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战国时代漆器装饰纹样,还没有摆脱商、周青铜器以及玉器纹饰的影响一样,在漆器上依然保留着饕餮、夔龙、蟠螭以及回纹、雷纹、几何纹等纹样,所不同的是此时漆器已把完全图案化的花纹变得更加灵活罢了。绘画类纹样,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宴饮、歌舞、攻战、出行、狩猎等活动,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又如汉代漆器上出现的以表现神仙幻境、孝子、义士、圣君、贤相为主流的题材内容,正是汉代信奉道教和汉武帝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在汉代漆器纹饰上的反映。因此,任何一件器物的装饰纹样,都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绝不会在战国漆器上出现盛唐时代那种丰满活泼的歌舞升平的纹样,也绝不会在汉代漆器上出现战国时代的蟠螭、饕餮纹。
器物与纹样风格矛盾者必伪,因而把握住每一时期漆器纹样上的变化,是鉴别漆器时代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工艺技法辨伪
工艺技法的出现及其特点,是漆器鉴别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历史上,漆器的工艺技法并非出现于同一时代,而是有先后须序。依据目前考古发掘和传世的漆器来看,每一时代漆器种类及其技法的出现已有印证,前已述及。因此,利用技法来辨识漆器的年代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把三国时代出现的犀皮技法定在汉代,显然就是不了解漆器工艺的发展历史,因此,每一时代漆器工艺技法的出现,是确定漆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除掌握形制特征、纹饰特征以及工艺技法辨伪外,还要对常见作伪的几种情况进行辨伪。
款识辨伪
古代漆器有具款和不具款的,在具款漆器中,款文代表了一代之风,并较多地表现了与时代的一致性。每个时代在款文内容和款文文字、落款部位等方面都各有特征,表现方法均不相同,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为哪一时代的漆器。注意各种款文特点的同时,还应找出款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相承的次序,根据这些规律也可作鉴别古漆器真伪的依据之一。以刻款为例,元代雕漆多为针划名谓款,如“张成造”“杨茂造”等,多刻在器底足内左侧边缘。明代永乐漆器虽亦多在器底左侧边缘针划细款,但所刻均为年号款,如“大明永乐年制”。宣德漆器虽亦刻年号,但改用刀刻填金款,字体粗犷醒目。万历漆器在刀刻填金年款之外,铭文内容又加有干支,如“大明万历乙未年制”。清代乾隆时除刻有年款外,多在年款下镌刻器物的题铭,如“大清乾隆年制牡丹宝盒”,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漆器的款识风格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内容,因而凭借款识特点来断定年代和辨别真伪,也就显得相当重要。掌握每一时期的款识风格特点,首先要研究每厂时代款识的位置、排列的形式、款文的内容,然后研究其笔法、字体的结构以及落款所用的方法,真假实物款识比较,就可以辨别出伪造的款识。有些造假者只能照猫画虎,只要我们对书法和款文内容、落款部位有所了解。
仔细辨别,由此及彼即可推断出真伪。
北京故宫收藏的剔红葡萄纹椭圆盘为明永乐时期果园厂制漆器,盘底髹黑光漆,漆面有断纹,足内左侧刀刻“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填金款,压在被刮磨的原款上。此器款为后制的迹象比较明显,改造的方法,是在磨去原款之后,加涂一层黑漆,然后在原款部位加刻上新款,原款有被刮磨过的旧痕。故宫藏剔红云龙纹录皿顶长方盒,底部左侧永乐款上直接加刻“大明宣德年制”刀刻填金款,款下隐约可见原永乐针划款,也是这种做法的例证。
改款漆器屡见不鲜,其改刻方法基本相同,均在涂抹或刮磨原款之后,涂上新的亮光漆,再刻上新的款文。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从漆器上有款和无款的地方之漆色、断纹以及款识的书写方法,款文内容等方面找出破绽。如所见为数不少的刻有宣德年款的器物,款识却不具备宣德款之神韵。真正的宣德款字体为官方常用书体,明代称为“台阁体”,清代称为“馆阁体”,字体端正规矩,笔画平直,粗细一致,其中“德”字“心”上无一横为其明显特征,而所见有的加刻假款较真款要么更规矩、秀丽,要么用笔起落变化大,且字内戗金浓艳,显得时代较近,修过器底或局部的器物,很少有自然的断裂纹,而且经后髹器底的退光漆较为明亮。
台北故宫收藏的剔彩云龙纹长方盘,盘心朱漆刻海水云龙戏珠纹,上部以土黄色作花瓣锦地,下部饰绿色波纹。花纹间有许多挖补的旧痕,器外底有“大明宣德乙未年制”八字楷书横行款。按时间计算,宣德在位总共叶年,起于元年丙午,终于十年乙卯(1426~1435),这中间没有“乙未”之年。据台北索予明先生介绍,“此款‘宣德’二字,所填之金色较其余各字略异,近处之底漆有刮磨过的痕迹,一看便知,这两字是为后刻,此盘的款识风格及位置,雕漆风格符合万历时的特点,实为万历时的作品。”
北京故宫收藏的剔犀云纹盘与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张成造”剔犀云纹盒比较,不仅漆色、纹饰相同,其刀工也如出一人之手,故被认为是元代作品。但盘底正中却有刀刻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此盘通体漆色沉稳,而足内黑漆显得浮躁,与盘身漆色有差异,因此可知现款是在原底重髹漆后所刻,所以原来的断纹尚在。
从以上列举的漆器款识作伪现象不难看出,文物款识的真伪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较难辨识的问题。因此,鉴别漆器的真伪绝不能只凭漆器现有的款识而武断地下定义。除掌握款识作伪的方法外,还要掌握每一时期款识的内容、款字的位置、笔体风格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通过款识来判断漆器的年代和真伪。
断纹辨伪
古漆器表面上的断纹,是漆质老化的必然现象,也是漆器的木质材料随着气候的变化自然伸缩的结果,这种胎质和漆层的不断涨缩,年久漆表面便出现裂纹,这就是所谓的断纹。这种断纹特征对鉴定漆器年代的的远近,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漆琴年代的测定,往往是把琴上的断纹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判断,南宋岳珂《程史》,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中都有根据断纹判断古琴制作年代的记载。赵氏说:“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断愈多。”从此书记载可知,南宋人所见古琴断纹,大约有三四种:“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相去或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亦停匀,多在琴之两旁,而近岳则无之。又有面与底皆断者,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极古,非千余载所不能有也。”赵希鹄甚至提出了“古琴以断纹为证”的说法,于是“断纹就成为古琴家验证古代漆琴制作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北京故宫收藏的唐代“大圣遗音”琴上的断纹,即赵氏所说的蛇腹断,是古漆器上常见的断纹。从漆器断纹上可以推测其时间久暂,但并不能完全以此为据。因为漆器断纹本身还有自然老化、木质材料不断涨缩以及人工制作水平有关。因此,鉴定漆器的年代,除考虑断纹以外,必须综合考察其他几个方面的因素。
旧痕辨伪
经重髹或刮磨髹漆的器底一般来讲,重髹的漆色显得光亮如新,如是刮髹过改款的地方,其漆色与原器底其他部位色泽不同;再有器物表面,由于岁月之变迁,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自然的断裂纹。如是原有底款,其底部的断纹就很自然,而经改款的,断纹到款字附近,往往无断纹或不像无款的部位断纹那么自然,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有的字迹附近漆面刮磨涂改的痕迹依存,用放大镜观察,还可看到经涂抹加款位置漆面较之附近漆的水平面略显凸起,刮磨的痕迹更加明显.有的连底下的原款也隐约可见。因此,修补或重新上漆的器底与器底其他部位和器里的漆邑,光泽度以及断纹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刀工、磨工辨伪
雕漆的刀工,各个时期的特点均不同,元代雕漆以张成、杨茂的作品为代表,其刀工浑厚圆润,藏锋不露。明代初期永乐、宣德时期雕漆承袭元代雕工之章法,风格趋于一致。明代中期雕漆开始出现锋棱显露的特点。到明晚期,完全为刀法快利、刀痕显露、纤巧细腻的一派风格所取代。清代乾隆雕漆,完全沿袭明代晚期的特点并加以发展。
元末明初雕漆极重磨工,因而漆器纹饰边缘极其光滑圆润,刀工痕迹全然不见,经过打磨的漆器,漆色光亮。明中期以后直至明晚期雕漆,虽亦经打磨,但已不如明早期磨工之大,光泽之佳了。
清代雕漆很少讲究磨工,所雕纹沛边缘锋棱尽在,也有光亮圆润的一种风格,清代漆色发涩,有的器物虽经打磨,也看不到磨工光润的效果。
其他方法辨伪
除以上几种主要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漆色,闻其味等方法辨伪。
漆器的颜色也是鉴别漆器新旧、真伪的手段之一。年代久远的漆器,漆色呈暗红,如红漆即呈枣红或暗红色,显得沉穆稳重。
新仿作的漆器如剔红器颜色艳红发尖,一看便知为现代作品。正如《古玩指南》中所说:“漆器年代久远,与其色相之变迁……实有密切关系。”元末明初剔红器颜色为朱红含紫,呈暗红色;明中期以后的漆色较明早期显得艳红;清代则鲜红而色滞。如《古玩指南》中听说:“至乾隆时,其红色已不发紫矣,然比新者之红色仍略紫。”
漆器的颜色,同一时期往往也有些变化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鉴别漆器新旧真伪还可以用漆器之漆味来判断。一般来说,年代久远的漆器,随着时间推移,其自身的气味也会慢慢挥发消失掉。而新作或仿古漆器,即使用肉眼难以辨其真伪,其造型、漆色、纹饰、断纹部仿造得真切,但漆的气味,不容易一下子去掉。有鉴别常识和经验的人,往往也把漆器有无漆之气味作为判断新旧真伪的一个手段。
对漆器进行辨伪,涉及各方面知识,除把握各时期的风格特征外,还要依据以上几个方面。只要抓住特征,认真审视,研究,真伪比较,就能得到较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