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决定命运的秘密
27676200000007

第7章 信任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好习惯让你拥有好的人际关系(3)

春秋战国时期,住在荆山脚下的卞和是个很喜欢寻找好玉的人。这得益于他的家族传统。卞家世代采玉,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楚国有名的玉匠。卞和每天都跑到山上去采玉,历尽了千辛万苦,最后终于采到了一块很大的璞玉。这块璞玉外表跟一般普通的石头没有多大区别,然而卞和却凭他的经验,断定这块璞玉是一块稀世珍宝。

得到这块璞玉后,卞和特别兴奋。他希望能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精心加工这块稀世璞玉,然而他也明白单靠他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天下最好的玉匠帮忙才行,然而天下最好的玉匠到哪里去找呢?卞和想到国王身边一定有最好的玉匠,于是他抱着璞玉去见楚王。

当时当政的是楚厉王,卞和好不容易见到楚厉王,便斩钉截铁地对厉王说这璞玉是世间难得,希望楚厉王能让人尽快将它雕琢出来。厉王半信半疑,立即吩咐玉官来鉴别。

玉官捧着璞玉,很简单地看了看,便告诉厉王这块所谓的璞玉只不过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头,根本就不可能藏着一块宝玉。厉王听了以后十分生气,认为卞和是有意要欺骗他,于是立即命人砍了卞和的左脚。卞和含冤受屈地抱着璞玉回家了。

日子过得很快,一晃七八年就过去了,厉王死了,武王登基。卞和听说有新王登基,就又产生了一线希望,便抱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还是命玉官来鉴定,然而这次玉官仍然说真的只是一块石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武王听说卞和多年前已经“戏弄”过先王,现在又来“戏弄”自己,很是生气,于是命人砍了卞和的右脚。

这回卞和更加伤心,几乎是悲痛欲绝地回到了家乡。

几十年过去了,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卞和此时已经没有了双脚,再也不能拿着璞玉去见新王了。于是他在荆山下大声痛哭,哭了整整三天三夜,最后眼泪都哭干了,血也哭出来了。有一个路人觉得卞和实在太可怜了,便答应将这块璞玉送到文王那里去试试。文王看到璞玉,又觉得卞和的故事异常离奇,于是让人把璞玉打开,结果璞玉一剖开,一块举世罕见的宝玉就立即呈现在文王面前。文王马上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以此来报答痴心献玉的卞和。

之所以说卞和的故事是个悲剧,是因为卞和为了这块玉把自己的一生都搭上了。其实卞和是有方法不浪费一生去献玉的。他前两次献玉,国王连打开璞玉的机会都不给卞和,而是听信了玉官的一面之词。试想,如果卞和和那个玉官是好朋友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定然玉官会十分细心地检查璞玉,也会向国王建议打开璞玉一鉴真伪,只要璞玉一打开,真相不就大白了吗?卞和也无须受刖足之苦了。卞和做人的态度绝对正确,但是做事的方法却需要改正。如果卞和花点心思去和玉官搞好关系,绝对不会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如果卞和不是太相信国君英明无比,也同样不会有如此结局。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其实站在厉王和武王的角度来看,他们也自然会相信玉官的话,毕竟他们和玉官很熟悉,而且宫中的美玉都是他们鉴定的。他们并不知道卞和也是识别璞玉的高手,而是认为卞和来献玉肯定是为了贪图富贵,因此他们对卞和不相信也是自然的。这种不相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沟通和了解,如果两者之间有了比较好的沟通和了解,一切事情做起来就顺利得多了。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一头驴驮着很重的包袱,实在是走不动了,它央求它的同伴——一匹马,帮它分担一点儿。但是马没有同意。不久这头驴就累死了。主人看到驴累死了,于是把所有的货物都放到了马身上,这个时候马才后悔不迭起来。

现代社会提倡团队合作精神,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很难在一个组织中立足。现在分工如此精细,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然需要很多人的协作。每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就是一件事情上面的一个环节,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事情都不能办成功。人必须有一种协作精神。即使自己帮助的人以后未必会帮助自己,但是自己至少学会了一种品德,这种品德就是赋予别人帮助。以后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面临如何的处境,赋予别人帮助的人永远都不会被孤立。你帮助了别人,有一天别人也会帮助你。即使别人不帮助你,你也可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在一场十分激烈的战斗中,敌军飞机过来轰炸,将军没有立即趴在战壕中,因为他看到前面有个小战士正茫然不知所措。将军立即扑了过去,把他按倒在地。这个时候巨大的爆炸声在他们身后响起,泥土纷纷落了下来。将军拍了拍泥土,回头看爆炸的地方,发现正好是他刚才藏身的弹坑。

很多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无意地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别人的回报,而且还包括自己境界的提升。帮助别人是能让一个人崇高的,能让一个人体验更加深刻的。那些自私的人永远都体验不到帮助别人原来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宽容曾经犯过错的朋友

古时候有个老和尚,他有一个十分得意的弟子。这个弟子是被别人扔到庙门口被他拣回来的。这个弟子十分聪明,老和尚想把自己毕生所学都传给这个弟子。然而有一天,从来没有见过外面世界的弟子去了一趟镇上就再也没有回来。老和尚到处去找这个弟子,三个月后,老和尚在一家酒坊找到了他。老和尚劝弟子跟他一起回去,弟子不但不听,反而说老和尚以前欺骗了他,原来外面这么好。

无奈之中,老和尚自己回到了寺庙。后来有一天,弟子喝醉了酒,走在大街上,突然一抬头,发现了天上一轮十分皎洁的明月,就像当年他在寺庙里看到的一样。他突然特别想师傅,想回头,于是快马加鞭地往寺庙里赶。

他跪在师傅面前,请求师傅的原谅。但这个时候师傅再也不愿意原谅他了。他曾经是师傅最得意的弟子,因此也最让师傅寒心。弟子一再恳求,但是师傅始终不肯原谅。师傅指着一张桌子说:“要想让我原谅你,除非这个木桌也能开花。”弟子在寺庙门口跪了整整一天一夜,第二天晚上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骑马走了,重新去过他的那种醉生梦死的生活。老和尚也是一夜没有合眼。第三天早上起来的时候,看到弟子已经不在了,老和尚的眼泪流了下来。他回头去看木桌的时候,突然发现木桌已经开满了花,姹紫嫣红,特别好看。老和尚这个时候才醒悟,任何人只要想回头,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于是老和尚让其他的弟子去将那个弟子召唤回来,但是他始终也没有回来。等到老和尚临终的时候,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回头,只要是真心诚意,我们就应该接受。

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如果别人犯了错,自己是不是应该生气呢?退一步想,何必拿别人犯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进一步想,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如果做人有这样的胸怀,那么以后何愁没有胸怀去做大事。当自己犯错的时候,自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而那些不能宽容别人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宽容。

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不要轻易树敌

狐狸的孩子问父亲;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谁?狐狸回答说是猎狗。狐狸儿子说:“如果遇到这种敌人该怎么办?”狐狸回答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遇到它们。”在职场中,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树立敌人。有一个公司老总招聘司机,有三个人进入了决赛。他问第一个司机,你能把车开到离悬崖多少米,这个司机回答说20米。他问第二个司机,你能把车开到离悬崖多少米,这个司机回答说5米。他问第三个司机,你能把车开到离悬崖多少米,这个司机说他从来不会把车开到悬崖去。结果第三个司机被录用了。在职场中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树立敌人,树立一个敌人会让你很多事情都束缚手脚,而且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你的敌人即使是一个人,但是他背后还站着一帮人,他影响着这帮人对你的看法。

在职场中,如果一个人太优秀了,必然会树立很多敌人。如果不想树立过多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的职位上不要过分优秀。如果优秀的话必然要搞好领导关系,要获得职位上的晋升。当你升到一定的职位,你的敌人自然不会公开给你脸色看,你做事情的阻力会小得多。

在组织中,经常会看到,如果一个领导升迁,他会带动一帮他的人共同升迁。这看起来有违公平原则,而且有些不道德。但是你反过来考虑一下,领导之所以要带动这些人升迁,是为了让自己的决策更好地执行,因为只有这些人才会尽心尽力地为他工作。同时他也最了解这些人,这些人的经历他比较清楚,也容易控制。

要学会化敌为友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天子要到泰山封禅,但宰相张说担心突厥乘机侵犯边境,于是主张加派军队守备边防,他和兵部郎中裴光庭一同商量这件事。裴光庭说:“天子泰山封禅是向天下表明文治武功和唐朝的鼎盛。现在将要宣告的时候却担心突厥入侵,这就显示不出大唐的强盛和功德了。”张说问道:“那该怎么办?”裴光庭答道:“朝廷四方的夷国中,突厥是个大国,他们屡次要求与朝廷和亲,但是朝廷一直犹豫不决没有答应。现在应该派遣一个使者,到突厥去要求派一个大臣随从天子泰山封禅,他们必然会欣然从命。只要突厥派大臣来,其他国家没有不来的。这样,边境上就可以没有战事了。”张说对此十分赞同,立即向天子奏明,按照裴光庭的建议执行,派遣使者知会突厥。突厥果然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入朝进贡,接着随从天子去泰山封禅。

化敌为友最高明的做法就是向敌人求助。这种办法出于两个事实:一个是很多人喜欢好为人师,向他们请教实际上是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二是向敌人示弱,表明自己确实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需要向他求助。即使敌人不提供任何帮助,他的虚荣心也会得到满足。有个人十分聪明,也很有办事能力。但是他总是喜欢找同事来共同参与他所进行的事情,而且喜欢向他们寻求帮助。所有的同事都喜欢他,也十分乐于帮助他。似乎在他那里自己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自己的能力也能得到发挥。

化敌为友有时候并不需要花太多心思,而只需要你把细节做好就行了。你可以完全把敌人当作朋友来交往,你如何对待你的朋友,你就如何对待你的敌人,这也会得到敌人的认同。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嵇康因为得罪钟会,被钟会诬陷,司马昭下令判处嵇康死刑。听说嵇康要被处死的消息,3000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要求赦免嵇康,并要求他到太学去做老师。这种场面浩大的救援活动使得司马昭更加坚定了除掉嵇康的决心。

嵇康临刑前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儿子托付给山涛,因为他相信山涛是长者,是君子,是不会辜负他的嘱托的;一件事情是弹了一曲《广陵散》,作为千古绝唱和最后向整个社会的挑战宣言。因为这曲《广陵散》,嵇康更是千古留名。后世有很多传说和故事是关于《广陵散》的,似乎所有的故事都在幻想着这曲《广陵散》已经流传了下来,这固然和《广陵散》曲子本身有关系,但更和嵇康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认真、最执着的人有莫大的关系。

他把朋友看得太认真了,于是写下了两份绝交书和朋友绝交。他很珍惜友情,其结果是越珍惜,越得不到。他对纯洁有着十分顽固的癖好,最后导致被人诬陷致死。在那个太现实的社会中,他的性格和整个社会格格不入。而最为关键的是他得罪了君子,也得罪了小人。君子不会对他有什么意见,但小人对他却恨之入骨,最后他死在小人的诬陷之中。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流传千古的绝交名文。在信中嵇康写道:“你通达事故,善于应变,对事情多所随和而对别人很少怪责,而我却性格率直,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容忍,只不过偶然同你认识罢了。近日听说你升了官,我觉得十分惊恐不安,担心你要推荐我出去做官,像厨师不愿让人说只有他自己在割肉,于是硬要把尸祝也拉去帮助自己一样,使我手执鸾刀,也沾上膻腥气。”“作为二人双方的互为知己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的天性,从而成全彼此的天性。夏禹不逼迫伯成子高一定要做诸侯,是因为要成全伯成子高的气节;而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不暴露子夏的缺点。……我的兄长刚刚逝世,心情常常感到十分痛苦,女儿刚刚十三,儿子也只有八岁,还都没有到成人的年龄,更何况我自己还经常生病。这些让人悲伤的事情,怎能说尽呢?我现在只想守在自己的茅舍里,教养自己的子孙,经常同自己的亲属谈叙一下久别之情,叙说一下自己的生平过去,喝上浊酒一杯,弹上清琴一曲,这就是我的志愿。如果你要非缠住我不可,也不过就是要替官家找到适当的人选,以补助时世的需要罢了。……假如你一定强迫我同你一道进入仕途,一定要把我弄进官场,这样你才能快心,而你一旦这样逼迫我,我是会发作疯病。如果不是对我有深仇,我想你是不会把我逼到这种地步的。……以上所说是我的心意,写这封信一方面以此向您解释,并且以此和你绝交!”

为人处世,最好是不要肆意得罪人,如果要得罪的话,也要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因为得罪君子以后,君子虽然可能会十分介意,但绝对不会一心想着报复。而得罪小人以后,可能小人表面上不会介意,但还是会想尽办法去陷害,以此来泄心头之恨。在嵇康的悲剧中,他的致命弱点就是过于认真,其实山涛也是好心一片,希望他能出山做官,即使嵇康不领情,也没有必要走上绝交这条路,他把朋友这两个字看得太重了,最后只能通过绝交来说明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