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马云是这样创业的
27812400000025

第25章 人才是成功的关键(3)

不过,马云再有能耐也不能阻挡猎头们的步伐。毕竟,人家就是吃这碗饭的。而马云能做的,就是向雅虎的员工描述新雅虎的美好前途,并以热情和诚信打动他们,也以此来与各种猎头公司抗争。而这种抗争的最基本形成就是“谈话沟通”,上至管理层,下到普通员工无一例外。

尽管“形势有些紧迫”,结果还是比马云想象的要乐观得多。

虽说是“单枪匹马”到北京,没有带一帮人马来“安插”,但马云并没有让猎头们有太多得逞的机会。

另外,在“收复”雅虎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我们还是有必要提及,早在与猎头过招之前,已经有一个人跟马云小小地过了一招,这个人就是雅虎中国前任总裁——周鸿伟。

就在马云和他的高层们为雅虎中国所召开的那个员工大会上,半路杀出个周鸿伟,他要求上台“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其实,那次大会上本来是没有安排周鸿伟出席的,但他却不请自来,出现在了台下。

既然来了,那就让他上去说两句吧,马云也不是那么不讲情面的人,何况周鸿伟过去一直尊称马云为自己的“启蒙老师”。

周鸿伟被允许发言了,他走到台上,张口就说,“首先,我希望雅虎中国的新东家能给我的属下一个好的安排,一个好的出路,不要抛弃了他们……”在这种场合下,周鸿伟的这番话无疑是“惑乱军心”,给早已处于风雨飘摇、军心不稳中的雅虎中国火上浇油。

不过,对于周鸿伟的“越轨”,马云默不作声,他相信自己的措施可以打动雅虎的员工,也相信他们会作出明智的抉择。

到9月15日“最后通牒”为止,包括随原先负责雅虎渠道和营销的副总裁田健、负责技术的谭晓生和负责搜索产品的李锐都选择继续留下。雅虎中国的700多位员工,只有30人左右选择离开,其余人全部留下加入新团队。

而按照国际惯例,企业间的并购而造成的人才流失率一般在20%左右,比较成功的也不到10%。而雅虎中国员工的整体流失率只有4%,而且高层团队全部留下了,阿里巴巴又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

尽管充满曲折,在“收复”雅虎中国的坎坷道路上,马云显然打赢了一场攻坚战,打赢了这场争夺人心战役的第一关。当然,如何让雅虎的员工死心塌地地“归顺”阿里,还是马云要面临的挑战。不过,马云早已准备了一场盛宴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总之,人心的归离是非金钱所能衡量和决定的。诚意与热情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心。

6.人尽其才,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杀猪的屠夫,干不了密密麻麻的针线活;能让宇宙飞船升天的科学家,也干不了杀猪的行当。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性,让每个人站在自己最擅长的位置上,企业才会形成最大的合力。

马云毕业于一个二本学校,他能走到今天,能力和奋斗起了关健作用。他知道,阿里巴巴要想继续辉煌下去,就需要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而要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就要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马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阿里巴巴人力资源高级主管彭蕾,曾经这样形容阿里巴巴的用人原则:“阿里巴巴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把某一个人培养成总监、副总裁,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把土壤弄得松软、肥沃。但是,只要你自己是一颗好种子,早晚都会生根、发芽、结果……”

这个世界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

马云当然明白这一点,必须把每个人的优点找出来,使他们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并加以培养,是马云的思路。只有把人才放对了地方,才能称其为“人才”。

彭翼捷,一个1978年出生的小姑娘,现任阿里巴巴B2B中国事业部副总裁。2000年,彭翼捷从西安交大外语系毕业后,就来到阿里巴巴工作。仅仅用了七年时间,她从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现在,彭翼捷管理着阿里巴巴的中国网站,以及诚信通高达上十亿元的销售额。2007年4月25日,《互联网周刊》发起的“长三角地区互联网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在抗州召开。彭翼捷,这个不到30岁的小姑娘已经成为阿里巴巴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代表公司在那次论坛上发表了长三角电子商务产业群合作发展的主题演讲。

其实,像彭翼捷这种“坐着火箭上升”的职业生涯成长奇迹在阿里巴巴很常见。而且马云的团队内也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成长奇迹。

在阿里巴巴,员工一旦被“伯乐”

(通常是人力资源部门)发现并确定为“猎犬”,而且是一只能够深入理解公司文化、并且愿意与公司一同长期发展的“猎犬”,往往会得到公司大力培养和重用。阿里巴巴会给“猎犬”或“准猎犬”们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给予他们在不同业务部门轮岗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接触不同的业务,锻炼各个方面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马云的第一份职业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老师,所以在打造自己公司的管理架构时,他习惯性地先想到了大学的架构,“大学里除了科室主任、系主任、院长这条管理线,还有助教、讲师、教授这条业务线,公司也可以按照这个办法来打造嘛。”

于是,按照马云最初的这种构想,就诞生了阿里巴巴公司的两条泾渭分明的“升职路线图”,也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路线图。

一条线是管理线,即沿着“官路”走。沿着金字塔的路线向上依次是Head、Manager、Director、VP、Senior VP、CEO。

另外一条线是“学术线”,追求“技术立身”或者“业务立身”。走这条路线的人,阿里巴巴鼓励他们搞学术、研发和创新。

通常,新员工来到阿里巴巴之后,经过第一阶段试用期转正以后就变成了“勇士”;然后,经过3~6个月,跳过3级,升为“骑士”、“侠客”;侠客以后是“Hero”。当然,要达到Hero的级别很难,Hero里面又分A、B、C 3级;然后到Master(大师);大师之后才是Chief,共分5档,每档又分3级,一共15级。这条“学术线”不可谓不漫长、复杂,熬到大师级的人应该是进入一个非凡的境界了。

应该说,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定了这样两条泾渭分明的路线,马云是用心良苦的。他经常说一句话:“什么是优秀的团队,不让任何一个队员掉队就是最优秀的团队。”而这样两条路线无疑给所有阿里人都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比如,技术人员可能永远不会管人,但“Master”可以成为他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而有些人技术水平是“0段”,管理水平却可能是相当高的“9段”。

实际上,即使是当初和马云一起干的“十八罗汉”,今天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出现在阿里巴巴“CXO”的名单上。除了有“避嫌”的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些人的确不适合在管理岗位上,但他们在向着公司的业务线方向发展,成为另一种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且,马云对优秀的技术和业务人员也是赞赏有加的,“不要CE0很了不起,也许CEO只是个Hero,但是某个业务骨干已经是Mastel了。马云也许在阿里巴巴很重要,但是这个Master,他在中国互联网,甚至亚洲、世界互联网界,说话都有分量,比马云说话有分量得多。”的确,比如雅虎搜索引擎的发明人、现仃阿里巴巴CTO的吴炯,比如在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了16年之后加入阿里巴巴的关明生,比如曾任雅虎中国总裁的曾教授(曾鸣),他们在各自的技术、管理、学术领域,都要比马云优秀得多。

马云说,阿里巴巴永远可以容纳各种古里古怪的人,“有些人能干活不能管人,有些人能管人不能干活”。

学业上优秀的人才一定要做官吗?能做官的人一定要学业优秀吗?大方面说,这关系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配置问题;往小处说,这也是一个人生选择的关键问题。而马云这种让“官迷”和“学迷”都能看到希望的开放性用人政策,无疑给今天的创业团队的领导者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我不希望你们爱我”

不希望自己的员工爱自己,这的确是常人不可思议的观点,但马云这么做是有他独到之处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持这种观点,员工才感觉到在阿里巴巴是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从而工作有了动力,企业才能更快的发展。

公司是大家的公司,人人有份,谁都是在为自己干活。这是马云的观点,并用在了他的创业以及后来的企业管理中。这样的思路的确与众不同,在创业期,他走的是共同创业、团队控股、共同成功、共同致富的道路。

“CEO不要靠股份控制公司,而是要靠智慧、胆略和勇气来经营公司。靠控股就会弄得别人给你当奴才,反正你是老板,怎么说都可以。我从第一天就没有控股过。我对我的同事说,我今天不是你们的老板,而是你们的CEO,我不付你们工资,工资是你们自己挣的。我不希望你们爱我,而只希望你们尊重我。”

阿里巴巴香港上市之后,马云所占股份不过5%。马云是中国网络企业老板中所占股份最少的一个。阿里巴巴虽然没能造就出浙江首富、中国首富来,但它却造就了最多的企业百万富翁。

在阿里巴巴创业过程中,曾经用股份换取过孙正义的巨额投资(第二笔为8200万美元),也曾经用股份换取过雅虎的10亿美元,但至今阿里巴巴还是团队控股。阿里巴巴的大股东还是创业团队。

马云的创业理念很先进。共同创业、共同持股、共同打天下的机制和理念,无疑能更大地激发团队的干劲。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让你的员工为了你而工作,应该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或者使命,或者是一个理想去工作,绝对不要因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而工作。”为了领导者而工作只是工作,为了理想和共同目标而工作才能称为“奋斗”。而人生能奋斗的经历本就不多,应倍加珍惜。

阿里巴巴是有理想、事业、使命、价值观的。但这个理想和事业不是马云一人的理想和事业,而是整个团队的理想和事业。

马云的共同创业机制和理念造就了阿里巴巴团队和员工为自己干的局面。不是为了投资者干,也不是为了马云(尽管他魅力四射)干,而是为了自己干。为自己的工资干,为自己的股份干,为自己的理想干,为自己的事业干。

“30%的人永远不可能相信你。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我们的同事为我们的目标干活,共同努力,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面,就要比团结在你一个企业家底下容易得多。所以首先要说服大家认同共同的理想,而不是让大家来为你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