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娜是一个牧民,她的家住在阿尔泰山脚下一片辽阔的荒原上。但阿米娜全家人都不放牧,而是常年守护着山坡上一堆黑色的巨石。
收取参观黑石头的门票成为阿米娜全家的经济来源,她告诉游客,这是一堆铁陨石,并为游客们准备一把小铁锤,因为黑石头能敲击出悦耳的音符。
不过相关专家的进一步分析认定,这可能是一种叫做闪长岩的含金属量很高的石头,是阿尔泰山的自然石。对于一位在新疆从事了近40年考古工作的专家来说,黑石头真正吸引住他的,是因为其中一块石头上刻画有人脸,因为正是这种石人,见证了亚欧大草原几千年来的风云变幻。
离阿米娜家不远的公路边上,还有很多地方都埋着黑石头,而其中有些石头上也隐隐约约能辨别出简陋的人形。
沿着阿尔泰山继续往北前行,在喀纳斯风景区一个叫阿贡盖提草原的地方,又有十几座石人矗立在旷野之中。
石人的存在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除了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向东与之相连的蒙古国、南西伯里亚草原,以及我国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向西穿越中亚腹地,一直到里海和黑海沿岸,都存在着石人,它们没有国界的区分,成为北方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由于现在生活在石人地区的民族,比如说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都没有立石人的习俗,因此石人的族属必须到古代民族中去寻找。
在中国北方草原,曾先后生活过鬼方、塞种、匈奴、突厥、回鹘、蒙古等游牧民族,这些民族长期处在频繁的迁徙和战争之中,谁才会是这些草原石人的主人呢?
据说石人身后都有墓葬,因此,专家们首先想到了到墓穴中去寻找证据,但是现实中保存完好的石人和墓葬非常少,比如阿贡盖提草原上的石人,都是从不同的地方挪移过来的。即使找到了类似的遗迹,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专家们一般只进行抢救性挖掘——只清理那些被盗和被破坏过的墓葬。
由于游牧民族的葬俗本来就很简单,这种被破坏的墓穴里头,就更难找到直接的证据。一时间,鉴定石人身份的问题遇到了很大困难。
在野外寻找考古证据的同时,专家们也把目光投入到历史资料当中。《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人死后,“于墓所立石建标”,专家们对这一行文字如获至宝,这说明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风俗。同时在《隋书·突厥传》中也有一段记载,说突厥人尚武好战,死后要“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这样联系起来是否可以推断为,墓地立石之上刻画的正是墓主人自己的光辉形象?20世纪中叶,在蒙古国挖掘了一系列立有石人的古墓葬,墓中出土的碑文上正明确记载这是突厥贵族的墓葬。
在阿勒泰市文管所里,有几尊石像,被认为是比较典型的突厥石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右手执杯,左手握剑,曾任中央档案馆馆长的王明哲认为这种武士型石人正是突厥石人的代表,石人之所以握剑,很可能就是因为突厥人有尚武的风俗,而它另一只手中托着的一个杯子,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王明哲认为刻画石人的意义,大概是认为它具有通灵的作用,即使人死之后,他的灵魂也会依附在石人身上,只要石人不倒,他的灵魂就不会消失。
武士型石人很好地吻合了突厥人的一些生活习性,但所发现的石人远远不止这一种类型,比如在阿米娜家周围的黑石头人像,它们的选材十分特殊,雕刻的也根本不是武士,似乎来自更远古的时代。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个墓地,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荒原深处还有一大片古墓葬群,这一墓葬群根据地名被称为切木尔切克墓葬群,在一处典型的墓葬前可以看到,有五尊石人立于墓的东面,都是由黑色岩石雕成,有些地方因糊上泥水而发黄。石人的脸廓和眼睛都呈圆形,面颊上还刻有三角状饰纹,其中一尊还是一个女性石人。
专家们在此一共挖掘了30多座墓葬,在出土文物里,有一类陶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种陶罐呈橄榄形,上面雕刻着水波样的弧线纹,经过比较,他们认为陶罐属于一种叫卡拉苏克文化的范畴,卡拉苏克文化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突厥人生活于隋唐时代,它们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黑石头石人当然就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遗存。
那么在3000多年以前,是谁在黑石头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
在中国早期古籍《庄子·逍遥游》中,记述有一极北之国被称为“穷发国”,同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说,阿尔泰山下居住着一种“秃头人”,“秃头”、“穷发”很可能就是指某个民族不留发辫的习俗,意思相近,不谋而合。
而这些黑石头石人的典型特点,就是圆形的头顶上没有任何发饰,希罗多德的著作中还说:秃头人长着“狮子鼻和巨大的下腭”,这种蒙古人种的脸型恰恰在这些石人身上表现得很突出。
非常有意思的是,希罗多德说秃头人在山中看守着黄金,而阿尔泰山的确自古以来就富藏金矿,学术界所说的草原丝绸之路,在4000年以前就已存在,那时人们交易的商品不可能是丝绸,除了一些生活用品之外,最有可能的就是黄金,所以说,草原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黄金大道。
当然,中外古籍对新疆青铜时期的居民称谓多种多样,把新疆早期石人都归结为所谓“秃头人”的遗留物,是否过于简单?
在西方史料中,曾把亚欧草原的一些早期游牧部落称作斯基泰人,国内部分学者认为,这正是中国先秦史料中提到的塞人,他们也活动在阿尔泰山、天山一带,那么塞人和秃头人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新疆呼图壁县的天山深处,有一个叫康家石门子的地方,石门子崖壁之上有一幅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岩画,据考证,这是一幅在世界上都很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而它的创作者正是3000多年前在此游牧的塞人。
岩画上的人物大都体态修长、高鼻深目,具有某些欧罗巴人种的特点,这似乎说明塞人和秃头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这一点在早期石人身上会有所反映吗?
在布尔津县文管所里,还收藏着两根奇特的小型石人,它们是在3000年前的古墓葬里作为陪葬品而出现的。其中一根淡黄色的石人高鼻深目,和康家石门子岩画上的人种非常相似,是否可以猜测,它正是古代塞人的遗存?
其实无论是墓地石人,还是随葬石人,都具有灵魂保护的含义,它的根源就是对石头本身的崇拜,认为石头具有通灵的作用,所以一般的石人身后的墓葬也是用石碓垒砌而成。
在这些石碓的周围,还可以看到半隐半现的散石,其实它们是围绕着石碓的同心圆,圆圈和石碓由放射状的线条连接,它们构成的图形只有站在制高点才能看得清楚。
一种观点认为,立有石人的墓葬并不仅仅是死者的坟墓,还可能是部落的祭祀场所,一些专门用于祭祀的神物在墓葬周围也有所发现。
在某些墓地上,可能和石人并排或单独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石柱,今天,出于保护的需要,它们大多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石柱上雕刻的基本都是鹿形图案,因此就被叫做鹿石。
鹿石上的鹿群具有抽象化的美感,更为奇特的是,所有的鹿嘴都被拉成了细长的鸟喙,这种鹿身鸟喙的造型为神灵安上了翅膀。
学术界认为,虽然鹿石和石人有并存的年代,但相对来说,鹿石要早于石人出现,而且很可能就是石人的前身。
有一种被称为非典型的鹿石,因为石柱上只有一些抽象的符号,这些符号分为三个部分,上面是三道斜线,中间是一串小圆圈,下面是一把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斜线意味着五官或者人脸,小圆圈则是脖子上的项链,而剑代表的部位正是下半身,这三部分代表的恰好是一个抽象的人体。
石人通灵的作用不可置疑,它们最早出现的年代也被确定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石人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突厥石人是最后的终结者吗?
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是,突厥石人之后,石人文化的确开始急速衰退,随着******教在草原地带的广泛传播,石人便彻底消失了,因为******教是无偶像崇拜,刻画人形已被禁止,这个时间的下限大约在公元11世纪。
在石人存在的上下2000年当中,草原上的民族频繁发生战争、迁徙和融合,所以在石人研究中,相当多的问题无法解释。今天,矗立在草原上的石人已经成为一道风景,成为一种神秘主义的象征。
新疆博物馆研究员张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他认为石人及其相关遗迹正是古代人类对外星文明的记录。
他认为,某些头上和脖子上有饰物的石人,刻画的正是戴着太空帽、穿着太空服的外星人的形象。对于石碓墓,他做了大量的统计分析,他发现,从高空俯视石碓墓,它们的形状恰好和传说中外星人的遗留物——麦田圈吻合。至于说鹿石,张晖认为刻画的正是外星飞船虐杀地球动物的情景,据说有外星飞船降临地球,通过巨大的吸引力将地面上的动物吸上天空。而鹿石上的鹿群不正奔向上方,鹿嘴恰是因巨大的吸引力而被拉长了吗?
他的观点一出,令学术界一片惊讶,但对一般人而言,这仍不失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毕竟,当城市里疲惫的游客来到草原,来到戈壁,去寻找石人踪影的时候,字斟句酌的历史考证已并不重要,如同石人曾被古代先民看做自己灵魂的守护神一样,它也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