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799800000050

第50章 亲情篇 宠子不孝父母之过,感恩教育严重缺失(2)

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参与抚养小动物,通过这些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动物领养机构,让孩子领养无家可归的动物。

从关心小动物到关心他人,对孩子来说这中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孩子的同情心却可以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一点点积累起来。

爱的范围定位太过狭窄

有些父母对爱的范围定位太过狭窄,所以,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可能拥有大爱。孩子终究会走上社会,只有把对自己对家庭的爱转化为大家的爱,这才是理性的爱,才是爱的升华。

让孩子学会关心集体,是关心他人的一种深层次的表现。父母应和孩子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如参加艺术节时,父母带上相机,为老师和同学们拍照;为方便班里搞卫生,让孩子经常收集家里的塑料袋,拿到学校装垃级,还可买来百洁布和去污粉让孩子带到班里使用;新年联欢会,可以找来拉花布置教室……

让孩子学会关心社会,是通过家庭与学校、社会教育的配合,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教育他从小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家长对孩子能关心别人,有好东西让大家分享,或做出一定牺牲的举动,要给予肯定、赞许,但不要大惊小怪地予以奖赏。不恰当的物质奖励不利于培养他无私的品格,反而会使孩子为了追求奖赏而去做事,一旦一次没有给奖,下次可能就不做了,这样,会滋生孩子的利己主义。

标准过高,感恩教育扩大化

生活中也有些父母,就怕孩子没有爱心,长大后不孝敬自己,所以严重扭曲、教育孩子超出个人能力与承受范围的知恩报恩,这样不仅不会增进社会及家庭的和谐,反而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感恩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首先明白“何为恩”、“何为感恩”。

感恩在于表达对他人恩情的感激之情,而不是对他人物质需要的一味满足;报恩施恩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主体行为,而不是一种交换和强迫。

同时,感恩意识的获得也不能以压制个人的主体性为代价,更不应成为个人的心理负担。

应当意识到,感恩教育是针对现实社会中感恩意识的缺乏而提倡的一种补偿式教育,不应过度扩展,以免对儿童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使其成为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人为造成“宠子不孝”的现象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心理和性格上的许多缺陷:自私,反叛,唯我独尊,没有责任心,不知道感恩,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奉献。

一些父母太过于溺爱孩子,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无条件地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极易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应当的。

很多家长也一味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而忽视对其良好品质的培养,过度地、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和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所以古人才有“宠子不孝”的感叹。

不知报恩,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的最直接的结果,是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

教导孩子除了亲人外谁也不相信

邻居给了豆豆一块巧克力,豆豆很开心地回家了。但过了一会,豆豆又站在了邻居的门外,红着眼睛怯生生地说:“叔叔,妈妈说了,谁的东西也不能要,妈妈让我把巧克力还给你。”说着,她把装有巧克力的塑料袋递到邻居的手上,一步一回头地走了。

是的,我们要教孩子从小有防范意识,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需要爱的阳光,需要亲情、关爱和帮助。只有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孩子的笑容才更灿烂,才会对明天有美好的憧憬;只有在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氛围中,孩子才会由被爱学会爱别人,由被呵护学会呵护别人;只有接受他人帮助然后再去帮助别人,孩子才能逐步学会在人生旅途的跋涉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步迈入成功的殿堂。

如果家长从小教育孩子,除了亲人以外,谁也不相信,对谁也不能有感情,一味拒绝他人,那么长此以往养成的所谓自尊与独立,必然包含更多的是淡漠与孤僻。有了这种封闭的心灵,很难想象孩子将来如何经历风吹雨打,如何在五光十色的社会中立足与生存。

孩子是单纯天真的,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年轻父母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还要让孩子相信这世上的真、善、美。

忽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引导

有杂志调查显示,84%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感恩缺失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让孩子学会感恩,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帮助了父母时,父母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父母还要为孩子提供榜样示范,使之能够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与施恩。

感恩教育虽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渗透式的人伦教育,但并不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上,家长要有意识地从感恩教育出发,注重儿童爱心、责任心的养成,从而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深厚的基础。

不能为孩子创造感恩的机会

正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太无私,以至于孩子对这份爱非但不珍惜,反觉父母多事。

因此父母要学会“示弱”,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爱。如父母不妨告诉孩子,自己工作时会有烦恼,也很辛苦,养育孩子也很辛苦;父母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是因为爱他,父母希望能够得到孩子的安慰、照顾等。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捐赠或扶贫活动等,让孩子体会他人的辛酸与苦难,让他们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这样当孩子长大成人后,才会学会感恩,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离开父母,就会很快融入社会。

孩子感恩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父母的感激上,感恩应该是更广泛的一种情感。当孩子常常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些感恩行为,比如,主动关心长辈的身体状况,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公益活动等,家长知道后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以学习任务重为由不予支持。

不知道教育孩子去热爱生命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逛街时,迎面过来一只小狗,孩子情不自禁去抚弄小狗,眼里流露出爱怜的神情。但是有的家长却不允许孩子这样做,会赶紧把孩子拉起来,并且生气地说:“多脏啊,你摸它干吗,以后不许碰。”有的父母顺便还会踢小动物一脚。

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会看到一些搞恶作剧的孩子,抓住小猫、小狗的尾巴,听到它们悲惨的嚎叫而开心不已。

动物园、公园里,往往是孩子们的天下。孩子们和小动物们嬉戏,快乐异常,显现出爱的天性。英国有句名言:“爱我者,爱我的狗。”把狗等同于人。对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唤起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启迪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多与动物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呼唤美好人性的一种表现。

不管你怎样把净化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活动引入家庭生活,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内心没有爱,就不可能给别人爱。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要让内心世界充满爱,这样你才有多余的爱给别人,才能培养、引发孩子来自内心的爱心。

不会对孩子表达爱

一个10岁的女孩一脚把自己养的一只小鸡踩死了,只是因为,她看到父母帮自己给小鸡喂食的时候,觉得父母对小鸡比对自己更好。

无法否认,小女孩的想法过于偏激,但试想,如果平时这位父母能略微表达一下对女儿的疼爱,也许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要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应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更有调查表明:如果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真高兴,你是我的宝贝!”等,以及经常拥抱、抚摸和亲吻孩子,会慢慢地给孩子以自信。孩子们长大后注定要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亲子行为温暖的人更能对付社会环境的压力,并避免那些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大家都知道,“母爱”是无私的、是奉献,但在这儿,“无私奉献”并不是“崇高”的代名词,因为“母爱”只是任何动物都具备的一种本能,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因此,人在爱自己的孩子时头脑一定要有清醒意识,要有原则地、理智地去爱。但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不知道怎样合理地去爱孩子,甚至形成了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遗弃与遗忘。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稳定、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这样,人才能勇敢地冒险,不怕艰苦。这种爱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

忽视孩子对自己的爱

有句话说得好: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意思是说,父爱有如大山一样坚实、深沉;母爱有如大海一样宽容、博大。那孩子的爱呢?你可曾真正了解过、感受过?有位父母在论坛把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贴出来和大家交流,许多网友都被这位父母对孩子的爱所感动,对母爱给予很高评价。但有位学生却跟帖说:“真羡慕你儿子有你这么好妈妈,如果我妈妈有那么好就好了,当然如果我也能那么好。”

穆尼尔·纳素夫说:“母爱不仅仅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应包含孩子对父母的爱。”但现实中,人们往往过多地注意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爱。

有的孩子想为父母分担一点家务,家长会说:“看书去,只要你把书读好就够了。”在大学读书的孩子要回来了,打电话问:“我帮你们买点什么礼物呢?”“不用了,你人回来就是最好的礼物。”这是多数家长会说的话。

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它来自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了让爱成为一种习惯,请不要忽视孩子对父母的爱。

父母没有让孩子体会自己高尚的爱

没有任何父母会否认对自己孩子的爱,但又有多少父母真正理解这种爱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并且充分展现这种爱呢?父母对孩子的爱无疑是最高尚的、最无私的,同时是无条件的。但是许多父母在表达这种爱时,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行了歪曲。

比如,许多妈妈总会这样说:“如果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那么我就会爱你。”“要是你还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下一次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表达,使这种高尚的无私的爱蒙上了讲条件的阴影,这种阴影,通常会让孩子怀疑,从而产生不安全感,认为有一天,当他做了些令父母不高兴的事时,父母的这种爱就会消失。

父母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传递自己的感情信号,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喜欢他,深爱着他的。当你做了父母之后,如果你不会充分地、正确地表达这一伟大的、高尚的、无私的爱,就不能让你的孩子深深地感受到这份爱的存在。

爸爸忽略了对孩子的爱

一些爸爸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至于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不少父亲以“工作忙,没有时间去管他”这样的借口而忽略了。7成的孩子上学放学都是由妈妈或保姆来接,5成的孩子在家大部分时间是跟妈妈或祖父母一起度过,2成左右的孩子几乎一天到晚都见不到爸爸。

每天晚上,小明都要听着妈妈的故事入眠。而爸爸,在他心目中总是忙忙碌碌,早出晚归,回来后总是满脸疲惫。一天,妈妈有事在忙,小明却吵着要听故事,妈妈只好让小明的爸爸去给小明讲个故事,让他赶紧睡觉。可小明的爸爸说太忙,还是让小明的妈妈讲。

在一次幼儿园的家长会上,老师说小明最近写作业不认真,不喜欢和小朋友玩等,希望爸爸能够多抽点时间陪孩子一起学习,这让小明的爸爸感到惭愧。

有专家呼吁,孩子缺失父爱已经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巨大隐患。专家建议家长无论多忙,都要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倾听他们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陪他们玩耍,在交流中适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