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27578200000043

第43章 用则满目俊才,弃则遍地糟糠

得人不易,得材更难。然而,如果转换一下思路,正如古谚云:数步之内,必有芳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则满目俊才,弃则遍地糟糠,就看你如何发现和使用人材了。

盛唐之盛有二,一是锦天绣地,二是满目俊才。无锦天绣地,怎显盛唐之盛?无满目的俊才,又怎得锦天绣地?从唐朝有名的宰相马周的经历就可以看到唐太宗是怎样延揽人材的。

唐太宗贞观五年,天下大旱。有一段时间,唐太宗李世民浑身燥热,坐立不安。按传统的老规矩,认为这一定是朝廷政治出了问题导致的,所以上天才会示警,要求皇帝检查自己是否有什么过错。所以唐太宗便颁布诏书,令文武百官上书,允许畅所欲言,揭露、指责皇帝和朝廷的一切毛病。

对于官员们来说,这是一次显示才干的好机会,于是纷纷上书,奏章雪片般地飞落皇宫。却有一位官员抓耳搔腮,十分为难。原来,这人是中郎将常何。常何是个武夫,虽然官职不小,但没有文化,不知该说些什么,就是对朝政有些不同的看法,也写不出来,连怎么说也不知道。出人意料的是。唐太宗不久即收到常何的奏章。他知道常何写不出什么来,但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还是漫不经心地打开一看了,但马上被其中洋洋洒洒的议论吸引住了。文章写得极有条理,批评和建议罗列了二十多条,都是很中肯、很有价值的。唐太宗很兴奋,又很奇怪:常何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能耐?随即传旨宣常何上殿。常何也不知是福是祸,见到皇帝十分紧张。

太宗问:“这奏章很好!是你写的吗?”

常何心里舒了一口气。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哪有这个本事!是我的门客马周替我写的。”

马周是山东人。从小孤独一人,贫困潦倒,他曾经流落新丰,在集市上酣饮,但无人能够理解他的才华。前些日子流浪到长安,寄居在常何家中做门客。

那天,见常何在室内发愁,便进去问他自己能帮些什么忙。问明情况后,便答应立即代他起草了那个奏章。

唐太宗是个十分爱才的皇帝,连忙召见马周。等了一会儿不见来,非常心急,又一连派出使者催促。马周进来后,同唐太宗进行了一番交谈,唐太宗简直心花怒放,立即让他在门下省任职。后来。马周步步高升,最后成为宰相,名彪史册。

常何也因此而得福,皇帝也没亏待他,唐太宗因为他实事求是,让他得到了马周这样的人材,便赏赐给他三百段绢帛。

然而,话又说回来,马周的命运毕竟是个别的,而怀才不遇才是普遍的。中唐诗人李贺一生潦倒,他十分羡慕马周,在一首著名的诗里歌咏“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希望自己也能像马周那样有朝一日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然而,最后还是在无限的郁闷中赍志而殁。

在中国历史上多如牛毛的帝王中,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丝痕迹的帝王并不是太多。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应当算是一位不错的皇帝了。他能够克勤克俭、严格自律,固然使他在众多的封建帝王中给人以鹤立鸡群的感觉,但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君主的原因之一。

汉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不是很好,即使在和亲的时候,也经常发生战争。汉高祖刘邦曾经亲征匈奴而被围困七天七夜,差一点丧命。从此以后,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就十分慎重了。到了汉文帝时期,匈奴仍然是北方边境的大患,在他即位的初期,匈奴常犯边境,文帝常思镇边良将。

一次,朝中无事,文帝乘辇出巡,路过郎署,见一老人站立房前,于是停辇下车向前问道:“父老在此,想必是郎官了,不知家在何处?”老人答道:“臣姓冯名唐,祖本赵人,至臣父时移居代地(今河北蔚县)。”文帝即位前,曾为代王,在代地居住多年,闻听老人也是代人,不禁有些感情,忆起往事,说道:“我居代时,尚食监高祛常向我说起战国时期的赵将李齐,与秦将王离战于巨鹿,非常骁勇,可惜今已不在,如果现在有这样的人,哪里还怕匈奴呢?我每次都会想到此人。不知父老知道此人吗?”

冯唐说:“李齐虽勇,尚赶不上赵国的名将廉颇和李牧。”文帝说:“我若得廉颇、李牧为将,何惧匈奴哉!”冯唐看了看文帝,摇首道:“陛下果真得到廉颇、李牧,恐怕也不会重用!”文帝的随从听了这话,大吃一惊,冯唐竟敢当众责备皇帝,恐怕要有杀头之祸。但文帝毕竟比较开明,只是心中不悦,没有发火。他拂袖上辇,起驾回宫。

文帝回到宫中,自己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会有这种看法,不知冯唐此言从何说起,遂令内侍往召冯唐,想当面问个明白。

冯唐奉召,立即来到宫中,他虽然见文帝面带怒色,也没有显出害怕的样子,而是施礼后站立一旁,默不开口。

文帝直言不讳地责备他说:“公为何当众辱我,难道不会私下再说吗?”冯唐见文帝如此,忙道:“臣只知忠诚,不知忌讳,还望陛下宽宥!”文帝又问:“你又怎知我不能重用廉颇、李牧?”冯唐的目的就是想引文帝问他这样的话。他当即答道:“臣闻上古明主,遣将出征,非常郑重,临行必推毂屈膝嘱将道:‘朝门以内,听命寡人;朝门以外,听命将军,军功爵赏,统归将军处理,可先行后奏。’臣闻当初李牧为赵将,边市租税,可收为自用,飨士犒卒,不必上报,君主也不遥控,这样一来,李牧才得已充分施展才能,统军北逐匈奴,西抑强秦,南防韩、魏,东灭澹林。试问陛下能如此信任吗?近日魏尚为云中守,所收市租,尽飨将士,且出私钱,宰牛置酒,遍飨军吏、舍人,因此,将士愿效死命,合力镇边。匈奴一次犯边,就被魏尚领军截击,将胡兵杀得大败,抱头鼠窜,不敢再来。陛下却因他报功不实,所差敌首只有六个,就把他捉拿入狱,罚做苦工。如此,不是法不明,赏太轻罚太重了吗?所以臣说陛下若得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

冯唐的这一番话,言之凿凿,落地有声,实在是无可辩驳。文帝听后,觉得冯唐言之有理,甚至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他不仅没有责备冯唐的直率,还转怒为喜,命冯唐持节前往云中郡的狱中,赦出魏尚,仍拜为云中守。因冯唐荐人有功,被特拜为车骑都尉。

魏尚复出镇边,匈奴听说以后,由于畏惧他的智勇,不敢犯边。北方边境,暂时得到安宁。

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凡是那些有志报效国家而又怀才不遇的人都为此感到深深地激动,他们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希望能够遇到像冯唐那样的直言敢谏的知己。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就写道: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可谓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但他的抑郁不得志也是溢于言表的。而实际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才是历代有志之士的普遍遭遇。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空有一腔热血,最后也只能赍志而殁。这不是他们时运不济,实在是由封建制度所决定的。所以,李广即使功劳盖世,也自首不得封侯,即使有一两个冯唐式的人物,也不能改变无数仁人志士的命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其实是一声历史性的浩叹!

按照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仁者无敌,“不嗜杀者能一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但在有的时候并不一定就是这样,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奸雄也可以得天下,此中关键在用人之道。

毫无疑问,曹操历来是被当作奸雄的典型,但他的长处在哪里呢?却并不是一般的人都能深入了解的。

曹操被世人称为“鬼蜮”,一般人都说他心术好邪,所以正人君子都贬斥他。他的忠奸曲直姑且不论,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实在是后世很少有人能相比的。

荀或、许攸、郭嘉都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每遇到大事曹操总是与他们推心置腹地商量,以求共济事业,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曹操是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他对手下的其他人也是能使他们各显其能,各行其事。由于他能够发挥各种人的长处,所以,曹操手下的人不论才能大小,都是成绩卓然,各称其职。当时,关中刚刚被收复,形势很不稳定,马腾、韩遂并未归心,曹操便派司隶尉钟繇坐镇关中。马、韩二人被迫把儿子送到曹操手下,交了儿子作人质,这样一来。那一带就很安定了;枣枫、任峻两个人勤恳用心,办事非常认真,曹操就任命他们为屯田校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国富兵强;他又任命卫觊镇抚关中,让他帮助国家理财,尽收官盐。使国家的税收大大增多,壮大了国势;河东(今山西西南)有草寇占山为王,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山头不去,早晚是个祸害,他就派杜畿任太守,两个草寇之王都被擒;并州(今山西太原)刚刚平定,便派梁习出任刺史,他十分善于治理。从此边境安定;扬州被孙权所占,独有九江还属曹操,便交给刘赖治理,把那里治理得很好;闯翊(今陕西大荔)常被盗贼骚扰,他就派郑浑出马,立即消灭了草寇;代郡(今河北旦县)乌丸一带的三单于掠财敛资、放纵骄横,使得当地的百姓民不聊生,他便派翡潜上任,使得单于俯首贴耳;刚得汉中(陕西汉中西),他令杜袭督扶百姓安乐;马超军马刚投降又想叛变,派赵俨为护军威慑各部,东迁两万多人,做了合理安排。这十件深治方略。为曹操的统一起到很大作用。

曹操有许多名将,这是在三国时期其他的两国所根本无法比拟的。张辽曾在合肥大败孙权;郭淮曾在阳平(陕西勉县西)抗拒蜀军;徐晃曾在襄樊扼住关羽,这些良将都是在曹操的任用和勉励下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的。他们都曾以少制多。替曹操独挡一面。

曹操所以能够夷灭群雄、纵横天下,全靠这些人的文治武功。曹操的思想中的确没有太多的儒家的东西,但各家的思想在其深处往往是相通的。曹操在用人方面恐怕比某些迂腐的儒生要更明智得多。

得人不易,得材更难。然而,如果转换一下思路,正如古谚云:数步之内,必有芳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则满目俊才,弃则遍地糟糠,就看你如何发现和使用人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