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斗智显智慧
27607600000065

第65章 夏完淳少年的故事

“包身胆,过眼明;通经义,五岁儿。”这是明末清初陈继儒所写《夏童子赞》一首诗中的几句话。诗中所赞颂的这位夏童子,就是明末清初的少年诗人和千古英雄夏完淳,又被时人称为惊世神童。他为抗清复明被杀害时,只有十六岁。

“神童”来历

夏完淳,字存古,别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出生于公元1631年。他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特别是他的父亲夏允彝,更是精通史书,擅长文学,且因受进步人士顾炎武等人的影响,反对异族入侵的思想浓厚,是明末一个爱国文学团体“几社”的领导人之一。他见儿子夏完淳生性聪慧,于是从两三岁起就教他读书识字。夏完淳的确精明透灵,从四岁的时候开始,不但对父亲所教的内容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求知欲望强烈,经常自己从父亲的书房找书看,有时一看起来就入了迷。

夏允彝见儿子三四岁就知道刻苦读书,十分惊异,也很欣喜。从这个时候开始,夏允彝就给他聘请了老师,曾先后请了张溥、陈子龙等有名的学者,来当夏完淳的老师。

在父亲和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夏完淳学习更加努力了,学习进步也很快。到五岁的时候,就能背诵《论语》,对儒家学说中的五经,即《易经》、《尚书》、《诗》、《春秋》和《礼记》,已经熟知内容,多数篇目都能背诵下来,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到他六岁的时候,就会作诗写文章,七岁的时候就能填词了。

他的两位老师曾激动地对人说:“夏完淳这孩子,他所容纳的知识量,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年龄,真是个少见的奇才!”

于是,夏完淳“小奇才”的名声不胫而走,传到了当时著名学者钱谦益的耳中,他心中怀疑此事的真假,便去当面测试。

钱谦益找到夏完淳,问他读书的情况,他都对答如流;又听说他的棋艺不错,便和他对了三局,结果也是连输三局。最后,钱谦益指着院中随风摇摆的几棵柳树,要夏完淳当场写一首诗。

夏完淳未加思索,便提笔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诗的题目叫《插柳》。

其诗云:

千条拂翠微,雨后碧新肥。

却忆灵和殿,杨花满地飞。

在这首诗中,小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力,由窗外雨后枝柔叶肥的新柳,联想到了宫中灵和殿前的柳树,这当中隐含着一个典故:在南北朝齐武帝萧赜时,有人把蜀地一种很有观赏价值的柳树献到宫中,齐武帝让人把它栽到了灵和殿前。当时有个叫张绪的大臣,风姿优美,清廉寡欲,虽然说话有些磕磕巴巴,却很有学问,尤通《周易》,很受齐武帝赏识。张绪死后,齐武帝常常思念他。有一次,齐武帝在灵和殿,望着殿前风姿优美的蜀柳,不由得发出内心的感叹说:“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

钱谦益看了夏完淳的诗,大为惊奇,感到他不但诗写得好,而且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心中甚是佩服,所以,他也提起笔来,写了一首称赞夏完淳的诗。

其诗云:

端郎信不同,非我欲求蒙。

背诵随人诘,身书等厥功。

倒怀常伦日,信口欲生风。

灯笺调声病,棋枰喻国工。

若今酬圣元,便可压群公。

不见轩辕后,天师称小童。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端郎(夏完淳的乳名)的确与众不同,不像我小时候要受人启蒙;你随口提出书中的问题,他都能背诵下来;他写文章,就像背书一样熟练,讨论问题,对答如流,议论生风;他诗写得好,棋艺也很高明;如果让其报效君王,其才能定会压倒群臣;自从轩辕黄帝以来,还真没有见过这样的惊世神童。

随后,钱谦益和夏完淳越谈话越多,越谈越投机,这一老一小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临别时,钱谦益还亲切地对他说:“我家有藏书楼,名曰绛云楼,希望你能成为它的常客啊!”

九岁出诗集

夏完淳虽然不断受到方方面面的称赞,但并没有骄傲自满,他读书更加刻苦,写作也更加勤奋了。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右三大家”,夏完淳受到他的称赞,其父夏允彝更为儿子感到无限自豪;夏完淳通过和他的接触,更加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便把他当成老师,经常前往请教。

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是一个爱国文学团体“几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见儿子从五岁开始写诗以来,有不少立意新颖、文采惊人的作品,便从中挑选了一批,准备为他出一本诗集,然后带着夏完淳,拿着书稿,去征求钱谦益的意见。

当夏完淳父子来到钱谦益家中,恰好遇上钱谦益正在会友。钱谦益见夏完淳父子来了,很高兴,立即将夏完淳拉到身边,笑着对几位客人说:“这就是我刚才给你们谈起的那位小神童,今年八岁。他今日来,是他的父亲想给他出本诗集,让我对他的书稿最后审定一下。”

他一边说着,一边从夏完淳手中接过书稿,让几位客人传阅。

三位客人刚听完钱谦益介绍的时候,觉得夏完淳可能有些才华,但不一定像钱谦益说得那样“神”;现见夏完淳生得细皮嫩肉,两眼有神,都有些喜欢。不过,他们几个人看了夏完淳写的诗作后,不由得怀疑起来:他年纪那么小,能写出这样的诗来么?会不会其中有些是他父亲代写的?

其中有位客人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对夏完淳也有些不相信,便想身从书柜中拿过一本书来,顺手翻开一页,指着问夏完淳说:“这里有一段重耳和秦国客人的对话,你能把这段的大意说出来吗?”

夏完淳点头答应,他先将这段话的大意讲了出来,接着又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背了一遍。

其他客人拍手称赞,而国子监祭酒却接着又提问了几部经书的内容,夏完淳仍然一字不漏地全背了下来。

国子监祭酒满意地点了点头,但他并未就此罢休,而是一边扶着桌子上的烛台,一边伏案沉思。夏完淳见状,以为要考他八股文中的“破题”,便指着那支红蜡烛脱口朗声念道:

丹心照国,身尽而心完。

这句话不仅文义正确,而且表明了他长大后要献身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随后,他又根据国子监祭酒提出的问题,对《论语》、《孔子家语》、《尚书》等经典著作,谈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使国子监祭酒惊得目瞪口呆。

钱谦益听后,对大家说:“怎样,我所言不虚吧?”

众人一致高兴地说:“好!看来他这部诗集,果真名副其实的是他自己的集子了。”

国子监祭酒更是惊喜地拿起夏完淳的诗稿说:“我看这部诗集的名字就叫《代乳集》吧!”

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妙,这个名字再妙不过了。”

写对联讽权贵

夏完淳的“神童”名声,随着大学者钱谦益等社会名流的宣传,越传越远,名气也越来越大,当地不少名士和乡绅和他常有来往,就连外地的一些文人墨客也常来拜访。

有一年春节前夕,身为福建省长乐县县令的夏允彝收到了一张请帖,落款人的名字叫郑芝龙,其内容是邀请夏允彝父子过府做客,并请夏完淳顺便为他写一副春联。

原来,在公元1640年,夏允彝被调到福建省长乐县任县令,夏完淳随父前往,从上海来到了福建。

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做过海盗,当过商人;后从日本回到祖国,被明朝任命为福建总兵。明朝灭亡后,他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隆武朝。他自以为拥立有功,在朝中称王称霸,压得文武百官概莫敢言;对下欺压百姓,为所欲为,特别是长乐县的百姓,更是恨透了他。夏允彝虽为地方县令,百姓来告郑芝龙状的不少,他却也奈何不得。

当夏允彝父子接到请帖后,夏完淳坚持不去。他对父亲说:“郑芝龙横行不法,长乐百姓没有不骂他的,您作为地方县令,不但没有制裁他,反倒应邀前往,百姓不就以为我们也和他同流合污了么?”

夏允彝说:“对郑芝龙的横行不法,为父岂能不知?也并不是为父怕他官大,只是郑芝龙十分刁滑,有些事情还未被追查,就被他抢先销赃灭迹了,怎么能查得清楚?至于今日之事,人家来请,我们不去,倒显得我们没有礼貌,恐怕不妥。”

父子二人正在商议,郑府便已来了轿子,夏允彝父子只好上轿而去。

对夏允彝,一个区区县令,郑芝龙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而对夏完淳,他却不敢慢待。这是因为,夏完淳是朝廷重臣钱谦益肯定过的“神童”,名声很大,而他的儿子郑成功此时也正受教于钱谦益门下。他今日之所以请夏完淳为他写春联,一方面是为了表示他注重人才和知识,另一方面也为了表示对钱谦益的尊重。基于这些原因,郑芝龙对夏允彝父子很是尊重,招待也十分热情。

宴席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郑芝龙命家人取过笔墨纸砚,请夏完淳写春联。

对于写春联的事,夏完淳在来郑府的路上就琢磨写什么合适,直到宴席开始,夏完淳望着桌子上的山珍海味,联想到缺衣少食的百姓,以及那一封封的告状信,便已胸有成竹;故在郑芝龙令人拿来笔墨纸砚后,夏完淳立即起身,对着郑芝龙微微一笑,便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统一年三百六日,仔细思量,哪件事为国利民

阖八属亿万千户,通盘打算,有几家丰衣足食

父亲夏允彝开始并不知道儿子要写什么内容,生怕他写得太露骨,惹恼了郑芝龙。如今看了对联内容,深感措词巧妙,既可以理解为是对郑芝龙平时胡作非为的揭露,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主人做官的勉励和希望。

而郑芝龙呢?此时酒已热耳,以为这副春联是对他统揽福建大权的颂扬,看后十分得意,不仅立即将这副对联贴在了郑府的大门两旁,而且临别时,还送给了夏完淳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作为酬谢。

怒斥洪承畴

清军占领苏州和杭州后,了解到夏允彝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坚辞不受,并写了一封回信,不仅严词拒绝,还在信中痛斥了清军屠杀百姓的暴行。随后,他便和陈子龙一起,带着夏完淳,参加了明朝松江总兵吴志葵的队伍,开始了抗清斗争。但是不久,抗清斗争失败,吴志葵被擒,并惨遭杀害。

夏允彝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而自己又无力挽救,便决心以身殉国。他把自己著的《幸存录》手稿交给儿子,命儿子继续写下去,还叮嘱他变卖家产,充做军饷,然后怀着满腔悲愤和遗憾,跳进松江自杀了。夏完淳继承父亲的遗志,和他的老师陈子龙、岳父钱饮血酒盟誓,又一起参加了吴日升领导的抗清队伍。但是后来,这支军队的斗争又失败了,吴日升和陈子龙也相继牺牲。

夏完淳没有因义军失败而罢休,继续组织斗争,曾在太湖地区联络抗清义士,但由于南明政权无心抗清,使得他的种种努力都成了泡影。

公元1647年秋天,夏完淳写给在浙江地区被立为帝的鲁王一封奏折,不慎被清军查获。几天之后,他的他的岳父钱一起被抓,被押送到了南京。

当时,在南京主持军务的,是早已投降清朝的洪承畴。洪承畴本来是明朝的蓟辽总督,公元1641年在松山、杏山大战中战败被俘而投降清朝,后被清廷任命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洪承畴听说声震江南的“神童”夏完淳被抓到了,很是兴奋,立即令人将夏完淳带上堂来,要亲自劝他降清。

夏完淳昂首来到堂上,立而不跪,洪承畴为了劝降,也没强其所难,反而假惺惺地说:“你年纪轻轻,懂得什么是造反啊?一定是上了坏人的当。我看你年幼无知,不予计较,只要你归顺大清,回去好好读书,本督保你将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夏完淳明明知道坐在堂上审问他的,就是叛明降清的洪承畴,但却故意说:“我听说明朝有个大忠臣,名叫洪承畴,在松山、杏山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战死疆场,以身殉国;我年纪虽小,却仰慕他的美名,今后我还要像他那样杀敌报国,怎么会投降呢?”

洪承畴身边有个卫士,以为夏完淳不知道上面坐的就是洪承畴,就过来悄悄地告诉他:“洪大人并没有死,而是归顺了大清,当上了大官,现在正坐在堂上审你呢!”

夏完淳听了,显得很气愤的样子,哼哼冷笑了两声说:“洪先生早已殉国,天下谁个不知,哪个不晓?当时皇帝得到他殉国的消息后,曾亲自设祭,泪流满面,满朝文武东向遥拜,痛哭失声。你们这些小人算什么东西?一个个狗仗人势,竟还敢假冒忠臣的大名,污辱忠魂,实在是可恨可恶!”

洪承畴本来以为,夏完淳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孩子很好对付,万万没想到,他竟当着这许多文武官员的面,口口声声称他是以身殉国的大明忠臣,这比打他两个耳光还让他感到无地自容,不由得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吩咐卫兵:“快快……快,把他拉下去,往死里打!”

笑傲天下

夏完淳自堂上大骂洪承畴后,就被下到狱中。他在狱中已经料到,洪承畴一定不会放过他的。然而,他根本没把生死放在心上,终日坦然自若,谈笑风生,吟诗作文,无事一般。在这过程中,他写下了有名的《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他在十五岁时结婚,婚后一个月便参加了抗清队伍)和诗集《南冠草》。

他在《狱中上母书》中,向母亲诉说了自己忠贞不屈的爱国之心,并安慰母亲说:“人生谁不死,最要紧的是要死得有价值,为国而死,正是尽了我的本分。”

夏完淳的岳父钱没有夏完淳那么坚定,在狱中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言谈中常常流露出乞求活命的意思。夏完淳则耐心地开导他要正确对待人生。

他对岳父说:“你还记得当初我们与陈公(即陈子龙)一同饮血盟誓时候的情景吗?从那时起,我们为了报效国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兵败被擒,我当和岳父大人一起慷慨就义,对得起陈公和死难义士的在天之灵,也算得上堂堂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贪生怕死,在人世间苟且偷安呢?”

夏完淳说完,又写了一首诗,赠给了岳父。

诗是这样写的:

乐今竟如此,五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在这首诗里,夏完淳把为国牺牲看得像出游那样平常。他这种英雄气概,深深地感动了他的岳父钱,使其克服了悲观情绪,毅然和夏完淳一块吟诗填词,视死如归。

就在这年秋天,夏完淳和他的岳父钱等三十多人,在南京西市刑场同时被害。临刑前,夏完淳神色不变,昂首挺立,笑傲天下,倒使那行刑的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英雄。

夏完淳死后,他的童年好友杜登春、沈羽霄收殓了他的尸骨,把灵柩运回松江,埋在小混山下荡湾村夏允彝墓侧。夏氏父子之墓,年年受到后世人的瞻仰凭吊,成为当地的胜迹。

夏完淳短短的一生,留下诗文三百余篇。收集在《内史集》、《南冠草》等书中,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千古绝唱,受到人们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