦百姓辛勤汗水的万里长城,世世代代,绽放出奇迹的光芒,让无数人为之拍手叫绝,惊叹于此。我们必须承认,团结创造奇迹,铸就辉煌,团结帮助我们编织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梦想和希望。

蚂蚁,这种异常渺小的动物,却有着热爱团结的心灵。一只小蚂蚁觅食,同伴们闻讯会立刻赶来帮助他,一群小蚂蚁肩并肩,手把手,齐心协力,努力不懈地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通常一群蚂蚁可以载动比它们自身大几十倍的物体,合作的精神在这些小生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生物界的许多现象都体现着集体团结合作的精神。人类更应该如此,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微小的细胞,在自己的坐标点上,忙忙碌碌,创造着财富,创造着辉煌、奇迹和梦想。但是,人类每一次劳动结晶,每一次成功,每一个梦想,都蕴含着团结的份量,合作的真谛。

感悟生命

2004级高三(4)班余双双

著名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曾经说过:“生命,是自然送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对于这句话,我感悟颇深。也许成功的人对生命的感悟会更透彻,因为他们在成功前后,走过了多彩人生之路的各个阶段。

生命,是像宝石一样珍贵的,去了就不会再回来,因此对于如此令人憧憬饿财富,人人都十分重视。但是,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