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性情、才智和天赋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天生的,但人格却需要努力去培养。每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儿,都要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就。一个家庭或个人的发展轨迹其实就是人格发展的轨迹。
——夏洛特.梅森
有其父必有其子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写过下面一首诗:
“勇敢的父亲给了我什么?
——健康的生活和坚强的意志。
温柔的母亲给了我什么?
——幸福的时光和做诗的技巧。”
诗人和我们一样,是父母所生并深受父母的影响。这一点不是诗人的发现,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充分说明家长对子女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遗传因素能起多大作用
我们总是在不停地谈论遗传因素,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总要考虑到这一点。阅读人物传记,无一例外都会谈到对其成功有重大影响的祖先和早期成长环境。然而如果在公共场合过多地强调遗传因素,人们就会忽视教育的作用。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哈洛德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一点儿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是啊,可怜的孩子,他控制不住自己呀!”
“龙生龙,凤生凤。我们一家人都比较笨,怎么能指望孩子太聪明呢?”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问题是:哈洛德能否控制自己?他的父母能否帮他改正缺点?或者遗传的弱点真的不可改变吗?实际上,作为专职教育工作者,一般人们都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各种能力,如学习知识的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的能力。我们常会指着自己的成果自豪地说:看吧,这就是教育的结果!
孩子们在受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需要机会
我们有时会忘记除了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之外,孩子还有很多渴望。健康的孩子需要吃饭睡觉,同样他还渴望长大、拥有知识、美丽、力量和友谊。他想要的这一切其实就是机会。给他关爱和求学的机会,他就能学会爱别人和学会摄取知识,因为这是他的天性。如果一个孩子的思维非常敏捷,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还特别懂事,你不必为此大惊小怪,其实培养孩子的这些品质就好像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去吃饭一样简单。很多自然科学家少年时代住在乡村,有充分机会去观察形形色色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没有人刻意培养他们的才能,只是他们有充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如果一个孩子满脑子装满别的东西,他就失去了这样的机会。比如有些文人墨客,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乡村,却分不清鸫鸟和乌鸦。我还认识一个通晓玄学和文学的知识女性。年轻时她曾有机会翻阅英国期刊《旁观者》的过期卷册,她认为那段教育使她受益匪浅。
艺术教育的一个实验
最近,我又观察到一个提供机会进行教育的事例,并取得不同寻常的教育成果。我的一个朋友对“劳动者俱乐部”很感兴趣,于是她接受了那里讲授用粘土做模型的课程。作为老师,她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就是工厂里的工人,上课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用老师的话说:“只是他们的艺术天赋还没有被毁掉。”——也就是说,从来没有人用拙劣的方法教过他们画画。老师把泥土模型和一两件工具交给他们。此外,作为艺术家,她还教他们要找到对被塑物体的感觉。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学生对创作充满热情,六次课后,他们的作品就堪称艺术品了。艺术可以赋予物体人类的感情,正如一个可爱的小脚印会让你对孩子的小鞋浮想联翩。这位女士谦虚地说她只是发掘出了工人们内在的潜力。实际上她做的要更多一些——她本身的艺术热情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不懈努力。看到老师的热情,学生就会倍受鼓舞。希望我们能够经常考虑这一因素,她足以证明我们的观点,那就是只要得到机会和指导,孩子就能完成教育自己的大部分内容,包括知识方面、美学方面,甚至是品德方面。因为人类天生就有与求知相应的渴望、能力和感情。“劳动者俱乐部”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失业者提高社会地位,发掘他们的工作潜力,因而稍加指导,稍加控制,就可以悠然地坐在旁边看着他们去实践。但是实际生活中,教育孩子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是培养能力,在这方面,我们的一点帮助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深远影响;二是性格的塑造,在这方面,孩子们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家长就是塑造泥土的陶工,因而,孩子的性格完全取决于家长。
人格是一种成就
一个人的性情、才智和天赋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天生的,但人格却需要努力去培养。每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儿,都要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就。一个家庭或个人的发展轨迹其实就是人格发展的轨迹。我们民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民族性格的魅力。卡莱尔和约翰逊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成就,更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博斯韦尔的传记就文学成就而言堪称一代宗师,但他在人们心目中又是何种形象呢?
保持性格平衡的两种方式
伟大或渺小都属于人格范畴。如果大家的性格千篇一律,世界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但为什么大家彼此不一样呢?显然,不同的遗传基因起着重要作用,遗传倾向决定了性格。我们常说一个人或慷慨大方,待人诚恳,或脾气暴躁,顽固不化。这些特点大体上都是家族遗传下来的。但由于环境的影响,祖先中有人的性格会发生一些改变,然后这种变化会继续遗传下去。为了保持性格的平衡,有两种办法:一是教育,二是与不同性格的家庭联姻。
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开始讨论的问题上,即培养人格是不是比培养能力更重要?如果说人们的个性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只是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稍有发展,那么教育还能做些什么呢?
造成教育不受重视的一些可能原因
很常见,过分相信遗传的作用就会使得教育不受重视。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那么相信遗传作用有什么好处呢?父亲吃了酸葡萄,孩子就要赶快去刷牙;如果说汤米固执得像个小骡子,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你肯定会认为他的父亲也同样固执,而且琼斯一家几代人一定都非常固执。然而,汤米的固执只能说明他本人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并不能说明琼斯一家都固执。再比如,玛丽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无论做什么,她的热情都不会超过五分钟。于是妈妈说:“这孩子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长大了就能安稳下来了。”还有个例子,范妮还不会说话时就能唱着西西里圣歌哄自己入睡,那是保姆哄她睡觉时唱的催眠曲。对此家人的评论是:我们家人都非常有音乐天赋,因而无需再刻意去培养这种才能。又有一个孩子,总喜欢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还喜欢对一些宗教活动开些小玩笑。他管父亲叫“汤姆”,他这样做的目的通常是想表示尊敬,可她的父母却很较真,他们认为哈里叔叔那种放任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们觉得孩子需要约束。“让你干啥就干啥,别问为什么。”这成了孩子的生活准则。直到有一天,他会发现家里的情况有些不对劲儿。人们的思想认识往往与当时的科学水平相一致。在没有建立起精确的诊断方式以前,如果发现病人有得肺病的迹象,医生就会同意按照这种可能去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为什么有些人的寿命特别长,迄今也还仍然是个谜。再比如,有些家长非常清楚科学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却对运用新科学来培养孩子品格感到怀疑。他们看到了孩子身上遗传下来的弱点,却只抱怨那是天生的,是作为亚当的子孙很自然的一种退化。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去纠正这些弱点。除非孩子的过错非常令家长不安,比如做错了事,妈妈认为应该惩罚他以便帮助他改正缺点时,他却暴跳如雷。
科学已经揭示了身体、精神和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我们确信已经发现了精神生活的规律,同样我们也确信已经了解了身体、精神和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了解科学发展的这些情况。有些信奉基督教的家长对科学仍然顾虑重重,当他们看到有些权威的实践失败时,他们就会决定还是顺其自然地养育孩子。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人类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