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27963100000002

第2章 心经夜谈(1)

《心经》的庄严美

简单才能庄严,《心经》有庄严美。

简单是为了有效,所以叫“简单有效”。当简单到了极致,美也就到了一致。这种简单成为鲜明的符号,令人意识到这是万物秩序的自我呈献。这种美具有一种逼人的气势,这在受众心中就形成了庄严。一经投射,万丈华光。

佛法讲究庄严美,禅宗崇尚简单,佛经必须是简单而庄严的,《心经》就是这样简单而庄严的佛经。当庞杂的印度佛教原典经汉语之手“提纯”,马上就呈献出佛教教义中应有的简单庄严之美,这就是佛教在中国被弘扬的奥秘,因他被提纯。汉语是简洁的语言,中国人思维是静穆的花园。这片静穆的花园中的园丁欢迎游人,好比明月欢迎清风,这是思维本身的存在状态与意识诉求,我把他叫做“有动感的宁静”。

《心经》者,静心之作也。

非经之美,乃心之美。

宁静、简单、庄严。

只有不着相(不执著于外相),才能感悟到法相庄严。

《心经》之所以只有260个字,是最简短的佛经,是因为它在告诉我们:只有核心才能辐射,只有交叉才有经纬,只有短的才能说明长的,只有简单的才能解决复杂的,只有“无”才能满足“有”。从这一点上看,《心经》正是通过这种极简方式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无字经。不是不要文字,而是让文字做好文字。当文字只是文字,思维就愉悦。思想者看他的文字,好比园丁看玫瑰。当文字不只是文字呢,野玫瑰让人疼,恐怕会被折去。

园丁自有群芳谱,佛经都是无字经。《心经》与《坛经》都很强调这一点。在《坛经》中,六祖慧能告诉我们,他为比丘尼无尽藏讲佛经,根本不依文字,自称“不识字”。《圣经》云:“字句叫人死,精义叫人生。”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是读经的指导方法。

什么叫经?能讲明白一个道理就叫经。一本书就讲一个道理,《心经》讲明心,《坛经》讲见性,足矣。为什么叫“一部佛经”,不说“一捆佛经”?正是怕思维缠绕成乱麻啊。佛法既然是斩魔刀,必是一把刀。佛经既然是斩魔手,必是一只手。还有一只手呢?你看佛的画像,做手势的都是一只手,另一只手垂下或平放,谁见过举双手的佛?没有。这就叫“留一手”。是留一手软的,还是留一手硬的?应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观音菩萨紧紧抓住千万人的心,所以叫千手观音。单刀直入,直接面对,正面相逢,一切力量从简单中来。

佛是庄严的,不庄严人不信。人信的不是佛,信的是庄严。凡物庄严呈献,人必匍匐拜之。

观音菩萨法相庄严。他不来被埋怨,是盼他来;他来了欢喜一片,是要同行。

如何请观音、信观音、拜观音、与观音同行?请君来做舍利子,莲花佛前坐一回。不必捧读《心经》,放下看更好。有意无意瞟一眼,忽有所动,忽有所盼,忽有所慰。园丁欣赏自己种的玫瑰(喻自性),正相宜。学佛不是赶时髦,信佛不是搞投资,读佛经不是夸资本,是为了领略庄严。

何谓庄严?心的忏悔是相的庄严,忏悔的心是本的庄严。本相庄严,四明俱足。真实不虚,谓之庄严。

知悔者,得法矣。

世上有没有后悔药卖?没有。忏悔有没有用?没用。那为什么还要让人忏悔?是为了安慰。要说有用,安慰最有用。伤不可怕,可怕的是血流不止。累不可怕,可怕的是干了一天没时间上床。罪不可怕,可怕的是黑洞洞的人生没人告诉你问题出在哪里。忏悔生觉悟,洗心得重生。于事无补,于心有益。救了一颗心,就是救了一个人,所有的事情就都“找回来了”。

《心经》庄严之美,是因忏悔动人心。在经中,观音指导舍利子忏悔。忏则慕道,悔则生道心。不悔不成道,无悔无真知。一定要提纯,承认有不纯者困绕浑金璞玉,经过大匠之手点化,即可成金。不需劈砍,只需化质,原物同赋,成为一物。流水刮圆河床卵石,时间拉齐人生差异,佛法让人明白一切人皆在红尘中摸爬滚打。一生的红,一生的尘,想白一回吗?水月观音清净你。

你把你一身的累、一身的罪扔给他,你就成为真正的你。

耶稣是代罪的原野,观音是听人倾诉的一间房。在这间房中,什么话你都可以对我说。井深桶不能到底,潭深不能游遍,但在那个瓶、那处深潭美井中,因你本是水,故能化开一切,自由一切,如意一切。一石激起,不止一浪;一语激起,不止一生。三世因缘,柳枝一拂,就开出花。欲求大士瓶中露,金屋供养大士身。

法相庄严不需仰视,法音美妙不需聆听,法身清净不需浣洗。当初距离产生吸引,如今距离成了可以伸缩的用器,合用时你就是佛。时间不再遥远,空间不再无限,把玩虚无,始知互为归宿。所以人生不需要空虚,在空虚的巢穴中,竟有明珠一颗供你拾取。世界形成于需要,知道人内心隐秘的唯有不再隐秘的人。不敬畏不行啊,都知有命定与未定之定。不忏悔不行啊,再硬的心也硬不了几回,硬不了多久。当革命的意义被消减,革命者的顽强意志马上就崩溃。当信仰的内容被抽空,信徒就更加空虚、更加迷茫。因此真正的信仰必须要树立自我,不依佛,不依经,不依僧,这是真正信佛的“三不依”,是对“三归依”的说明。佛教讲自性成佛,没有外佛,只有心佛。没有心佛,只有心魔。我有明珠一颗,今在他人手中。

没有得到就没有失去。

永远得不到就永远不会失去。

这个世界的好东西我们永远得不到,人一生梦想注定成空,这是为了一次性全给你。

一丝头发都不给的,整个人都给你。

一个子都不给的,财产全部给你。

当然这是比方,其中有因果命定,更积极的意义在于:把“永远得不到”变成“永远不得到”,就成了人生修炼的法宝,是人生大艺术。可以得到,但我已不想得到,这样就得到了自己。此法甚难,此理甚妙。讲给猴子听,猴子扔掉手中的果子;讲给士兵听,士兵扔掉手中的枪。观音讲给舍利子听,舍利子马上扔掉一切的欲望。

昔日,摩西举铜蛇而医人。

后有,观音举金瓶而疗身。

如今,我众发心忏悔。

始知,我即庄严、奇妙、清净之法身。

愿人记起那鞭伤,不如记起那伤鞭。

愿人记起那道光,不如牢记那场暗。

愿人记起那缕香,不如谨记点香手。

愿人记起那个字,不如铭记写法,自用刻刀,刻下自己。

《心经》本无心,你又从何处读起?

你要这样说:我本无心,无心读《心经》,这就符合他的美意了。

读经是福,读经是缘。《心经》有缘。有缘读《心经》,无缘读自性。既然有福要当作无福,是真正有福;那么有缘也要当作无缘,是真正有缘。这样,他来了你也不喜,他走了你也不悲。当初他来,缘不可知,缘不可解;后来他走了,缘不可追,缘不可问。珍惜眼前人吧!这是一部“活心经”。

品读《心经》,珍重缘分。读一段《心经》,结一段奇缘。红尘滚滚与你相遇,拉手是缘,回首是缘,分手是缘。

你在城市唱歌,是唱给草原听,风会把你的歌声带到。

你在城市放牛,却无人能帮你。

不如归去,杜宇一声春晓。

浓山淡水,茂草疏林。

芦苇一定要在水中。

你我一定要在爱里。

别说:我爱你。

要说:我慈悲你。

苦吗?

累吗?

相信吗?

幸福吗?

不想问就不问,不想答就是你的答案。如今我才明白。

不穿黑衣,见不到白衣如雪之人。

不走夜路,无处赏明月。

人生的暗就这样暗下去,坠入深渊会有人接住,身在虚无会有人托起。不入那空,怎能合一?

观音开示奇妙佛法不在佛法中,不在《心经》中,而是他把自己带给了舍利子。身所施是法所施,接引肉身,还需肉身一具。灵魂不弃肉体,他说:我慈悲你。肉体就成了光。

夕阳之下,头发丝也辉煌。

然后在无声处闻声,无香处含香,你与佛合为一体。破碎的心不是拼起来,失望的手不是又抓起,而是让他去。

解脱是解是脱,觉悟是觉是悟。说一千、道一万,要你爱自己。毁坏了这个肉身,成不了佛,也做不了人,你成了什么?《心经》要人爱自己。莫杀生,意思是莫害自己。要惜福,意思是珍重自己。

那么远扛过来的东西,你不会扔。

那么远的路,你不会忘。

那么好的事,你不会丢。

但《心经》就是要你丢,要你忘,要你扔。此所谓:空手福满身,无心心自在。要求眼前福,问取眼前人。

送你一部《心经》,你先告诉我你什么时候会把他扔了?永远带在手上是不可能的,你有那么多事情理不清,会在乎一本书吗?你连自己都不在乎,会在乎这个世界吗?这个世界得罪了你,你忍无可忍,耐无可耐,当你不再忍耐,就成了魔。

不是要你忍,而是要你忘。

忍是忍不下,忘却能忘了。

《心经》说的彼岸是自己。你与自己的心,是左手到右手的距离。但人的左眼永远不会去看右眼,除非在镜中。《心经》就是这面镜子,让人反观自身。

始知:花无尽,愿有尽。

始知:来有时,去无方。

始知:如何始,如何终。

始知:当下事,当天做。

始知:身边人,是真佛。

始知我,是众生。

听那钟声沉沉,道在云中飞升。

法相庄严,是觉后身。

挥手告别的不仅是世界,更是告别挥动的手。最后一次挥动你才会记住我。若不消失在茫茫人海,你永远不会成为他。

我本无心,心本无我。

法相庄严,是觉前身。

观音菩萨说话有四个特点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人。”这首诗是香山居士白居易写的,名为《和友人洛中春感》,讲诗人春天的感受。末两句很好:“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人。”我们一生都在学人家多情,最后难免如苏东坡所讲“多情总被无情恼”。

一部《心经》,总旨是“色即是空”,再进一步就是“般若皆空”。什么叫“色”?世上一切都是色,原义指物质与肉体。什么叫“空”?真如本性就是空,真空。我们因色丧空,被世界迷失了本性,一经觉悟,色即是空。不需要另寻天堂,此处即天堂。什么又叫“般若皆空”?指一切智慧其实都没什么用,佛法不是要你用智慧来思考,要你用心灵来享受。连般若(智慧)都是空的,它除了告诉你“我本无用”外,并没有别的开示。一切放下,自己就是般若。

我把《心经》分为七品,分别是自在品、色空品、本性品、破执品、无碍品、不虚品、善念品。

自在品讲一个苦字。

色空品讲一个空字。

本性品讲一个法字。

破执品讲一个无字。

无碍品讲一个离字。

不虚品讲一个真字。

善念品讲一个善字。

照此七个字通读七品,就可以通晓《心经》为我们开示的真理。我送给大家一个方便的读经办法,就是带入“我”字,用意念读经,会有效果。我们以自在品为例。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带入“我”字:我观自在菩萨,我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我照见五蕴皆空,我度一切苦厄。

这样一来,我就是观自在菩萨,我已领受般若,我已照见五蕴皆空,我能度一切苦厄。这种“带我”读经法是有效的,有人批评我这办法是“魔”,我也不用作辩解,由他去吧。

你也可以不读,默想经文更妙。焚一炷香,泡一盏茶,灯不要太亮,房间越小越好,人越少越好,不要话多,尤其不要作绮语。风花雪月去掉风,去掉花,再去掉雪,只留下一个月。为什么留下月?大家知道,观自在菩萨又称水月观音,念想一轮明月,可以感受佛菩萨的光辉。

观音因为披拂着月光,慈爱圣洁,常穿白衣,被称作“白衣观音”或“白衣大士”,民间还把他称为“月光菩萨”。是的,如果把佛比作太阳,菩萨就是月亮。太阳是红的,月亮是白的。说到一个“白”字,今天我在炒菜时有感悟。我炒豆芽,看见豆芽很白,放进锅里三炒两炒,白依然白,是一种被炒后依然不失本色的白,但肯定不如没炒时白。那时的白,是清爽的白。我因此悟到,想要“白”,一定是生的才是最白,熟了就要差一点点。我们做人要做到“白”,也必须是生的,熟了就不好了。关于“白”可讨论的很多,回头再说吧。

《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观音菩萨代佛宣讲的一部经典。既然是代佛宣讲,那么里面都是佛陀本意,没有一个字出自观音。但既然佛陀让观音代讲,那显然允许观音用她自己的方式。也就是说,里面的话是观音独特的表达,佛在她里面。《心经》真是一部很奇特的经典,它不像《金刚经》、《佛遗教经》这些经典是佛陀亲现法身、亲口宣讲的,因此开头没有“如是我闻”的字样。

观音菩萨说话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较少铺排,直接说观点。比如她对舍处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来就上,没有过渡。这是观音菩萨的谦逊,她不像佛陀说话一样多方打比,只作提炼、告知的工作。同时,这是她的功法,让真理扑面而来,让人无法躲闪。

第二个特点,一话多讲,说就说全,罗列详细。比如一提“色空”就连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样,后面还补充了一个“空中无色”,一共五样,相当详细,适合人反复咀嚼。由此可见,观音此经是开示给“学问僧”的,适合喜欢钻研佛理的人看,是不折不扣的课本。在浩如烟海的《佛藏》中,有的经典是佛菩萨为弟子讲课的课本,有的是佛菩萨自己修道、证道的笔记,有的则是佛菩萨私密的笔记或书信,不只一种。佛菩萨也有自己的私生活吗?佛菩萨当然也有自己的私生活,他的一些心里话只对有限几个人讲。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经》某些话正是佛菩萨的一些私密话语。现在我们学学课本,再看看老师的笔记,最后我们再看看老师的笔记与书信,就完全理解他的为人了。陈寅恪先生写晚明历史,就写《柳如是传》,考证她的私生活,这是真正的历史,可以看到一颗心。

第三个特点,经文中有功法,读一遍经,等于练了一遍瑜珈,全身通泰。详说如下:当时观音为站姿,舍利子为跪姿,讲着讲着,舍利子由跪变为盘坐,不知不觉躬身行礼,再后完全站立,与观音同拜西天。这个身体移动的过程是自然的、自由的,观音暗中把他托起。讲自在品时,观音引舍利子看他的脚。讲色空品时,观音引舍利子看他的胫。讲本性品时,观音引舍利子看他的腰。讲破执品时,观音引舍利子看他的腹。讲无碍品时,观音引舍利子看他的颈。讲不虚品时,观音引舍利子看他的头。讲善念品时,观音引舍利子看他的顶,那上面已是一片吉祥天。随着观音讲经的深入,舍利子的目光被逐渐抬起,往上缓缓移动。散光凝为精光,表情由茫然转为喜悦。他从观音身上读经文,而不是从书上读经文。观音浑身都是字,整个为一颗心。观音向他开示“我身即是色,色即是空”。

第四个特点,观音讲经的间歇有长有短,不是不变的。佛陀讲经一泻千里如灌溉,观音讲经点点滴滴如浇花。浇完自在品,稍停。浇完色空品,稍停。浇完本性品,停很久。浇完破执品,停很短。浇完无碍品,停歇最长。再浇不虚品,停得比较短。最后讲善念品,讲完就走了。回味整个过程,是在念一首诗,在唱一首歌。

《心经》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奥,把基本意思搞懂,其他的都不打紧,关键是享受。当今之世,用心品读《心经》带给我们的清凉智慧,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福气。希望大家都来读《心经》,做一个破除执见、一切放下,只以真心做人的人。

从心魔到心佛

《心经》讲一个人从心魔到心佛的艰难过程。这魔鬼比谁都更懂我们的心,他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很多事情、很多人,我们从“着魔”到“入魔”,最后就“成魔”了。成魔的人有很多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他一定要达到目的,否则誓不罢休;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管身前身后一片狼籍;达到目的后他又很失望,仰天长叹,居然还会流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