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聆听自然的歌唱
27950500000008

第8章 我们是在掠夺自然,还是在自掘坟墓?(2)

荒漠化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对地球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极大,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各国人民都在同荒漠化进行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万~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据联合国资料表明,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23亿美元。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有些地方因荒漠化严重,许多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

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是形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全球变暖也会促使一些原来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荒漠化。但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1.盲目垦荒 土地是否荒漠化,决定的因素在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并通过植物叶面蒸发。草原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在农闲季节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裸露的地表因日晒风吹,会不断地损失掉它的水分而形成荒漠化。如前苏联在1954~1963年的垦荒运动中使中亚草原遭到严重破坏,非但没有得到耕地,反而带来了沙漠灾害。

2.过度放牧 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的荒漠化面积也越大。

3.滥砍树木、毁林开荒 如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本是茂密的森林,人类的开发活动,使大面积的森林遭受破坏;缺乏森林保护的土地阻挡不住西伯利亚黄土的侵蚀,形成了干旱、荒凉的黄土高坡,面临荒漠化的严重威胁。美国在1908~1938年间,由于滥伐森林9亿.多亩,大片草原被破坏,结果使大片绿地变成了沙漠。

4.过度开采地下水 如对地下水持续超采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超过了植物赖以生存的地下水位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需维持在2~4米,否则不能满足天然植物正常用水),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

此外,土壤的过度耕种、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也是促使荒漠化日趋严重的重要因素。

四、中国土地在退化

我们知道,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于中西部区,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93.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2.6%,其中水蚀面积达到106.84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为186.89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国水蚀和风蚀总面积的64.8%、98%。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万平方千米以上的省区为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云南、陕西、西藏等。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即在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基础上,由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所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规模的毁林毁草开荒

在不具备垦殖条件,又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进行的农业种植,大规模地毁林毁草开荒,导致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土地退化地区,特别是荒漠化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煤炭难以购进,农牧民主要以天然植物和畜禽粪便为燃料,其樵柴的方式,通常是大片地连根挖掘,使地表植被和土壤遭到严重破坏,因而在风力作用下,大面积固定、半固定沙地极易变成流沙。

(2)草原过度放牧严重

草原只利用不保护,天然草场生产力低。随着人口增加和市场利益驱动,牧民盲目增加牲畜头数,导致草场严重超载。由于牲畜的过度践踏,地表结构受到破坏,造成风蚀沙化。建国以来,我国牧区牲畜由2900万头(只)发展到9000多万头(只),草原面积却因开垦破坏和沙化而减少667万公顷,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3)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在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4)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

在一些农区土地利用中,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造成一些地方的水土流失甚至沙化,致使区域土地资源不断退化,生产力显著下降。

五、明天我们喝什么

水是地球上最丰富、分布最广、使用最多的物质,是可循环使用的可再生资源,应不必担心了吧?

不!水,对人类而言,其资源也同样有限。这是因为人类所使用的主要是淡水,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覆盖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水,总水容量约13.8亿立方公里,以致有“水球”的美名。然而其中97.5%(13.45亿立方公里)是盐化了的海洋咸水,仅有2.5%是淡水,而淡水中绝大部分封存在极地冰川和地下水中,这样我们所能够使用的水就只剩下全部水中可怜的O.01%了。形象地说,地球这个大水缸,人类仅得一瓢饮而已。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然而由于淡水的有限性,以及人口爆炸,滥伐森林,肆意污染洁净水(海平面上升也会污染到地面以及地下淡水),造成了全球性的水荒。

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指出:“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是水。”1977年联合国水事会议上,再次强调:“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

预言是相当精准的,到了1995年8月,世界银行公布的调查统计报告表明,拥有世界人口40%的26个国家正在面临着水资源的危机,这些国家的农业、工业和人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17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设施,80%的疾病由饮用不洁水引起,并造成每年2 500万人死亡。以致在1997年联合国惊呼:“目前地区性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危机的到来”

最新的资料显示,情况还在加速恶化。2003年3月5日,联合国23个机构为了东京举行的水资源会议而合作发表的一份“世界水资源评估计划”预测说:2020年人均可用水量将减少三分之一,加上饮用水污染,至2050年,全球约有60多个国家的70亿人口面临干净淡水匮乏的困境。

在中国,水危机已逐渐成为现实。据《中国改革报》2006年5月30日的报道,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瓶颈。第十个五年规划(2001年至2005年)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还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

中国人早就有“竭泽而渔”的警世古训了。公元前三世纪,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那部《吕氏春秋》里,就有“竭泽而渔”的出典。

文章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你使用的是最有效地方法,把湖水都戽干了去捕鱼,岂会不丰产?然而,这只是眼前的好处,到了明年,你就连一条鱼影儿也见不着了。

这个道理一说就明白,而且人们也会留心默诵它,为的是防止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徒留笑柄。

但人们往往只是在小处、局部算得清这笔账,如竭一条小河而捞鱼啦,杀一只母鸡取卵啦,伐一座青山而采樵啦,这都算得过来,但一放大到国、放大到洲,特别是放大到地球这个级别,就变得少有的糊涂了。

六、采煤引发土地沉陷

煤炭是一种可以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的矿物。它是古代植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

煤作为一种燃料,早在800年前就已经开始。煤被广泛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是从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开始的。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煤被广泛地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推动了工业的向前发展,随之发展起煤炭、钢铁、化工、采矿、冶金等工业。煤炭除了作为燃料以取得热量和动能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制取冶金用的焦炭和制取人造石油,即煤的低温干馏的液体产品——煤焦油。经过化学加工,从煤炭中能制造出成千上万种化学产品,所以它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如我国相当多的中、小氮肥厂都以煤炭作原料生产化肥。此外,煤炭中还往往含有许多放射性和稀有元素如铀、锗、镓等,这些放射性和稀有元素是半导体和原子能工业的重要原料。

各种工业部门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消耗一定量的煤炭,因此有人称煤炭是工业的“真正的粮食”。

然而,对煤炭的巨大需求带来了对煤矿的疯狂开采,给地壳和环境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恶果。先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2008年10月9日13时55分,江西省芦溪县源南乡石塘小学操场中间突然塌陷,形成了一个大约直径6米、深3米的圆形大坑。与这所小学相邻的42户居民楼也都不同程度地开裂。

无独有偶。在此事件发生前的5月12日15时,源南乡档下村三家塘组的一块稻田发生地面塌陷,面积足有1500平方米,深数十米。

事实上,在萍乡,10年间,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陷。

1999年12月14日,上栗县赤山镇枫桥牛屎塘发生严重地陷,前来萍乡办案的两名宜春市民警,连人带车栽进深不见底的大坑中,造成了车毁人亡的悲剧。

2000年12月15日,赤山镇枫桥村小学出现塌陷和大面积裂缝。数百名学生被迫迁出。

2004年国庆期间,湘东区湘东镇巨源村熊家山第6村民小组发生地陷,地裂范围达到3平方千米,境内的部分山冈、田地、乡村和公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还造成2栋房屋倒塌,20多栋房屋成为危房。

2008年8月29日,安源区长兴馆管理处光头岭一居民楼旁发生地陷、形成了一个深约2.5米、面积约为60平方米的大坑。

人们不禁要问,塌陷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萍乡屡屡发生塌陷呢?

萍乡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田和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为了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萍乡—直采取超强度的不规范开采方式,整个矿区几大煤矿开采后,相继形成了6个相对独立的地面塌陷盆地,分别称为:安源—高坑塌陷区、青山塌陷区、白源塌陷区、巨源塌陷区、黄冲—焦源塌陷区和杨桥塌陷区,全区井田总面积81.9平方千米,开采总面积4.1平方千米,塌陷总面积79.7平方千米。塌陷区内房屋、道路、农田、水利等建筑设施均遭受严重破坏,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萍乡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有关人士分析说,萍乡的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区域为灰岩‘地区和坑采矿区。从地质构造方面看,萍乡的岩溶地貌分布较广,预测上栗县的桐木—下坊都为地面塌陷易发区,湘东城区—上株岭、白源—高坑为地面塌陷次易发区。伏秋干旱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岩溶地下水的开采量增加,相应增大了地面塌陷的可能性,所以塌陷发生时间以伏秋干旱期为主。

对于坑采矿区而言,萍乡煤田开采历史长,开采状况复杂,尤其是萍乡矿区煤系底:部多为灰岩含水层和多煤层重复采动,从而加剧了地面塌陷的速度。此外,因采矿长期排水,地下水位下降。当地下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地下水潜蚀作用和掏空能力的加强及溶洞中充填物的流失,原本相对平衡的状态遭到破坏,因而造成地面塌陷。

因采煤引发的地陷,已经深深困扰着中国各个产煤地。

最新研究表明,全国累计煤矿采空塌陷面积已超过70万公顷,而且这一数字每天都在随煤炭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给我国的煤炭生产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