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无论父母的坚强、自信、积极、乐观,还是恼怒、失望、忧虑、无助,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孩子遭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时,如果父母表现得手足无措,甚至比孩子更加紧张、无助,就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的丧失会使孩子变得多疑、退缩、紧张,对自己和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会渐渐封闭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应该永远是他强大的、有力的支持和榜样。如果父母遇事慌乱、悲观,会使孩子丧失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变成一个被动、悲观,很容易被挫折击倒的人。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坎坷、困难,当孩子面临困难而沮丧时,父母应该做的是处事不惊、遇事不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想办法解决问题,给孩子以信心,帮助他从这种失落情绪中摆脱出来。
做了心理虐待型父母
目前打骂虐待孩子的少了,但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心理虐待现象极为严重。一是剥夺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二是负面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成了问题儿童。
天下的父母大多爱护自己的子女,这已经成为人人接受的不容置疑的真理了。然而,实际上许多父母对子女都进行过精神虐待,只是他们自己全然不知罢了。
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伤害,可能比肉体上受虐待的儿童更大。这一切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将是永远也抹不去的阴影。
孩子的精神负担重,自行活动时间少,不与小伙伴交往,缺乏天真活泼的环境,就会导致不爱说话、不合群、孤僻、冷漠、缺乏适应能力、腼腆怯生等问题出现。孩子的精神受钳制,没有自己的思想空间,没时间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就会使孩子创造的花蕾过早地凋谢。
威胁恐吓给孩子造成心理恐慌
有些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常用威胁恐吓的办法来束缚他们,欲使他们免遭灾祸。有这样一个事例,4岁的汤米做了扁桃体切除术,快要康复了,然而这时护士发现他变得异乎寻常的孤独离群,不肯与任何人讲话了。后来,医生了解到,原来汤米的母亲为了能让儿子早日病愈,便吓唬他说,如果他对陌生人讲话就会死的。
做父母的利用子女对自己的信任,让他们置身于恐怖的境地,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这难道不是残酷的精神虐待吗?
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给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环境是立体化的、从头到尾的“三维教材”。就像变色龙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改变体色,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长成不同的个性。
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好好的一个孩子。
总是告诉孩子快乐在明天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总是不断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现在辛苦点,将来就会轻松快乐很多。结果日复一日,孩子都是在辛苦不快乐中度过。你不觉得这样很残忍吗?如果想要使孩子快乐,就必须“抓住今天”,因为人所掌握的唯一时间就是现在。要告诉孩子,时间就是生命。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体现在对时间的占有、把握与利用上。从宏观讲,人生只有3天:昨天、今天、明天;从微观上讲,人生是由若干个今天组成的。回顾昨天,是为了总结成败得失,让今天活得更美好。遥想未来、憧憬理想,也为的是让今天活得更有价值。要真正使生活有滋有味、充实美好,必须珍惜每一个今天。一心只沉溺于对昨天的眷恋,今天将黯然失色;一心只沉迷于对明天的幻想,今天将轻飘浮躁。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必将对每一个今天情有独钟;或许可以不必追求每一个今天过得有意义,但一定要使每一个今天活得有意思。
要想让孩子快乐,可以教给孩子的方法有:
其一,学会享受每一刻。比如,看到别人对你甜美地微笑或者你帮同学解决了一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困难,一种喜悦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其二,学会把握每一分钟。教育孩子应该学会确定一个大目标,并落实在每天的行动中。在行动中要努力寻找积极的感觉,不要使消极的情绪靠近自己,因为它会使人沮丧气馁。
其三,学会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经常回忆朋友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其四,学会到室外活动放松自己。室外活动是对付压力和焦躁情绪的一剂良方。
其五,学会休息。懂得好好休息的人精力充沛,而保持精力旺盛的秘诀便是休息。
其六,学会经常微笑。经常微笑能在大脑中留下幸福的回忆,并能产生幸福快乐的感觉。
不允许孩子表露情绪
孩子是很容易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沮丧时会发脾气,害怕时会出汗和发抖,伤心时会大哭。对于孩子的情绪表露,有些父母采取的是压制的态度,这样只能让孩子的心理越来越压抑。而那些能得到父母倾听的孩子会常常哭泣和发脾气,这些都属于消除紧张与困惑情绪的自然过程。孩子的恐惧和悲伤就好比他们身上多余的负担,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能充分地袒露并甩掉它们,就能重新恢复他那有爱心、信心的与人合作的本性。
定期地给孩子“专门时间”倾诉,意味着你开始尊重孩子的判断力,开始倾听他急于摆脱的紧张及其他感受。开始“倾听”几乎对于所有的父母都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现在学着要给予孩子们的关怀与“倾听”,我们大多数成年人自己都不曾享受过。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受到重视,皆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长在倾听时需精力集中、态度端正、全神贯注,尽量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不要做看手表、抠耳朵、打哈欠等影响孩子情绪的动作,否则会让孩子觉得你心不在焉。
不关注家里的“小怨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佳佳变得越来越悲观。当别人夸她很漂亮时,她却一点也不感到高兴,反而老是唉声叹气地说:“漂亮有什么用,还不是很快就会变老,老了就不漂亮了。”
有时考了第一名,大家都替她高兴,她却一点也不高兴,说“我真担心下次还能不能再得第一名。”
女孩子的性格是比较情绪化的,所以,做父母的应多留心她们的情绪变化。当孩子有了苦闷,要让她们尽量诉说,发泄其情绪,不要让她们的委屈长期压在心头,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交谈时要注意回避孩子敏感、忌讳的话题;或者转移孩子的思路,减轻她们的心理负担等。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孩子乐观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孩子闷闷不乐时,无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进行交谈,鼓励孩子表达心意。但父母切莫让孩子感觉到不高兴,这样父母也很难过。
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愿意帮助自己,从而自觉自愿地说出缘由。父母应耐心地倾听孩子讲述,然后“对症下药”。实际上,悲伤一经讲出,孩子的闷闷不乐很快便会消失。
把孩子本有的乐观当肤浅
有些家长心情沮丧时,往往看不惯孩子天真烂漫、心情愉快的样子。他们常常错把孩子本有的乐观当肤浅,把自信与活泼看成鲁莽,爱指责孩子。天长日久,孩子也就养成了悲观的态度。
父母若想培育孩子拥有乐观开朗的性格,首先自己应该是一个乐观和风趣的人。因为孩子受父母的关爱最多,所以他们会把父母亲的行为特质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吸收。不仅会吸收父母的乐观精神,同时也会感染父母的悲观情绪。倘若父母经常唉声叹气,疲惫不堪,遇事爱钻牛角尖,经常以消极的观点评论事物,孩子熏染日久,其举止也就会表现出忧心如焚,多愁善感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带着无病呻吟的悲观态度。
现代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单元楼房的出现又隔绝了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父母一般不放心孩子自己出门玩,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变得孤独、不合群。
不能改变自己的负面情绪
情绪问题一直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比如家长有时候将孩子蹦蹦跳跳的行为看作是活泼可爱,但有时候却又觉得烦人讨厌。
这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从而造成教育上的一些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想法,父母基于不同的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进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态度,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要想改变子女一些不良的行为,自己就得学会改变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如生气、失望、厌烦等。
如果父母的情绪不好,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个改变契约,并持续某种改变策略一段时间后,再测评情况是否有改善,然后再决定是否持续策略或者是改变练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