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想象力是建立在大量的知识基础上的。而且知识的广度越大,深度越强,想象的能力也越强。家长要让儿童学习他们所能遇到的各种知识,不要对他们说“这个你不懂”、“长大后再学”、“那是你能问的吗”,而应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的趋势。
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培养他们想象力的好条件。每当回答完儿童的问题,家长就要让他想象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和其他问题,让他把许多知识联系起来,然后去想象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结合儿童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生动性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发展想象的起点。但是如果没有一点想象的目的,想象就会变成胡思乱想的空想。当孩子问你一个问题时,你不但要完善地给予解答,而且还要反问:
“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呀?你是怎样想的呢?”然后比较他的想法和你的回答。告诉孩子我们要针对一个问题去想象,不能凭空想象。
为了培养儿童想象的生动性,家长最好是提出儿童感兴趣的问题,让他去进行想象。例如,可以对他们说:“一只老鼠掉到了水盆里会怎么样呢?”儿童就会去想象老鼠在水里挣扎,浑身上下湿淋淋的,急得乱游、乱抓的样子。
通过讲述前人的发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针对一些生活现象和科学发明给儿童讲应该怎样去想象。例如,某个教育者给一个9岁的儿童讲述船的发明故事的。我先问他是否见过船,他说见过。教育者又问:“船有什么用?”他说可以载东西。教育者把一只鞋放到一个装水的盆里,鞋漂起来了。我问他:“鞋漂在水里像只船吗?”“很像。”然后教育者给他讲了古人如何看到漂在水上的木板,发明了船的故事。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如果说培养儿童再创造性想象较容易的话,那么,培养儿童创造性想象就比较难了,然而创造性想象是想象中更有价值的想象。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可以从针对一个东西进行“加一加”、“减一减”开始,然后过渡到“改一改”、“换一换”。
“加一加”练习:例如,对几个10岁左右的儿童说,在桌子上再加一个可以转动的圆台,这样放在对面的菜就不用人站起来去夹,而只要一转圆台就行了。讲完后,他们立即想象开了,有的说:“把碗和盘都固定在桌子上,就不用搬来搬去了。”有的说:“把碗柜就加到桌子下面,需要什么伸手就可拿到。”
“减一减” 练习与上类似。
“改一改”、“换一换”练习,是指把某些东西的一部分改变一下,或换一下。例如,对几个儿童说:“如果一只狗长了一条鱼的脑袋,你们想想看它是什么样子?”一说完,他们都笑了。又说:“你们也来想一想,怎样把东西改一改,换一换。不要只想动物。
”有个儿童说:“我们的铅笔如果做成前面是铅笔后面是圆珠笔,那就好玩了。”又有一个说:“一只鸭子长了一个鱼尾巴,身子在水面漂着,尾巴在水里摆着。”
培养儿童的丰富感情想象与人的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感情可以激发想象。悲观、忧虑的感情,常使人想象到可怕和受打击的情景;而欢快的情感,常使人想象到充满希望、令人兴奋的情景。家长要关心孩子,不要训斥打骂,要使他生活在愉快的环境里,这对他的想象以及人格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儿童超常操作能力的培养
操作能力概述操作能力是指人以确定的思想为指导,通过行为来完成思维成果的能力。操作能力又称动手能力,具体表现为人用双手和体力作用于客观物体,进行劳动、实验、加工和制作物品等。例如,儿童在大脑中构想好了剪纸的图样后,用剪刀把纸剪成预想的样子,这个过程就是由儿童的“用手”能力来完成的。
如果说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儿童“用脑”,那么操作能力是儿童在“用手”。操作能力也是人类智力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它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如其他的能力,但它仍是人类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操作能力不发达,将给儿童以后的学习、工作带来许多的不便,甚至影响到智力的发展。国内外的智力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用脑”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差不多,有些方面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学生,但中国学生的操作能力却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学生,从而影响了某一方面才能的发挥,无法表现出应有的成就。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不但在体力劳动中需要加入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的成份,而且在脑力劳动中也需要加入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例如,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物理、化学方面,还是生物、医学方面都有大量的实验需要科研人员亲自动手操作,要顺利完成实验没有强的操作能力是不行的。同时,在科研设计中,如果科研人员缺乏操作方面的能力,他们的设计就常会超过实验操作所允许的范围,最终因设计无法实施操作而导致失败。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与双手的关系不仅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即不仅仅是大脑单方向地支配双手活动,反过来双手的活动同样也促进大脑的发展。正如人们所说:“手是大脑的老师。”“用儿童的双手来教育大脑”。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做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这些区域将处于沉睡状态。有人估计,人的双手能做出几十亿种动作,而手的动作又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因此,手的动作对于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有人观察轻工业学校学员学习数、理、化知识,比全日制学校学生学得深刻,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工人学员都在从事用手的工作。这种用手的工作,是激发智力才能的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物。
重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些知识内容,儿童不仅是听、看、读,而且还能进行实际操作。具体实践后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有理想的效果,正如人们常说的“读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纸上得来终觉浅”。
儿童时期正是培养操作能力的开始时期,这时期儿童无论是肢体的大动作,还是双手的精细动作都开始发展,虽然还没有达到成人的那种成熟的水平,但正是发展训练的有利时机。
一旦到了成年期,人的关节、关键的发展已定型,再进行一些灵巧性训练便十分艰难。
具有超常操作能力儿童的表现
(1)能够很快学会各种动作,如体操等;
(2)喜欢自己独立动手操作;
(3)能制作一些精致的模型;
(4)常自己动手修理一些身边的物品;
(5)能独立对一些物品进行拆装;
(6)对一些陌生的机器、物品等能很快发现操作的方法;
(7)不需要他人指导,能找出一些陌生工具的使用方法;
(8)自己的生活自己料理;
(9)能够正确指导同龄人完成各种操作活动;
操作能力的培养与理论有关的操作在学习理论时一起做,不但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对理论的理解也加深了。例如,教师在常识课中讲解电路时,如果让儿童实际连接一下电池、电阻、电压表,儿童对电路的知识理解就加深了,又培养了他们的操作能力。
经常让儿童做些操作练习家长要注意儿童的动作,提醒他们改掉不必要的动作,高质量地完成各种动作。
让儿童自己动手做模型家长只做示范,主要让儿童自己做。要教儿童使用各种常用的工具(如钳、锤、电烙铁、扳手、万用表等)。
帮助儿童把思想变成现实例如,有个儿童看到报纸上介绍国外有人用废旧罐头盒做成了火车的模型,就收集了罐头盒、火柴盒、酒瓶、书本等,要建造一座城市。家长和他一起建造,教他使用各种工具,一个个多月后“一座城市”建起来了,主要都是他自己动手“建设”的。他感受到了把思想变成现实的快乐,锻炼了操作能力,不但掌握了已见过的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能大体想出新的工具的用法。
让儿童养成动手的习惯家长要让儿童养成动手的习惯,无论干什么事只要需要动手或可以动手一试的,都要鼓励儿童亲自动手试一试,操作一下,让他们感受到亲自操作的乐趣。一般来说,儿童有好动的天性(当然好动与操作有显著的区别),这是培养儿童操作能力的有利条件,但是许多家长怕儿童受伤,怕儿童弄脏衣服,弄脏手,怕儿童拆坏物品,因而阻止儿童的动手活动,结果逐渐养成了儿童不愿意动手的习惯,影响了操作能力的发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儿童自己的事,如穿衣、整理床、书包等,家长要培养儿童自己去做,不要娇宠他们,什么事情都代他们做好,这样不利于发展儿童的动手能力。据某机构调查统计可知,1984年以前,在理工科大学里,女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比男学生强,那些来自工人或农村家庭的男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比来自知识分子或干部家庭中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强。1985年后,理工科大学中男、女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差别又明显缩小了。究其原因,就是在学生家庭中动手的机会普遍减少,动手习惯越来越差,因而影响了实验的能力。
帮助儿童进行一项长久的动手实践过程集中训练是训练和发展儿童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家长可以为儿童制定一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操作实践。以训练儿童的动手能力。如让儿童制作一个较好的模型,一般儿童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在这几个月里,家长不要让儿童每天操作大量时间,而是要督促儿童每天坚持制作,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坚持,儿童会逐渐养成动手的习惯,又能从制作中发现操作的乐趣,对儿童操作能力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儿童超常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应用能力概述实践应用能力是指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人的一生中要学习各种大量的知识,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量是不相同的,同时每个人实践应用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能够将掌握的大量知识自如地运用于实践,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有些人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但是并不会应用它们,掌握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无济于事。人们常称这些人为“书呆子”。
人们学习各种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遇到各种问题时能正确的运用,以便解决所面临的难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现有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
一个人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才算是人才。爱因斯坦的好友米凯尔?贝宁一生好学慎思,从小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和对科学的爱好,但他的兴趣和好奇只是停留在学习理论上。因此,尽管他掌握了许多知识,但因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所以一生都没有任何建树。
实践运用能力超常的儿童的表现
(1)能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在理解的同时记忆住知识的内容,并且准确无误,一点细微的改变,他们都能发现,并且及时指出来。
(2)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现有知识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3)对各种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超人的求知欲。
(4)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不生搬硬套。对掌握的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随着问题性质的变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
(5)喜欢探寻各种知识的来源,如一个公式或定律是如何总结出来的等等。
(6)常常对所掌握的知识质疑,不盲目地接受知识,而是先用实践验证一下,具有一种只愿接受那些经过自己亲身实践的知识的倾向。
培养儿童实践应用能力的方法首先让儿童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理解知识的意义是应用知识的第一步。许多学生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不知道这些知识讲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既然不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当然就更谈不上运用它们了。第二是儿童实践运用能力差,甚至没有应用知识的观念,只是把知识死记硬背住而已。因此,培养儿童实践运用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儿童把所学知识的意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如何了解儿童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的意义呢?检查的方法是:家长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不是按照书本中的话,将知识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如果所表达的含义与原义相符,就证明他们基本上掌握了知识的意义。
先用后教传统的教育方法都是先给儿童讲解某个公式、定律,然后讲例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做。
这样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控制住了,学生的心理认识完全进入了“公式——例题——原理”之中,认为学公式、原理就是为了做作业题,而与实际生活无关。要改掉儿童的这个心境,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就要在“用”后教。方法是先提出实际中的问题,让儿童去想,然后教儿童解决方法。
例如:要教会儿童求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教师就应先拿一块正方形的实物(不只是在黑板上画出)问学生,这个物体的面积是多少呢?或者对学生说,你们家里的四方桌的面积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针对这个问题去思考。当教师把求面积的公式告诉他们时,他们就能很快地掌握这个公式,而且会应用。
经常让儿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要针对儿童在学校或家里学过的知识向他们提问,让他们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例如,有个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提高实践运用拼音的能力,让他们回家后,把妈妈说的话用拼音拼出来。放学回家,妈妈见他回来了,就说:“放学了。”孩子马上拼出:“fangxuele。”妈妈又说:“真淘气。”孩子又拼“zhentaoqi。”又如学过了各种面积公式后,就让儿童求见过的各种物体的面积。再如,让儿童写各种应用文、介绍信、感谢信等。
熟能生巧要想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经过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要想“巧”,必须“熟”。儿童只有把知识熟练地掌握了才会灵活地应用。
培养创造性想象
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二岁以后的儿童,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简单的思维活动,而且能通过活动来思考自己接触到的事物。此时应注意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随时随地地告诉他们,启发他们去思考,这样才能通过观察产生思维能力。父母应利用各种机会,带他们到不同的地方玩,多接触外部世界的新内容,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为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启发幼儿思维父母应将幼儿容易看到、摸到、听到且易回答的问题和现象,多向幼儿提问,提问时或采用游戏或激将或实践的方法,去引导他动脑筋寻找答案。在幼儿求知欲受到挫折时,父母应该以温和的态度,让孩子再想一想,再问几个为什么,并加以引导,这样既不损害幼儿的愉快情绪,干扰思维的进行,又能真正达到促使幼儿积极思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