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马云是这样创业的
27812400000007

第7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3)

华星风波发生在2000年初,5年之后,18个创始人的职务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有人做了副总裁,有人做了总监,有人还是经理,也有人还是专家。5年之后,有人在阿里巴巴,有人在淘宝,有人在雅虎中国,有人在杭州,有人在北京,有人在美国,见面成了一种奢望。

共患难过才懂得珍惜,华星风波发生之后,类似的风波再也没有发生过。18个创始人之间的政治斗争也得以避免。5年之后,这18人虽然见面已经很难,但每年他们都要聚一次,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叙叙旧。

这真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团队,历经风雨的洗礼更懂得团结的可贵。共同奋斗是一种缘分,多年之后当马云再次想起这次风波时,显得无比欣慰。

7.全球跑马圈地

以全球为界,马云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国际化的视野。国际竞争有什么可怕,马云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阿里巴巴的模式,更相信他们的团队有着这样的能力。

舞盒为强者而设,只要你愿意,全世界到处都是战场。但是尔必须首先成为强者,才能仗剑天涯;而成为强者的第一步,就是拥有强者的心态!

马云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有勇气,但不贸进,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1999年10月之前,阿里巴巴一直在“闭门造车”,马云躲着媒体还来不及。他不想让媒体报道,不想让外国人把阿里巴巴归类为“一个中国人办的三流公司”;后来,在高盛投资阿里巴巴的天使基金到位,并解了捉襟见肘的“燃眉之急”后,马云立刻高调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打甲A,直接进世界杯!

这个口号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天方夜谭。

对企业而言,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又该做些什么呢?马云说:“绝不是说请几个外国打工仔或者你在海外建几个工厂就进入全球化了,你要做很多工作的。”

是的,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对一个创业型企业而言,单单让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承认你的“合格企业公民”身份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马云自称,他是“跑遍全球的营销机器”。披上战袍,

“主帅”马云带着“阿里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征了,开始了全球跑马圈地的豪情之旅。

第一站:香港。

早在1999年7月,阿里巴巴香港控股公司就已经成立,而且香港也是阿里巴巴公司总部。不过,这里我们要注意了:总部不代表是“总司令部”。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一开始创业马云就对十八罗汉说过:“你们只能当连长、排长,团级以上的干部我要另请高明。”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香港总部一成立,马云果然聘请了一大批或是MBA、或是“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级别的高级人才坐镇香港总部,自己留在杭州“遥控”指挥。

这一次,马云跑到香港不是视察,而是去“布道”:宣传电子商务,宣传B2B。在香港的一场记者招待会上,马云这个来自内地的老板开始接受挑战了。一个土耳其记者问:“马先生,阿里巴巴应该属于土耳其的,怎么跑到中国来了?”

马云回答:“这句话至少有20几个国家说过,不过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阿里巴巴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

这里有一点我们要提及,当时马云把总部定在香港,一方面是考虑香港、内地同属华夏,将来名扬全球时,也可以向全世界说:这是中国人创办的公司,一个让全世界骄傲的公司;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香港是世界自由港,金融、资本国际化程度之高甚至是很多欧美城市无法比拟的。

所以,马云选择一个总部也不是轻率就拍板的:既有爱国主义情结,又有国际化视角。

简单地讲,马云的思路是全球视角,民族情调。另外,除了香港之外,阿里巴巴在美国硅谷设立了研发中心,在英国伦敦还设有分公司。

欧洲之旅第一站:伦敦。

也许马云的长相天生就给人一种娱乐的感觉,也许素有“欧洲贵族”之称的英国人是被欧洲大陆上的邻国们讥讽“保守”、“呆板”惯了,怒气无处发泄,正想找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人“试水”一下——偏偏这个时候马云来了。

第一次抵达英国伦敦,马云就和BBC(英国广播公司)狠狠地PK(Player Killing,对决)了一下。

当时,阿里巴巴公关部意外地收到BBC的邀请函,随即兴奋地报告给老板马云:下午BBC要采访您!而且,BBC的人给了马云两个“善意”的提醒:第一,是录播,不是直播;第二,有5个预定好的题目,请马先生仔细准备一下。

“铁嘴”马云是教师出身,上台是从来不准备草稿的。他告诉BBC的人说:没关系,我不用看。

采访时间定在下午6点15分,到了下午3点的时候,BBC又发来一个传真:请马先生一定要仔细地看看5个预定的题目。

下午6点,马云进了BBC的演播大厅,主持人又拿出那5个题目,再次“叮嘱”马云:马先生,一定要仔细准备哦。

马云说:好,那我就准备一下。

6点15分,马云正式走进了演播台。主持人对着镜头说:Welcome,现在是BBC总部全球直播!

(这里要提及一点,根据BBC收视率统计,BBC总部全球直播的节目平均有3亿观众在看。

也就是说,马云此刻将要成为全球3亿人目光的焦点。)

还有更要命的呢。镜头刚开始切换到马云身上,主持人便开始狂轰滥炸地发问了:你是中国的公司,又在英国创办分公司,你会成功吗?你想当百万富翁吗?你认为你可以当百万富翁吗?你当得了百万富翁吗?

马云一下懵了:跟我准备的那5个问题一点儿关系没有!

好在马云也是见过世面、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有恃无恐,尽管心里有点紧张,脸上还是带着微笑,总算把场面应对下来了。

节目快结束时,马云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话:我会证明我们能活下去,而且会活得很不错!

若干年后,马云成了BBC的常客,不过是真正的“常客”,而不是被人家“常克”。

当然,马云“征战世界杯”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他第一次去德国做演讲时,阿里巴巴的会员已经有4万多,但1000人的会场里面愣是只有3个听众。等到第二次再去德国,马云回忆说:“里面坐得满满的,还有从英国专门飞过来的会员。”

此后的阿里巴巴,正如坐着火箭腾飞一般,声音响彻整个世界:

200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大赛组织委员会将阿里巴巴评为商务类优秀网站!

2000年6月,阿里巴巴获《互联网周刊》授予的2000年度中国百家优秀网站!

2000年6月,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将阿里巴巴选为全球200家最佳B2B站点之一!

2000年11月,在《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全球最佳B2B网站的读者评选中,阿里巴巴荣列第一!

截至2000年12月15日,阿里巴巴汇聚了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46万注册商人会员,每天发布2500条商业供求信息,成为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阿里巴巴成为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及民间机构向本地区企业推荐的国际商务站点!

就这样,马云带着他那个“芝麻开门”的梦想,带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从香港到欧洲大陆,从太平洋东岸到大西洋西岸,全球“布道”,成为“跑遍全球的营销机器”。

世界大得令人无法想象,唯一可以与之媲美的就是人的梦想。

为梦想而走遍世界,你会发现成功其实就在眼前。

8.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

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不是因为敌人太强,而是因为你太弱。

在马云看来,无论多么残酷的竞争,都会有胜利的机会。强者不只是那些硬实力雄厚的对手,即使硬实力不占优,如果软实力较好,因势利导,依然可以不被对手打败。

人是个复杂体,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并且人的优缺点始终处在竞争之中,只要稍不留神,人的缺点占了上风,就会坏事。

竞争中更是这样,你必须时时提防着自己,不能干出傻事。

人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就是对待荣誉的态度。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马云显得很冷静:

“首先,荣誉是团队带来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其次,对于阿里巴巴这么年轻、还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来说,现在过多的荣誉是害处大于益处。本来我们可以悄悄发展,但现在评论多了,关注也多了。我真的挺怕,荣誉是毒品,让你醉过去,飘飘然。”

在马云看来,最大的竞争价值,不是战败对手,而是发展自己。在他的理念里只有梦想达成的距离,发展规划,根本没有对手的影子。

他曾这样说过:“我认为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自己,所以我们不去研究竞争对手。为此,我花了大量的口舌来说服我的高才层管理伤害了你,因为你把自己的强项都丢掉了。”

对于那些总在花时间找竞争对手的人,马云不屑一顾。他认为一心只想打败别人的人往往已经失去了自己应坚持的发展轨道。

“很多所谓阿里巴巴的对手跑到杭州来说要打败我,那跟学武之人说要打垮少林寺一样狂妄,你见过有人拿着放大镜在身上找癌症的吗?傻子才会有时间找竞争对手,如果我去跟他弄,我不是crazy(疯狂),是stuipid(愚蠢)!我知道还是会有人喜欢这样做,OK,Have fun!”

马云不太在乎竞争者怎么样,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提高自身上。

在外界看来,阿里巴巴现在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了,但在马云的眼中,阿里巴巴还需要不断提高。不仅是市场总在不断变化,还因为阿里巴巴必须避免危机。

“阿里巴巴有没有危机?我觉得危机很大,要不我怎么可能这5年来没重过一斤肉,而且现在越来越瘦。我以前也在想公司大点可能老板就轻松了,我现在发觉越大越累,CEO天天想的就是危机在哪里。我有时候在公司里面看到公司内部的危机,感冒你治也是7天,不治也是7天,但是找出了公司内部的问题确实是件好事,因为团队需要融合,有些东西也许今天没有用但是可能会成为癌症,作为CEO必须不断关注癌症的癌变,这个很痛苦,你如果能够真的找到癌症了,那你也是顶尖人物了,今天马云不是顶尖人物,但天天在关注。”由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发展需要危机感,尤其是自我危机感。

关于外部危机,马云认为是“树大招风”。

全世界最高的楼都是最倒霉的,你富别人都是穷光蛋,别人一定会把你弄死掉。阿里巴巴稍微比别人多赚一点没问题,这是和谐的基本道理。

阿里巴巴的高速发展,使得市场上很多媒体对阿里巴巴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很多是对阿里巴巴和马云的赞美。对于市场上的追捧,马云说:

“其实这两年我好像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们发现没有,我从来不相信互联网分析师,这些人说起来是对的,干起来是错的。

我也不太相信媒体,对不起这里的很多媒体朋友。有多少人了解阿里巴巴,怎么了解?他们说通过媒体了解,很喜欢你,完了,我最怕这个。”

当一个人明白了自己创业、拼搏的最终目的时,就会很自然地放弃无谓的竞争,就会变得更加勇敢,达明而有远见。因为他们已经体会到超越的优越感。

9.回归零度空性

知识给人以智慧、文明、力量和安全感,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更是进入了知识大爆炸时代。人永远都不能满足于既有的现状,只有永不满足的心态,才是推动人不断进步的动力。否则就会落后,就会失败,就会陷入困境找不到方向。

零是没有的,也是崭新的,可以不受约束,也可以生出无限云这样有着“吸星大法”般的功力,孜孜不倦地向周围汲取营养、“悟道”而最终修炼成为“大师”的人。

改变人命运的,有时候就是一句话。马云应该感谢初中时候教地理的女老师,在无意之中对马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位地理老师不仅年轻貌美,亲切可人,讲起课来更是让人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在课堂上不时穿插一些课堂外的见闻,让学生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那位地理女老师就经常用这一招,记得有一天上课时,这位女老师又讲了一件事,说在西湖边上有几个外国人问她中国地理,因为她英文很好,自然对答如流。然后,她又总结说:“同学们要学好地理,不然人家问你们的时候,就会给中国人丢脸。”

少年的马云深刻记住了这句话,并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

说干就干,绝不拖拉,马云少时就有爽快的性格。上完那节地理课后,一回家,马云就每天听英文广播,坚持不懈。

那一年,马云刚满12岁。稚嫩和单纯写在脸上,尤其是在那个“不学ABC,早当接班人”的年代,一个孩子才12岁就开始学习英语,是十分稀奇的事情。要面子有时候会坏事,这种担心一般不用放在马云身上。马云就是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厚脸皮”精神,还有着不怕出丑的大无畏精神,只要一有机会就在街上逮着外国人“开练”英语。

目标和追求给了他激情的力量。据说,甚至在马云上了大学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仍然每天一个人跑到宾馆门口跟老外“对话”。尽管这些类似“闻鸡起舞”、“卧薪尝胆”之类的故事拿到今天来说已无从考证,但马云多年的努力确实为其外语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泰山不择寸土,故能成其大。量变会带来质变,马云的英语口语就这样一天天流利起来。这种流利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几句“what is your name”所能企及的,而是流利到几乎让所有的师生“大跌眼镜”的程度。在西湖边上,有时候连老外都以为这个小朋友是从欧美回来的归国“小华侨”。就这样,从没出过国的马云练就了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而且结识了许多的外国朋友。

空性,其实是佛学上的一个概念,《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件事物好坏,发展的潜力与潜能,是问题还是新契机,关键是看主体能否专注凝神、敞开心胸来转化。

2004年达沃斯年会上,马云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看着来来往往的大人物们。他喜欢这种场合,也喜欢这种旁观者的姿态,因为他即使只是默默地看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就像《赢在中国》的主持人王利芬老师所评价的,“如果这种状态体现一个温度的话,那就是零度”。的确,只有把自己“归零”,才能充分吸收别人的温度,才能向周围所有的人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充足的养分。

如果自己一无所有,那就从“零”开始;如果自己已拥有过辉煌,那么把心放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成功,你会发现,零度能让人找到灵魂深处最清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