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艾灸疗法
用隔蒜灸治疗急性菌痢,主穴取关元、气海,配阿是穴。将洗净的独头大蒜切成2.5~3毫米厚的薄片,放置上述穴位上,点燃艾条离蒜片5~10毫米之间熏灼,以病人有轻微灼痛感为宜,主穴灸8分钟,配穴灸2~4分钟,每日4~6次,有较好的疗效。
(七)饮食疗法
(1)白头翁粥:白头翁15克,黄柏10克,秦皮12克,黄连3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先煎上药,取汁去渣,入淘净的粳米煮粥,粥熟时调人白糖即可。每日早晚各1次,温热服。功能清热利湿,杀菌止痢。适用于菌痢、肠炎。虚寒性下痢不宜用。
(2)姜茶乌梅粥:生姜10克,乌梅肉30克,绿茶5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将前三味煎煮,取汁去渣,加粳米煮粥,粥将熟时调入红糖即可。每日2次,温热服。功能温中散寒,杀菌止痢。适用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湿热型菌痢忌用。
(3)鸡冠花粥:鸡冠花30克,粳米50克,酒少许。先将鸡冠花(赤痢用红花,白痢用白花)煎取药汁,去渣,加入淘净的粳米,煮成稀粥,兑入白酒少许。每日2次,温热服。功能杀菌止痢,凉血止血。适用于赤白下痢,还可用于咯血,吐血,妇女崩中,赤白带下。
(4)加味槟榔粥:槟榔10~15克,银花6克,粳米50~100克。先将槟榔片与银花煎汁去渣,与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2次,温热服。功能清热导滞,化湿解毒。适用于湿热痢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5)莲子生姜粥:带壳莲子100克,生姜25克,米适量。将莲子打碎去壳,同生姜、米煮成稀米粥。每日2次,温热服。功能促食欲,止泻痢。适用于噤口痢(即下痢而不想吃东西)。
预防与护理
(1)按传染病隔离治疗。
(2)宜清淡饮食。
(3)急性菌痢需彻底治疗,疗程1周左右。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包括鼻道、咽部和喉部)上部结构感染都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咽炎或咽喉痛、喉炎和无并发症的流行性感冒。一般病势较轻,如无并发病症,约5~7天痊愈,但一些素有慢性疾病身体抵抗力较差者,可诱发其慢性病复发呈急性发作,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能是包含在其中的原发因素或继发于病毒感染。所有类型的感染都引起免疫和炎性反应,导致感染组织的肿胀和水肿。炎性反应使患者黏液产生增多,产生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充血、痰多和流涕。作为炎性反应的结果,也可能有头痛、低热和身体不适。本病属中医“伤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感冒是因为六淫之邪乘人体抵抗外邪能力下降时,袭于肌表而犯肺卫所致。风邪为六淫之首,但因为不同的季节、不同区域,往往也夹杂着四时不正之气。人体常因为劳累、精神刺激、雨淋使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此外中医学认为人的体质不同,其对感受外邪的反映有别,如阳虚之体易感受风寒,阴虚之体易感受风热,燥热、痰湿偏盛之体易感受湿邪。外邪袭表,肺卫失和,邪正相争,故可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咳嗽、鼻塞、喷嚏、咽痛、流涕等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是由病毒所引起(约80%以上),约有15%~20%与细菌混合感染。病毒与细菌常寄生于人体的鼻咽部,一旦受寒、劳累、雨淋、过量饮酒、局部微生物便可繁殖孳生而感染本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患者应卧床休息,以降低机体的代谢水平。吃流质饮食和充足的饮水,房间空气要流通,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及温度。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咽痒、流清涕、鼻塞、咳嗽、痰少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如夹湿邪则身热不畅,头重如裹,肢体酸痛而重,或有胸闷、泛恶、纳呆、口淡苔腻等里证,脉多浮弦。
【治法】解表散寒,辛温宣肺。
【方药】轻者,葱豉汤加减;重者,荆防败毒散加减:防风16克,荆芥穗16克,羌活13克,柴胡13克,独活12克,前胡13克,川芎13克,枳壳13克,云苓16克,甘草7克。加减化裁:头胀如裹,肢体酸重者加苍术、厚朴各12克,头痛重者加藁本、蔓荆子各13克;无汗可加麻黄3~7克;咳嗽重者加款冬花、紫菀各16克;挟食者可加莱菔子等。
2.风热犯表
风热犯肺,邪蒸于表,故有身热恶风,风热上于头故头痛而胀,肺失清肃,故咳嗽黄痰,咽干肿痛,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夏令感冒多挟当令暑湿之邪,故又见汗出、心烦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若风热郁蒸,津液丢失而化燥,或秋燥当令,又常兼有燥邪,烦热,口干,欲饮,唇鼻干燥,干咳无痰,舌红少津,脉弦细。
【治法】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25克,连翘16克,豆豉13克,牛蒡子13克,薄荷(后下)7克,桑叶13克,荆芥穗7克,竹叶13克,菊花13克。夹有暑湿,心烦口渴腹泻者,可加生石膏35克,藿香16克;上吐下泻者,可加木香13克,黄连12克,佩兰13克;口渴心烦、大汗出者,加苇茎40克生,石膏35克;口苦咽干,舌质红少津者。加麦冬13克,百合16克。
3.阳虚感冒
素体阳虚,易感受风寒之邪。老年人患本病多属此症。恶寒重,发热轻,自汗多,阳气耗散,则恶寒蜷缩,全身骨节酸痛,面色□白,舌淡胖,苔薄白,脉不浮而多为沉细。
【治法】温阳解表。
【方药】桂枝7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7克,生姜7克,大枣6枚,熟附片(先煎1小时)12克,葱白1寸,豆豉13克。若便溏、腹中隐隐作痛,可加炮姜12克,肉桂7克;阳虚恶寒较甚,四肢冷者,加干姜12克,细辛3.5克。
4.血虚感冒
素有血虚,呕血、咯血、产后血亏或外伤出血之后又感风邪,症见血虚证之外,兼有外感表证:身热,恶风,头痛,无汗或少汗,心悸,头晕,耳鸣,面色无华,指甲苍白,舌淡,脉细或浮而无力。
【治法】养血解表。
【方药】黄芪25克,当归13克,干葛根13克,葱白1寸,生姜12克,大枣6枚,豆豉13克,干地黄16克。若恶寒重者,加防风16克,芥穗13克;发热重者,加银花25克,连翘12克,鲜苇根25克。
5.阴虚感冒
素有阴虚,多伴有宿痰,肺中燥热,易为风热之邪所侵袭,而症见发热恶风,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干嗽少痰或无痰,热伤血络则常见痰中带血或咯血,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玉竹16克,生地13克,麦冬16克,山药13克,葱白1寸,生姜6片,桔梗13克,甘草7克。痰中带血加白茅根25克,白及12克,藕节16克,口渴甚加苇茎35克,生石膏35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消除充血水肿的药物、抗组胺药及咳嗽抑制剂可以使许多症状缓解。研究表明,给以锌锭剂或补充维生素C可以减少某些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如果有原发或继发细菌感染,则需要应用抗生素。
1.对症治疗
(1)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者,可给解热阵痛药物,如复方阿司匹林。
(2)鼻塞流涕:口服扑尔敏或1%麻黄素液滴鼻。
(3)声嘶、咽痛者:可给复方草珊瑚含片或用含碘含片如华素片等。
(4)咳嗽:可给必嗽平或复方甘草合剂。
2.抗病毒治疗
(1)病毒灵每次0.1~0.2克,每日3次。
(2)病毒唑每次0.3~0.4克,加5%的葡萄液250毫升中静滴。
(3)干扰素20万单位肌内注射或滴鼻。
3.抗生素的使用
合并细菌感染,或素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可选用:麦迪霉素或乙酰螺旋霉素片0.1~0.2克,每日3次;或先锋霉素Ⅳ0.5克,每日3次;或氟哌酸胶囊0.2~0.3克,每日3次。病情重者可用抗生素肌注或静滴。
4.抗病毒药的使用
病毒灵片每次0.2~0.3克,每天3次;或病毒唑注射液每日15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肌肉注射。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鱼腥草25克,紫苏16克,车前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五)针刺穴位疗法
选风池、大椎、太阳、列缺、迎香等穴位,每天针刺1~2次,实证感冒时用泻法,虚证感冒时用平补干泻法。
(六)中成药疗法
伤风感冒冲剂、桑菊感冒片、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片等可随证选用。
预防与护理
(1)清淡饮食,多饮水。
(2)感冒流行季节,可用食醋熏蒸法进行空气消毒。
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气管与支气管因感染、理化刺激或过敏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通常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或吸入刺激物质例如香烟烟雾或污染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有关。其特点是过度的黏液分泌。常于受凉后发病,亦可是一些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白喉等的早期症状。临床主要表现有咳嗽和咳痰。中医属“外感咳嗽”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侵袭肺卫,导致肺气不宣,肃降失调,影响肺气之出入,因而引起咳嗽、咳痰、气喘。因人体素质各异及感染外邪不同,可出现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候。临床所见以风寒为多。其他如吸入烟尘秽浊之气也可犯肺致咳。若肺卫之邪不能及时祛除,又可衍变转业,如风寒咳嗽可郁而化热,风热咳嗽可化燥伤津,因而临床上就有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的咳嗽。
现代医学认为,在机体抵抗力低下如受寒、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使全身或局部防卫机能低下时受感染(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或继发细菌如肺炎双球菌、流杆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如过冷空气、大气污染、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吸入)及过敏反应(如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等吸入或对细菌蛋白质过敏)引起气管一支气管局部防卫机能减弱(黏膜上皮损伤,纤毛运动障碍),造成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分泌物增多等炎症病理变化。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增加饮水量,服用祛痰剂以稀释黏液。休息以减少氧需求量。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寒袭肺
咳嗽,痰白而稀,喉间不适或鼻塞流涕,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全身酸楚。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金沸草、前胡、茯苓各13克,法夏、桔梗各12克,荆芥7克,细辛3克,甘草5克。
【加减】咳嗽甚者加杏仁、苏叶各12克,紫菀13克,以宣肺止咳;气喘者加厚朴12克,射干13克,麻黄7克,以宣肺平喘。
2.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痰黏或黄稠,咳痰不爽,发热、恶风,或有汗出,头痛,四肢酸楚,口于思饮,咽喉红肿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连翘、杏仁、前胡、牛蒡子各12克,菊花、桔梗各7克,芦根35克,生甘草、薄荷各3克。
【加减】咳痰黄稠加鱼腥草35克,黄芩13克以清肺热。咽喉肿痛加银花25克,玄参12克,板蓝根35克以清咽消肿。鼻衄加鲜茅根35克,侧柏叶12克以宁络止血。
3.燥邪伤肺
干咳,痰黏稠,咳痰困难,鼻咽干燥,咽痛,口渴喜冷饮,咳甚则胸闷而痛,或痰中带血丝,发热微恶寒,头痛,舌红,苔少而干,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合清肺饮加减:桑叶、杏仁、南沙参、浙贝母、前胡、僵蚕各12克,炙紫菀13克,桑白皮、麦冬各16克,生梨皮、蝉衣各7克。
【加减】偏于热盛者,南沙参改用鲜沙参12克,加黄芩、山栀各12克,偏于伤津者加天花粉16克,鲜芦根22克。若舌干无苔、脉细数之肺燥阴伤者,应以清燥救肺汤为主。
4.痰热蕴肺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舌红,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清肺泻火,豁痰止咳。
【方药】泻白散合凉膈散加减:桑白皮、连翘、瓜蒌、大青叶各16克,地骨皮、黄芩各13克,栀子、桔梗各12克。
【加减】壮热、咳喘者加金银花、鱼腥草、石膏各35克,葶蒡子16克以清泄肺热。鼻衄、痰血者加茅根、藕节、生地各16克以凉血止血。咽痛加玄参、麦冬各16克,马勃12克以清咽利膈。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
(1)可根据病原体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口服药有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克洛、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2)注射药可根据细菌种类及感染程度选用麦迪霉素、头孢氨苄或青霉素G;或氨苄青霉素;或先锋环己烯;或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等。
2.对症治疗
痰稠不易咳出者可用氯化铵合剂10毫升,每日3次;干咳无痰者用咳必清,每次25毫克,每日2~3次,必要时可口服复方桔梗片1片。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穿心莲叶12克,水煎服。
(2)罗汉果冲剂,适用于燥热咳嗽,每次1块,冲服,每日2~3次。
(3)川贝母3克,甜杏仁3克,法半复3克,梨2个,冰糖适量,加水蒸服。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取穴大椎、胸道、风门、定喘、合谷用泻法,以祛风散寒。若发热头痛,配风池、列缺、少商用泻法,以清热化痰。
(2)耳针:取肺、气管、神门、肾上腺。手法: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并可用耳穴压豆法。
(六)物理疗法
紫外线照射胸背部支气管分布区,也可做穴位照射。
(七)敷贴疗法
用气管炎膏贴敷穴位法。
(1)方药组成:白胡椒6克,川椒60克,生姜60克,冬虫夏草35克,蛤蚧35克,蜂蜜350克,核桃仁120克,麻油20克。
(2)制用方法:将白胡椒、川椒、生姜、冬虫草、蛤蚧研细,过120目筛备用。核桃仁碾细末,麻油倒入铁锅内加热,再倒入蜂蜜加热,随后加上备好的药粉,搅匀出锅,盛在容器中。用时涂在风湿膏或胶布上,贴两肺俞、两涌泉及天突、廉泉、定喘等穴。每24小时换药1次,7次为1疗程。
(八)推拿疗法
先推拿风池、天柱、大椎等穴约五分钟。再用推法推印堂,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穴,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太阳、迎香等穴,并用抹法从印堂起向上循发际至太阳穴往返3~4遍。掐揉合谷、少商穴后,再重推拿风池、大椎穴,配合按肺俞、风门穴以结束治疗。
(九)饮食疗法
(1)白萝卜500克,冰糖30克。先将白萝卜用清水洗净,切片,加水适量,煮沸50分钟,用纱布包裹挤尽汁液。最后加入冰糖,再加热煮沸,至冰糖溶化即可。分3次喝完,每日1剂。连服5天。
(2)梨500克、冰糖30克,加水煮沸30分钟,吃梨喝汤,每日1剂。连服5天。
(3)杏仁(去皮尖)15克,蜂蜜45克。先将杏仁炒黄研末,与蜂蜜调和食用,分3次1日内吃完。连服7天。
预防与护理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2)防止受凉。人体在感受寒冷刺激后,防御机能下降,容易造成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3)防烟避尘,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特殊刺激性气味,抽烟者应戒烟,减少对气管-支气管黏膜的刺激,预防本病发生。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为肺部的阻塞性异常,连续2年以上,每年至少连续3个月发病。是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下呼吸道过多的黏液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经过为特点。严重时可继发阻塞性肺气肿以至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的常见病,属中医“咳嗽”、“痰饮”、“喘证”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