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斗智显智慧
27607600000039

第39章 奇才童子小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出生于公元155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十九岁被举孝廉,后以“兴义兵,诛暴乱”为旗帜,继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武力翦灭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几度出生入死,最后一统北方,开创了魏国基业,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儿子曹丕篡汉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陈寿称赞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后来史学家则用“一代枭雄”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功过是非。

一代枭雄曹操,在青少年时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本文辑其四则,以供读者鉴赏。

奇才童子

曹操小时候十分聪明,有史说他是“过目成诵,不学自通”,但学习却不刻苦。在学校,其他学生一天才能学会的课程,他两个时辰就融会贯通了。再学下去,觉得无味,便常常私自溜出校外,去和其他孩童习武练箭,也玩飞鹰犬马。恰巧,这位老师是个近视眼,别的同学又不敢告他的状,所以很长时间没被发现。每次测验时,他总是成绩优秀,而且有独到见解。为此,老师常常表扬他专心听讲,勤奋好学,其他学生听了私下发笑。就连曹操自己,见老师如此被他蒙在鼓里,也是伸舌搔首,做个鬼脸,表情说不出是得意还是感到羞愧。后来,老师虽有发现,心中很不满意,但也无话可说。

这一日,老师又要测验了,但不见曹操,不由得发怒,想到,真是大胆,竟连考试也不参加,这次非要抓他一个错,好好教训他一番不可,看他还有何话说。于是,老师便出去找他。当老师找到山下的一片树林时,只见曹操正指手画脚组织一群孩子搞习武比赛。只听他对大家说:“今天比赛,都只许拣最拿手的一招,谁的招高,谁的招绝,就算谁赢了,就推谁为王,我们一切听王的指挥,大家说好不好?”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好!”

比赛开始,人人争先恐后,个个磨拳擦掌,都想以绝招取胜。你看,有的以鹰犬为武器,一个唿哨,鹰犬如离弦之箭,嗖地冲出,直捕落荒而逃的野兽;有的以枪对刀,成对厮杀;有的纵身腾跃,以拳争先……

那先生本来是找曹操发火的,见到这种场面,不由得惊呆了:“他们是什么时候练就这些武艺的呢?”

他正看得入迷,只听有人喊道:“阿瞒,我们都出招了,现在该你了。”

曹阿瞒闻言,也不说话,飞身上马,双腿用力一夹,那马便嗖的一声跃出,如脱弦的箭,朝山上奔去。看看已到山巅,不想那马呼的一声拨头向西,直向一道悬崖峭壁飞驰。众人一看,无不大惊失色,纷纷高呼:“前边是悬崖,不能再跑了,快勒紧缰绳,快勒紧缰绳,就要到悬崖了,再跑要掉下去的!”

霎时间,那马已跑到悬崖尽头,众人吓得闭上了眼睛,等待着出事的一刻。

然而,忽地“咴咴”两声马叫,惊得大家睁开眼来,只见曹操紧勒缰绳,那马两只前蹄已经离地站了起来,立在那深有千丈的悬崖边;曹操又将缰绳轻轻往后一拉,那马便灵巧地转过身来,将前蹄又轻轻地落在了地上。

就在大家那颗提到喉咙的心刚刚落下的时候,只见曹操对着空中嗖的一箭,一只大雁斜着翅膀落到了大家的面前。于是,人们又齐声欢呼起来:“好箭法,好箭法!”

当曹操骑马缓缓下山的时候,众人飞快地迎了上去:“我们的大王回来了!”

当曹操在伙伴的簇拥下,回到比武场地的时候,老师已经站在了他的面前。

曹操抬头看了看老师,怯生生地低下了头。

老师那满腔的怒火,现在却化成了一声由衷的慨叹:“真是个奇才童子啊!”

装病骗叔

曹操小的时候,父亲曹嵩在朝为官,无暇顾及对曹操的培养教育,便将他交给了叔叔。他的叔父见曹操虽然天资过人,但不爱学习,而整天爱和社会上的孩子架鹰斗狗,习武射猎,心中很生气,常耐着性子讲苏秦为了学习如何“锥刺股”,孙敬又如何“头悬梁”的故事,对曹操进行教育,希望他能收回玩心,把劲用在学习上,将来混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

对此,曹操却不同意,他很不服气地对叔父说:“苏秦锥刺股是说明他脑袋笨,一遍学不会,两遍学不会,第三遍就想睡觉,所以才来了个‘锥刺股’,才刺会了。但是,他刺了好几年,刺得遍体鳞伤,求爷爷告奶奶才弄了个相国的头衔;而人家刘季(汉高祖刘邦)没读书,也没锥刺股,却成了一代帝王!”

叔父听了大怒,拿起棍棒就要打他,吓得他跑了出去,一天一夜没敢回家。叔父没有办法,便报告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把曹操叫来,狠狠训斥了一顿。

开始,叔父要打曹操,曹操没有生叔父的气,因为他觉得,不管如何,叔父是为了他好,叔父向父亲告状,父亲对他大加训斥,他也没有生气。可是,后来叔父这样反复做了几次,他就开始对叔父不满意了。认为叔父批评也可以,就是打他一顿,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总是去父亲那里告状呢?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对叔父的反感越来越大,便想用计整治一下叔父。

这一日,曹操和他的几个小伙伴外出打猎回来,一边说一边笑,谈论着那些野鸡和兔子被捉的经过,兴致勃勃。忽有一个小伙伴捅了曹操一下,低声说:“阿瞒你看,前边来的不是你叔父么?”曹操抬头一看,正是叔父,即刻心生一计。他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眼珠上翻,断断续续地叫着:“哎哟,哎哟……”

叔叔见后大惊失色,急匆匆跑了过来,蹲下摸着曹操的头说:“怎么了,发烧?哪儿难受?”

曹操越发痛苦地说:“动不得,动不得。刚才我还正走着,忽觉一股恶风吹来,我便倒在了地上。哎哟,痛死我了!”

叔父又问曹操的伙伴:“是这样吗?”

其中一个孩子说:“不知道阿瞒怎么回事,刚才还好好的呢,怎么忽地倒在地上就不能动了呢?怕是中邪了吧!”

另外两个催他的叔父说:“阿瞒病成这样子,你还在这儿口罗嗦什么?快去请大夫吧,再过一会儿,阿瞒就没命了!”

曹操的叔父听了,没敢再迟疑,迅速去告诉他的哥哥曹嵩。曹嵩闻言,埋怨弟弟说:“那你为何不赶紧找人把他抬来!”说毕,急忙带人前往,准备把曹操抬回来医治。

当曹嵩急匆匆赶出门外,见曹操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边走,一边谈笑风生,一点异常也没有,不由得惊问道:“阿瞒,你叔不是说你中邪了么,怎么这么快就好了?”

“他才中邪了呢!”曹操故意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说,“叔父一直讨厌我,以前经常对你编造我的坏话,现在又这样咒我,真不知道叔父是怎么想的,难道这就是为我好么?”

曹嵩听了,信以为真,回去后狠狠批评了弟弟一顿,并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曹操的叔父挨了哥哥一顿批评,而自己又有口难辩,心中也很委屈。从此,索性也不管曹操的事了。

必须首先指出,曹操怀恨叔父、撒谎骗人是不可取的,但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年幼的曹操不但机警善变,而且富有心计和谋略。不过,用的太不是地方了。

拉屎解困

这是又一个反映曹操幼有智谋的故事。

在曹操家乡谯县的一个村子里有户人家,夫妻先后生养了弟兄二人。因老大是家里的头一个男孩,很受父母宠爱,要啥给啥,吃啥买啥,结果从小养成了一种处处冒尖、十分霸道的性格。后来,母亲又生了个老二,父母也很疼爱。老大却因此心生嫉妒,认为老二夺去了父母对他的宠爱,时常找茬欺负他。老二为人憨厚实在,对哥哥的欺负处处忍让。而老二的忍让,却被老大认为是软弱可欺,更变本加厉地欺负他。

有一次,哥俩每人分了两个桃,老大很快就吃完了,他见老二吃了一半,就向他要,老二不给,老大不仅硬抢了老二的桃,还把老二一把推倒,打了一顿。老二实在忍无可忍,就哭着去父母那里告状,老大当场被叫来,也挨了一顿打。事后,老大虽然明着不敢欺负老二了,却从内心忌恨老二,常常背地里变着法找茬。老二见第一次告状后哥哥挨了打,心中也是不忍,所以后来再不告他的状,事事忍耐。

老大十八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父亲临死前,把老大叫到身边嘱咐说:“你已经大了,要好好对待你弟弟,他才十岁,年龄还小,不要欺负他。”老大当时也流着泪说:“我们是一娘同胞,爱他还爱不过来呢,怎么会忍心欺负他呢?”

可是,父母死后不久,老大便和老二分家。为了多得些财产,老大对老二说:“我大了,就要给你娶嫂子,这家产得分成三份,等将来你长大娶亲时,我再帮助你好了。”

老二同意了。于是,老大把家产分成了三份,自己要两份,给了老二一份,连家中那口井,老大也硬是将井口分成三份,自己要两份,给了老二一份。

分完家后,老二只好另立锅灶,当他去井中打水时,因为他分的只有井口的三分之一,水桶怎么也下不去,急得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恰巧,曹操带着他的小伙伴打猎回家,路过这里,见老二哭得很伤心,便问原因。老二哭着把无法打水做饭的事讲了,曹操闻言大怒说:“哪有这样狠毒的哥哥?”

曹操的另一个伙伴也说:“走,找老大算账去,这家非要和他重分不可!”

老二见此,生怕为难哥哥,便对曹操哀求说:“不用了,你们只要能劝哥哥让我打水就行了。”

曹操见此,低头一想,计上心来,笑着说:“你附耳过来。”遂对老二如此这般说了一番。

老二难为情地说:“这样做好么?”曹操说:“有什么不好,又不是让你来真的。”老二笑了。

不一会儿,见老大来提水了,曹操和他的小伙伴悄悄躲了起来,在一旁观察动静。

老二则不慌不忙来到井边,褪下裤子就要往井中拉屎。老大一见急了,上前一把将老二拉起来说:“你疯啦,这是吃水的井,你怎么可以往里边拉屎呢?”

老二则十分委屈地说:“我分的这份太小,连水桶都放不下去,怎么打水呢?水井如果不能打水,再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我决定把它改成粪坑啦!”

老大一听,连忙阻止说:“算了,算了,你也别做粪坑用了,这井咱们不分了,还是共同用吧!”

受辱立志

曹操自从用诈病计使叔父受到父亲责备后,伤透了叔父的心,再也不去管他。曹操失去约束,行为越发放荡不羁。一些读书人看不起他,一些豪门乡绅也在背后骂他“没有出息”。

有一次,曹操又带着几个小伙伴,架鹰牵犬,外出打猎,被两个学究模样的人看到。其中一个不屑一顾地说:“宦门遗丑!”曹操听到后,觉得不是好话,肯定是在骂他,立即怒气冲冲地跑过来问道:“什么‘宦门遗丑’?你是说我么?”

另一个学究模样的人冷笑道:“不懂么?回去问你的父亲吧!”

曹操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要在平时,他非和那人打架不可,可是今天,他却忍住了。一是对“宦门遗丑”,他虽然觉得是骂人的话,但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二是对方是两个大人,如果真的打架,带上自己的小伙伴,也不是人家的对手。

曹操平时已放荡成性,没人敢欺负他,不想今日让人抢白一顿,越想越窝火,哪还有心去打猎?于是,他掉转马头,哭着回到家中,气呼呼地问父亲说:“我们家究竟干什么坏事了,让别人骂我‘宦门遗丑’?”

父亲一听大怒说:“是谁如此大胆?来人,快去把那两个骂人的给我抓来!”

曹操说:“现在去抓,早没影了。今天你必须给我说清什么是‘宦门遗丑’,否则,我就不活了。”

曹嵩见儿子为这事竟要寻死觅活,便长叹了一口气,慢慢说了他的家世。

原来,曹操的祖父名叫曹腾,是个宦官,在十多岁时,就被阉割送到宫中,做了侍奉皇帝的小太监。由于他做事机灵,很得皇帝喜欢,不久,便成了宫中的“小红人”,连一些大臣见了,都要对他小公公长、小公公短的。曹腾长大后,不但侍奉皇帝得体,而且很有计谋,皇帝便让他做了太子太傅(即皇太子的老师),地位十分显赫。

曹腾虽然官位显赫,但毕竟是个宦官,因为身体不完整,既不能结婚,也无法生儿育女,更谈不上传宗接代了。所以,曹腾官位越高,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越重。为了保住曹家的世代荣华,曹腾便从亲戚家中抱养了一个孩子,这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长大后,借着养父在宫中的地位,很快做了官。后来,朝廷公开卖官,曹嵩又花了一万万钱,买了个太尉的官职(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位列三公,掌握了朝中大权。

曹嵩虽然位列三公,但他这个宦官之后的历史无法改变,买官掌权的事实也尽人皆知,别人虽然表面对他毕恭毕敬,而背地里却瞧不起他。对此,他早有所闻,心中也很苦恼。今日,听说连两个普通的读书人也敢讥笑他,岂不更加恼怒?可是,恼怒又能奈何?

他今日之所以把家世告诉曹操,是想以此激励儿子的志气,希望他将来能以实际行动堵住别人的口舌。因此,当他讲完家世之后,又长叹了一口气,尔后对儿子说:“阿瞒啊!你可不能再到处游荡了,一定要为家中争口气啊!要用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改变世人对我们家族的不好看法啊!”

曹嵩的这些话,一字一句,像针一样扎在了曹操的心上。他从来没有觉得这么疼过,也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羞辱,他第一次认识到叔父过去对他严格要求是真的关心他。过去,他每次逃学,总认为是自己聪明,钻了老师近视眼的空子,洋洋得意,今日却第一次体会到那不是聪明,而是愚蠢,是天大的愚蠢。

从此,他再也不去架鹰牵犬,而是关起门来“博览群书”。在众多典籍中,他不爱读《孟子》、《论语》之类,认为那些书都是教人忍让谦恭的书。在当前这个乱世之秋,靠忍让和谦恭只会受人欺凌,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他喜欢读《诗经》、《离骚》,他感到这些书,爱能让人爱得浸心入骨,恨也能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更爱读的,是诸家兵法。他认为,这些书,才是成业之本、称霸之根。为此,他对诸家所著兵法,特别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不仅熟知能背,而且大量摘录了其中的神策妙计,加上自己的理解,汇集成册,题名为《兵法节要》。

曹操痛改前非、勤学苦读的名声很快传了出去。他十九岁那年,被家乡人推举为孝廉;不久,又被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部都尉。

从此,他开始踏上仕途,凭着他的智慧和才能。成就了一番称霸天下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