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德昂族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使用德昂语,分布雷、若买、纳昂3种方言,无文字。
德昂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采花节、烧白柴、做摆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有情趣。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在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其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又渐渐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等。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非常喜爱的盛会。
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关于火把节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撒尼(彝族支系)百姓为了反抗一个暴虐的土司在这一天起义,为了庆祝胜利,后来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傣族的泼水节
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傣历新年,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历时三四天。原俗在节日清晨男女老少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后男女青年泼水为戏,认为可消除疾病。而现在每当节日来临,不分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此外还举行赛龙舟、放高升等活动,并与赶摆结合,使泼水节更添新彩。
苗族的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芦笙会,流行于贵州、广西等地。一般在农历正月或九月举行,各地略有不同。芦笙节是苗族人民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节日。届时,苗族人民身着盛装聚集到芦笙会场。吹奏芦笙是节日期间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或男吹女跳,或自吹自跳。踩(跳)芦笙的苗族姑娘数十、数百人不等,她们穿着以银角为代表的银饰盛装,随着芦笙曲调翩翩起舞、尽情欢跳,场面壮观动人。
白族的三月街
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会期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盛会。
民族服饰
苗族:各地区苗族妇女的服饰差异较大,式样有百余种之多,但大多数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些地区穿右大襟上衣和宽脚裤。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服的颜色和绣花图案等各地不同。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长裤,束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朝鲜族:朝鲜族人喜爱素白服装。外出时多穿斜襟长袍,今改穿制服或西服。
白族:白族人的服饰特点鲜明,以白色为高贵。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绣花腰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百节鞋;戴扭丝银镯、珐琅银戒指和银耳坠;上衣右衽配银质“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梳辫,都缠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彝族:彝族服饰形式众多,男子喜穿黑色窄袖左斜襟上衣和多褶宽大长裤,缠包头,并在包头右前方扎一细长锥形的“英雄结”。女子喜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有的系围裙和腰带,缠包头。男女外出时,喜披“擦尔瓦”,“擦尔瓦”形如斗篷,长可及膝,下端缀以长穗,用羊毛织成,多为黑色。
萨其玛
萨其玛原为中国满族的传统食品,现已渐与汉族食品相融合。萨其玛为满语的音译,是切成方块,然后码放起来的意思,它的汉语意思为“糖缠”。由于地域不同,部分地区的音译为沙其玛。
萨其玛主要以小麦粉、鸡蛋、糖、蜂蜜、果料等为原料,基本制作工艺包括和面、制条、炸制、熬浆和成形等工序。萨其玛属油炸类糕点,为长、方块形。表面上浆光亮,色泽均匀一致,口味松酥绵软,油而不腻,香甜利口。因整体呈金黄色,又称金丝糕。
冬不拉
冬不拉属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新疆伊犁哈萨克族地区的民间拨弦乐器。传统冬不拉音箱呈梨形,琴长约90厘米,琴身用红柳或松木制作。演奏时,将琴箱置于右腿之上,左手持琴按音。冬不拉的实用音域为两个八度,常用于自弹自唱,亦可独奏。民间流行的独奏曲目有《黄水溪》、《赛马》等。
芦笙舞
芦笙舞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苗、侗、水、仡佬、彝、拉祜、傈僳、纳西族等。芦笙舞多用于民俗节日和喜庆吉日,少数用于丧葬仪式。以男子边吹芦笙边舞蹈为其主要特征,其中吹芦笙者既是乐手,又是领舞者,竞技性强,动作难度大。笙分葫芦笙和芦笙两大类。芦笙舞历史悠久,明《南诏野史》中记载: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比萨饼
西餐的一种快餐食品,又称意大利肉饼。起源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是意大利十分流行的快餐食品。比萨饼的典型制法,是在煎盘底部铺上一层发面皮,再涂上油和奶酪,撒上肉、鱼、蔬菜、香肠等配料,然后快速煎烤,做好后趁热食用。
脱帽礼和举手礼源于何时
脱帽礼来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的战士作战时,都要戴上头盔。头盔多用铁制成,十分笨重。战士到了安全地带,便会脱下头盔来以减轻负担。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遇到了友人,为了表示友好,也会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举手礼一说,起源于中世纪。相传在那时,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这种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作炫目的太阳。所以吟诗时,武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后来,见到尊敬的人便把手举到眉上的礼节就沿用下来了。
关于举手礼的说法还有另外一个起源,相传古埃及友好部族的战士相遇时,要互脱面甲,表示敬意。敌对部族的战士,当双方为了讲和不再打仗时,也都将面甲取下,表示友好。以后,推开面甲的那个动作,就变成了今天的举手礼。
三道茶
三道茶原是南昭、大理国时期国王宴请将军、大臣的礼待,后来配方流入民间,形成民间待客的一种方式。
三道茶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苦茶是用下关沱茶制成,小茶盅泡饮,苦中带涩,有清凉之效;甜茶用乳扇、核桃仁、红糖、感通山青毛茶配制而成,一饮清香甘甜;回味茶用蜂蜜、茶水、花椒、姜片、桂皮配制而成,味道辛辣而略甜,回味无穷,三道茶有如人生三味。
三道茶要一道一道地端敬宾客,敬茶时,白族姑娘双手举杯齐眉,以示尊敬。席间端来小碟的红绿丝、花生米、蜜饯、果脯等。宾客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民族歌舞表演,《掐新娘》、《金花之歌》、《八角鼓舞》、《情歌对唱》等已成为三道茶保留文艺节目。
云南食花
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四时竞妍的鲜花不仅是观赏的植物,而且还是餐桌上流行的菜肴,几乎每一种可食之花都与一种菜谱联系着。如果你去云南不吃一顿花菜,那就算白去了一趟。
云南野生观赏植物有2500多种。许多花卉都可食用,比如火红的木棉、芳香四溢的茉莉、洁净纯雅的幽兰、亭亭玉立的木兰、漫山遍野的杜鹃等都是可食花卉中的佼佼者。正可谓“秀色可餐”,云南人舍不得春去花落。
云南境内的各族人民都非常爱花,好像觉得非要把花吃进口才能表达内心的爱。他们的食花历史据有关资料表明已逾千年,每到春天,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赶往山上,边采摘野花边唱山歌。采得百花之后,晒干,腌制,用罐储存起来留待食用。
“蜜月”习俗源于何国
新婚后的第一个月叫做“蜜月”,“蜜月”的习俗来源于古代的爱尔兰。
原来,在古代的爱尔兰有一种风俗。当新婚男女在结婚喜庆的第一天夜晚,本部落的氏族酋长要为他们举行赐酒仪式。赐酒仪式所用的酒是用蜂蜜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的,非常甘美香甜,名曰“蜂蜜酒”。
因为蜜蜂勤劳、团结,奉献多于索取,深得人们喜爱。所以,酋长用蜂蜜酒向新人祝贺,祝福新婚夫妻生活美满幸福,像蜜蜂一样勤劳、团结,生活像蜂蜜一样甜蜜香美。又由于蜂蜜具有强化身体、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这古老的赐酒仪式又显示了老一辈对年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
在古爱尔兰,新婚夫妻于新婚之夜喝了蜂蜜酒,第二天就会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新婚旅行生活。这种风俗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天长日久,于是人们便把新婚男女喝蜂蜜酒以及一个月的旅行生活,称之为“蜜月”。这风俗渐渐流传开来,为世界许多地方所仿效。
亲吻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