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
公兀1661年,福临去世,8岁的康熙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元康熙。
福临临终时,遗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代理国政。辅政期间,继续进行统一全国的斗争,派兵追击南明永历帝。
公元1664年,康熙派兵会同川、陕、湖广三省围攻鄂西坚持抗清的大顺军余部,刘体纯、郝摇旗、李来亨等战死,浙江海上坚持抗清的张煌言被俘后就义,陆上的抗清斗争基本结束,清王朝从军事、政治、经济多方面对全国的统治逐步形成。在此期间,辅政四大臣中,逐渐形成鳌拜专权跋扈、欺凌幼主、结党擅权的局面。
公元1667年,康熙“躬亲大政”。公元1669年5月,清除鳌拜及其同党,开始掌握实权。
平定“三藩”
“三藩”都是降清的明将,吴三桂封平西王,留镇云南;尚可喜封平南王,留镇广东;耿仲明及其子死后,其孙耿精忠袭靖南王爵,留镇福建。各拥重兵、势力强大,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公元1674年,康熙在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的支持下,果断地下令撤藩,令“三藩”各率所部归辽东。
玄烨是个天份板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
月,吴三桂举兵反叛,主力军出兵贵州,掠湖南,分兵攻四川、江西。不久,尚之信(尚可喜子)、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起兵响应。
康熙毅然命将出师,进行征讨。
在历时8年的平乱战争中,年轻的康熙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利用政治分化和军事压力迫使尚、耿二藩脱离吴三桂,招降陕西从叛的王辅臣,同时迅速平定内蒙察哈尔右翼王子布尔尼叛乱和北京城内杨起隆反清起事以安定后方,从而使清军得以集中力量与吴三桂主力相持于湖南,最后“三藩”之乱平定。
收复台湾
随后,康熙又进行了统一台湾的斗争。起用原郑芝龙部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进军台湾。公元1684年6月,施浪率领水师2万余人,大小战舰200余艘,一举攻占澎湖,台湾失去屏障,郑氏军事力量损失惨重,郑克吞王塽(郑成功之孙、郑经之子)、刘国轩等向清军投降。其后康熙支持施浪在台湾设官兵镇守的建议,否定了臣僚中弃而不守的谬见,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台湾府及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台湾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兵守台,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三次亲征
公元1689年,割据西北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开始进犯,噶尔丹引兵3万越过杭爱山向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喀尔喀各部溃败,噶尔丹以追击为名,直抵距北京700里的乌兰布通。
康熙为了显示大清帝国的威严,决定亲征噶尔丹,以“除恶务尽”。公元1691年、1697年、1698年三次亲征,最后噶尔丹战败而死。准噶尔对喀尔喀蒙古的侵扰被彻底粉碎,喀尔喀各部得以返回原地。
康熙为加强对外蒙古地区的管理,沿袭了太宗皇太极以来的盟旗制度,采取联姻、封爵、年班、围班等措施,加强与蒙古贵族的关系。特别是尊重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以笼络僧人和广大牧民,使当地暂时得到安定。
抗击沙俄
当时的沙俄派遣哥萨克远征军,侵占黑龙江流域达数十年,并在中国领土上修筑尼布楚、雅克萨等城堡作为侵略据点。
康熙在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后,决心驱逐俄军,收复失地。
公元1686-公元1688年,康熙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公元1686年4月,康熙命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领水陆两军约3000人,自黑龙江城(今瑷珲)出发,进围雅克萨,俄军统领托尔布津乞降,率部600余人撤往尼布楚。清军毁掉城堡后回师。
丄康熙皇帝出征东北丫康熙帝的《宁静致远》碑,为康熙三十六年写给时任川陕总督吴赫的题字,其字大如斗,结构严谨端庄,用笔丰润、平稳,光彩照人。
不久,沙俄侵略军重占雅克萨。次年5月,康熙谕令萨布素等率部再次攻取雅克萨,鏖战四昼夜,击败托尔布津,俄军困守孤城。
在沙皇政府请求下,清军于公元1688年夏撤围。此后,两国通过平等谈判,于公元1689年9月7日正式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以条约形式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康熙命清军在黑龙江重要处所建城驻兵,设置驿站,制定巡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宁。
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康熙之治”,是“康乾盛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