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要定,心要静,幸福会靠近:浮躁世界里的养心法则
2755600000026

第26章 心远地自偏,寂寞自豁达(1)

古来圣贤皆寂寞。当寂寞来临时,轻轻合上门窗,隔去外面的喧嚣,独坐灯下,平静地等待着身体与心灵的合一,净化悲欢交集的思想。在人生道路上,安忍寂寞可以摆脱多余的苦闷,而空虚只会让幸福远去。

寂寞是人生的一种修炼,拥有自信和从容气质的人才能够坚守自我,收获冷静和智慧。能承受住寂寞的人不会被浮躁的世俗左右,不会丢弃自己的志向,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成就大事业。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1.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独处,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人们往往把与人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烦琐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学会和大自然独处,和生命独处,和自己独处。学会独处的人,心智才能够成熟;学会独处的人,心胸才能够豁达;学会独处的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深邃。人的内心是在独处中坚强起来的,只有学会把孤独的时刻安排得井井有条、津津有味,任何外界事物才难以左右你。独处让你更了解自己的需要,独处让你更清楚自己的价值,独处帮助你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故事,独处让你更快乐、更加珍惜友谊,独处让你在安静中体味生活,在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是要一个人走的,有时是自愿,有时是无奈。但无论如何,学会独处都可以让你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生活的乐趣。

2.在独处中享受自我

让心远离喧嚣的世界,默默体验鸟语花香,打开自己的心扉,用心倾听,用心享受属于自己的清灵。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喜欢独处的人,一定是一个孤傲的,或者是一个漠然的人。殊不知,没有一份执著,没有一份坚韧,没有一份平和,是断断无法承受那样的寂寥落寞的。独处的人,仿佛就是清晨静静开放的白色曼佗罗,傲然孑立。

几乎每个人总是对独处怀着天生的恐惧,几乎都是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挤。偶然的独处,也是在被挤得喘不过气来之后,所做出的暂时躲避。他们会听着音乐,喝着红酒,想着自己的恋人,过足一番小资的瘾。但不用多长时间,他们又将回到人群中,回到他们固有的生活模式上去,因为,他们无法忍受长时间独处的清淡和寂寞。

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从容而自信,不正是健康积极的心态吗?如果我们成功,我们要为自己喝彩;如果我们经历了挫折,我们要为自己鼓劲。每度过一段时间,每经历一些事情,我们都要重新审视和反省自己,并找到让自我重新坚强起来的理由。这个世界的任何异样目光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他人的褒贬评价也不能左右我们的思想,即使是前进路上风雪交加,跋山涉水,我们也慨然前行。

尘世间的人有许多种,美的形式也是千姿百态,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既然独处,就要面对;既然享受清雅和自由,就要承受孤独和寂寞。一曲音乐,一段文字,一份心绪,抑或是淅淅沥沥的雨声,都能让我们感动。人们总是渴望不断的征服,征服某个人,征服某件事,甚至征服整个世界。为什么就不能用自己的心,去感动一些人,感动一些事,感动整个世界呢?假若说有一天,有一双征服的眼睛挑战着我们,那我们一定会告诉对方:“你别企图征服我,只要让我们感动,就已经打开了我们的心扉。”

3.孤独,是一种绝美的心境

拥有了孤独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灵感在孤独中产生,创造在孤独中萌发,思想在孤独中闪烁。有了孤独,才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人海浮沉之余,我们要为自己留一段空白,留一段云淡风清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绝美的心境。

孤独是什么?有人说孤独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也有人说孤独是一种个性的浓缩,一种寂寞的悲哀,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表现;但更确切的说法是孤独是一种心境;整天为世间的得失忙忙碌碌的人,根本不会体验到人生还会有一种东西叫孤独;沉湎于浮躁和焦虑中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孤独所拥有的那独特的滋味。只有平和而心静的人,才能体会到孤独是一种难得的心境。

孤独是一种乐趣,一种不同于与朋友谈笑的乐趣,一种无法向他人解释的乐趣。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你可以随心所欲,也不必顾虑他人的眼色。这份自在,足以令身心彻底放松。而感受这份自在,便是孤独的一大乐趣。

当孤独来临的时候,冲一杯浓浓的咖啡,顿时,扑鼻而来的醇香味道将你我陶醉,静静的坐在沙发上,耳边响起CD机里传来轻柔的音乐。轻轻的闭上眼睛,将头懒懒的仰在沙发背上。思绪中,出现了那令人神往的传说中的香格里拉美丽的场景。此刻,我们真正的享受了这份宁静,生命此刻暂时停止了,忘记了忧愁与烦恼,忘记了名利与仕途,更忘记了耳边还飘荡着柔美的音乐。

看着夜色中的一切,借助城市璀璨的灯光反射进房间里的光亮,享受着这份宁静的孤独。打开封闭的窗户,使封闭的自己放飞发霉的积郁,任思绪敲打淤血的关节,让生命流动着青春的气息,让漠然的心灵生出几许怀旧的温暖,点燃林林总总的情感。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一份宁静。不再为生活中尔虞我诈的争斗而烦恼,不再为日常生活的压抑而苦闷,寻找适合调整心情的方式,让心情在孤独中拥有一份独特的享受。

孤独更像一杯冰水,在凉爽与清冷之间放射出自己的纯洁,没有杂质,没有污染,是一种清净幽雅的美。当沉寂于孤独中的时候,没有了喧闹的杂乱,没有人来打扰你的思绪,也不会因冲动而留下遗憾和后悔;沉寂在孤独中能让我们平和,让我们冷静,让我们思考,让我们稳重,让我们耐心,让我们有着一种超越世俗之感,让我们聆听心语,让我们感受这不易察觉的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譬如轻吟一首诗,和文友共同抒发诗情画意,或欣赏一篇名人佳作,与小说中的人物共同经历悲悲喜喜,聆听一些古典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也可以实践探索,总结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有着超乎常人的稳重和耐心。

孤独的时间是珍贵的,孤独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体会孤独就需要因人而异,快乐的孤独感觉是被动的,不会白白地送给你,需要你去争取去领悟。懂得领悟孤独的人就会体味到人生中独特的景致。

孤独的最高境地莫过于在孤独中创造。多一份孤独的快乐;少一份无为的浪费,让生命在具有创造精神的孤独中度过,让生命时光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至于虚度。在孤独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切,你会觉得你一点也不孤独。于是,你就会明白,能够真正拥有孤独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有的人面对孤独常常表现得不知所措,本能的去求助友谊,梦想爱情,渴望自己的手被另一双手紧握,乞盼灿烂的笑容充实荒漠的心域。其实人在孤独的时候,总是在怀旧中感受和品味曾经的生活,在这个时候,总是会想起曾经的故事,心情也就随之降到了冰点,悲伤的,挥不去的记忆就填满了心底,于是,悲哀着自己的悲哀,感伤的情怀就扩展开来,在这个时候找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只有自己面对自己。敞开自己心灵深处的角落,于是,慢慢的去想,想一个结果。

孤独的人并不是不被别人接受和理解的,也不代表生活会落寞。孤独中的人可以寻找到最初想要的本真。可以感受自己的坚强信仰。也可以感受人生的悲喜与无奈。也可以知道怎样去切换生活的态度。让你的心灵小憩在孤独小舟之中,享受一回孤独,品味一次孤独。别害怕孤独淹没了你,因为孤独不是河,它是你的空间。你可以在那里找回很多久违了的感受,也可以在那里找到你心灵出发的新起点,找回你生命中最想要的东西。

孤独的乐趣并非人人都能享受。这能力是受之于先天,或是靠后天习得,孤独能让一个人脆弱,也能让人坚强,它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有的人尽管天赋极高,才华横溢,却不能面对孤独的生活。因此,他只能在空虚中逐渐消沉,在寂寞中走向死亡。耐得住孤独的人大都胸怀大志,意志坚定者,他们把孤独当作一种考验和挑战,顽强的与人生际遇抗争,默默的进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样,终究会有所建树的。

4.岁月静好,安守寂寞

只有能够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岁月静好,安守寂寞。

也许,很少有人能具体地说清寂寞到底是什么,但它却从来不曾消失过,反而如影随形,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有时,寂寞是一种考验。是否耐得住寂寞,是对坚守的考验:有的人能够守住精神的底线,有的人却成了道德的叛徒。同时,也是对修炼的考验:有的人面对诱惑能从容镇静,能够参悟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却被生活所控,跌到地狱的深渊。

守得住寂寞不一定都能通向成功,但所有的成功必来自与寂寞奋争的过程。可以说,耐得住寂寞是生命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这需要一种对人生高尚的信念、对梦想强烈的追求,以及坚韧的持守力和意志力。唯有此,人生终有所成。

李时珍的家族世代从医,世代长者都是远近闻名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的名医。在当时社会中,民间医生的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一顾。自14岁中了秀才后,又3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并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言闻被儿子的坚诚所打动,终于同意了李时珍的要求,并精心加以辅导。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李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

他深入实地进行调查,遍访名医宿儒。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种人物请教,其中不乏有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其中,连《神农本草经》都说不明白的“芸苔”就是在一位种菜老者的指点下经过察看实物而得知的。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

如此种种,李时珍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他搞清了许多药物存在的疑难问题,终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先后历时27年。

全书约有19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作出不小的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