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渭河的明天: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集
28063600000005

第5章 指导思想及总体布局

第一节 规划任务与指导思想

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渭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维持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在深入分析渭河流域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10年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总体布局和重点治理措施。

规划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以及治黄总体布局,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兴利除害结合、节流治污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以渭河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治理重点,区分轻重缓急有步骤实施,合理安排建设任务。防洪方面,将控制并降低潼关高程和建设渭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作为渭河防洪减淤的关键措施;水资源方面,把节水和治污作为解决渭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手段常抓不懈,适度开源;水土保持方面,将多沙粗沙区的治理作为重点。从战略高度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分期实施,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规划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国办发[1987]61号文)等文件为基本依据,以******第116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的《关于加快黄河治理开发若干重大问题的意见》、******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2002年7月)为基础,按照《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节水灌溉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等规程规范进行编制。

第三节 治理目标

通过10年的综合治理,达到下述目标:

1.防洪减淤

建设渭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潼关高程不超过328m,并力争有所降低;从长远看,以潼关高程降低1-2m为控制目标。渭河下游干流堤防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加强下游河道整治,控制河势摆动幅度;三门峡库区返迁移民防洪安全工程达到设防标准,提高其他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

2.水资源开发利用

通过节水、污水资源化和外流域调水等措施,缓解流域水资源紧张局面,缺水状况比2000年水平有较大改善。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在重点保证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前提下,使干支流主要断面林家村、华县、埝头多年平均下泄水量分别达到15.1亿m?、45.7亿m?和5.4亿m?,使生态环境低限用水量55.8亿m?得到保证,渭河入黄水量由20世纪90年代平均45亿m?,增加为51亿m?,促使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干流主要断面林家村、华县低限生态环境流量分别达到10m?/s和20m?/s,实现渭河干流不断流。合理开采地下水,实现地下水的区域采补平衡。从长远看,通过南水北调等外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解决流域缺水问题。

3.水资源保护

进入渭河干流的污染物削减率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渭河干支流水体达到Ⅳ类标准,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满足各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现状水质良好的河段、水域得到维持,城市饮用水水源区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目标要求。

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河泥沙1.1亿t。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7万km2,治理程度达到44.5%,其中多沙粗沙区治理面积1.35万km2。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总体布局

一、防洪减淤

基本思路:以排为主,拦排结合,水沙兼治,综合治理。

通过控制并降低潼关高程、加强河防工程建设,疏通排水通道,增加干流排洪能力;充分利用支流水库防洪和拦沙库容,拦蓄洪水泥沙,在控制洪水的同时,调整水沙关系;保证输沙用水,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渭河流域防洪减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

防洪减淤的总体布局是:以渭河下游治理为重点,对堤防进行加高、加固,对干流河道进行整治,提高抗御洪水和河道排洪输沙能力;上中游以城镇等重要防洪河段为重点,进行堤防建设。对防洪问题严重的南山支流,以堤距展宽为主进行治理;进行三门峡库区防洪保安建设;兴建东庄水库拦减洪水泥沙。为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通过合理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渭河汇流区入黄流路调整及综合治理措施,控制并降低潼关高程,实施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中远期利用引汉济渭、南水北调西线、引嘉济汉等调水工程增加水量,利用黄河干流古贤、碛口等控制性水利枢纽调水调沙,降低潼关高程。完善水文测报、洪水调度等非工程措施。初步形成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

二、水资源配置与保护

基本思路: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配置,适度开源,加强管理。

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强化生活和工业节水,立足本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围绕节水治污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节水技术改造,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项目,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逐步实现污水资源化。合理配置水资源,控制地表水的开发利用;限制地下水超采,实现地下水的区域采补平衡。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兴建和完善水源配置工程,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抓紧做好从外流域向渭河流域调水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加强流域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完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水质监测网络,对省界断面水量、水质进行监测和监督。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布局是:以大中型灌区和大中城市为重点,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十五小”企业关停的环保督查工作,在沿河城市建设一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加快污水资源化工程建设,结合农业节水和水土保持控制面源污染。建设引红(红岩河)济石(石头河)、引乾(乾佑河)济石(石砭峪水库)和引汉(汉江)济渭(渭河)调水工程,形成合理的配水工程体系;在水资源利用难度较大的地区兴建集雨节灌工程和城乡供水工程,解决城乡人畜生活用水,发展旱作农业。建立和完善水量水质统一监测网络。初步形成渭河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体系。

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基本思路:防治结合,保护优先,突出重点,强化治理。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首先对已有治理措施和植被条件较好、水土流失轻微地区进行生态保护;人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要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区,以减少入渭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多沙粗沙区治理为重点,强化以淤地坝建设为主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在预防保护区,依法保护现有森林植被,巩固和提高已有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在监督区,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以水土保持执法机构为主体的执法体系,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严格实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治理区,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强沟道坝系建设,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封山育林(草)、封坡禁牧,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为水土流失预报、水土保持公告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