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十大文豪——歌德
27755800000008

第8章 歌德作品简介

歌德,1749年2月28日诞生在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1765年遵父命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因对法律毫无兴趣,于是转向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1768到1770年,他因病在家。之后转学斯特拉斯大学继续深造,1771年8月获得该校博士学位,1774年完成《少年维特之烦恼》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1832年3月22日病逝。

歌德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期间。1770年,他在斯特拉斯堡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赫尔德尔,在赫尔德尔的引导下,他学习莎士比亚,学习民歌,从而摆脱了古典主义和宫廷诗歌的影响,写出了一批感情真挚、意境清新、声律优美的抒情诗(如《野玫瑰》、《五月歌》、《欢会与离别》等)。

1771年,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结束学业,回到故乡。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写了一系列体现“狂飙突进”运动反叛精神的优秀作品。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白里兴根》(1773)取材于16世纪农民战争时期的史实,写一个参加起义的贵族对皇帝和封建领主所进行的悲剧性的反抗。在这个剧本中,他有意学习莎士比亚,场面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语言生动,完全不守“三一律”。剧本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歌德因此而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利用希腊神话塑造了一个同情受压迫人民而反抗最高统治者的巨人形象。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是这一时期歌德最好的作品。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歌德以自己的一段生活经验为基础,综合了他所听到的一些事情,写成一部具有高度现实性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维特爱上了一位贤淑的姑娘绿蒂,但姑娘已经订婚,他不得不离开绿蒂而去他乡,在公使家供职,在这里又受排挤而离职。他再次来到绿蒂身边,而绿蒂已经结婚,维特在绝望中用手枪自杀。

维特是一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有理想,有才能,渴望自由,又力图有所作为,但现实的沉闷和鄙陋,贵族的傲慢和偏见,官府的腐败,市民的平庸,都使他不能容忍,他感到孤独,愁闷,但又无能为力,只得从大自然、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农民身上找到一点宽慰。他从绿蒂身上看到了一种质朴纯真的品质,便寄以全副热情,但绿蒂也跳不出平庸的生活圈子,这使维特完全陷于绝望。维特的自杀是他为社会所不容的结果,是他既憎恶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归宿,同时也是他对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的孤独而消极的抗议。

小说采用维特致友人与致绿蒂的书信以及他的日记片断的方式写成,把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自然地融为一炉。全书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来反映社会现实。

这部小说突出地表达了当时德国进步青年的思想情绪,它一出版就引起了一阵“维特热”,不仅在德国风行一时,而且很快就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成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作品。

1788年之后,歌德的文艺观发生了变化,他批判性地回顾了“狂飙突进”运动以来自己的创作,又恢复了文学创作活动,写了一些作品,重要的如剧本《埃格蒙特》(1789)、《伊菲格尼亚》(1779—1786)、《塔索》(1790),并写成了《浮士德》的部分内容。这些作品表现歌德逐步放弃“狂飙突进”精神而追求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理想。《埃格蒙特》描写16世纪尼德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有“狂飙突进”精神的余波。《伊菲格尼亚》标志歌德向古典主义的转变。这一剧本用希腊神话作题材,塑造了一个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真诚感情感动国王,改变当地不合理的社会习俗的理想女性形象,反映了歌德主张通过感化统治者而实现社会改良的思想。剧本用古代戏剧的风格写成,形式完美,语言洁净。《塔索》写16世纪意大利诗人从一个敢于揭露封建宫廷腐败的反抗者变成一个自我克制、安于现状的庸人的身世,其中包含着歌德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1794年,歌德与席勒订交,从此开始了这两位伟大作家互相合作的10年。他俩共同主办魏玛剧院,主编文艺杂志,合作写成了一批诗歌作品(警句和谣曲)。歌德本人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和《浮士德》第一部等作品。《赫尔曼与窦绿台》是一部古典牧歌式的叙事诗,描写法国革命时期,一个姑娘逃到莱茵河左岸与当地德国青年恋爱的故事。作家描写革命给人们带来动乱,歌颂宗法式的田园生活。这些都说明在这个伟大诗人身上同样表现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庸人习气。

进入19世纪以后,欧洲与世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与东方文化的接触扩大了歌德的视野,使他认识到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的时代已快来临,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

歌德的晚年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以惊人的毅力埋头写作,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如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0—1829)和《亲和力》(1809)、自传《诗与真》(1811—1830)、诗集《西东合集》(1819)等作品,达到他创作活动的又一个丰收时期,最后完成了他自认为是“毕生的主要事业”的作品——诗剧《浮士德》。

《威廉·迈斯特》是歌德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在歌德全部创作中的地位仅次于《浮士德》。歌德从1776年开始写这部作品,上部《学习年代》1796年完成,下部《漫游时代》1829年完成。它的创作过程几乎贯穿歌德一生的几个重要阶段。主人公威廉·迈斯特是一个德国资产阶级进步青年的形象,他经历了漫长的生活道路,最后找到的生活理想是为集体劳动,为人类造福,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对社会理想的探索过程。小说最后的结论也可以看作是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歌德的影响。但是小说上部所写的理想是由一个开明贵族提出,下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一个回避革命、调和矛盾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