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穷人
28023400000002

第2章 财富与人生--让孩子立志拥有财富2

可见,工作不仅仅能给我们带来财富,它还使我们的生活充实,有意义。

如果孩子不知道家长是如何靠辛勤工作给家里挣钱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把金钱与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孩子们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家长就可以把一个人如何靠工作来谋生的道理讲结孩子们听。

偶尔可以带着你的孩子去上班。当你的工作量不是太大时,带孩子去你的工作单位看看,能让他们有不小的收获。如果你的工作单位在正常办公时间,不欢迎孩子们来访,那么你可以在周末抽空带他们前去。

如果你是救火员,而你的孩子会见过你扑灭火焰,他们就可以摹想你工作的情形。如果你是牙医,而你的孩子曾到过你的办公室或看过你检查病人的口腔,他们就会明白你是做什么的(尤其是如果你也一直很注意照顾他们的牙齿)。可是,想像一个5岁大的孩子走进他父亲的办公室,听见父亲在电话中与某人争论,或是看见父亲和别人围坐在桌前谈论纸价,他不知道父亲是企业中的采购经纪人。一个6岁大的孩子看到母亲坐在桌前,一边翻书,一边在黄色便条纸上记录着,她怎么会知道母亲正在找一篇重要的法律案情摘要?如果父母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看得到、摸得到或听得到的成果时,父母就必须"明白告知"孩子他们的工作是什么。如果不可能偶尔带孩子和你一起工作,那么在周六或周日带他们到你工作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想像出来当你不在他们身边时,你都在做些什么。

如果孩子并不完全明白父母一天中在做些什么,他们当然也会不清楚父母不在的这段时间和他们在超级市场里买的糖果与这有何掷。

孩子从最亲近的人身上,容易感染到他们的工作态度与工作道德。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可以和孩子分享你从工作中获得的乐趣。喜爱工作、以把事情做好为傲,愿意分担部分问题以及分享成功喜悦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才容易觉得工作令人兴奋并且值得。而抱怨上司、公司、职务和薪水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对工作心存怀疑。有的孩子长大后逃避家族的事业,是因为经常听见父母的抱怨,所以他们怀疑一件造成那么多惊惶、烦扰和苦恼的事,怎么可能会富挑战性、令人感到兴奋而且值得去做呢?

在每个人的工作经历中都有沮丧的时刻。就算不说,孩子们也能察到你的苦恼和疲惫。因此,向他们解释你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他们会想要知道你为何不放弃。你的回答可能是:其中仍有令你满意之处--薪水、安全感或者希望这份工作能为你带来报酬更好的工作。这些都会对孩子形成鼓舞。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失望,那么你可以告诉孩子,仍会有差强人意的方面,工资不算低,工作比较稳定,或者这只是你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太顺利的阶段。

玛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三个孩子如今都已十儿岁了。玛丽整日在电脑前忙个没完。她对孩子们说:"有些时候,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守着电脑工作一天的我疲惫不堪,心里也非常烦躁,这是因为我宁愿整天和人打交道,而不愿整天和机器打交道。但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会找-份更适合我做的工作。"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们将来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前途而不是为父母去从事工作。马克看见九岁的儿子做作业马马虎虎,就对他讲:"杰西,你必须自己做决定,如果你写得浮皮潦草,对与不对估且不说,老师可就要嫌你懒,对你发火,或者给你低分了。现在你觉得不重要,可到了你真正会做事的时候,觉得重要就晚了。你要记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得到别人的赞许,可获得赞许的唯一办法就是认真对待工作。如果你认为它们无所谓,不在乎,当然,我和你妈妈不会因此失业,受损的只有你自己。"

让孩子理解工作和体会工作的最好途径是教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孩子家务劳动缺乏,便体会不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不容易理解工作的意义。

让孩子做一些家务仍然是一种培养孩子勤奋、耐劳、有责任感并能履行自己义务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家庭仍然是可以让孩子学到真正工作技能的场所。孩子的收获除了学会勤奋和坚韧外,更重要的是能养成一种凡事都愿做、爱做和能做的可贵品质。这样的孩子将来才能热爱工作。

另外,孩子将来工作中总会面对繁杂和琐碎的事务。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当让孩子洗碟子时,家长可以同孩子做一些计数及算术游戏;让孩子把银白色的金属餐具归类,则有助于孩子获得比较复杂的分类技巧。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家务活动都有助于孩子学会精细、一丝不苟地做事情,这对孩子将来的工作是有好处的。

我们必须让孩子理解:一个人干的活儿并不都是他喜欢干的,有些活儿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必须干的。对三岁的孩子,这可能意味着:"如果我们一起把玩具收拾干净,我就有时间给你讲故事了。"对五岁的孩子可能意味着:"如果你每晚把自行车放进存车处,车就不会生锈了。"对九岁的孩子可能意味着:"如果你帮我浇浇花草,省我点儿时间,星期天我就可以带你去看足球赛。"并且还需要让他们懂得:未来的工作只是现在家务活的一种延续。所以,为了将未来的工作干得更出色些,就必须积极参于一些家务活。

要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平均分担家务,而不要只把重活和我们不喜欢干的活交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做些他们感兴趣的事,像做上一顿饭啦,计划一次家庭野餐啦,或到超级市场买些东西啦等等。一位美国的母亲说:"孩子满五周岁时,我们就开始按上面说的办,你实在想象不到五岁的孩子居然能做出那么精美的饭菜来。"

尽管有些家务活的确枯燥乏味,但可以给我们创造一个整洁、清爽的环境。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让孩子收拾屋子时,面对他们的提问:"做这干什么?"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为了给大家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合作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我们必须灌输给孩子的一种观念。必须让孩子明白,人并不是因为本能的驱使才承担那些令人厌烦的责任的,更重要的是,帮人干些活儿,不管它有多么乏味,却表达了你的一片爱意,并由此获得一种通过别的途径无法得到的自尊。

另外,父母们需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干。如果我们每天遁迫他们去干自己认为完全不必要的事儿,反倒不利于孩子了解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抛弃旧观念,在家务活儿上少些责骂,多些要求和期望-- 使孩子们从他们乐意干的事情中学到东西。

有史以来,孩子们从未有过今天如此广阔的天地和如此众多的机会去寻找有意义的工作。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这无疑是正常的。但是,也很有可能最终得到的却是个仅能谋生的差事,这也没有什么要紧的。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懂得要想真正做个人,快乐地活着,就必须工作。

财富属于心态积极的人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人的记忆力。据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记忆功能只利用了人的记忆潜力的千分之一,而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的记忆水平已到头了,不可能再记得更多了,主观上的松懈,使得记忆神经缺乏刺激,因而与人类所应有的记忆水平相距甚远。

美国的一个教育专家做了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距离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班),学习积极性大长,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以致转变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成绩。

这也叫"标签效应"。就是给某人在某一方面下一结论,从而导致此人与结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孩子像一张白纸,家长和老师与孩子接触时间较长,时时处处都在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在某个方面下结论(贴标签);好标签即好的结论能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负标签即不好的结论容易引导孩子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更难改变。

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象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在人才辈出的国家里,在那些伟人、名人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自信的催化作用,而且在我们周围的优秀人才身上,也不断放射出自信的光彩。

而父母的赏识最容易赋予孩子自信心。

有位父亲名叫周弘,他的女儿周婷婷幼时又聋又哑。但是,在周弘的"赏识-成功"教育下,加上老师和众多热心人的帮助。周婷婷不仅能听会说,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各种潜能,享受了更多的人生幸福和成就感。1993年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后来又成为一名残疾少年大学生。据悉,在周弘的"赏识-成功"教育下,上百名被认为是"差生"的孩子转变为好学生。

这里有什么奥秘呢?

周弘说:"小孩子学说话,不论说得多含糊,父母都报以热烈的赞扬,结果呢,绝大多数孩子都学会了世界上最难的口语。而现在,我们为什么不用赏识的目光凝视自己的孩子,却要抱怨呢?"

"抱怨教育不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允许失败,结果使孩子害怕失败,使差异扩大;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结果使差异缩小、消失。"

"您想让孩子聪明吗?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燎原之势";您嫌孩子写字慢吗?那么他哪天有进步,您就"小题大作"、"无限夸大"地表扬他。一定会有惊人的结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抱怨却往往多于赏识。从某种角度说,中国现行的教育具有淘汰性的特点。每年仅有5%的学生能考上大学,却有92.8%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大学,19.3%的家长还希望孩子读博士,而教育几乎成了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这样淘汰性的教育必然呈一种导致儿童失败的教育,而期望过高的父母们面对孩子不可避免的失败难免抱怨四起,从而导致大面积的悲剧现象。正因为如此,中国教育界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变革,而"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父母应及时准确反馈,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父母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小进步小激励,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的,并及时作出表示,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等等。

如果没有这种习惯,那么应当努力去形成这个习惯,孩子在学习上出问题,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强调的是,欣赏是精神概念,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物质奖励并不能形成孩子稳定的成就感,物质上的馈赠和奖励仅适合于增进感情,比如生日时给孩子一份礼物,关于学习,物质奖励却不太适宜,因为它与成就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容易转移并削弱孩子对成就感的积聚、感知。

父母要懂得科学地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比较。我们经常会使用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比如,"你看谁谁得了100分,你才得80分,你真笨,没出息的东西"或者"人家就是聪明,智商一定高,而你呢,认命吧,天生就比人家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