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纯粹的感觉能更多地给予我们幸福,能增强我们的智力以及有益于我们的健康的话,在具有了这种感觉和在这之后所产生的无数次感觉里,作为教育家,我们的大部分工作就是能保护孩子观察的敏锐性,并且能够将他们的记忆通过快乐的意念储存下来。
——夏洛特.梅森
反射出来的感觉
了解(打个比方说,对一首伟大诗作的科学了解)是宇宙间比我们的哲学家曾经梦想得到的“更多的事物”当中的一员。华兹华斯告诉我们,经过几年时光的流逝,那些廷藤修道院美丽的轮廓给他以难忘的感觉。现在我们很容易认为,感觉只能在将物体迅速显现于感觉中的那一刹那间获得。但通常情况下,诗人的描述是完全正确的。打个比方说,我们可以有同即刻的感觉一样,也可以有反射出来的感觉,因为一个有意识的感觉取决于在感觉中心里对一种意念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不仅可以通过即刻的感觉引起,也可以通过对曾经对最初感觉印象深刻的画面的回忆来唤醒这种认识。当华兹华斯谈起感觉甜蜜的无尽快乐时,其表达非常恰如其分:“在一些偏僻的房屋里,在城市与乡村的嘈杂声中”,突然接触这些和谐的韵律,把他带入一幅充满平静与欢乐的图画中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其清新、亲切的背景既对称又一致;既古老又让人肃然起敬,其表现方式极其文雅。他思想的眼睛开始无限地兴奋,思想的耳朵不再感受到城市的喧哗,专心地倾听着瓦伊河流水时的拍打声和鸟儿的鸣叫声,倾听着牛儿沉沉的哞哞叫声,以及昆虫世界的欢叫声交汇在一起的和谐的韵律。他触摸凉凉的草儿再次感觉到绣线菊的香味。所有这一切都是纯粹的感觉,犹如感觉器官第一次将这种感觉输送到他的意识中。
户外记忆可以被储存起来
在这里我们有许多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用许多户外的那些能够折射给孩子们无尽快乐之情的画面来填充孩子们记忆的仓库。我们不断的关怀一定能保证他们确实看到了,确实听到了,确实摸到了和闻到了,而这种方式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出于同情的行为。我们现在看的是他们将来要看的;我们闻到的气味他们也将会闻到。记得有一天,我们听说一个小姑娘同她父母搭乘一辆当时只有贵族家庭才能搭乘的旅游车在意大利旅行。孩子的父母用心良苦,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事可做的旅途中,于是安排女家庭教师和小女孩单独待在一个包间内,包间里面装满了教室里应该有的所有物品。小女孩在里面做算术题,学地理知识,或许是有关英国的一些州或郡的地理知识。这个故事说明,我们正在进步,但我们还远远没有认识到,如果就孩子的自然天性而言,我们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应该处于次要的地位。
愉快的记忆是健康之源和智力储存之源
我们来继续研究这种极其精确的,同时又极其美丽的心理记录。诗人继续向我们讲述这甜蜜的感觉,“血液里可以感受到,心里也流淌着甜蜜”,一个难以想象的忠实于事实的陈述。由于一种愉快的感觉导致了那些极其微小的神经纤维同毛细血管织成网;血液自由流淌,心跳加速,一种快乐的感觉油然而生;欢乐和高兴并发;阴天的幽暗、城市的嘈杂声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愉快的记忆本身就是生活的万灵药。当这些愉快的记忆出现时,它们就很有可能使我们恢复到健康状态。但这并非全部。华兹华斯谈及这些记忆是如何“带着一种宁静回归到我更加纯洁的脑海里”——比较纯洁,是因为少了身体条件的影响,但仍然与大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条件是一方必须统治另一方。心灵与大脑很有可能同样地经受一些持续回忆的折磨而备感辛劳;当对高兴这个概念的认识突然在“比较纯洁的头脑里”闪现时,由于接触的原因,便呈现出某种联系的源泉:思潮转入了新的愉快的记忆中,并且劳累与大脑疲劳便会让位于“安静的复原”。如果纯粹的感觉能更多地给予我们幸福,能增强我们的智力以及有益于我们的健康的话,在具有了这种感觉和在这之后所产生的无数次感觉里,作为教育家,我们的大部分工作就是能保护孩子观察的敏锐性,并且能够将他们的记忆通过快乐的意念储存下来。
区分感觉和感受
这位诗人做了调查研究,并且得出了感觉和感受有明显区别的结论,他不仅恢复了“甜蜜的感觉”,也恢复了“无法记起的快乐的感觉”。很少有人能够把在大量联想所产生的图像中得到的感受与感觉两者区分开来。华兹华斯的心理学不仅非常细致完美,而且根据也很充分,他所做出的区别对教育者来说也很重要。事实是,“感受”在当前已经不再时尚。“有感觉的人”谈的是一个不重要的人,如果他仍然活着,他会仍然活在阴暗里,通过属于他自身的某种感觉,让别人意识到,任何适合他性格的一点点发展就会很快地被抡起的一个大锤砸成一堆浆。“有感受的人”本身对此必须表示感谢;他允许自己的感受变得稀奇古怪;他没有自身的鉴赏力;他想说伤感力,却说假装伤感;他变得非常夸张,并且善于自我保护。由于社会总要铲除敢于冒犯的人,于是“有感受的人”不复存在。
感受应该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只要感受客观存在,它们就会像桃花之于桃,成为一个美丽事物诞生前最后的完美。但是当感受是主观的时候,即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就感觉来说,我们的社会就会产生病态。一个人一开始表现得“过度敏感”,而后又歇斯底里,这也许就是抑郁症,即一个完全变质的生活。乔治艾略特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也许可能说明这种感受的主观状况。她告诉我们说,一个研究哲学的朋友曾经告诉她,尽管一面镜子或一个钢盘的表面可能满是不同方向的细小的划痕或擦伤,但如果端起一只点燃的蜡烛靠近其表面,所有这些任意的划痕都会自行排列,并且以火焰的形式辐射出来。这正如允许其感受满足自我感觉的人一样,如同可以影响自己的个性的宇宙间万物那样,也可以被感受到。
感受究竟是什么
感受到底是什么呢?也许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诗句“脑海中一种模糊的渴望”中可以非常恰当地表达出来。我们还可以通过一场消极的测试来搞清楚这一观点。感受不是感觉,因为这同感官没有什么必要的联系;这将会通过两种了不起的特性(挚爱与公正)被区别开来,因为他们没有通过任何物体积极地运用过。这不同于欲望,因为这不需要满足;感受可以通过我们称之为“思想”的智力运作区分开来,因为当思想产生一个观点时是处于主动地位所得出的结论,感受则来源于感知;如果处于被动地位,则一点儿也没有明显的进展。
每一个感受既有利又有弊
每一种感受都有好坏两个方面,而且在程度上变化非常之大:愉快和不愉快;欣赏和鄙视;预料和预感;羡慕和藐视;胸有成竹和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和自鸣得意,等等,这些对比可以通过对感受的细微区别表达出来。然而,差别如此之细微,以至于在许多方面语言就显得贫乏,无法精确地表达出来。
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感受
不难发现,所有各种感受都有某些共同之处;没有一种感受很明显地让人看出是道德还是不道德;还没有达到成为准确的思想的程度,只是含含糊糊地处于一个半清醒的智力区域内。那么为什么我们必须关心我们几乎不了解的我们称之为人性的未知区域呢?这个“为什么”是散文思想家提出来的,我们的诗人看得更深刻。有一篇在整个诗歌界极有说服力的文章,作者谈起对一个好人没有任何影响的时候那种让人无法记起的快乐感受,谈及了“那几乎无法描述的亲善行为和爱的行为所给予的无法记起的愉悦的感受”。
消逝感受和行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