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有钱是教出来的
27700700000012

第12章 压岁钱(1)

§§§第一节压岁钱打造“小小富翁”

压岁钱的来历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中描写小孩子得到压岁钱的形态,很是可爱。

对于中国孩子们来说,除了零花钱之外,能够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获得一笔数目非常可观的“现金收入”的唯一机会,恐怕就是每年过年时从长辈手里得到的压岁钱了。以至于当一位一年级老师问孩子们一年当中最喜欢哪一天时,孩子们纷纷回答说“春节”——因为春节能收到很多压岁钱。

据一位民俗专家介绍,其实,“压岁钱”原本并不是钱,而是吉祥物。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压岁钱”是一种代表吉祥的铜板,这种铜板不在市场上流通,后来因为有的人觉得花钱购买这种铜板比较贵,就直接使用金属货币充当“压岁钱”了。同样,这样的金属币也不是用来花的,它表示吉祥之意,包括“辟邪”和“祈福”。

过去“压岁钱”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由老人给孩子的,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对孩子来说表示“辞旧岁”,于老人而言则是“增寿”,近似现在流行的“花钱买健康”的含义。祈福的“福”包括五福,即福、禄、寿、禧、财。

宋朝开始出现真正的“压岁钱”,明朝盛行,当时用做“压岁钱”的铜板都不是用来花的,到后来有人使用现洋和纸币充当“压岁钱”后,“压岁钱”才成为实实在在的货币。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依然有过年给压岁钱的习俗,但数量很小。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日渐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长辈“馈赠”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价码”也一年年水涨船高,以至于春节一到,孩子们一个个成了“一夜暴富”的小富翁;而同时,另外一个不可否认的变化是,压岁钱越来越脱离了最初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成为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感情联络和沟通的方式,特别是有的压岁钱在表层的“祝福”意义之外,其所包含的微妙含义或许只有当事人双方明白。

大人给孩子压岁钱的四种心理

压岁钱的本质含义是什么?不少孩子认为,那是长辈们喜欢我呗!

孩子的想法总是单纯而美好的。实际上,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不得不承认压岁钱的本质是孩子的父母对他人的一种情感和经济负债,而且,在礼仪之邦的中国,这种负债大都是需要偿还的。“来而无往非礼也”,我们的先贤圣祖早就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在现实生活中,他人给自家孩子以超出人之常情、数额不菲的压岁钱,其动因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

1.亲情表达

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有着近亲血缘且感情深厚的长辈,出于“血浓于水”的亲情,给孩子以较多的压岁钱,目的无非是让孩子高高兴兴,欢欢喜喜。这在生活中,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真爱,是一种不图任何回报的感情传递或表达的手段。因此这样的压岁钱是情感钱,是加固亲情的砝码,也是唯一不需要双方“过多考虑”的情况。

2.经济支持或资助

另外一种普遍的情况是,如果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子女,考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孩子的叔伯姑舅等近亲属,往往趁着给孩子压岁钱的机会慷慨解囊,以表示对孩子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的祝贺、鼓励、支持。这种情况,给钱者往往出于真心真情,收钱孩子的父母也很理解并易于接受,并且常常会在以后以相同的方式“支持”对方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在各自成家立业后,往往经济条件会有些差别,有的好一些,有的则会差一些。这时,前者通常会协商一致,通过给孩子压岁钱的方式,给条件差的家庭予以变相的资助,避免了直接给钱引起的双方的尴尬。这种情况在关系较好的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之间比较常见。

3.礼尚往来

朋友、同学、同事之间,正常的沟通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而春节期间,家长带着孩子相互串门拜年,更是增进交流、加深情谊的好机会。这时,大人难免会送给对方孩子一些压岁钱以表心意。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单向的礼仪行为,中国人自古重视“礼尚往来”,特别是对于不是一家人的“外人”,你送了我孩子钱,我不但要在合适机会送给你的孩子钱,而且数目还应该更多。

一位年轻的母亲就曾经描述道:过年时,去亲戚朋友家拜年都要给孩子互送红包。一次去朋友家拜年时,我无意中发现朋友把别人送给孩子红包里的钱直接再塞进另一个新红包里送给另一家的孩子。孩子们收到的压岁钱实际上都是父母用自己的钱换来的。

4.功利所致

除了以上三种正常的情况以外,另一种非正常情况就是因为特殊的目的而送给孩子压岁钱,这种压岁钱其实不是送给孩子,而是变相送给孩子家长。这种情况往往与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相关,而少不更事的孩子则成了某些人达到一定目的的渠道和工具。

以上各种情况,家长自然心知肚明,但在特殊情况下,也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压岁钱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殊意义,以使孩子懂得珍惜感恩,或者明辨是非。

你的孩子有多少压岁钱

一位家长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关于压岁钱的经历:

我小时候过年时,得到的压岁钱是以分来记的,当初一早晨孩子们给奶奶作揖拜完年,奶奶就会取出一个旧手帕,打开层层包裹,最后拿出几枚硬币,认真地放在每个孩子的手心。那时,每个孩子得到的压岁钱不会超过2角钱,可是我们已经十分高兴了。这位家长感叹地说:“现在的孩子,再也不会体会到几枚硬币所带来的乐趣了。”

确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过年,很多孩子轻而易举就能收到成百上千的压岁钱,有些孩子甚至能收到上万元的“巨款”。

2006年春节后,北方一座省会城市曾经对200名中学生进行过关于压岁钱数量的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孩子中,压岁钱在40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总数的5%左右;压岁钱在2000元至4000元的,占15%左右;压岁钱在1000元左右的,占10%左右;400元至500元的,占60%左右;还有一些孩子得到的压岁钱10元、50元、100元不等,占被调查总数的10%左右。

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州市,受调查的500名小学生中,2006年春节收到压岁钱总数在2000元以上的占到了总人数的38%,而压岁钱在500元以下的孩子只有6%左右,平均的压岁钱“进账总数”在2000元左右。

现在的孩子们收到的压岁钱不但数量大,而且呈连年递增趋势。在对广州小学生的上述调查中,50%的小学生当年收到的压岁钱数量“与往年差不多”,16%的学生“增加500元左右”,11%的学生“增加了1000元以上”,只有14%的学生的压岁钱比往年“缩水”。

难怪有位小学生家长苦笑着说:“我的孩子最盼望过年,而且春节期间最热衷于‘拜年’——用孩子的话说,‘说一两句好话,几百块钱就能装自己兜兜里了’。”

§§§第二节压岁钱属于谁

压岁钱的母子之争

2006年春节放寒假之前,杭州市一所小学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制订一份压岁钱使用计划。

该校校长说:“学校曾经对学生们进行过调查,发现几乎每个学生在春节期间都能收到1000元以上的压岁钱。学校决定借着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学会合理消费,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可是结果却不像学校想象的那样。春节后开学,孩子们纷纷向老师“诉苦”,说自己的压岁钱都被爸爸妈妈收走了。

“2080块压岁钱,爸妈只留给我80块,其他的说给我存起来。”

“今年我收到了近2000元压岁钱,还没在我手里捂热,就让爸爸要去了,说是帮我保存,我知道他不会给我了。”

“今年的1000多块压岁钱又被妈妈收走了。其实每年都这样,我也习惯了,好几年了,没有一年还给我的。”

压岁钱没有了,“压岁钱使用计划”自然也就泡汤了。

针对孩子们的抱怨,家长们有自己的想法:现在的孩子在春节时每接一个红包,一般能拿到100元。整个春节过后,很多孩子都能接到上千元的压岁钱。这对于平时基本上只能接触到几十、上百元零花钱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一笔大数目,让辨别和自控能力都不成熟的孩子们来掌管这么多钱,家长们自然放心不下。家长的坦言:“我们倒不是不舍得给孩子花,主要是怕孩子拿着这些钱胡乱消费,尤其害怕他们上网、喝酒等。”于是纷纷想把这些钱要过来,自己替孩子保管。

于是,一幕幕压岁钱争夺战在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展开了。

然而,处在弱势地位的孩子们对家长的做法并不服气。

婷婷小时候最听妈妈的话,每年收到压岁钱都会交给妈妈处理。可自从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个春节开始,她便开始对妈妈说“不”,理由是“这些压岁钱是长辈给我的,该由我处理。”

有的孩子则在多年的“斗争”中积累了经验。春节前,一个8岁的小男孩偷偷对姑姑说:“你过年还是给我买东西吧,要是给我钱的话,等你们走了就让我妈拿走了!”弄得姑姑哭笑不得。

还有因为压岁钱的母子之争竟然惊动了警察的事。男孩晶晶今年9岁了,大年初四,亲戚来拜年,塞给了晶晶200元压岁钱。和上几次遇到的情况一样,晶晶还没来得及把钱塞进自己的口袋,就被妈妈要走了。晶晶坐在屋里越想越生气,拿起电话就打了110,说家里有人抢钱。警察赶到后,才知道晶晶所说的“强盗”正是自己的妈妈。

实际上,家长们对自己该不该收孩子的压岁钱也感到困惑。春节假期过后的第一天,北京市某区青春健康中心咨询热线就接到了200多位家长打来的电话。家长们在电话中纷纷表示:自己的孩子在春节期间收到了上千甚至几千元的压岁钱,他们认为,一个小孩子拿着那么多钱,多半会惹事,还是交给大人管好;可是家长们又担心替孩子掌管压岁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发生家庭矛盾和争执。家长们因此纷纷前来咨询解决问题的办法。

据专家分析,之所以产生这种“压岁钱的母子争夺战”,家长对孩子“不放心”而导致控制过度是最重要的原因。另外,多数孩子的获取心比较强,而有些孩子又缺乏家庭责任感,拿到压岁钱后很少考虑对家庭的其他成员有所表示,这也是家长们考虑将孩子的压岁钱收由自己来保管的原因之一。

孩子们怎样对待压岁钱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虽然都可能收到数额不菲的压岁钱,但是对压岁钱的认识和处理上,还是显示出很大的不同。

1.懵懵懂懂的学龄前儿童

一般来说,六七岁之前的儿童,只要有好吃好玩的,基本上对钱没有什么欲望,因此对压岁钱的占有欲不是特别明显和强烈;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自理和自律能力也不强,还无法支配、控制“巨额”的压岁钱,所以家长只要“略施小计”,就可把孩子的压岁钱转移到自己的手里了。

黄先生有个4岁的儿子,过春节时,只要儿子收到压岁钱,爸爸就“大方”地让他一整天把钱放在口袋里,等晚上儿子睡觉后,黄先生再把儿子的压岁钱拿出来。第二天,孩子也不一定记得压岁钱这回事了。有时候孩子也会哭闹,黄先生就买个玩具,哄孩子说:“压岁钱买玩具了。”儿子看见玩具,也就不关心压岁钱的事了。

2.“蠢蠢欲动”的小学生

上了小学的孩子,已经认识到钱的“巨大作用”,而且通常已经有了“压岁钱是给我的,应该由我自己支配”这种意识,但是大部分孩子还是听从或者“屈服”于家长的建议——由父母代为保管。

小学生刘欣对自己的同学如何处理压岁钱感到很好奇,便对30位同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调查。最后,刘欣发现,自己的同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三种情况:

第一类:把钱全部交给了父母,这类同学占50%。

问:请问,你的压岁钱怎样用?

答:唉!全给父母没收了!

问:那么你可以接受吗?

答:不!我的压岁钱应该先留点给我,再“交公”也不迟嘛!

问:你既然不喜欢这样,为什么不提出来呢?

答:不敢……因为……因为他们……我提了也没用。

第二类:自己留下三分之一,再把三分之二给父母,这类同学占40%。

问:你的压岁钱怎么用?

答:嗯……三分之一的钱留给我给自己随便花,余下的给父母呗!

问:你肯定喜欢这样支配压岁钱啰?

答:是啊,我已经买了好多好吃的,钱都花得差不多了。要是爸爸妈妈多给我留点就好了。

第三类:全部在过年时花完,这类同学占10%。

问:你喜欢把压岁钱一次全用光吗?

答:哈!不用说了,可“爽”了!疯狂地花一次!

问:不感到太浪费了吗?

答:是有点浪费,可是只要开心就好啊!

刘欣总结说:“在第一种情况中,同学们对爸爸妈妈收走自己的压岁钱普遍反对,可是父母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就‘强制执行’,这是很不对的;第二类同学总算有点自己的钱,要比第一类同学幸运多了;第三类的同学虽然很开心,可是这样花钱也确实太浪费了。我们真的应该听听爸爸妈妈的意见,合理地支配压岁钱。”

3.“自作主张”的初中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越来越“见多识广”,独立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已经长成“半大小子”的初中生们,在如何处理压岁钱的问题上,往往开始要求“自作主张”了。

一位报社记者在春节采访期间记录了这样两件事:

镜头一:1380元压岁钱让初中生“足下生辉”

刘峰是个上初二的大小伙子了,春节前,他让妈妈给买一双“麦迪”五代运动鞋。妈妈到商场一看,一双鞋要1380元,就没有给他买。刘峰很生气,因为班级里的几个小哥们早就暗地瞄着那双神气的“麦迪”了。正月初三晚上,刘峰把几天来走亲访友收到的压岁钱一统计,整整1500元钱。初四一早,刘峰就跑到商场拿下了一双“麦迪”。等妈妈发现刘峰自己做主高消费时,“麦迪”已经在刘峰的脚上“熠熠生辉”了。

镜头二:有了压岁钱“想唱就唱”

大年初一下午,几个十四五岁模样的学生相约来到一家KTV歌厅。原来,早在春节之前,这几个初中生就相互约定“拿到压岁钱,我们就去唱歌”,而且因为担心春节期间人多没有包间而不能玩得尽兴,他们早早就凑钱交了定金。

这家歌厅的包间费用为每小时70元,几个中学生整整玩了一下午,唱歌的费用花了近300元,其间又花100多元买了零食、饮料之类。最后,几个学生拿出四张百元大钞,潇洒地付账走人了。

看来,面对不会“管钱”也不会“花钱”的孩子,家长们一再坚持要求由自己替孩子掌管压岁钱,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压岁钱到底属于谁

面对压岁钱之争,家长和孩子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那么,压岁钱到底属于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