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仁孝之家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柳宗元的远祖是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展获(字禽)。他任士师,掌管刑狱,食邑在柳下,于是“因地受氏”改姓柳,死谥惠。他就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秦朝以后,柳氏才定居河东,历代均为望族。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他出生前十年,唐朝结束了历时九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已成过去。皇室的宫阙依然巍峨雄伟,长安的街道一样车水马龙,但这无法掩盖唐帝国一片衰败的景象。
柳宗元的祖辈在唐朝建立初期就定居长安。柳家在长安城里有两幢住宅:一幢在善和里,一幢在亲仁里。善和里的那一幢是闲置的旧宅,内藏从祖辈积累下来的3000卷皇帝赐书。唐朝不比宋代: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书籍大量印行,书肆遍地,文人好买书、藏书,士大夫家藏万卷者众;在唐朝,3000卷藏书已不是一个小数目。元和四年(809),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这时他已贬谪永州五年,对长安旧宅的3000卷藏书仍念念不忘,足见他对这些藏书的珍爱。亲仁里在长安城东部,那是官宦贵胄的聚居地,著名的将领、汾阳郡王郭子仪的府第就在此地。柳宗元在长安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里。除了城中的这两外住宅,柳家在城郊另有田庄。总之,柳家的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好的。
柳宗元生长在一个有仁孝之声、富于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柳镇的学问人品,均为世人称道。母亲卢氏出身涿郡范阳(治所在今河北涿州)的士族世家,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柳宗元生长在一个完整而温馨的家庭,他又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备受宠爱。
柳宗元幼时,由母亲卢氏进行启蒙教育。大历十一年(776),柳宗元4岁。当时柳镇在吴地,卢氏带着一家人暂住城西田庄。卢氏给儿子口授古赋14篇。诗赋是进士的必考科目,柳宗元后来比较顺利地考取进士,跟母亲及时的启蒙教育有很大关系。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书法家,先于柳公权而擅书名。柳宗元幼时柳镇在外地做官,卢氏很可能是柳宗元学习书法的启蒙老师。
建中四年(783),柳镇调任鄂岳沔都团练使判官,柳宗元随父到夏口。后来柳镇又任职于洪州,他也把儿子带在身边。在南方的这几年,在父亲在直接指导下,柳宗元的学业有很大的进步。除了接受父亲的教育,他还在乡间的学馆就读。他也曾想过入太学读书,但他听人说当时的“太学生聚众为朋曹,侮老慢贤,有堕窳败业而利口食者,有崇饰恶言而肆斗讼者,有凌傲长上而谇骂有司者”(《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宁可在“乡闾家塾,考厉志业”(同上)。在南方求学期间,他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少年伙伴,常常跟他们一起讲文论道,切磋学问,这对他的学业很有帮助。
这几年,他随父到过今武汉长江以南地区、湖南洞庭湖沿岸各地和今江西南昌一带。他自小住在长安,接触面毕竟有限;在南方不仅有机会了解长安以外的风土人情、社会状况,而且能一睹长江的雄壮、洞庭的浩渺。这一带,还有许多供他游览凭吊的历史文化遗迹:登上黄鹤楼,纵目历历晴川、萋萋芳草,可以领略崔颢《黄鹤楼》诗的境界;在滕王阁上远眺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可以体会王勃《滕王阁序》的文采。
总之,在南方的这几年,对他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贞元四年(788),柳镇调回朝廷任殿中侍御史,柳宗元也随父回到了长安。这时,他已是16岁的大少年了,他要为科举考试加紧作准备。这一年,他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家中的藏书,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历代辞赋和历代诗歌。柳宗元是家中的独子,金榜题名,位列朝班,重振家声,这是他不容推卸的责任。然而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最终目的不在此,而在于“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寄许京兆孟容书》)。为国建功立业,这是唐代许多士子的人生理想。
对于科举及第,他是有信心的。一方面,他在父母指导下从小受到严格的训练,经史百家“无不通达”(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另一方面,他自小才华出众,聪敏过人。刘禹锡说他“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13岁那年,马燧、浑攻河中,李怀光自杀,“建中之乱”平定。崔中丞要向皇帝上贺表,他看中柳宗元这个有“奇名”的少年,便请他代笔。表是奏章的一种,必须中规中矩、文理清晰、对仗工整。中丞在朝中掌监察之职,位高权重,要不是柳宗元才华出众,崔中丞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又怎会请他代写这么重要的文章?
他回长安的前两年,比他年长5岁的韩愈从宣城来到长安,寄居在安邑里马燧家。安邑里紧靠亲仁里,韩、柳之交就从这一年开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自幼而孤,由大哥韩会和大嫂郑氏抚养。大历十二年(777),韩会由起居舍人贬韶州刺史。年仅10岁的韩愈随兄嫂来到今广东的韶关市。后来韩会死于韶州任上,他便由大嫂郑氏独力抚养。当时正好碰着“建中之乱”,大嫂带着他辗转避乱于宣州。他来长安,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他后来是柳宗元散文革新的战友。柳宗元被贬之后,两人虽然分隔二地,仍然书信往来,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两人后来都成为中唐杰出的文学家。
二、科举及第
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月,柳宗元二十一岁,在长安考取了进士。在唐朝,知识分子把考取进士看作非常光荣的事情,它是做官的最有面子的进身阶梯;因而不少人在考试前到处奔走门路,请托人情。柳宗元却是凭着他自己的才学考取的。当德宗皇帝知道柳宗元就是曾向权贵作斗争的柳镇的儿子时,也说:“我知道柳镇是不会为他儿子考试去求人情的。”因此,柳宗元的考取进士,特别引起人们重视,受到一致赞扬。和他同年考取进士的还有刘禹锡,他们在此后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上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就在这一年五月,柳镇在长安去世了。柳宗元在父亲去世后曾到州(今陕西省县)去探望在军队里工作的叔父。他在那里居留了二年左右,有空暇的时候经常到边境一带去游览考察,和下层士兵们交谈。从一些年老的军士那里,他获得了不少知识。他了解到那里的骄兵悍将如何残酷地虐杀人民、任意掠夺人民的财产、贪横地兼并土地和放高利贷,这一切激起了柳宗元强烈的愤怒;同时他也听到一些英雄人物怎样和凶暴的兵将作斗争以保护人民利益的故事,这些也深深地鼓舞着他。其中段秀实的形象,尤其使他久久不忘,在二十年后,他还记忆犹新地写成一篇《段太尉逸事状》,提供给编写历史的专门机关参考。
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24岁。他已服丧期满,便与杨氏之女完婚。这一年,他应制举博学宏词科未第。制举是皇帝特召举行的不定期考试。唐代制科科目多达百余种,主要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博学宏词科、文辞秀逸科等。无论官吏或庶民,也无论是否已常科及第,都可以参加制科考试。“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等者,特授美官,其次与出身。”(《文献通考》卷二十九)也就是说,应制举得高第,可直接授官;次等仅赐出身。柳宗元应制举落败后,给大理卿崔儆写了封书启,当中有“伏候门屏,敢俟招纳”、“谨奉启以代投刺之机,伏惟以知己之道,终抚荐焉”等语(《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崔儆就是在这次博学宏词试中“辱临考第,司其升降”(同上)的人。干谒之意显而易见。
这年秋天,韩愈应董晋之聘,出任汴州观察推官,以幕僚身份踏上仕途。跟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的刘禹锡于同年登博学宏词科(未得高第),贞元十一年通过吏部科考试,授太子校书。贞元十二年,刘禹锡离长安赴扬州奔父丧。
过了两年,即贞元十四年,柳宗元又一次应博学宏词科,得高第,授集贤殿书院正字,从此踏上仕途。
集贤殿书院是掌管宫廷图书秘籍,负责图书校刊编纂的机关,简称“集贤院”,隶属中书省,是唐代文学三馆之一。由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士,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集贤殿书院正字从九品上,负责校勘典籍、刊正文字,不参与政事管理,没有什么权力。但这毕竟是在中央机关工作,对日后发展有好处;而且此官清闲,又有宫廷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可供阅读,为做学问创造良好的条件。
柳宗元27岁那年,妻子杨氏去世。杨氏自小恭敬孝顺,嫁到柳家之后,“备敬养之道,敦睦夫党,致肃雍之美”(《亡妻弘农杨氏志》),柳母“爱之如己子”,说:“自吾得新妇,增一孝女。”(同上)柳宗元的两个姐姐也视之如姐妹。她素有足疾,不良于行,婚后两年多因流产而足疾加重,第二年八月便离开了人世,只活了23岁。柳宗元丧妻之后,终生未正式续娶。
但是他没有长久地陷在悲痛之中。他很快便振作起来。他正任职宫廷,前途一片光明——他要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贞元十七年(801),柳宗元29岁。集贤殿书院正字任期届满,随即调蓝田县尉。县尉主管一县的军事,唐代多为进士出身者初任之职,柳宗元调任此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蓝田属畿县,靠近长安城,与京县长安、万年同属京畿道。京畿县较一般县地位高。唐代皇帝的侍从例有任职府、县的资历,可能是为了掌握地方情况,取得实际经验,以便协助皇帝治理朝政。柳宗元调任京畿县尉,很明显是皇帝有意栽培他。
蓝田县归京兆尹管辖。当时的京兆尹是韦夏卿。韦夏卿,字云客,杜陵(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出身官宦世家。大历间应制科中高第,官京兆尹之前,任过高陵主簿、奉天县令、长安县令、刑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常州刺史、苏州刺史、徐泗濠节度使等职。他“深于儒术,所至招礼通经之士”(《旧唐书·韦夏卿传》)。他以爱惜人才、提拔后进著称于时。任常州刺史时,“处士窦群寓于郡界,夏卿以其所著史论,荐之于朝,遂为门人”(同上),足见他知人爱士。他很赏识柳宗元的才能,把柳宗元留在京兆府做些抄录、撰写工作,因此柳宗元虽挂着蓝田县尉的职衔,实际没做多少县尉的事。韦夏卿的宾佐皆一时名士,柳宗元留在京兆府,不仅可以经常请教这位“深于儒术”的长者,还有机会结交韦夏卿门下的一班名人。但是,在京兆府做事必须“旦暮走谒于大官堂下”(《与杨诲之第二书》),经常接触一些鄙俗贪财的府县胥吏,为京兆府写些无关痛痒的奏文,仿佛自己也变得轻薄起来。这使他感到既无聊又无奈。他忍耐着,等待着晋升的机会。
贞元十九年(803)十月他终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属御史台察院,是朝廷的监察官,正八品上。贞元年间,唐太宗另置监察御史里行,职务与监察御史相同而官阶稍次。监察御史的职务是监察门部,巡按州县,整肃朝仪,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受他们监督,多由刚直果断的新进青年担任。监察御史没有管辖权,但可以对大大小小的官员进行监察,朝廷内外的官员都畏惧他们三分。监察御史还可以出入宫廷,参见皇帝,在皇帝面前发表政见,显露才华,是新进士人求之不得的职位。在御史台察院这两年,柳宗元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官员,了解到方方面面的情况,认识到中唐政治的黑暗、官吏的贪婪和百姓的痛苦。这一方面加速了他思想的成熟,使他逐渐坚定改革朝政的决心,为后来参加“永贞革新”打下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两年的所见所闻,也大大有利于他的文学创作,他后来能写出一批批思想性、战斗性很强的作品,跟这两年的历官很有关系。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李适病逝,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改元永贞。李诵随即任用王叔文、王推行新政,柳宗元也入尚书省为礼部员外郎,参与政治革新。关于“永贞革新”,后面再专章叙述。
礼部员外郎是礼部的属官。礼部为中央六部之一,执掌礼仪、祭祀、贡举,下设礼部司。礼部员外郎是礼部司的次官(主官是礼部郎中),从六品上,官阶虽不算很高,已属朝廷要员。这年柳宗元才33岁。柳氏自从经受武则天打击之后,一蹶不振,数十年才有一人跻身尚书省。现在柳宗元年纪轻轻便入尚书省为郎官,可说是为柳家扬眉吐气了。他从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到任礼部员外郎,前后才八年时间,在青年朝官当中,像他这般顺利的还不多见。他后来在《与萧翰林书》中说:“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娼嫉,其可得乎?”柳宗元年轻得志,一帆风顺,使得周围急于求进的同僚既羡慕又妒忌。
三、文坛新星
“安史之乱”后,王维、李白、杜甫等文坛巨星相继殒落。活跃在中唐前期的作家是韦应物、顾况、卢纶、韩、刘长卿、钱起、郎士元、皇甫冉、李嘉、李益、李端、司空曙等一批诗人。他们虽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风格,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不少的成绩,但都不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贞元年间,孟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元稹先后走上文学道路,给中唐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富有才华,勇于革新,共同开创新一代的文学。
努力探索并实践文体和诗体革新,是这批新进作家的普遍趋向。贞元文坛以革新为特色。从西魏宇文泰、苏绰提倡以新的文体代替骈文,隋代李谔对“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上隋高帝革文华书》)的骈文提出猛烈的抨击,唐初陈子昂高张“复古”的旗帜,到中唐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对“古文”的积极倡导,在韩愈、柳宗元之前,“古文”与骈文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反复较量。在韩愈、柳宗元走上文坛的贞元中期,骈文虽仍有相当大的势力,但“古文”的阵地已逐渐扩展。梁肃、权德舆是贞元初年倡导“古文”的作家,他们是中唐文体革新的先导。韩愈在贞元年间就积极提倡文体革新,并在“古文”创作上取得可观的成就。在柳镇的好友梁肃及同辈朋友韩愈的影响下,柳宗元在贞元年间就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白居易、刘禹锡也在贞元年间加入到文体革新的行列。中唐诗体革新与文体革新有本质的区别:诗体革新并不是要否定盛唐诗歌,而是在继承盛唐诗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路子,在诗歌风格上作新的开拓。“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赵翼《瓯北诗话》)沿着盛唐的路子走下去,已不能再有所作为,于是诗人或求奇险,或取流便;前者以韩、孟为代表,后者以元、白为代表。韩愈、孟郊在贞元年间已开创出自己的新诗体;元稹、白居易也在贞元年间酝酿着诗歌革新,至元和前期同倡新乐府。可以说,中唐文坛革新之风,起于贞元而大盛于元和。
贞元文坛因为有孟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元稹这一批新人而充满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