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启动“零花钱工程”
该给孩子零花钱了
这是一位母亲的叙述,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
我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他是一个比较文静的孩子。在今年以前从不要钱,过年的时候姥姥给的压岁钱都坚决不要,他不知道用钱做什么用,从小吃的玩的什么都有,所以儿子从不要钱。
前一段时间他突然问我:“妈妈,我怎么攒不了零花钱,别的小朋友都说自己有零用钱的。”我问他:“你想买什么东西,只要合理,妈妈都满足你,要钱做什么呢?”
儿子回答说:“我只是想攒些零花钱,想买什么东西的时候不用向你要了。”
看来,渐渐懂事的孩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购物游戏和只做购物实践中的小配角了,他们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小九九”,甚至想“自作主张”了。
智利专家内尔·比列加斯认为,孩子学会加减法并认识“钱”以后,父母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的“财商”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比列加斯建议:父母可以从教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开始。
一般来说,当孩子长到五六岁,已经能看懂、区分钱币的面值,能进行简单的加法、减法计算,有时候需要买一些小物品,已经懂得钞票与购物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就是孩子应该有零花钱的时候了。也有的观点认为应该在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开始给零花钱。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心智的发展受学校团体生活影响较大,在同学间的相互比较之下,孩子的需求欲望也相对地增加。不过,这两种说法差别不大,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具体情况,适时启动“零花钱工程”。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父母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对子女教育与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除了承认和满足孩子合理的经济需求外,实际上等于为孩子学习管理金钱提供了前提,让孩子为以后能过上一种有价值的、成功的生活做好准备。因此,有人甚至把零花钱称为孩子的“财务学习基金”。
法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早早拥有“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当孩子会数数时,就应该让他们认识钞票,可以每周给少量的钱,如5法郎,有利于孩子慢慢学会掌握钱财。他们认为给孩子零花钱是完全必要的。
美国家庭普遍认为,教育孩子学会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作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
一位中国的小学老师认为,就目前中国的国情而言,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让小孩子通过各种渠道“挣钱”,既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很少具备具体实施的条件。因此,针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应更加侧重于金钱观念的教育和对零花钱的合理使用、支配。这位老师还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实践与见闻,向家长们提醒道:不让孩子花钱或因指导和教育的问题而使孩子不会花钱,都会引发不少问题。
中国的理财专家也表示,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合理地使用零花钱,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会花”上,而且能够让孩子从小懂得金钱的价值、使用技巧、正当投资、节俭等正确的积累方式及金钱与人格的关系等,这有助于孩子树立健全的经济意识,成为有着精明的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的人。
“富裕”而“不安定”的中国孩子
你有没有零花钱?
如果拿这个问题问问现在的中小学生,回答说口袋里没有零花钱的恐怕是寥寥无几。
东北某城市的一位报社记者曾对当地中小学生的零花钱情况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为:小学二年级某班学生总数32人,有零花钱的学生人数27人;某小学五年级某班学生总数55人,有零花钱的学生人数49人;某初中初二和初四的两个班,10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零花钱。
日本前桥国际大学的山本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曾经对中国、日本、韩国以及越南四国少年的“零花钱”情况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更让人大吃一惊:在这四个国家当中,中国城市青少年的零花钱绝对金额最多,甚至超过了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
在比较四国孩子零花钱时,山本教授表示,按比例而言,中国孩子的零花钱绝对额最高,“在我们入户调查的一个中国家庭,该户读初一的中学生一个月零花钱达到400—500元,而据他母亲讲,这个数额在孩子班级上并非最多”。按照实际购买力换算,这相当于日韩孩子家庭零花钱平均水平的2倍甚至3倍。而在日本相同年级即十三四岁的中学生中,每个月零花钱为2000—3000日元,折合成人民币约140—200元,韩国青少年的零花钱绝对金额比日本略少,但是考虑到购买力的因素,两国相差并不大,而同样经济发展迅速的越南,青少年的零花钱数额最低。
虽然对于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在家长们中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但是中国的家长们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处于经济时代的孩子不可能生活在没有金钱的真空中,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禁止给孩子零花钱,不论从家长内心角度还是从孩子的实际需要角度,都显得“过意不去”和“不合时宜”。
一位小学生母亲的说法很有普遍性:现在家庭经济条件好了,而且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完全有能力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另外,孩子兜里揣上一些钱,遇到一些小问题时就可以马上解决。比如孩子上学时可能忘记带笔或练习本了,下课时就可以马上用零花钱到文具店购买,不用急着找家长送,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孩子渴了饿了,也可以临时买一些食品和饮料等;万一遇到突发情况,孩子手里有零花钱可以给家长打电话、坐出租车;等等。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等其他长辈的无限关爱,孩子们才一个个腰包渐鼓,成了“富起来”的一族。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且不说孩子们在零花钱的支配使用上,是否如家长所想象和期待的那样听话合理,即使是在家长给孩子零花钱的方法和技巧上,也不得不让人们仔细审视和思考。
在上述日本学者的调查中,日本学者用了“不安定”这个词语来形容中国青少年的零花钱状况。在中国家庭,子女的零花钱金额随着家庭经济的变化,每个月可能都不相同。此外,一个班级群体当中,孩子零花钱的数额相差也非常大,一个月的零花钱多者可以上千元,少者则可能几乎没有。即使是收入水平差不多,因为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中国家长给子女的零花钱数额也有明显的差别。日本学者表示,中国孩子零花钱的“贫富差异”让人吃惊,而在日本和韩国,尽管经济条件不尽相同,但一个班级同学的零花钱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免让孩子因互相攀比而造成心态不平衡。
另外一个在中国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中国孩子的零花钱并不是完全自主安排的。山本教授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孩子的零花钱虽然比较多,特别是压岁钱也有很大数额的进账,但是这些钱的使用通常要由家长指导支配,最后多数用在学费、书本费等方面。”山本教授表示,零花钱在日本完全都由孩子自己支配,学费等费用则是家长应当承担的支出。日本、韩国家长虽然严格控制子女零花钱的数额,但是一旦给出就不会对零花钱的使用过多干涉,让孩子自主安排零花钱,家长视之为培养孩子理财意识的途径。
正如中国的一位小学老师所说,对于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已经是大势所趋——现在的家长好像已经没有不给孩子零花钱的了;倒是在家长给零花钱和孩子如何支配零花钱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第二节零花钱应该怎样给
该给孩子多少零花钱
如上一节所述,我国目前大中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城市中,各个家庭的经济收入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对孩子零花钱的数额都构成了影响。
确定孩子零花钱数额的总体原则是,应该从家庭经济状况和孩子的日常消费与成长角度考虑,一般以刚好满足孩子合理的开支为限,不宜过多,也不能太少。
现在中国的家庭普遍逐渐富裕起来,即使确实存在一些收入和消费差别,但从经济角度为孩子支付正常的零花钱几乎没有什么压力,那么,确定零花钱数量的依据主要就是“孩子的合理需要”。这时,父母就要综合考虑孩子有哪些钱是必须要花的,哪些钱是可花可不花的,哪些是绝对不能花的,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这样大致可以计算出每天、每周或每月应给孩子自己支配的钱是多少。家长就可以据此定期给孩子提供零花钱,通常小学生可以一周给一次,越大的孩子间隔时间可以越长一些。
这个过程中,对于合理的要求,家长应尽量满足并鼓励孩子自己购买;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严词拒绝,并要向孩子讲明道理。
也有的家长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对于该给孩子多少零花钱、怎么给,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
有一位家长认为,如果孩子总是觉得有钱来买他们所“正常需要”的任何东西,那说明他们的零花钱肯定给过头了。所以这位家长认为,给孩子零花钱的标准应该是让孩子老是觉得钱不够花!
另一位家长则显得更“开放”更“民主”一些。他认为,可以从试探观察孩子开始,如果是约束力很强的孩子,完全可以大胆地给他零用钱;如果是约束力不很强的孩子,为了防止他胡乱花钱,可以把钱给他,然后跟踪调查,随时指导和教育他,在实践中用生动的事实让孩子学会如何珍惜钱和使用钱,同样能达到预期效果。
防止因数量不合理带来的危害
零花钱太多或者太少可能引发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一位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说,零花钱多的孩子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很容易养成浪费、不懂得珍惜财物、不尊重劳动成果的坏习惯;而且有钱的孩子想买什么买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时间长了会使孩子自我意识膨胀,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认为钱就是万能的。这对孩子的性格培养、长大后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人际交往,都是有害无利的。
这位老师的班上有一位叫彬彬的学生,彬彬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彬彬在同学中俨然也是个“大款”。他的兜里经常揣着两三百元,每月的零花钱总数至少在300元以上。彬彬的同学介绍,彬彬是个很“好面儿”的人,几乎天天中午请同学吃校门前的食品,从肉串、鱿鱼、鸡柳到饮料,每次都能吃20元左右的东西。校门外的文具店也是彬彬经常光顾的地方,几元钱一支的笔,彬彬一买就是三四支,有时还非常大方地送给好朋友。同学们说,彬彬使用的文具一直是全班最高级的。除了这些花销,彬彬每个月至少还给同学送一次生日礼物,一般都花费二三十元。彬彬也因此在同学中拥有极佳的人缘。
这位老师说,在自己的班级中,零花钱多的同学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自由散漫、不珍惜财物、不讲卫生、任性、自制力差、贪玩等不良习惯。
因此,家长要牢记的一点是千万不可对孩子有求必应,纵容孩子花钱,因为这种做法忽视了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金钱的价值、合理地使用金钱以及锻炼孩子获取金钱的本领,到头来,说不定父母辛辛苦苦积累的家业很有可能就败在自己孩子的手上。中国人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位老师同时也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零花钱控制太严,致使孩子的零花钱太少或者没有,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会比零花钱多的孩子好到哪里去。
最直接的影响是,零花钱少的孩子无法购买价格高一些的玩具和零食,因而也无法保证质量,而孩子又缺乏这方面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安全和健康的隐患。
另外,孩子可能像其他同学一样非常喜欢某种文具、玩具、装饰物品等,本来可以通过积攒自己的零花钱来实现,这种通过自己攒钱来实现愿望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乐趣,但是如果零花钱太少或者没有零花钱的话,孩子的想法长期得不到满足,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一些自卑心理,对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最严重的是,有的孩子确实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差,父母给不起零花钱,可是又眼馋其他同学有零花钱可以用,只好霸道地从同学那里“强行借”,“借”了还从不还,甚至偷偷地“顺手牵羊”,直至最后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定时定量定人地发放零花钱
在前文提到的日本学者的调查中发现,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四国的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每一次和孩子协调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日本家长多选择前者,韩国和越南的家长则乐于采取后一种方式,而在中国,两种方式的选择兼而有之。
日本学者认为,不同零花钱的给予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有不同影响。定时定量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懂得统筹安排支出;需要用钱时与家长协商,则能锻炼孩子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而没有规律地随意给零花钱,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如果给得少,孩子有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欲望,一旦有给得多的时候,欲望很可能无节制地膨胀。
在零花钱的数量上,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对零花钱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以公事公办的态度,郑重其事地和孩子进行讨论,最终确定彼此都认可的数目。家长同时要告诉孩子,零花钱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制度、规矩,协议一旦达成,他就必须遵守执行,没有特殊的理由,孩子不能随意要求增加零花钱数额;而父母也要说明零用钱并不是父母对孩子施加压力的一张王牌,父母也必须同时遵守。
在零花钱的支付时间上,小学生可以每周一次,中学生则可以长一些。最好是在每月或每星期较早的时候给孩子钱,以便让他们有机会为一段时期作好花费的预算。如果晚给孩子钱就会破坏他们原先的计划,这就像家长被拖欠工资而影响了家庭财务计划一样。
有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在一个“财务周期”结束之前,可能因零花钱使用不当或者出现意外情况而发生“财务危机”,这时家长一般不要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一位母亲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