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胡雪岩智慧经典全集
27618100000038

第38章 附录古今人对曾国藩的评论(5)

曾国藩在“表扬和批评”的问题上也非常有一套。曾国藩认为,“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所以曾国藩在表扬人的时候,一定要在公众场合,而在批评人的时候,必然是在没有旁人的小房间里进行。不仅如此,曾国藩还非常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读书人抑或莽夫,他都会根据对方的性格特征来区别对待,并且还采用相适宜的方式来进行。因此,曾国藩帐下聚集了各色人才。

……曾国藩治国平天下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哪一项都令人称道。因为,曾国藩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爱人之心,始终保持思考,始终保持学习,始终保持修身养性。

一个人,要想成功的治国平天下,如果没有一刻“爱”心,那么什么都是空谈,包括才能、智慧等。

10.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说起做官,不得不提曾国藩。曾国藩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清王朝只有他一人;其次做官最好,政声卓着,治民有言;再其次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近年来,政界人物把曾国藩奉为“官场楷模”。

升官最快,做官最好

有人说曾国藩不会做官,完全不懂得权术,甚至不屑于权术,但是曾国藩却却是我国历史上升官最快做官最好的一个人,完全可被封为我国做官人的楷模。

回顾曾国藩62岁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大概可分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人生阶段是其年少求学时候,当时他是一个农家子弟,但是少年有为,考试屡中。第二个人生阶段是曾国藩在京作太平京官的时候,苦学,苦考。第三个人生阶段是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当时其是湘军的军事首领,领军有方,屡建奇功。第四个人生阶段是曾国藩升任为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的时候,这是曾国藩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官位,但是已经荣升为相,无可再升。

28岁那年,不懂得运用权术但是又想征程仕途的曾国藩通过殿试被封任为翰林。虽然翰林院检讨的官品很小,仅是从七品,但是却是曾国藩仕途畅行的起步。此后,曾国藩扶摇直上,不管政界风云如何变化,他始终都能够洁身自好,并且还能够屡与贵人,并且还可以与贵人和谐相处,甚至彼此之间拥有深仇大恨。故此,七年之后,37岁的曾国藩就职从二品大员。升官之快在历史上都是不常见的,在全国范围来看连他在内也只有三人,而在其家乡湖南一代来说更是空前绝后的。

从39岁到42岁,曾国藩除了财政部他没有兼任过,其他五个部他都先后遍兼过副部长职位。

同治三年,曾国藩因为战功而受封一等侯爵。这之前,仅有四人被封为侯爵,而且他们全部都是军人出身,可曾国藩却出身书生。而自古以来,书生被封侯的极其少见。

不仅如此,曾国藩官声很好,清廉爱民,被人们亲切得成为“一品宰相”等。而且在清末后期,一场场肃清官场的浩劫中,曾国藩也属于少有保全的重臣之一,并受到慈禧太后“天下第一正人”的称赞。

曾国藩升官快做官好,其实是因为其自有一套官论。关于做官与作文,曾国藩这样认为:

“作文与做官并不是一回事。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一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官场复杂,尤为微妙,识见固要闳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万不可逞才使气,只求一时痛快。

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保官最稳

曾国藩于1861后11月被清政府任命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务,以及四省的巡抚、提督以下的文武官员,亦皆受曾国藩的节制。至此,曾国藩成为有清以来权力最大的汉族官僚。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做官、保官亦是如此。但是曾国藩却在成为高官重臣之后,得以善终。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很简单。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立下战功而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汉族官员中做到如此高位的第一人。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谓功成名就。但是,曾国藩却并没有这样认为,他不仅没有感到春风得意,反而如履薄冰,行事更加谨慎。

纵观历史,有太多的人因为功高震主而死,因为功高招忌而遭到无辜陷害。的确,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事情是没落的清廷完全可能做出来的事情。

洞悉环境,曾国藩察觉到了丝丝血腥味道,于是他依然决定保持低调。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写信给第弟曾国荃,千万句叮嘱、劝说其如遇机缘,就要尽快抽身引退,以免遭到杀身之祸。事实上,左宗棠等人已经上奏朝廷,要求弹劾曾国藩兄弟等,而清政府正有此意。然而,还没有等到清政府下令,聪明的曾国藩就立马消减自己的实力。进城后,曾国藩迅速急办了三件事:第一,盖贡院,请求分试,来提拔江南人士,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有才之人;第二,建造南京旗兵营房,召集清政府的军队,从而缓解湘军的威胁;第三,裁撤湘军4万人,以免清政府担心其拥兵自重。如此,清政府只好作罢,一些有意弹劾曾国藩的官员也不再追究。曾国藩不仅抱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还保住了自己的官位。

后来,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曾国藩甚至上奏清廷,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裁汰遣散。

这样一来,湘军众官兵得以保全,而且清政府也不再将视线一直放在曾国藩身上。

诸如此类,曾国藩都一一化险为夷,成为当时得以善终的重要官员中的极少数。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官员始终都应该保持如履薄冰的状态。所谓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大意,很可能就会遭致栽赃暗算。树大招风,越是位高权重,越是需要谨慎处事,察言观情。唯有此,才能够将官坐稳,并且将官做好。

11.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既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也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毛泽东说,曾国藩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一句话,曾国藩可以被称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办事

古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可以通过查看其办事的态度和具体行为来确定。一个人所处理的事情是这个人精神风貌的最佳体现。曾国藩被人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他的确非常懂得处理各种事务。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讲究实务的人,不仅知道说理,而且更懂得做事,后者更重于前者。

曾国藩办事非常有特点,第一是办事要按照“规律”,第二是办事要按照“规则”,第三个特点是办事一定要按照“需要”。而且事无巨细只要经手曾国藩的事务无条件坚持这样的理由。

曾国藩在处理军务的时候,通常采用这样的战术:“用兵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先自治,后制敌”,“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在曾国藩心中,用兵打仗一定要合乎规律,不然只能自取灭亡,而且自讨苦吃。

在处理军政事务的时候,曾国藩讲求军政分理,并且要求各负其责。因为在曾国藩心中,“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因此,曾国藩培养出了骁勇善战的湘军将士。

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曾国藩讲究这样的要求:第一知人善任,第二善觇敌情,第三临阵胆识,第四营务整齐等。因此曾国藩的军营中军纪严明,全体将士团结一心,从而带动、教育了一个个战士,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曾国藩办事非常清醒,不仅表现在讲究规律、规则和需要,而且还表现在曾国藩从不会让这些所谓的“规律”、“规则”和“需要”束缚,其的战略战术讲究灵活适用的原则。就如在平定太平军的时候,曾国藩采用了非常手段,需要“杀”的时候绝对不留情,甚至当人们给了自己一个“曾剃头”的绰号的时候,曾国藩也毫不改变。在曾国藩心中,乱世之下必用重典,当杀则杀。就这样,曾国藩带领湘军成功平定了太平军,成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

一个人一生中要面临的事情有很多,处理的事情更是不计其数,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被人记住,而绝大多数人始终一名不文?其实,原因很简单,它在于一个人处理事情的质量。而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一座丰碑,与其办事讲究原则、顾虑等息息相关。

身体力行来“传教”

曾国藩不仅懂得该怎样办事,而且也还在思想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给了时人、后人很大的启迪和教育。

曾国藩进行思想传播教育,不仅仅只对于他人,而且首先从自我入手。就像曾国藩常说的:“传教应该首先传给自己”因此,曾国藩时时刻刻都在意自己是否坚守原则,是否修身养性等。

曾国藩凡事讲究百折不挠,从不随便认输。在与天平军对抗的初期,湘军屡战屡败,并且还遭到人们的骂。但是,曾国藩依然全力以赴,最终他凭着坚毅的品格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盖打脱牙之里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要“慎独”,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能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正因为此,曾国藩不仅达到了胜不骄、败不馁、居安思危、处变不惊的境界,而且还养成了勤勉、谦谨的性格。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和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到了一起,商讨各种问题。这样一来,曾国藩不仅吸收到了其他人的优良特点外,还将自己的想法也传播了出去,而且还因此聚集到了一大批人才,培养出了一大群敢于与太平军对抗,死心塌地追随自己的人。最令人兴奋的是,曾国藩身边的人才越来越多,也因此赢得了天下人的心,陶冶了时风。

曾国藩早年研习理学,而且做出了一些成就,也因为此,曾国藩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学理学、讲理学的士大夫群体。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些士大夫投奔与曾国藩麾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导湘军对内、对外的活动,从而使湘军拥有了奇强的应变、作战能力。

在聚集到曾国藩身边,指导湘军以后,这些对太平天国毁坏传统、扫除名教、摒弃孔学运动早已心存疑虑知识分子与努力精华时风的曾国藩一起展开了一场精神的战斗。他们跟随曾国藩将扞卫名教科文卫、承继国学传统的旗帜高高打起。此举,触动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心灵,唤起有识之士的认同,形成了共同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从而进一步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道义的力量,而且赢得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心。最终成功镇压了太平军,消灭了太平天国,精华了时风,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个人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其享受过什么,而在于其付出过什么;一个人最大的自豪不在于其付出过什么,而在于其付出的时候取得了应有的成就;一个人最大的骄傲不在于其师傅取得了应有的成就,而在于其成就是否被人们所记得,是否会有利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这些,曾国藩都做到了,其的确是一做值得人们铭记和敬仰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