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帝王故事知中国历史
28119500000065

第65章 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建州

人物档案

所在朝代清朝

生卒年月1559-1626

在位时间1616-1626

人物简介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八旗兵创建者和统帅,着名军事家、政治家。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受伤,大败而回。公元1626年8月病逝,终年67岁)

袭父位,崛起建州

努尔哈赤10岁丧母,十五六岁时寄居在外祖父家。公元1583年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古勒山城(在今新宾境)被明军误杀后,他承袭父职为建州左卫都指挥。

他将家仇归罪于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以“遗甲十三副”起兵,组织了近百人的队伍,攻破图伦城。次年,率兵攻翁科洛城时受箭伤。

公元1585年2月,努尔哈赤击败界凡、萨尔浒、栋佳、巴尔达四城联军。4月,率步骑80人,设伏浑河边,击败界凡等五城联兵800人。

公元1586年7月,他又进攻鹅尔浑城(今抚顺东),虽多处受伤仍奋战,终获胜。后筑佛阿拉城(今新宾县城),颁教令,立法制,称王,又称女真国淑勒贝勒。

政治上,努尔哈赤恩威并用,统一建州苏克素护河、浑河、完颜、董鄂、哲陈等五部。完颜部费英东、董鄂部何和礼、雅尔古都部扈尔汉三位首领归附后,均成为后金开国勋臣。

公元1595年,努尔哈赤与蒙古科尔沁、喀尔喀部通好。以看边效力有功,被明廷封散阶正二品龙虎将军。次年,同朝鲜(今朝鲜、韩国)通使。自称女真国建州卫管东夷人之主,所统各部首领由32名增至53名。他送布占泰回乌拉部为贝勒,先后与之五次联姻、七次盟誓。采用征抚并用之策,吞并图们江、乌苏里江流域东海女真部落。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灭哈达部,实施第二次整军,编300人为一牛录(一种军事编制单位),始以黄、白、红、蓝四正色旗为各军标志。

公元1606年,努尔哈赤授喀尔喀等五部尊为“昆都仑汗”(意为恭敬汗)。第二年3月,他派弟舒尔哈齐、子褚英和代善等率兵赴东海瓦尔喀部护迎新归附部众,与万余乌拉兵激战于乌碣岩(今图们江右岸),斩3000余人。9月,灭辉发部。

公元1608年与明辽东将领相约共守边界,暗中则谋划进兵辽东。

公元1612年,针对乌拉部难以一举攻灭的情况,提出“伐大木”的渐折之策,率兵克其六城即休战。次年乘乌拉部渐衰,出师攻灭。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更定八旗制,在四正色之外又增加四镶色。置分散女真人于旗下,出则备战,入则务农。用“水练”(跳涧)、“火练”(越坑)等法严格练兵。凡出征,令“死兵”在前冲杀,“锐兵”随后跟进,战后赏功罚罪。

公元1616年1月,努尔哈赤称覆育列国英明汗,立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定都赫图阿拉。

公元1617年,努尔哈赤遣兵收取散居未服的东海女真部落。

向明朝宣战

公元1618年3月,努尔哈赤以建马厩为掩护,修造器械攻具。4月,练兵颁法,提出“用兵则以不劳己,不顿兵,智巧谋略为贵”《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的制胜思想。他发布了明军“害我祖父”、“逞兵越界”等“七大恨”檄文,向明朝宣战。率大军突袭明辽东重镇抚顺,诱胁守将李永芳出降;班师途中全歼明总兵张承胤部近万人。

7月,后金军攻占清河堡(今抚顺东南),杀守将邹储贤等一万余人,使明廷大为震骇。

公元1619年1月,努尔哈赤率军克叶赫部20余寨。3月初,他在萨尔浒之战中亲率八旗军迎战明军约11万(号称24万),先后大破明军西路、北路、东路三路大军,迫使援助明朝的朝鲜军投降,歼灭明军约6万人。6月,后金军攻占开原,杀死明总兵马林等。7月,取铁岭,斩杀明游击喻成名、史凤鸣;于铁岭城外大破喀尔喀兵万余人,俘获贝勒宰赛及其子,随后又释放,并与其盟誓共同抗明。8月,攻占叶赫部,杀死贝勒金台石、布扬古,叶赫部亡。至此,努尔哈赤完成了统一海西女真四部。

公元1621年3月,在沈辽之战中,诱使明总兵贺世贤出沈阳城予以全歼,破城后杀明总兵尤世功等7万余人,随后又在浑河两岸大败明援军沈之川,杀死总兵陈策、童仲揆等。乘胜在辽阳城外大败侯世禄等,以里应外合攻破辽阳城,迫使明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数日间,辽东70余城堡皆降。

4月,迁都辽阳。

公元1622年1月,后金乘明辽东经略与巡抚不和,率军西进夺取广宁(今北镇)及周围台堡40余座,致使明朝逮捕巡抚王化贞,杀死经略熊廷弼。4月,宣称北京应由女真人和汉人轮换居住,从此有入关之图。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派兵前往东海瓦尔喀部。公元1625年,迁都沈阳。之后努尔哈赤颁布了按丁编庄令,变生产者为农奴,激起辽民的不满、逃亡和反抗。

公元1626年1月,努尔哈赤率军约6万(号称13万),西渡辽河攻明,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将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击败,不久忿恨退还沈阳,于9月30日疽发身亡(一说在宁远受炮伤而卒),终年67岁。

纵观努尔哈赤一生,志向远大,具有雄才伟略,英勇善伐,战功赫赫,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