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公坪村民的水果种植比平原地区要晚,近两年才陆续有水果产出,随着水果产量的逐渐增多,不得不面临水果销售的时间、价格问题。柿子是恭城县的传统水果品种,种植面积很大,与其他水果不同,柿子可以加工制成柿饼,柿饼是传统的水果加工品种,在全区乃至全国都有很好的销售市场。从柿子将要成熟,到柿子烂在树上,柿子有三次销售机会,这段时间里,村民们都要时刻关注着柿子的市场行情,面临什么时候卖、按什么价格卖的选择。村民们经常通过谈论谁谁家的柿子什么时候卖了、卖了多少钱,来判断自己柿子的价格,以达到预期的收益。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村民们具有极强的经济意识。村民的第一次选择是在柿子准备熟的时候,基于人们消费的逆反心理,这个时期的柿子按理在市场上会卖得好价钱,还没熟透的柿子运到城市后,只要点上药水,就变得既漂亮又新鲜,更迎合消费者需求。这时期买卖柿子,除了受挂果早晚不同的影响外,今后柿子价格的波动也是影响村民作决定的主要因素。因为柿子刚上市,还不知道今年市场行情如何,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少村民都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即便卖也只卖一部分。第二次选择是在柿子刚熟的时候。这时的柿子是刚刚全红的硬柿子,村民仍面临是留还是卖的选择,如果等到霜降后再采摘柿子,柿子的糖分含量比之前的高,做出的柿饼质量更好,更容易卖得好价钱。第三次选择是卖与不卖的问题,即是把鲜柿子卖给果商做柿饼还是留着自己做柿饼的选择。由于柿饼制作受到天气的影响,在霜降时期如果天气晴朗,就会有较多的果商来收购鲜柿子加工柿饼,这时柿子的价格有可能比大批上市季节的高。是留着自己加工柿饼赚更多的利润,还是直接高价卖给果商,这得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在这三个时期,柿子的价钱波动很大,不如人愿的事情时有发生,为此村民们都非常谨慎。
为了保证收入的增加,村民们必须根据自己资金的周转、理想价格的预期值、对今后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天气情况、交通状况、自家柿子在全村柿子中的质量和规模等因素,决定柿子在何时、以何种价格卖出。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有时会出现大个的柿子没卖得好价钱,而小个柿子的价钱比预计的高;有时早卖的柿子比晚卖的价钱高,而有时也会出现晚收的柿子比早收的价钱高;柿饼的销售也存在同样情况,不同的季节、市场供需不平衡柿饼的价钱也不一样。这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增加了村民决策的难度,也逐渐培养了村民们对市场波动的灵敏反映。
(六)经济结构层次的变迁
虽然新合村在恭城县是贫困村,斋公坪是新合行政村里边远的自然村,在外人看来,村民们的经济状况都属于同一水平,但随着群众生产积极性的提升,沼气的普及,经济逐渐发展,各家庭因为受到主观、客观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各家庭的收入差距也将随之出现。在斋公坪村民的基本生活处于难以维持的时期,村民们家庭经济状况就算有差别,也是因为家庭成员人口多少的不同造成的,由于大家生活水平都低,并没有明显的差距。可近年来一些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劳动力少、人均田地少、思想比较保守的家庭逐渐处于发展的劣势,而劳动力充足、人均田地多、成员身体健康的家庭则表现出明显优势,由于优势与劣势的对比悬殊,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同。经济发展较快的家庭里最明显的特征是购买了摩托车、电视机、手机、影碟机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以及正在或打算修建新房、更新水果品种,而发展滞后的家庭种植果树的面积少、果树品种单一、没有分家、没有任何高档消费品。斋公坪就有一户村民家里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四分,生活很贫困,因为没有钱盖房子,至今一直未分家,大儿子因为负担不起两个孩子的开支,到女儿6岁了也没有生育第二胎,是村里惟一只生一个女孩的夫妇。
在这种差距下,村民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些经济水平提高较快的户主被村民们看成为“老板”,他们的决策成为村民生产和出售水果的参照,在言行上对全村的村民有一定影响,而那些发展缓慢的家庭,被人们视为不够勤快,这些家庭的村民比较缺乏信心。但是斋公坪依然保留了瑶族同胞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斋公坪在新合村委有当年政府搞的集体果场,每年都分配到果场的收益,斋公坪除了村里一些开支外,都拿来资助那些发展缓慢的农户。
斋公坪自然村在引进生态农业以后,村里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技术经济这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发生了改变,使得斋公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变迁。
(第六部)分启示与思考
一、瑶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瑶族刀耕火种的合理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一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方式将森林连片砍伐并焚烧,在表土暴露的时期内,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只要对森林资源的利用规模小于天然植被生长的速度,刀耕火种不至于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他们的生产过程中,如果自然资源的修复能力低于人们开发的速度,那么瑶族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了。因此,在瑶族利用自然资源时,必然会考虑如何维护自然资源自我修复能力的问题。
斋公坪自然村的瑶族村民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刀耕火种方式进行劳动生产,当时的人们对如何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有一系列行为规范。如前面提到的在村民们开发耕地时,遇到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树木都不砍伐,为了让树木的根固定土壤、蕴藏更多的水分;每年烧畲林地都要根据风向变化的经验,挑选适合的季节进行,防止火势蔓延至其他地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人们在坡度大的山地上开发梯田,种植农作物,就是为了在获得更多耕地的同时,又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村民砍伐树木时要远离水源林,这既保存了土壤中的水资源,又优化了生活环境,为他们在山上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瑶民在耕作过程中的这一系列措施,不单只是对环境的简单适应,表明山林土地和他们共兴亡的观念已融入了他们的意识中。
任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是简单地向自然索取的行为,而是一种文化行为。瑶族传统风俗习惯是瑶族人民在劳动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之一,通过风俗习惯的世代相传,瑶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在一定程度上,风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态度。
斋公坪自然村在刀耕火种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人们对影响生产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敬若神明。如:不允许在盘王庙附近砍伐树木的规定,因为盘王保佑着瑶族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如果砍伐了盘王庙周围的树木,就会得罪了盘王,招致惩罚;每年都要举行四次农耕仪式,祭拜盘王与道教众神仙,祈求农业生产风调雨顺,这些体现了瑶民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心理,必然会约束瑶民的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不至于肆无忌惮的开发利用,这在某种意义上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相似之处。斋公坪地区入赘婚的习俗,使男女平等的观念在瑶族村民中被广泛接收,夫妇们不会为了得到儿子,而生育许多子女。斋公坪村自从高界村分出来两百多年后,才增加了12户农户,至今人口才75人。在这两百多年间,排除其他特殊因素人口增长的影响,瑶族入赘婚习俗对生育观念也是导致人口超低速增长不可忽视的原因。由于人口增长缓慢,降低了人口对自然界造成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有限资源的冲突,为瑶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我国很多汉族地区长期以来被“重男轻女”的思想统治,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失调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人口结构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对未来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会造成一定冲击,如婚配失当、人口拐卖、性行为错乱等,影响社会尤其是婚姻的稳定。瑶族地区在入赘婚的传统习俗影响下,男女平等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将有效地避免了男女人口比例失调的问题,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在人类以主观意愿主宰自然界的同时,被忽略的自然界也开始了对人类行为的报复,这时人们才意识到要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学会如何与自然生态和睦共处。通过前面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瑶族的刀耕火种是一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以大量的资源消耗来支撑低效能的产出,与生态农业不是同一概念,但瑶族传统文化中,却体现了瑶族人民维护自然界自我修复能力、保持生态平衡,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潜在意识,这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想方向一致。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瑶族的刀耕火种明显地与时代生产力发展需求不一致,而全盘否决瑶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促进瑶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农业与经济发展
(一)瑶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对实施生态农业的促进作用
生态农业的基本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协调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协调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合理运行;减轻或消除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对于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瑶族世代生活在山区,为了保证自然资源可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形成了一系列自发的体现保护环境意识的传统文化,在文化机制的约束作用下,村民们认为只要尊重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就会得到自然界神秘力量的保佑。这种文化的作用力为生态农业的实施提供了思想基础,对于新的生产技术村民们并不排斥,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经济是人口存在的基础,对人口的数量、质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也对经济产生反作用,当人口数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过低时,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瑶族地区入赘婚的存在,促使男女平等观念被广泛接收,形成了与汉族地区截然不同的生育观念,降低了瑶族人们多生孩子的愿望,减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索取。男女平等观念,从思想根基上控制了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缓解自然界负载的压力,为生态农业实施提供了人口基础。
(二)生态农业是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的实施是为了达到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物质产出最大、资源保护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通过沼气池的发酵,实现了能源间的转换,产生的沼气为村民节省了能源的开销,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是农作物天然的营养素与抗虫害剂,这为村民节省了农药与化肥的开支,“三位一体”模式的链条中由沼气连接的养猪和种植,更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些极大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同时,这种模式解决了山区能源使用的问题。上山砍柴火是山区人民最传统、最直接、最容易获得的能源来源的方式,然而无限制的砍伐将会造成资源枯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由于交通不便,山区的人们不能像平原地区那样方便地使用液化石油气;由于电费较高,而且缺乏家电设备,电也不是一种方便、廉价、安全的能源;炭虽然在山里可以自己烧制,但也是一种砍伐树林、费时费力的能源,这些能源都不是山区人们容易获得的、可再生的能源。相比之下沼气具有干净、方便、快捷、安全、可循环利用的特点,充分利用了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原理,保护了森林资源,更适合山区的使用。因此,对于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农村,生态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政府引导瑶族经济发展的措施
1.充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分属于两个平衡系统,各有其发展规律,同时,二者又共生互动。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导致文化结构的变动,而民族文化的结构变动也必然给经济结构以巨大的影响。通常民族文化会从传统教育;传统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习俗、社会组织等文化内容对民族经济产生作用,只有结合这些文化因素才能找到发展民族经济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