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全名是鲁珀特·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南部的一个农场。他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家庭,是老默多克4个孩子当中唯一的儿子。
显然,作为一个欧洲移民的后代,传统的欧式教育和开放的移民生活环境对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他18岁那年,家人就把他送到英国伦敦,就读于牛津大学威斯特学院,开始了正规的大学文科学习生涯。在那里,默多克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并把他主要的实习安排到一些大的报社,如当时的《每日新闻报》等等。
说来也很奇怪,默多克虽然生于一个传统的欧式家庭,但他却对马列主义感兴趣!在默多克的大学宿舍里,摆着一幅列宁的尊像。在朋友眼中,鲁珀特·默多克是一位视野开阔、雄心勃勃的人。
在澳大利亚,默多克家族是依靠农场致富的。但他的父亲基恩·默多克却转行到报业,并且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报人,拥有了(新闻报》与《星期日邮报》。默多克的父亲年迈后,十分希望独生儿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继续振兴家业。
1952年秋,年仅21岁的默多克只身回到澳大利亚,开始承担家庭事业的责任。回到家之后的默多克全力保留了父亲的两份报纸,并且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从小就喜爱的报社工作中去,聘请自己中意的撰稿人和责任编辑,改革报纸的文风、报道内容,从而使得手下两份报纸成了地区新闻的主体。
他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同时也将他多年在外国培养成的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之后他决定大规模地扩大自己的实力——用自己一年多来筹集到的40万美元买下《星期日时报》,然后对其大幅度更改标题,变换版面,向公众展现一个大胆直观、个性鲜明的地方报纸。3个月后,这家报纸就开始为他赢利了。这一年,默多克才25岁,也就是在这一年,澳大利亚开始有了他的新闻。
在默多克的一生当中,真正算得上是考验的并不少见。尤其在他的创业初期,这种考验当然比他在成名之后更加的艰巨。 1960年,默多克已经将近三十岁。正处在人生鼎盛年龄的他拿出了一往无前的冲劲和决心,斥资400万美元买下《镜报》并立刻改变其风格。而到了1965年,默多克建立了一份有着严肃风格的报纸《澳大利亚人报》,它的政治影响力非常的大,因此人们把它称做“澳大利亚。《泰晤士报》”。
自从成功购并《镜报》并建立《澳大利亚人报》之后,一桩接一桩的生意完成了,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大手笔。到了1968年,默多克已经占有了澳大利亚近五分之二的新闻媒体。这时的默多克已不再是当年的默多克,他虽然还未满四十岁,但是他却拥有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于是踌躇满志的他吹响了进军欧洲大陆的号角。这就是他媒体帝国事业的开始。
但是和当年的留学完全不同的是,现在的默多克是以一种外乡人的原始和质朴在英国立足的,而且他已经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在这个现代报业发源地的驻扎也不算是什么难事!当然,对于欧美大国的新闻媒介来说,强手如林,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多的是。在他的身上,有着复杂的多面性格,具有远大的抱负以及敢闯敢干的积极态度,却又有自知之明,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在这种量力而行的基础之上,默多克建立了自己的新闻观念和报业传统,并着手探索一条新路,采用了小报的发展路线,主张报纸的个人风格,扩大内幕性、猎奇性的分析报道,版面上加强花边新闻与体育类报道,以招徕广大的读者。
引起英国报业强烈震动的是默多克于1970年在英国买下了小报——《太阳报》。这次交易默多克只花了150万美元,并且是用6年分期付款的方式成交的。而且更让人震惊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份小报的发行量从80万份直升到200万份,在全欧洲畅销无阻。如今,《太阳报》发行量已居欧洲第一,年赢利近2亿英镑。当我们提到《太阳报》时,心中多了一丝崇敬的心情,但谁又能够想到就是默多克把这只当年还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呢?
在报界巨人——默多克身上,我们还发掘出了他那种天生作为报业领导人所应具有的敏锐目光与准确判断!在一些开始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或是冒险性很大的事件上,默多克都能够发现其独到之处,并加大报道的力度,从而提高了自己报纸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比如,默多克成功地打入美国报界,就是他能够抓住机会乘对手之虚而入。 1973年“水门事件”发生之后,默多克立刻抓住了美国政治权力斗争这一真空时段进入了美国市场。到了1975年,他已经连续收购了7份报纸和3家电视台,其中包括著名的《纽约邮报》与WTMX电视台。1980年,默多克又投入巨资买下了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报》,从而真正地成为了一名对世界政治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报业大王。
默多克的报界业务发展策略是多元化的。人们已经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报业大王”或“传媒大王”来界定他了,因为他的触角已经伸展到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当我们在阅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欣赏小说、观赏足球时,都与这位澳大利亚人有关!在20世纪90年代,他凭借强大资金四处出击,频频交易,先后建立了欧洲“天空”电视台,买下了亚洲卫视,控制了路透社8%的股份,收购了比利时安塞特航空公司……
当然,一个人的财力与精力总是有限的,即使这个人是世界首富。默多克也不例外,他还曾经面临破产。但是性格倔强又才华横溢的默多克总能够渡过难关。因此,直到今天,默多克仍然在进行大手笔的收购,而且他的支付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他可以轻而易举地采取其他公司不敢采取的动作。
1997年,默多克开始进入好莱坞并组建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正是他的慧眼促使他耗资2.8亿美元拍摄《泰坦尼克号》——这部曾被批评家估计会使他破产的影片,至少给它带来了4亿美元的收入。
可以这样说,默多克始终在寻找机遇,而且,一旦商机出现,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当他听说,欧洲的新闻公司在拉美的有线电视和在亚洲的电视服务仍在亏本。但是,他却大胆地投入巨资,因为他看中了新闻公司花费巨资在美国涉足体育、新闻和儿童有线节目,并且收视率颇广的优势!
命运也许偏爱某些人,但绝不会将成功直接交给他;命运也许捉弄某些人,但绝不会将任何希望都拿走。
当你祈求好运时,挫折总是接踵而至;当你决定依靠自己时,机会立即向你招手。
六、敢于挑战风险就有机遇
具有挑战机遇的勇气的人,常常能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般人以为,做生意就是拿钱进货,再把货变成钱,如此循环下去,雪球越滚越大。殊不知,眼下三角债把大家套得死死的,大家缺的都是钱,而有的都是货。
结果,情形是:或没有钱买不来原材料,企业面临停产;或有货卖不掉,企业产品严重积压。表面上看,凡企业,无不欠债,不仅欠债,甚至债台高筑。然而一调查,才发现:他欠你100万,但别人可能欠他3000万,比他欠你的还多。
如果把这引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债务和债权全部解套的话,恐怕谁都不欠谁多少钱,甚至有的企业还赢利。即使还欠一点债的企业,可能也只需很少量的资金便可起死回生。
基于这样的市场分析,郑总想,可不可以把商品流通的循环过程稍作改变呢?他的意思是,把“拿钱进货,再把货变成钱”的流通模式换成“以货抵债、再把货变成货,然后变成钱”的模式。
操作思路一变,局面大为改观。
不久前,上海集装箱公司老板提着800余万元现款来找郑总的汽车销售公司,欲购20辆红岩·斯泰尔载重汽车。这对郑总的公司无疑是一大笔业务。只要他用这笔现款到厂家提出车来,一辆可赚1万元差价。要是过去,郑总赚回20万便了事,但今天,郑总却把这笔业务暂时搁置一边。
为什么呢?因为此时他获得了一条信息,并从中发现了一个将机遇转化为资本的捷径。
那条信息是:上海宝钢有600万元废渣款几年收不回,其中本金400万,利息就占200万,可见这是一笔多年的烂账。经了解,欠债方是武汉大冶钢厂。
郑总带着秘书小刘立即飞往武汉,他的此行目的是弄清大冶厂生产什么产品,哪些产品销不出去:介绍过程中,发现“大冶”积压的产品目录中,有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齿轮的专用钢材——20铬锰钛。这种钢材恰恰是四川綦江齿轮厂生产齿轮求之不得的原材料。但綦江齿轮厂由于流动资金困难,无缘购进,以致生产处于半瘫痪状态。
于是,一个由四方构成的多角连环生意便在郑总脑子里清晰起来。他立刻邀请“大冶”、“綦齿”、“斯泰尔”汽车公司、上海“宝钢”的老总们赶到上海,商洽合作事宜。
郑总说服“宝钢”,他以斯泰尔汽车向“宝钢”担保,欲购买“宝钢”那笔600万的债权,将“大冶”欠“宝钢”的600万债务转到他公司的账上。换句话说,他替“宝钢”向“大冶”索债,原来“大冶”欠你“宝钢”的600万,现在让“大冶”欠我,而我在四个月内为你“宝钢”收回这笔债。但郑总的条件是:只还“宝钢”400万元本金。
“宝钢”一想,能收回400万总比一分钱收不回好,虽然不赚,但也没有亏,便签约。一纸合同,郑总赚了“宝钢”200万债权。
那么“大冶”现在欠郑总的600万以什么方式偿还呢?“大冶”没有钱还不要紧,郑总说,拿你们厂的铬锰钛钢材抵债便是。“大冶”一听,欣然应允。因为郑总这一招既为“大冶”抵消了债务,同时还为“大冶”销了货,“大冶”何乐而不为?
正在皆大欢喜之际,郑总让“大冶”再次兴奋。他打算用600万债权换1400吨钢材之外,注入现款500万再购买1200吨钢材。“大冶”把郑总捧为“上帝”,自然也就满足了郑总在价格上整体下浮15%的小小要求。这等于说,郑总用600万债权和500万现款,从“大冶”一共拿到了相当于原价计1265万元的铬锰钛钢材。
现在轮到郑总与綦江齿轮厂商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