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信天翁一“天空的霸主”
信天翁是名副其实的天空的霸主阿姆斯特丹信天翁是大型海鸟,属信天翁科,主要分布在阿姆斯特丹岛的南部地区。
阿姆斯特丹信天翁不像其他的信天翁那样身体雪白,而是略带些褐色,由于其数量锐减,现在人们不得不采取人工养殖的方法对它们的生存和繁衍加以保护。人们通常会把它们养殖在开阔而湿软的地域。像所有的海鸟一样,这种信天翁的主要食物是鱿鱼,有时它们也跟随船只吃一些船上抛下来的食物。
信天翁是鸟类中寿命较长的,它的平均寿命达到二三十年,而且配偶间彼此非常忠诚,一般会厮守终生。它们过着一种浪迹天涯、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这种大型海鸟拥有鸟类中最宽大的翅膀,借助它和开阔洋面上的强劲风力,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沿着暴风带的边缘做长途环球旅行。信天翁是最善于滑翔的鸟类之一,有风的时候一连几个钟头停留在高空,而那副又长又窄的翅膀居然可以一动也不动。所以,很多人都说,信天翁是真正的“天空的霸主”,自然,阿姆斯特丹信天翁也不例外。
阿姆斯特丹信天翁很少在陆地上活动,但当它们要繁衍后代的时候,必须回到陆地上。每到繁殖的季节,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飞到遥远的海岛上去,在那里交配,然后雌鸟在光秃秃的地面上或是筑起的巢中产下一枚又大又白的蛋,蛋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大约一周之后,小阿姆斯特丹信天翁就出壳了。小家伙长得很慢,它们要在岛上生活大约5年的时间,所以为了给孩子带回点食物,信天翁要在茫茫大海上飞行数千英里,并要准确辨别方向,来回要花上几天时间。
虽然过去传说捕杀信天翁会带来厄运,但还是有不少海员用诱饵来捕捉它们。现在阿姆斯特丹信天翁几乎面临灭绝的危险了。如果不加以保护,或许这种美丽的大鸟就真的要在地球上消失了。
在我国的澎湖列岛及台湾附近岛屿,也有一种珍贵的信天翁,即短尾信天翁,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濒临灭绝。
白唇鹿的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人们对白唇鹿等鹿类动物进行的猎杀使得这一珍贵种群越来越罕见。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虽然各地管理部门已加以重视和保护,但由于其经济价值大,3卩法猎杀仍屡禁不止。加上各地捕捉初生幼鹿进行饲养,对野外种群增长也影响较大。
当然,白唇鹿的情况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各地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这种局面出现。人们建立了相应的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现有的保护区有新路海保护区(四川)、盐池湾保护区(甘肃)。目前,一些地区已有效地控制住了对白唇鹿的捕猎。
白唇鹿一鹿中之王
白唇鹿,偶蹄目,鹿科,鹿属,别名为岩鹿、白鼻鹿、黄臀鹿,主要采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地区。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唇鹿体态优雅,体形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体长约2米,肩高约1.3米,耳长而尖。其泪窝大而深,蹄较宽大。雄鹿有两只大角,每只角上有4或5个分叉,眉枝与次枝相距远,次枝长,主枝略侧扁,因此又被称为“扁角鹿”。白唇鹿通体呈暗褐色(冬季)到棕黄色(夏季),臀斑淡棕色。由于白唇鹿的唇的周围和下颌均为白色,故名“白唇鹿”。
白唇鹿的发情、交配期多在9~11月份。在交配期,为了争夺雌鹿,雄鹿间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偶格斗。雌鹿孕期8个月左右,翌年夏季产崽。每胎仅产1崽,刚的小鹿,上有斑。
白唇鹿主要栖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丛或草原上,它是一种生活于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白天常隐于林缘或其他灌丛中,也攀登水流石滩和裸岩峭壁,有季的,宽大的蹄,长迁移。喜欢集群生活,日行性,无定居。耐饥寒。
白袋鼠一一罕见的濒危物种
白袋鼠原产自澳大利亚。它通体雪白,非常漂亮,也十分罕见,是全球濒危物种,目前全世界仅存1000余只。
相信大家肯定会有一个疑问,通常我们所见到的袋鼠都是赤褐色或灰色的,为什么会有白色的袋鼠呢?原来,白袋鼠是袋鼠群体中的个别现象,它是由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导致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是群体中基因突变的个别现象,因此显得尤为珍贵。
白袋鼠是赤袋鼠的白化种类,生活习性与赤袋鼠一样,生活在森林地带,跳跃行走,以草为食,没有固定的繁殖期,孕期约1个月,1岁半左右达到性成熟,寿命约15年。
白袋鼠与其他袋鼠一样,一般怀孕1个月就会产下不到2厘米长的小袋鼠。小袋鼠一出生就爬进育儿袋,在里面长大,10个月之后,才能自己独立生活。
白袋鼠不但数量少,而且繁殖能力也非常低。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里有两对由澳大利亚赠送的白袋鼠,两只雌性白袋鼠于2006年5月双双怀孕并产下健康的幼崽,两只幼崽活泼可爱,每天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
白袋鼠在我国的繁育成功具有重大意义,这为进一步促进白袋鼠的数量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个漂亮的白袋鼠是全球濒危物种,是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白化种类。
龙文小百科少数低等哺乳动物,如大袋鼠和针鼹等,在雌体腹部都有1个由皮肤皱褶形成的袋,袋内有乳腺和乳头,未充分发育的幼兽即在其中哺乳,称为育儿袋。
袋鼠的育儿袋有1对袋骨支持腹壁;针鼹的育儿袋是临时性的,只有在繁殖期才形成,母兽可将卵移至育JL袋中孵化,一般在哺乳期过后,针鼹的育儿袋便会自行消失。
所有雌性袋鼠都长有前开的育儿袋,育袋里有4个乳头袋鼠就在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直到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在有袋类动物中,只有雌性个体才有育儿袋,雄性没有。那么,为什么袋鼠类的动物会有育儿袋呢?原来,袋鼠虽是胎生,但却无胎盘。袋鼠妈妈怀孕四五个星期就生下一个像铅笔头大小的小袋鼠,长约源米,无毛,看不见东西。靠前肢和灵敏的嗅觉,小袋鼠沿着妈妈给它舐出的道路爬进育儿袋,叼着袋里的乳头发育成长。200天后袋鼠可外出活动,但一有危险就立即钻入袋中,由妈妈带着逃走。
从容的“飞行员”——美丽的白腹海雕
白腹海雕,鹰科,海雕属,没有亚种。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西南太平洋中的岛屿上,在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等地,但各地均极罕见,为世界一类保护动物。
白腹海雕的头部、颈部和下体都是白色,背部为黑灰色。与其他海雕不同的是,它的尾羽呈楔形,为褐色,端部为白色。虹膜为褐色,蜡膜和上嘴为红灰色,下嘴为蓝灰色,尖端为黑色,嘴裂为红蓝色,爪为黑色。
白腹海雕在飞翔的时候是非常从容的,它们通常单只或成对沿着海岸在水面上低空飞翔,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有时也在高空翱翔或滑翔。当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的时候,两翅常上举成“V”字形。叫声为“啊,啊”,较为筒单。
白腹海雕的繁殖期从每年的12月份到翌年3月份,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等地则通常在5—10月份。每窝通常产卵2枚,偶尔为3枚。卵为白色,形状为卵圆形。亲鸟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替换雌鸟。白腹海雕的领域性甚强,也是由亲鸟共同来保卫。
白腹海雕主要在白天觅食,尤其在早晨和黄昏最为频繁,它们以鱼类、海蛇、野鸭等为食,也在陆地上捕食蛙、蜥蜴、野兔和蛇,有时还吃动物尸体,偶尔捕食家禽。
白腹海雕是大型猛禽,为留鸟,多活动于海岸及河口地医,有时也出现在离海岸不远的丘陵和水库上空,但一般不远离海岸,因此是典型的海岸鸟类。它们一般营巢于海岸边高大的乔木树上或悬崖岩石上,也营巢于内陆沼泽地带的小树上、没有树木的岛屿的地上或岩石上。巢的结构较为庞大,直径通常可达250厘米,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放有一些绿叶,它们还喜欢利用旧巢,通常个巢可使用多年,但每年都需要增加新的巢材,因此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巢也变得愈来愈大。在印度曾发现一个直径达270厘米、高达180厘米的巢。
由于白腹海雕的数量稀少,人们已经加大了对白腹海雕的保护工作,如禁止捕杀、遥感监测、及时救助伤病鸟等。目前,人类对白腹海雕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成效。
白腹锦鸡一一长尾巴的“司仪”
白腹锦鸡属鸡形目,雉科。主要分布在缅甸东北部至中国西南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部至广西西部,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白腹锦鸡多生活在低山、中山和高山地区的森林中和灌丛中,以多种植物的嫩芽、叶、花、果和种子为食,也吃蘑菇、白蚁和蝗虫。
雄白腹锦鸡非常美丽,其体长约1.2米,头顶上、胸、背以及两翼呈现出富有金属光泽的深绿色,猩红色的冠羽,白色颈背呈扇贝形而带黑色边缘,白腹黄腰,尾羽特长微有下弯,白黑两色相间,部分尾端为橘黄色。相比之下,雌鸟则逊色了许多,它们体形较小,长约60厘米,上体多黑色和棕黄色横斑,胸为栗色并多具黑色细纹,虹膜为褐色,嘴脚都呈蓝灰色。
白腹锦鸡的叫声有多种变化,彼此联系时,发觉有危险时,母鸟寻找小鸟时,小鸟寻找妈妈时,或是在繁殖期,它们都会发出不同的鸣叫声。平时,白腹锦鸡常成小群活动,在森林中游荡觅食。繁殖季节里,雄鸟会占据块山地,禁止别的雄鸟进入,甚至有时还会为争夺地生。
白腹锦鸡多筑巢于人畜罕至的山坡地面上的倒木枯枝或巨岩缝隙中,以枯叶或残羽为材料,非常隐蔽。它们通常在4月下旬开始繁殖,每窝产卵5~9枚,卵为浅黄褐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孵卵期为21天。
白腹锦鸡在我国古代是高贵的鸟类,二品官的官服上绣的就是白腹锦鸡,可见其地位之高贵。170多年前,英国人便把白腹锦鸡带到伦敦饲养。现在,它作为世界上最漂亮的观赏雉之,同红腹锦鸡样,在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均有饲养。
白鹳一一优美的“送子鸟”
白鹳亦称老鹳,属鹳形目,鹳科“易驯化,是我国一级保护珍禽“白鹳主要在我国东北北部和东北部以及新疆西南地区繁殖,常迁徙至东北中部、河北、长江中下游及台湾等广大地区越冬“当然,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也可以见到这种鸟的足迹“白鹳洁白美丽,全身几乎为纯白色“肩羽、翼上的覆羽、初级覆羽及飞羽等均呈光亮的黑色,喙也呈黑色“眼周及颊部裸区呈红色,腿及脚呈橘红色“白鹳温驯而又警觉。当它们步行时,举步缓慢,休息时常以足站立,飞行较慢。成年的鹳从不鸣叫,但有时上下嘴打动时会发出“哒哒”的响声。
白鹳通常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在每年的3月份开始繁殖,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繁育期间成对活动,越冬时常集群生活,移飞前幼鸟随大群游荡。
白鹳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益鸟,它们经常以一些害虫为食。据记载,1849年6月初,俄国发生了蝗灾。这时,大群的白鹳聚集到蝗虫密集的农田附近,像一队队围歼顽敌的白衣士兵,每天歼灭大量的蝗虫。到了7月初,蝗灾便被。
由于白鹳外表美丽,人们赋予了它们一些特殊的文化内涵。在欧洲,人们把白鹳称为送子鸟”。据说,送子鸟在谁家屋顶筑巢,谁家就会喜得贵子,生活幸福美满。时至今日,在欧洲2村,还经常能看到住家的屋顶烟囱上搭着一个平台,那是专为白鹳准备的,这在欧洲也可以说是种奇观了。白鹳因此受益匪浅。
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展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白鹳的数量已大为减少。这种曾给人类带来幸福吉祥的鸟,也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
白肩雕一一身披斗篷的“飞行侠”
白肩雕!又名御雕!在亚洲分布较广!在我国多见于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并常到长江中下游、福建、广东等地越冬。它栖息于山地!可达海拔1400米的高处,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沙岸等地。白肩雕为我国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
白肩雕的体形比金雕小,全身黑褐色,背部具有光泽,肩有白羽头、颈为褐色,缀以黑斑尾灰褐色,具有不规则黑色横斑。白肩雕飞翔时,常缓缓地鼓动着双翼在空中滑翔。
白肩雕在捕捉猎物的时候有一个怪脾气,那就是喜欢让小动物们自投罗网。所以它喜欢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窥视物的到等,它们也吃一些鸟类和动物的尸体。
白肩雕不仅分布在我国,在西班牙与葡萄牙等一些国家也可看见它们的踪影,但是也很稀少。它在20世纪60年代曾濒。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白肩雕的数量锐减呢?除了人类的捕杀外,对于白肩雕而言,最大的危险就是触电。白肩雕在飞行途中经常会遇到高压电线,一旦撞上就会没命。约60%出生不到1年的小白肩雕就是死于触电。
为此,人类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来挽救这些可怜的生灵,比如西班牙最高科学研究中心的生物学家们发明了电子“牧羊犬”,用来“教会”幼雕避免触电。科学家在雕巢附近的电线杆上安装这种电子装置后,可使电流变得微弱。当有小雕触到电线时,会受到一阵“无害但讨厌”的电击,提醒它们务必远离此物。同时,西班牙还在进行多项保护幼小雌雕的试验。目前雄性白肩雕数量大大超过雌雕,如果白肩雕雌雄比例不平衡,产蛋量就将下降,最终也同样会走向灭绝。
只要人类能够始终不放弃对生命的关爱,那么,它们的悲惨境遇将会有所改变。
白鳘豚又名白鳍豚,也称“白旗”。属哺乳纲,鲸目,淡水豚科。人们称其为“长江神女”、“水中大熊猫”、“活化石”,其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白鳘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为国宝级的珍贵动物。
白鳘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它们体长1.5—2.5米;有背鳍;背面呈淡蓝灰色,腹面呈白色,鳍为白色吻突极狭长,约有30厘米,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微上翘,上下颌共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额顶显着隆起眼小,位于口角下方耳孔极小,形似针眼,位于眼的后下方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肛门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
白鳘豚雌性6岁、雄性4岁时可达性成熟。生殖交配期在4—6月,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1—2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崽,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吃母豚乳汁长大,并随群一起活动。
很多人都误认为白鳘豚是鱼,而不是哺乳动物,其,它是是。它体体,哺乳。科,鲸的是活在上的哺乳动物,于的,它们水中。长的物化,化水中活的特。