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有钱是教出来的
27700700000016

第16章 孩子的家庭储蓄(2)

宣宣是个“勤俭节约的小楷模”。她不挑食,不乱花钱,送给老师、同学的贺年卡,都是她自己画的,这比花钱买的更珍贵。在家里谁要是一时疏忽没能做到人走灯灭,她会很快提醒;在学校看见一些同学不爱惜学习用品,她也会主动指出。至于自己的积蓄,宣宣会捧起“多年前”买来的小猪储蓄罐,调皮地说:“这可是个小秘密!”

对宣宣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宣宣的父母可费了不少心思。在吃饭时,爸爸会教给她《悯农》的古诗,让宣宣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宣宣写字学画时,妈妈把宣宣用过的白纸翻过来继续用背面,甚至会把没用到的边角剪下来做记事的纸条;宣宣把家里的灯全都打开时,妈妈就告诉她还有很多遥远的山区里的小朋友还用不上电,只能点油灯读书……当宣宣有了“钱”和“交换”的概念,妈妈就会把“物”折成“钱”,来提醒宣宣节约物品就是省钱。比如当宣宣洗手没有关水龙头,妈妈就提醒她说“别让用水的钱流走了”;当宣宣挑食不愿意吃饭时,妈妈就说“你不吃,这些菜的钱就要倒掉了。”

天长日久,宣宣明白了父母讲的很多道理,也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很自然,“节约每一分钱”的观念使储蓄罐成了宣宣的好朋友。

虽然“储蓄”的习惯只是勤俭节约的行为表现之一,但是我们相信,一个不能从小事做起,不懂得珍惜一张纸、一度电的孩子,怎么可能会看重一分两分硬币而有兴趣把他们投入储蓄罐呢?

外国孩子的储蓄意识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这其中也包括对孩子储蓄意识的培养和社会家庭对孩子储蓄的支持。尽管社会背景存在差异性,但这些理念和做法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美国家长,特别是华裔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例如,有的小孩喜欢吃冰淇淋,如果买一杯要花50美分的话,家长就告诉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给你25美分,等到明天再给你25美分时,你才能买来吃。”这就促进了孩子储蓄观念的萌发。又如,在一些节日或平时,家长或亲戚朋友也会给小孩一些零花钱,或者让孩子得到一些劳动报酬,但家长会帮孩子找到有利息的银行开一个存款账户,并教他知道如何利滚利。

现在,给孩子讲授理财之道已经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热门话题。美国专门为青少年开设了一家银行,目前该银行已经吸收储户1.7万个,储户年龄平均才9岁。这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银行是由一个叫比尔·丹尼尔的人创办的,它标志着美国的财经教育正在进入低龄化。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理财,由美国教育部资助,美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参加了一项庞大的储蓄计划——“为美国而储蓄”计划。该计划的创始人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新一代的储户。”

在新加坡,“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大人孩子中始终牢固不变。从银行存款额看,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1992年参加储蓄的百分比超过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的存款。新加坡的学生如此会存钱,在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合力引导。教育部、邮政储蓄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运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生活在富裕国家比利时的孩子们,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有限的储蓄。在比利时,常听到孩子们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可见孩子们不但具备了强烈的储蓄意识,而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如何合理消费的技巧。

提起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向来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储蓄和精打细算。

在英国,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顺便提及,作为发达国家,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并不低,但是理性的英国人经常告诫孩子的一句话是“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这种观点实际上也间接引导了孩子们的储蓄意识,支持和鼓励了孩子们的储蓄行为。

§§§第三节引导孩子储蓄的策略

树立储蓄目标

孩子最初开始攒钱时,往往并不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储蓄,却不向孩子明确具体的储蓄用途,或者让孩子看到一个具体的储蓄目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因失去储蓄的积极性而难以坚持。因此,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确定一个“储蓄目标”,即为什么而储蓄,有了目标,储蓄才会有动力。

储蓄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即为了购买一件什么东西而存钱,这种目标明确而有效,很能激发孩子的储蓄热情。

如果孩子一直在为一件自己想买却没得到爸爸妈妈同意的新式玩具而耿耿于怀,家长就可以以此为储蓄目标,告诉孩子当储蓄罐里的钱攒够一定数量,就可以拿去买这件新式玩具。孩子自然会为这个令他兴奋不已的目标暗暗努力。

有的时候,为了让孩子能够直接“看得到”自己的目标,比如上面说到的新式玩具而增加储蓄动力,家长可以把这个玩具拍成一张照片,或者把杂志里相关广告的照片剪下,然后贴在钱罐上。孩子每天看着他的“目标”,储蓄的热情会大大增长,为了很快得到它,他便会更自觉地“为目标而储蓄”。当孩子通过这种方法实现愿望后,就更会发现储蓄的好处,而且更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长期目标则涉及更为长远的事,比如上大学等。一开始孩子树立长期目标可能有些难度,可是信念一旦在其心中确立,所产生的刺激也应是巨大的,孩子将能够持之以恒。对父母而言,应使孩子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

家长在帮助孩子确定储蓄目标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家长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确定储蓄目标,而应该了解孩子的心愿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否则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会对攒钱这件事产生反感,这样就很难指望他们自觉地完成这个计划了。

(2)从容易的目标开始。如果第一个储蓄目标很难实现,比如价格太高,相信孩子也再没有心情去开始第二个储蓄计划了。所以第一个计划应该是金额较低、较容易完成的,例如目标金额可设定为每个月的零用钱,在减去必要的开支后,再乘两到三倍便足够了。

(3)对目标保持持久的兴趣。父母在确定储蓄的目标时,应该考虑这些目标是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或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能否保持对孩子的吸引力。否则,一旦很快过时,孩子很可能会“见异思迁”,打乱储蓄计划,或者让孩子产生失落感。

(4)让目标看得见。“让今天的你享受明天的成果”,不要说是小孩子,就是对成年人来说,有时也可能太遥远。要想让孩子增加储蓄的动力,父母必须把储蓄的目标,变成较容易接触的东西,例如把目标拍成一张照片,让他每天都可以看到;定期带他到玩具店书店看看;或者邻居如果有孩子心仪的东西,就多带孩子到邻居家玩耍,给他一种想要但得不到的感觉,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储蓄计划。

实施奖励政策

家长可以采用“适当奖励”的方法鼓励孩子进行储蓄,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双倍储蓄。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一种“金钱诱惑”的方法,就是当孩子每储蓄一元钱时,家长就同样帮孩子存入一元,使孩子得到双倍的金钱。这种方式实际是对孩子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父母当然可以事先约定一些额外的条件,例如孩子如果在某一时间内取出储蓄的话,父母便会把自己的部分收回。借助这样的方法,除了可以增添孩子储蓄的动力外,还可以延长储蓄的时间。

第二,年终奖金。与双倍储蓄的方法类似,家长可以跟孩子定下一个奖励计划,如果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或者年终时的储蓄,达到某一个金额,家长就会给予一定的金钱奖励,储蓄的金额越高,奖金的金额便会越大。例如孩子每年储蓄满500元便可得到100元奖金,1000元便可得到250元,如此类推。也可以与“双倍储蓄”的方法一样,定下某些额外的条件,以延长储蓄的时间。

第三,优秀表现奖。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如自己乖乖吃饭、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帮妈妈做家务事……家长不妨偶尔以钱作为奖励,让孩子把钱存进储蓄罐。这种方式可以给孩子一种成熟感与满足感,无形中也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存钱是一种快乐的事”的观念。但是家长切记把握分寸,不能让孩子以金钱作为完成上述行为的交换条件。

第四,合资购物。如果孩子在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储蓄的过程中表现得认真积极,或者实现这个目标所需时间对孩子来说比较长,家长可以中途以奖励或者支援的名义,帮助孩子凑够目标数额。

比如孩子为了购买一辆价值300元的新自行车,已经努力攒够了200元,家长不妨适时补充100元,帮孩子提前实现愿望;甚至可以在孩子攒够了500元的时候,由家长拿出3000元,合资为孩子买一台电脑。可以想象,这种方法除了能够增加孩子储蓄的信心和动力,更能够加深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给孩子办个真正的存折

很多家长会在有意无意间带着孩子去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或者在自动取款机取款,这样孩子便有机会接触存折或者银行卡。孩子虽然可能不完全理解这其中是怎么回事,但大部分的孩子还是羡慕并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张小卡片。

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向孩子传授一些简单的金融知识。当然,为了鼓励孩子储蓄,家长也可以跟孩子承诺:等你攒的钱“足够”多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给你在银行办一个真的存折或者银行卡。

小露露有个储蓄罐,每次有了硬币,妈妈就交给露露说:“快放到储蓄罐里,看我们的露露能攒多少钱!”妈妈说,等露露的储蓄罐满了,就带她把钱存到银行,这样露露就能和大人一样,有自己的存折了。

有了“我要有自己的存折”这一新的期待,露露储蓄的意愿特别强烈,而且平时几乎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她最盼望的就是自己能像大人一样,到银行去存钱。她还想着,等自己的钱攒多了,给爸爸妈妈买件礼物呢!

家长可以将孩子用于长期目标而储蓄的钱为孩子存入银行,更可以在孩子攒够一个整数目(比如100元甚至50元)的时候,带着孩子一起去银行,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当孩子在铅印的存单或存折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会使他感到自己长大了,变得重要了。

给孩子办理存折或者银行卡有两个另外的好处:一是能够使孩子充分理解钱并不是随便就可以从银行里领出来的,而是必须先挣钱攒钱,把它存在银行里去,以后才能取出来;二是能让孩子知道储蓄能够获得利息,使孩子体会“钱能生钱”的道理。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自己的储蓄存进银行(最好是一个整数),并且让孩子记住这个数字。一年以后取钱时,刻意地让孩子发现钱突然变多了,当孩子奇怪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告诉他这就是利息,就是“钱生出的钱”。这种做法有利于直接培养孩子的理财投资意识。

鼓励孩子适时消费

家长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储蓄去开支。例如,孩子要买玩具或出去游玩,家长可以指导他使用自己全部或一部分的积蓄。这样可以让孩子认识到储蓄的意义,使他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达到目的的快乐,从而增加储蓄的兴趣和动力。

小男孩阿海最喜欢去动物园。以往,都是爸爸妈妈带着他去,儿童的半价票自然由爸爸妈妈买。

半年之前,阿海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储蓄罐并开始攒钱。这一次去动物园前,爸爸对阿海说:“今天我们用阿海自己攒的钱来买动物园的门票,看看我们的阿海多么能干,怎么样?”

阿海一听爸爸的建议,十分兴奋,当然,阿海痛快地答应了。他把自己的储蓄罐打开,郑重其事地把所有的硬币都交到了爸爸的手上。

在动物园门口,爸爸用阿海的钱给他买了一张门票,同时又认真地把剩下的钱一分不差地交还给了阿海。阿海第一次拿着用自己攒的钱买的门票,自豪地走进了动物园的大门。

可以想象,这次动物园之旅一定会成为阿海最高兴、最骄傲、最难忘的一次记忆。

谁能否认,对于阿海来说,用自己积攒的几元钱换来一张门票不比成年人赚到成千上万元钱的成就感更强烈呢?

有的时候,家长还会发现另外一种与上面的情形相反却很有趣的现象:孩子缠着爸爸妈妈花钱要买的东西,如果被允许用他(她)自己积攒的钱去买,孩子反而知道节约——不买了。

以往,小女孩娟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的时候,总会“毫不客气”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因为她知道,这笔钱会由爸爸妈妈来付——在“人小鬼大”的娟娟眼里,“花的是别人的钱”。

后来,娟娟自己开始攒钱了,她对自己的“财富”十分珍惜并很是引以为荣。

这一次,娟娟和妈妈去超市,娟娟对一只绒毛小鸭子爱不释手,一定要买。妈妈就对她说:“你的储蓄罐里的钱已经存了那么久,这次我们把钱取出来,看够不够买小鸭子,好不好?”

回到家后,娟娟就迫不及待地让妈妈打开存钱罐,数数里面的钱。

存钱罐打开了,硬币“哗啦啦”地散落了一地,娟娟吃惊地看着这些硬币,似乎不相信会有这么多。妈妈数出买绒毛小鸭需要的钱,推到娟娟面前说:“这些够买你的小鸭子了,剩下的钱妈妈再帮你放进去,好不好?”谁知道娟娟看到突然变少的硬币,撇撇嘴小声说:“我还是不买小鸭子了……”

这的确令妈妈感到意外。看来,小娟娟也心疼“自己的钱”呢!

原来,鼓励孩子花自己的钱,有时候竟然是对孩子的一种“节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