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是用卵繁殖的,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看上去就像一粒粒芝麻。刚刚产下的蚕卵为淡黄色或黄色,经过一两天后变成浅红色,再经过几天后变成灰绿色或紫色,从此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为卵黄和浆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卵不断吸取营养,慢慢发育成蚁蚕,然后从卵壳中爬出来。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非常小,但它们的食量很大,因此长得十分快,没几天就变得白白胖胖的了。
蚕宝宝是个大懒虫。当它第一次蜕皮后就开始漫长的睡眠期,这时候,它几乎不吃不动,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扬起,好像睡着了一样。我们把它这个习惯也称为“眠”。睡眠中的蚕宝宝,外表看上去纹丝不动,体内却进行着一次次的蜕皮工作。蚕宝宝共五个龄期,经历四次蜕皮。五龄前期的时候,它的食欲会剧增,身体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身高”增长,体重增加。五龄后期,它的食欲就开始递减,身体也会发生变化,并开始慢慢寻找结茧场所,为化蛹做准备。这个时期的蚕,称作熟蚕。
蚕结束幼虫期,开始进入蛹期时都会给自己织一件茧衣,将自己束缚起来。熟蚕会将丝吐出,粘结在找好的中心缠丝器,再吐丝将周围的缠丝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结茧支架,即茧网。茧网制成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字形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即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茧衣形成后,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呈“C”字形,并继续地吐丝,直至自己觉得织成了最牢同的茧衣才停止。
人们历来都喜欢白胖胖的蚕宝宝。这不仅因为它洁白干净,更重要的是它能把桑叶变成洁白的蚕丝。很多养蚕人喜欢养雄蚕,这是因为雄蚕比雌蚕产丝多,而吃掉的桑叶又比雌蚕少。为什么雄蚕食量小却能吐出那么多的丝呢?这就要从蚕的特性说起。雄蛾成虫期的生活时间比雌蛾短,在与雌蛾交尾后,它们就会死亡。而雌蛾在交尾后,需要产出大量的卵。无论是雄蛾还是雌蛾,都是不吃食物的,它们靠体内积累的物质来维持生命。一般情况下,雄蛾体内积累的物质很少,雌蛾体内积累的物质比较多;因为雄蛾交尾后就会死去,而雌蛾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卵延续种族。另外,雄蚕生殖腺发育需要的物质的量较少,不像雌蚕那样,在体内贮存卵粒需要大量的物质,因而雄蚕可以把较多的物质变成丝吐出作茧。
蚕刚刚化蛹时,肤色为淡黄色的,蛹体柔嫩,蛹皮稍硬。随着时间推移,当蛹皮开始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就预示着要破茧而出。蛾是蚕的成虫样貌。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以翅膀发信号,寻找配偶。交配后的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会慢慢死去。
循规蹈矩--松毛虫
中文学名:松毛虫
英文名:Pine caterpillar
别称:毛虫、火毛虫
分布区域:全中国各省(自治区)
昆虫也会很守原则,当一群毛虫要搬家时,它们总会听从队长的话,乖乖地,亦步亦趋地跟在前面兄弟的后面。有时,尽管领队已经换虫了,但它们依旧听命令,从不会违规。这种昆虫就是松毛虫,毛虫是它的幼虫。它们虽然很守规矩,但却是一种害虫,专门危害松、柏等。
松毛虫成虫为大中型蛾子。雄蛾触角近乎羽状,雌蛾呈短栉状。口须向前伸过“脸”面,覆有鳞片和毛。雄蛾腹部细狭,末端尖;雌蛾腹部肥胖,末端圆。前翅较狭长,翅顶稍圆;翅膀前缘过中点后逐渐弯曲;外缘相当弯曲。后翅宽;前缘比较直。老熟的幼虫体长在60-80毫米之间。头为褐黄色,中、后胸节背面有明显的毒毛带,体侧由头至尾有一条纵带。各体节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成虫体色变化较大,由灰白到棕褐色。体长25-45毫米,翅展为70-110毫米。
不同种类的松毛虫,不论世代多少,生活习性大致近似。每到产卵季节,松毛虫妈妈便会精心为孩子搭建一个舒适安全的窝,呈小圆筒状,每个筒里是毛虫妈妈产下的排列整齐的300多枚卵。为保护孩子免受风雨袭击,雌虫会牺牲自身软毛覆在窝上,形成一个漂亮安全的庇护所。幼虫一般在上千孵化,初孵幼虫在3龄前比较集中,有吐丝下垂习性,可借风力传播,幼虫以最后一个龄期取食量最大,占整个幼虫总食量的70%-80%。老熟幼虫在树枝上、针叶丛中或灌木上结茧化蛹,其身体上及茧上均有毒毛。成虫多在傍晚羽化、交尾、产卵。
松毛虫只能在环境条件对它特别有利时,才能产生数量积累。这个首先形成的、最适合的小生活环境,称为发生基地。害虫发生基地是可以改变的。在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幼虫生长健壮,成虫体形较大,翅膀也会增长、增大。雌雄二虫之间也有区别。当不同个体的蛹长、蛹重、产卵量、世代分化比率等都占据相当优势时,也十分有利于后代增殖。但是,如果营养不良,至少可引起雌雄之间较大差别。当蛹重减轻、产卵量减少,则大大影响后代繁殖。其繁殖的后代数量相差可达一倍以上。
松毛虫行走的时候一只跟着一只,从不单独行动,而且边走边用自己的口涎在地上为后面的同伴铺出一条丝轨(用放大镜才看得见),它们从不离开这条丝轨。领头的队长只是临时的,它碰巧排在了头一位。它只好犹犹豫豫地向前走,总是忧心忡忡,因为它没有丝轨可依赖。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他把松毛虫的队伍引到一口水缸的缸沿上,使领头的队长跟在了最后一只松毛虫的后面,于是一场奇特的表演就开始了:松毛虫没有了队长,它们一只跟着一只,在缸沿上亦步亦趋地爬行,循环不止。
大有裨益--斑蝥
中文学名:斑蝥
英文名:Spanish fly
别称:南方大斑蝥
分布区域:中国河南、广西、安徽、江苏、湖南、贵州
斑蝥属鞘翅目,亦称“大斑芫菁”。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斑蝥为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主要产于河南、广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南、云南、江苏等地,以河南、广西产量较大。
从形态上看,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约1.5-3厘米,宽约0.5-1厘米。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有1对黑色革质鞘翅,鞘翅上面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3对足,有特殊的臭气。
黄黑小斑蝥与南方大斑蝥外形和体色相似,但体形较小。主要区别在于黄黑小斑蝥每只翅膀的中部都有一个横贯全翅的黑横斑,左右两翅的弧状斑纹在翅缝处连合成一条横斑,弧形斑纹内又包围着一个黄色小圆斑;两侧相对,形似一对眼睛。在翅基外侧还有-个小黄斑,翅端部完全黑色,头部无红斑。
另外,斑蝥是一种害虫,喜群体栖息和取食,每年春季开始孵化,斑蝥具有复变态性,幼虫共6龄,以假蛹越冬。成虫4-5月开始危害庄稼,7-9月对庄稼危害最为强烈,多群集取食大豆、花生、茄子及棉花的芽、叶、花等。
斑蝥有休眠越冬的习性,通常以气温为15℃为宜。2008年2月广西桂北、桂西、桂西北、桂中部分县市、遇上多年来罕见的冰冻灾害,使斑蝥越冬幼虫被冻死,再也不能产卵繁殖下一代。
斑蝥有巨大的药用价值。据《中国药典》记载,斑蝥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斑蝥素、脂肪、树脂、蚁酸、色素等。芫菁科的昆虫几乎都含有斑蝥素这种化学成分,这决定了它们药性的相近性。斑蝥毒性大,很容易引起中毒。
中药利用了斑蝥以毒攻毒的办法。临床用斑蝥素治疗原发性肝癌、肺癌、食道癌、直肠癌、乳腺癌等,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另与化疗、放疗配合使用,能提高疗效,并能使患者的白细胞数不致严重下降。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斑蝥研究应用的-个突破。斑蝥素还能治疗慢性肝炎。
正是基于此,合理地开发斑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乔装打扮--竹节虫
中文学名:竹节虫
英文名:stick insect
分布区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湖北、云南、贵州
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一般长度为10-20厘米,最长的达33厘米。它们和其他昆虫一样,头部有1对细长的触角,胸部3节,各生有细长的足1对,宜于爬行。我国产的竹节虫,一般不长翅膀。
竹节虫行动非常迟缓,白天,它会静伏在树枝上,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吃树叶充饥。竹节虫的生殖很特别,交配后,一般是把卵单粒产在树枝上,卵需要经过1-2年幼虫才能孵化。有些雌性竹节虫不经过交配也能产卵,生下的后代无父,这种生殖方式就是孤雌生殖。竹节虫不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刚孵出的幼虫和成虫基本上一样。它们常会在夜间爬到树上,几次蜕皮后,它们就逐渐长大为成虫。竹节虫成虫的寿命不长,大约只有3-6个月。
竹节虫经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它们会静静地呆着。因为它们看上去很像小树枝,所以一般敌人发现不了它们。竹节虫很会伪装,只有在它爬动时,才会被发现。当它受到侵犯时,它会突然飞起,此时,它闪动的彩光就会迷惑敌人。但这种彩光闪的时间很短,当竹叶虫着地收起翅膀时,彩光就突然消失了。这种“闪色法”,可以使许多昆虫从敌害手中逃脱。
竹节虫会变色,只要四周的环境一改变,它就可以很快地改变自己的体色。竹节虫的身体颜色多为绿色、褐色或者黄色,与周围的植物颜色相互掩映,让人很难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它们长着1对小的复眼,脚的构造很适于沿着小树枝及树叶行走。
竹节虫是具有高超隐身术的昆虫,它最善于伪装。当它在植物上爬行时,能使自身的体形与植物形状相吻合,模仿成植物的样子,或枝或叶,十分逼真。如果不仔细端详,人们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同时,竹节虫还可以根据光线、湿度、温度的差异改变体色,把自身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样,就能够避免引起鸟类、蜥蜴、蜘蛛等天敌的注意而安然无恙。竹节虫这种奇特的隐身生存行为,相比其他善拟态的昆虫,自然是技高一筹。隐身术的桂冠当然应属竹节虫所有。
竹林,是竹节虫生活的场所,体长达33厘米,在世界上的昆虫中,竹节虫身体最长。其头部与身体宽度几乎相同,身体细长而有分节,就像竹枝一样。竹节虫的前足短小,两对细长的中、后胸足紧贴在身体的两侧。其前足经常攀附在竹叶的柄基上,后足紧紧抓住竹节。当它在竹枝上休息时,有时会把中、后胸足伸开,不时微微抖动几下,就好像是竹枝受到了微风的吹拂。竹节虫胸足的腿节与转节之间存在缝隙,遇敌易断肢脱落,脱落后可以再生。两性生殖时,雌雄竹节虫尾部相接,头的方向相反,整个看起来像延长的竹枝,这种拟态是很奇妙的。竹节虫还有一手迷惑敌人的绝招:只要树枝稍被振动,它就会坠落在草丛里,收拢胸足,一动不动地装死,待周围风平浪静时,它就会偷偷溜之大吉。
当遇到危险时,竹节虫的脚紧紧抓住树枝一动不动,很容易被当作是一根普通的树枝而逃过劫难。如果不小心被猎物咬住脚,它还会弄断自己的脚,以求保全生命。
竹节虫的幼虫和成虫长得一模一样。它的脚很容易脱落,也很容易长出来。
竹节虫的外形和一片真正的叶子一样,有着许多叶脉。而它的腿脚像是几片碎裂的小叶子,竹节虫停在竹子上极像一根竹枝,停在叶子上又极像树叶的叶脉,这些伪装都是为了使敌人不容易发现。
变化多端--瓢虫
中文学名:瓢虫
英文名:ladybird
别称:红娘、金龟、金龟子、臭龟子、花大姐
分布区域:全世界
瓢虫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的小甲虫之一。它们的身体圆圆的,甲壳的颜色非常漂亮,有些是黑色带有黄色或红色斑纹的,有些是黄色或红色带有黑色斑纹的,也有些是黄色、红色没有斑纹的。
我们常常用“七十二变”来形容孙悟空的变化多端。对于瓢虫来说,“七十二变”算不了什么。瓢虫中变化最多的是眼斑灰瓢虫,有将近200种变化,这常常使人误以为瓢虫有很多种。
瓢虫和所有的野生动物一样,没有像人类那样可以庇佑自己的住所。当恶劣的气候来临的时候,它们只能坚强地忍受着,瓢虫他们会把自己藏在树叶下面,用树叶来挡风遮雨。
鲜为人知的是,瓢虫还是个游泳和潜水的能手。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瓢虫放到盛有水的洗脸盘中,这只瓢虫不仅可以在水面上游泳,还可以潜入水中自由行走。这个实验反复多次,共花费20分钟。后来,瓢虫爬上了洗脸盘边沿,打开鞘翅在阳光下晒干后飞走了。
瓢虫的幼虫每天游弋在花草之间,捕食大量的蚜虫。它们的生活非常单调乏味,生命也非常短暂,从卵到成虫,发育过程需要经历一个月的时间。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我们都可以同时发现瓢虫的卵、幼虫和成虫。
随着瓢虫幼虫的生长,它的胃口越来越大,身体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身体圆圆的,鞘翅光滑,黑色的鞘翅上长有斑纹,身体也在不断增长,此时,他们就必须挣脱旧皮肤的束缚,开始蜕皮。蜕皮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它并不像我们脱掉旧衣服,再换一件大号外套那样简单。在瓢虫一生之中,需要经历5-6次蜕皮,每次蜕皮后,它的身体都会继续增长,直到积蓄足够的能量进入虫蛹阶段。
瓢虫比其他昆虫精明得多,它甚至在变成蛹的时候也留着个心眼。当蚂蚁碰到蛹时,蛹会忽然竖起来,这种举动会把蚂蚁吓得魂不附体,立即跑得无影无踪。
瓢虫从一只娇柔的幼虫变成强壮的成年瓢虫的过程,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在这个过程中,幼虫的身体会被分解,然后重新进行组合、调整,再进行修饰装扮,这一切都是瓢虫为了获得崭新的生命。当幼虫最后破蛹而出时,就会变成一只新的成年瓢虫。这时,还要经历一些新的转变,因为此时,瓢虫的身体仍旧柔软娇嫩,因为它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它必须暴露在阳光下,吸取养分,使它的体色逐渐加深,斑纹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几个小时之后,这只瓢虫就会变得和其他成年瓢虫完全一样了。
七星瓢虫是我们最常见的瓢虫,它的甲壳就像半个红色的小皮球,上面长着7个黑色的斑点。七星瓢虫个头不大,却是捕食蚜虫的好手,一只七星瓢虫一天可吃掉上百只蚜虫。
瓢虫的幼虫脚底下会分泌出一种黏黏的液体,它的尾部有一个吸力强大的吸盘,这样的生理结构可以帮助幼虫在光滑的树干或树叶上活动自如,而不会滑落。
瓢虫的脚关节处能分泌出一种很臭的黄色液体,使它能有效地摆脱敌人的追捕。
余音绕梁--螽斯
中文学名:螽斯
英文名:katydid
别称:蝈蝈、螽斯儿
分布区域:几乎遍及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