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益生
补充一点关于需水量预测方面的意见。刚才潘家铮院长、钱易院士等都谈到,关中地区对需水量的预测存在偏高的倾向,我也有同感,的确需要认真对待,因为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需水量预测过高,不仅增加工程设施投资,而且助长用水浪费,进而增加污水排放,加剧水环境恶化。如果不及时纠正,便可能误导决策,从而陷入大调水、大浪费和大污染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投资的加大和设施的闲置,政府或消费者也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在国内的许多地区却不乏教训,需水量预测偏大和供水设施能力建设过于超前的状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为尽量减少或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去年由中国工程院组织完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新战略,得到了******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并被******有关部门采纳。新战略的重点是强调节水、治污,充分利用雨水、再生水(中水)、海水、苦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控制用水需求。
下面我想提供几个专家们广泛达成共识并被******有关部门认可或采纳的数字,供有关部门调整需水量预测结果时参考。一是关于农业用水。就全国而言,农业用水总量不再增加,基本上维持在4200亿立方米左右,新增的需求要靠节水来满足。二是关于工业用水,国家经贸委、水利部、建设部等六部委在去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的情况下,取水量增长控制在1.2%。换句话说,工业需水的年均增长率不应超过1.2%。三是关于城市用水,通过对近15年来全国及分区域城市用水量变化情况的分析,城市人均年综合用水量(包括生活和工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不同城市由于人口规模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均综合用水量通常在150-200立方米/年之间波动。但就某一具体城市而言,却是相对稳定的,有的城市还略有下降。预测需水量时,应注意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并利用这一规律。
最后,有一个建议,要立足于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不仅要提高用水效率,还要提高用水效益。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加速推进城镇化,提高单方用水的GDP产出。在缺水地区扩大灌溉面积不利于用水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