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3岁起,美国父母就明明白白地宣布:“要花钱,打工去!”他们得意地将之称为“从3岁开始的幸福人生教育”。
——美国人对孩子财商教育上的态度
现在,孩子乱花零用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一个盲点,即理财教育的缺失。若孩子获取金钱的欲望不断膨胀,父母的给予或自己的收入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时,孩子在外力的诱惑下很可能会走上邪路。
有关专家指出,父母完全能够教会孩子具有经济头脑,也能够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父母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不同的理财观教育,而且这类教育宜早不宜迟。受到良好理财观念教育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对金钱抱有正常的心态,处理好人与金钱的关系。让孩子学会理财,学会打理自己的“小金库”,对其合理消费习惯的养成,对其抵制外界华丽诱惑,都有很大的益处,更能培养孩子的经济责任心。
忽视对孩子金钱观的教育
我国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城市、乡村、工厂、学校、商店、街道到处都可以看到商品经济的魔力。而金钱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吞噬,由成人逐渐扩展到大、中学生,又由中学生扩展到小学生。
一个初中三年级学生,本来学习很好,在班上是前几名,但迷上了电子游戏机,由于父母管得严,硬是不让他去玩,于是,他就萌发了自己买一台电子游戏机的念头。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就偷偷地将这一想法告诉了要好的同学。这位同学就对他说:“到火车站干活推摩托,推一辆给2元钱。”他非常高兴。他每天照常背起书包离家,然而他不是到学校去,而是到火车站推摩托去了。老师不见他来学校上课,便问:“你怎么不来校啊?”他说,家里有事,家里请了家庭教师晚上给他上课。直到中考来临,家里才发现他近一个月来并不是每天都到学校上课,他虽然打工赚来了一些钱,但误了学习。1个月后,他参加中考,结果名落孙山。
作为父母,不能忽视对孩子金钱观的教育,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身作则,千万不要让孩子掉入钱眼中。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
不能及时向孩子传授各种理财观念
犹太民族对孩子财智的培养是世界一流的,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孩子灌输各种理财观念。而我国的有些父母对此却不是很重视,认为理财只是大人的事。
一般说来,在孩子的不同阶段应该让他达到这样的目标。
孩子3岁时,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孩子4岁时,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分,认识到人们不可能拥有足够的钱用以买所有的商品,因此必须做出选择。
孩子5岁时,知道基本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孩子7岁时,知道数目不大的钱,能够兑换成大量的硬币。
孩子8岁时,能够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进储蓄账户中。
孩子9岁时,能够制订简单的1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孩子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
孩子12岁时,能够制订2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孩子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当中有些人天生就很勤俭,而另一些人则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教诲。父母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对待孩子:当孩子花掉了所有的钱,作为父母可以先教训他一通,再来与孩子谈理财的责任。
忽视对孩子艰苦朴素的教育
艰苦朴素是我国人民的美德。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同时,在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超前消费之风兴起,奢侈浪费之风盛行。在家庭生活上,有的父母讲阔气图享受,追求超前消费;有的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上下学有小轿车负责接送,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有求必应;有的父母对子女“全包全替”地周到服务,使子女缺乏劳动锻炼,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在这样的“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影响下,无形中给幼儿的心灵播下了奢侈浪费的种子。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在子女教育方面,无不注重艰苦奋斗的教育,鼓励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百炼成钢。可见,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件事。父母要端正家风,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让孩子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其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对孩子的消费从不吝惜
一位读高中一年级的女生说:“我们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父母的收入微薄,但父母对我的消费从不吝惜,这两天为给我买1双鞋竟花掉了妈妈1个月的工资。”面对主动为自己高消费的父母,孩子有些不情愿:“没想到他们会舍得给我买这么贵的鞋,弄得我很尴尬。因为,爸爸妈妈在自己的花销上一贯斤斤计较,可有时却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本来只需七八十元就能买一双挺不错的鞋,父母却非要给我花钱买名牌。”
时代在变,消费观念也在变,但过度浪费永远是不好的。目前,像案例中这种父母主动为子女高消费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学生中并不少见,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也有不少父母以孩子身穿名牌为荣,认为孩子穿得体面,父母脸上也有光,认为做父母的苦一点不算什么,再苦不能苦孩子。有一位父母说:“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不能让孩子也像我这样,看着孩子穿得体面、吃得舒服,我心里高兴。”
孩子手中的钱来源于父母,从根本上来看,孩子的浪费是父母约束不力造成的。勤俭节约既是对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尊重,也是对用自己血汗钱购买物品的父母的尊敬。“以俭养德”的许多事例告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俭节约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给孩子的永久财富。
认为孩子花点小钱没关系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花点小钱没关系,随他们的便吧。要知道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孩子从小就应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在幼儿园时应自觉爱惜食品、玩具、图书和衣物。小学阶段应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爱护公物等。中学阶段应养成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等。
要让孩子从小懂得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才能积聚财富。
在家里,父母应做好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不要让孩子乱花钱,该给的钱父母给,不该给的钱不给,即使小孩自己的压岁钱也不能让其乱花。使用学习用品要节约,一张纸写错了字,擦掉还可以用;生活上也要讲节约,衣服破了个洞,补好了还可以穿,人离去灯要熄灭等。同时,要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节约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以实际行动感染孩子。首先家长要具有良好的勤俭节约的习惯,如不具备,就要与孩子一起来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勤俭治家。只有在勤俭节约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才能培养孩子节约的好习惯。
家长要指导孩子如何用零花钱。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制数额,不要有求必应。其次,家长要过问孩子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每次给钱时,可让孩子说说上次的零花钱用在哪里。用得不当,应予批评,甚至暂停“援助”。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该用的地方要大大方方地用,能少用的就不要多用,能不用的尽可能不用。
要让孩子真正地认识到勤俭节约的意义。要使孩子懂得,今天的好生活、好日子是来之不易的。教育孩子懂得节约一分钱、一粒粮食、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水不算多,一滴一滴汇成河;一粒米不算多,一粒一粒堆成垛。教育孩子懂得浪费就是犯罪,节约就像是燕衔泥,浪费就好比是河决堤。如孩子从小不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将来危害社会不说,还会害父母、害自己。
没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春节成了孩子的“物质盛宴”:从新衣、新鞋、新玩具,到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压岁钱,孩子们在得到物欲满足的时候,家长们是否想过:我们是不是给了孩子对物质和金钱的正确观念?
一位8岁孩子的姥姥说,这个春节光给孩子买衣服、鞋子就花了500元,一支玩具枪119元,再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花100多元,春节着着实实成了孩子的“消费节”。“怎么办呢?现在孩子都这样。”老人感叹。
有些家长把零用钱的多少,与孩子的成绩高低或做家务多少联系起来,也有些家长给零用钱没有限度,孩子随要随给,这样做究竟好不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给孩子零用钱的目的。
指望用金钱堆砌出一个好孩子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实际上,给孩子金钱容易,但培养一个好孩子却很难。用金钱毁掉一个孩子容易,在金钱充斥的世界里塑造孩子不为金钱所动的性格则要难上加难。而这,更需要家长有正确的金钱观和科学教育孩子的技巧与方法。
觉得自己赚钱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
现代父母大概都会有一个感觉:“教养孩子的花费好高!”于是当孩子未达到自己期望时,“你知不知道我为你花了多少钱?”“我这么拼命工作赚钱是为了谁?”等话语,常常就脱口而出,希望孩子能因此了解父母的辛劳,努力去做个好孩子。
一些父母将这些话常常挂在嘴边,来误导孩子,让孩子以为金钱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关怀有多少,就是以父母愿意为他花多少钱来判断。
当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之后,他也许会一如父母所期待的,认真去学习以免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并且对父母心怀感恩之情;但是,孩子也很有可能认为,父母只是用金钱来换取亲情,以弥补自己不能常常陪伴孩子的愧疚感!
我们都明白“亲情无价”,但是你是否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提示孩子“金钱至上”?你是否经常用金钱来论断你对孩子的爱呢?如果有一天,童稚的孩子问你:“爸妈,你们爱我值几块钱?”那时再来反省与后悔,就已经来不及了。
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已经凸现出来。家长们毫不吝惜地成把花着钞票,如生活费用、娱乐费用、教育费用等,却没有想到,有些钱用在孩子身上,却不一定能起积极作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案例一: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早晨都要和妈妈谈条件:“妈妈,今天给我买一个棒棒糖,我就去幼儿园。”为了减少麻烦,妈妈总是说:“好的。”第二天,孩子又会说:“妈妈,给我买个娃娃,我就去幼儿园。”……
案例二:孩子要一个玩具,妈妈买回来的不是她想要的那种,于是孩子就不停地哭,妈妈哄不好她,只好答应重新买一个,孩子这才不闹了。
如果给孩子绝对的物质满足就会使孩子的思维凝固在物质上,缺少亲情和思维的多元性。学龄前的孩子,家长可以逐步减少对其“妥协”的次数,妥协的时候要有附加条件,让孩子心理建立一种“度”,就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再闹也没有用,妈妈不会答应的。”
打肿脸充胖子,满足子女虚荣心
现在许多中小学中都非常流行“学生名片”,它已经成为孩子们之间的一件“社交”工具。部分学生还把父母的单位和职务写在名片上,据学生说是为了显示身份。
如今的中小学生谈到将来的理想,很多是要开公司、赚大钱、买别墅。现在的中小学乃至大学,学生攀比现象严重,学生之间比的不再是学习成绩,而是高档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名牌服装等。
刚刚开学不久,一位学生家长抱怨:“新衣服、新鞋非名牌不穿,手机要换新的,家里明明有电脑,还必须得要一个笔记本,这一下就是上万元,我们两口子每次开学都犯愁。”
家长尽管犯愁,却还是不得不为,这位家长说:“不买不行,孩子用旧手机、穿的衣服不够高档、没有笔记本电脑,到学校会受到同学的歧视。”一位家长更是坦言:“我现在开的车是一辆桑塔纳,都不敢接送孩子上下学,就怕给孩子丢人。”
当今社会财富观异化,倘若家长不给孩子们灌输正确的财富观,等到将来进入社会,他们就会感觉格格不入,而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能以贫富论优劣。
不懂教“花钱无度”型孩子做预算
刘先生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为了鼓励孩子学习,开学前,他领着儿子到商场挑选文具。儿子说别的同学都用三层的文具盒,刘先生便花了98元为他购买了一款三层多功能文具盒。
“花钱无度”型的孩子只要手里有钱就会花掉,把金钱置换成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对他们来说是一次神奇的体验。
第一次独自把手里的钱换成自己心仪的物品,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神奇的体验。这种神奇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会让他们不断地把手里的现金去换成实物。这种孩子很难在金钱上克制自己,如果父母强行甚至通过暴力的方式来约束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影响他们的内心感受,对心理健康不利。
家长要鼓励孩子建立消费预算,学习管理金钱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要教导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以确知自己的钱都用在了哪些地方。每隔一段时间(例如3个月或半年),父母需要检查一下孩子的财务状况,若孩子确实做到了,可以颁发一笔“量入为出”奖金,或是增加一点零用钱作为鼓励。
忽视培养孩子的健康消费观念
如今在学校里,孩子之间攀比成风,这就容易使孩子在消费时存在盲目性,买东西时也喜欢价格高、功能多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分父母却不懂得培养孩子“货比货”的习惯。比如,可以带他去考察一下商场、超市,还有街边的文具店,哪家的文具盒更便宜,不同价位的文具盒都有哪些功能,而他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是什么,比较一下街边小店更便宜一点的文具和超市的文具有哪些质量上的差异,然后引导孩子做出决定,购买哪样的文具会更加实惠。
为了鼓励孩子树立健康消费的观念,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比如把节省下来的钱奖励给孩子当作零花钱。当这种“货比三家”和“货比货”形成一种习惯后,孩子在消费时就会更加理智和成熟。
忽视引导“储蓄罐”型孩子正确花钱
“储蓄罐”型孩子不舍得为玩具或者书籍自己付钱,会想尽一切办法攒钱,得意于自己攒的钱越来越多。
这类孩子可能也没有别的目的或计划,他们只是想看着自己有一堆钱在那里,并希望这个数字不断增加,他们可能还会比较吝啬。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父母却忽视了正确引导他们消费,比如,不会鼓励孩子自己出钱买下心仪的玩具或者漫画书。这类型的孩子宁可忍痛割爱也不愿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一毛钱,而如果有任何消费方面的需要,他们会转向父母讨钱。如果父母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儿童账户,并经常对孩子往账户里存钱的行为表示赞赏,那么,他们就会把账户数字的增加视为自己在金钱方面的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