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799800000024

第24章 激励篇 不是肯定孩子的一切,就是否定孩子的一切(4)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要试着理解他,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可以先听听他的想法,帮助他分析问题,从而使他逐渐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可以试试用眼神、手势等进行暗示;或者用冷处理让孩子自己去调适,等事后再找孩子谈;还可以把他带到避开人的地方问明原因再进行教育。

一味批评孩子窝囊没出息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当发现孩子因为胆小、不自信而失去锻炼、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时,父母往往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因此一味地批评孩子窝囊、没出息,希望孩子能够勇敢一点、自信一点。

孩子本来就缺乏自信,父母不是想办法鼓励他,而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驱使下,给孩子定位为窝囊、没出息、丢人等,只会使孩子更加怀疑自己、更加没有自信,并从此背上一个思想包袱:连爸爸妈妈都这样说我,看来我真的是不行,真的没有本事。

即使孩子出现了胆怯、不自信的现象,父母也要控制好自己失望、着急的情绪,给孩子以安慰、鼓励。父母可以指出他的优势、能力,让孩子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和在老师、同学心目中地位,帮助孩子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不善于激励孩子说“我能行”

中国的家长经常说孩子这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感到非常苦恼。有一个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妈妈总是说我不行,我学骑车,妈妈说不行,会摔着;我学炒菜,妈妈说不行,怕烫着;我学游泳,妈妈说不行,会淹着。这不行那不行,我什么时候才能行?”这位小学生问得是有道理的。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到水里去扑腾;要想学会几样本领,就应该到实际生活中去磨炼,哪怕是摔几个跟头、经历几回失败也是有益的。

“我能行”与“我不行”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能行”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它使人扬起自信的风帆;而“我不行”正是失败者的主要内因,因为他失去的是成功的重要支柱——自信。

面对困难和挫折,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当孩子能自觉地用“我能行”来鞭策自己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长大了许多,懂事了许多。而当“我能行”这3个字成为一种信念,牢牢地刻在孩子心中的时候,将为他未来的成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是面大旗,下面有许多教改的旗帜,“我能行”也是教改的一面旗帜。

教育子女喜欢唠叨

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常常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说了孩子许多次,可越说越不听;帮了孩子许多次,可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教育孩子多次之后才发现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期望恰恰相反……或许你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那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是你太唠叨了,孩子不喜欢听。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好心的父母,出于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初衷,当孩子有些事做得不大好的时候,或者学习成绩出现下降的时候,往往反复告诫,一再提醒。有一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抓得不紧,作业敷衍潦草,父母非常着急。为了提醒孩子,一大早就叫孩子起床,并说:“你不看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起来!”晚上孩子回到家中,就问:“作业做了没有?”当她看到孩子在室内来回走动时,就说:“你不看是什么时候了,怎么一点也不着急!”这位父母的心情是人所共知的。

絮叨说教是教育子女的一种错误的方式,对于子女的教育不能依靠絮叨,要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出发,应注意使用多变的语言,以及不同的语调和表情,选择适当的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训导,使之能够“动其情,明其理”,再加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监督,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改掉缺点和不良习气,养成良好的习惯。

没有理由地惩罚孩子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博特海姆先生认为:“大人们利用孩子们对于惩罚的恐惧心理可以一时限制他们做不该做的事情,但是却不能阻止他们去这样做。”如果孩子经常受到家长的惩罚,则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受惩罚的次数越多,对父母的尊重越少,惩罚的效果反而会越来越小,到最后甚至毫无作用。有些家长不禁会问:我究竟怎样做才能使孩子听话呢?通过责骂、威胁或者是惩罚也许能够使家长在短时间内减少自己的挫败感,但长期看来,结果将会适得其反,更会招来孩子的反抗;而且一旦父母以将要进行惩罚来威胁,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做,那么,父母在孩子面前就会无法树立威信。

以惩罚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不仅会陷入家庭中谁说了算的斗争中,而且对孩子也无任何教育意义;相反,这还会使孩子感到痛苦。应该让孩子去感受并觉察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家长不应该没有理由地管教自己的孩子,而应该引导他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

随意怀疑自己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总是怀疑孩子。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好几次考试没有考100分了,这一次,他的数学考了100分,高高兴兴跑回家。人还在门外,得意的叫声已经飘进屋内:“爸爸,我考了100分。”爸爸的第一反应是:“你没有作弊吧?”孩子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

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家,很高兴地对妈妈说:“我今天给一位老奶奶让了一个座,老奶奶还夸我好孩子呢。”

妈妈怀疑道:“你真的有这么高尚?”

像这两位爸爸妈妈这样怀疑孩子,是许多父母的通病。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和加油站,是孩子最应得到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地方。家长们尤其是妈妈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要站在你的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你的孩子。因为孩子会认为:就算全世界都抛弃自己,妈妈也会站在我身边。

对孩子的错误揪着不放

假若挨骂变得像家常便饭般的轻松平常,久而久之,他对任何的责骂都感到无动于衷,起不了作用,同时他也会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甚至连说话的意思都表达不清楚。而父母的责骂与劝告以后也会变得没有效果。没有耐心的父母,常常会嫌孩子做事慢吞吞,又做不好,由于看不顺眼,便不停地唠叨。唠唠叨叨地骂孩子,会使孩子不愿意接近父母,父母也会觉得这孩子不可爱。对于精神散漫,无法专注于书本的孩子,再多的唠叨和督促都不能奏效,反而会令情况恶化。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要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抱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反感。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孩子无所适从,还会有损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父母关心子女的功课虽然是正常而应该的,但如果经常在他身旁督促,或唠叨不休,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干扰孩子的读书情绪,令他觉得像是罪犯般被人监视着一举一动。

夸大其词地指责孩子的过错

有些父母在批评做错事的孩子时,习惯用“总是”、“从来不”之类的字眼,对孩子的过去及其他一切进行不负责任、夸大其词的全盘否定。还有些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爱用对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一些孩子做的事情,对他们那样的年龄已经堪称“壮举”了,但被他们的父母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就变得无足轻重、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了。

这样做给孩子们带来的精神刺激是可想而知的。其后果可能会挫伤孩子们进取向上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胆小怕事、自卑无能的性格。

家长对孩子应该多鼓励,经常告诉他,他是你们家长的骄傲,他只要努力一定能行。孩子取得成绩时一定要及时表扬。试想,大人在单位得到领导的表扬时都会心里美滋滋的,工作起来特别开心,特别卖力,何况孩子呢。

多物质奖励,少精神鼓励

优越的家庭条件本来就容易滋长孩子虚荣自傲的心理,形成爱炫耀自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果家长在奖励孩子的时候只注重物质奖励,不注重精神奖励,就会更加让孩子偏离正确的价值观。

其实,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感到满足。过多的物质奖励,有时会使孩子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从而削弱进取意识。

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明白好条件是父母创造的,他其实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发现苗头及时教育,消除其骄傲自大的不良心态。

孩子出现骄傲自大的坏习惯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作为父母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

动不动跟孩子“新账老账一起算”

当孩子出现举止不规范的行为时,有的家长非常生气,就会开始没完没了的批评,甚至“新账老账一起算”。其实,这时候不能性急,要慢慢地予以纠正。如孩子同小朋友在玩耍时发生了争执,甚至打了对方,此时家长要就事论事地指出错误所在,说明他的行为为什么不受别人的欢迎和尊重。而不是“新账老账一起算”,把他以前犯过的类似问题都罗列出来,应将问题和孩子本身分开,绝不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此外,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对孩子来说,这种“纠正”很容易被遗忘,只有不断提醒和教育,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先给孩子在行为举止方面确定一些简单的目标和准则,并在实践中,让孩子体会到哪些行为将受到劝阻,哪些行为会获得鼓励。

当看到孩子有好的表现,比如主动收拾玩具时,应该及时地称赞或报以满意的微笑。当然,鼓励要以精神奖赏为主,如果动辄就给予物质奖赏,便难免造成不良的后果了。

不懂得鼓励孩子多作自我肯定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有些父母孩子不肯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比如一个很不会画画的孩子画了一匹马,就开始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聪明的父母,应该降低要求,对孩子的每一个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你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励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应该让他“滥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要分时间、场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负甚至唯我独尊的小霸王。

只知责骂而不知赞美孩子

有这样一个事例,年仅15岁的女中学生小华前后离家出走多达45次。她父亲采取说教、责骂、体罚、跪求女儿等方式均未能阻止小华离家出走的念头和行为,反而加剧了女儿对父亲的怨恨和反抗。父亲最后不得已将孩子反锁家中达1年之久,但最终还是被女儿设计骗过,逃离家门。

面对自己教育孩子彻底失败的事实,父亲伤心之余还是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专家身上。教育专家在通过与父亲、女儿对话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之后,得出了一个令父亲吃惊的结论:孩子始终缺乏家长的赞美是导致孩子畸形成长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关键所在。

赞美是同批评、反对、厌恶等相对立的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一个人不管是通过语言还是通过行为,只要表达出对别人长处和优点的肯定和喜爱,都可以说是赞美。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真诚的话语会给人温馨、使人感激,真诚的赞美更会给人信心、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及时的赞美会让孩子很快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下一步的努力。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效果会很好。如果父母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