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所在朝代北朝
生卒年月467-499
在位时间471-499
人物简介
孝文帝拓跋宏,献文帝子,公元471年即位后,进行大胆改革,公元494年,迁都洛阳,推广汉化,并带头将姓改为“元”,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死于公元499年,时年32岁。
迁都求发展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他聪慧机敏,5岁即位,在他亲政以后,为了巩固北魏封建国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了巩固北魏的政权,亲自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20万,自平城迁都洛阳。这些人连同家属和奴隶,总数不下100万人。
此后,鲜卑分成迁洛阳和留住(留住在平城一带和六镇)两部分。迁往洛阳的那一部分到平城和六镇内迁时,大体上已经汉化完毕。一个统治民族前后不过30年,就融化在被统治民族里,这是魏孝文帝坚持汉化政策的结果。他希望永久保持拓跋氏政权,也就不得不坚持这种政策。
魏孝文帝为了达到鲜卑族与汉民族大融合的目的,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改说中原汉语;禁穿胡服,制定了官员的汉族式冠服,同时模仿南朝的样式,规定了妇女的服饰;鲜卑人都自称河南洛阳人,死后按汉人的葬礼安葬在邙山,不得还葬北土;重用南朝士族王肃,厘定官制,在模仿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了官制中所有的鲜卑成分;在律令方面,两次改变北魏的律法,废除了自十六国以来的一些不合理的残酷刑罚。
魏孝文帝还规定禁用鲜卑姓氏,全改为汉姓。
自己首先改姓“元”,按一元复始的意思,作为全国第一姓。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为鲜卑的八大贵姓。
魏孝文帝又排定汉士族的门第高下,承认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最高门第,与鲜卑八姓地位相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门第也很高。汉族士族中有汉魏以来有名的名门旧姓,也有十六国以来声势盛大的地主豪强。
倡导与汉人通婚
魏孝文帝积极倡导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娶卢、崔、郑、王及陇西李氏女入宫,又指定六个兄弟重新娶妻,元禧聘陇西李辅女、元干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荥阳郑平城女、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元勰聘陇西李冲女、元详聘荥阳郑懿女,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魏家公主也嫁给汉族名门,如卢道裕娶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皇族和汉士族通婚的先例成了普通鲜卑人和汉人通婚的榜样,鲜卑族很快就和汉族融合在了一起。
推行文治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文治,在亲政之初,即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三年一考、历经三考的政策,“升贤明有绩者,退庸劣无功者”。他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吏由他亲自考核,六品以下的官吏由吏部会同地方考核。“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这种政治整顿,改变了官吏冗散的状况,使百官勤于政事,对完善封建制度、改良社会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公元485年,魏孝文帝又颁布了均田令,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他还提倡思想解放,带头学习汉族文化知识,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进入繁盛时期,促进了北方的政治、经济发展。他迁都洛阳之后大规模营造的龙门石窟,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